古代皇帝為了表達,自己得到皇位的正統性,常常美化自己出身,有的皇帝甚至說自己是「龍」的後代。這種說法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君權神授」,證明自己皇權的正統性,讓底層百姓接受王朝的統治。
劉邦
比如秦朝時,沛縣就出現了神跡,在《漢書》記載中:「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
這就是劉邦母親懷孕時的情形,就記錄了劉邦的親生父親是「龍」。其實這就很扯了,「龍」這種生物根本不存在,只是古人想像出來的一種生物。而歷朝歷代開國皇帝,多編造這種謊言,而文武百官還都假裝相信。
王充
那麼就沒有人質疑過這種說法嗎?還真的有,而且他還把自己的見解,寫入了書中。此人就是王充,王充從小博學多識,而且出身名門。王充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時期,被十裡八鄉認為是神童。
雖然王充博學多才,但是他仕途並不順利,青年時期當過當地郡守的幕僚。王充信奉儒家學說,去往洛陽遊學。在洛陽,有人看中了王充的才識,讓他進入太學學習。王充進入太學苦讀,在太學生中又拔得頭籌。
王充
王充這時認為自己仕途有望,才如此拼命表現,但是事與願違,王充雖然滿腹詩書,還是沒有人推薦他為官。王充從此再也無心仕途,開始著書立說,不問世事。王充可能因為自己生活不順,因此他的言論很激進。在《後漢書》記載中:「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
王莽篡漢自立後,王充更加傷心,王莽還是王充的親戚,但是卻謀權篡國。王莽曾讓王充做新朝的官吏,但是被王充斷然拒絕。而王莽登基後,同樣宣揚自己是「上天之子」,用於宣傳自己的皇位得來正統。
王莽
王充不斷面臨打擊,開始沉迷於寫作,他把自己對時代的不滿,全部寫入書中。其中有很多怪異的觀點。但是王充是王莽的親戚,因此沒有人敢追究。經過幾十年的寫作,王充寫了許多作品,在記載中:「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
而在《論衡》中,王充就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人和『龍』無法生下皇帝」。這個觀點不僅批評了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編造出身故事,同樣諷刺了新朝皇帝王莽。王莽知道王充的脾氣,沒有搭理王充。
王充說出這番話,其實就像皇帝新衣裡面的小孩,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編造出身謊言,只是沒人敢捅破謊言而已。王充就開了這個頭,明言皇帝也都是普通人,不是所謂的「天子」,也是血肉之軀。除了《論衡》,王充還有其他著作,在記載中:「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欲,頤神自守。」
王充安然離世
等到漢光武帝中興漢朝後,王充再一次積極入仕,雖然他只當過一些地方官,但是樂在其中。王充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贏得了百姓的愛戴。王充活到了漢和帝時期,公元96年,王充因病離世,他的著作至今依舊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