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自治區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以及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桂林市政府聯合舉辦的「2020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論壇」在桂林舉行,為觀眾奉上「文旅大餐」。
2020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上,來賓展臺載歌載舞引觀眾駐足。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唐曉燕攝
中國-東協博覽會旅遊展自2015年至今已成功舉辦六屆。本屆旅遊展為期3天,以「共建『一帶一路』共享數字旅遊」為主題,展覽面積達25000平方米,來自國內21個省(區、市)、境外20個官方旅遊機構以及52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家參展商參展。展期內預計參展參會人數達10萬人次。
展會的「線下實體展」重點展示近年來國內外文化、旅遊及數字旅遊等方面的發展成果。組委會搭建了壯族銅鼓展區,向參展參會嘉賓展示中國悠久的壯族銅鼓文化。「雲上旅遊展」採用全景漫遊形式,運用5G、VR、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打造展覽展示平臺,為不能親臨展會現場的嘉賓提供沉浸式三維體驗。
旅遊展期間還將舉行中國-東協數字文化旅遊專業合作論壇、買賣家配對交易洽談、專業買家旅遊資源考察以及主賓國(菲律賓)和主題省(雲南省)旅遊推介等一系列活動。雲南省文旅廳和自治區文旅廳將於現場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推文旅發展,致力於進一步推動國際國內文化旅遊市場回暖。
與此同時,以「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旅遊開發」為主題的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也在桂林舉行。來自中國、東協各國文化部門、中國-東協中心及東協各國駐華使領館的嘉賓共240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出席了論壇大會。專家學者從考古的角度分析了廣西合浦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的歷史脈絡。會後,論壇嘉賓還考察了三江侗寨、興安靈渠等申遺備選項目。
據悉,文化論壇期間,論壇配套活動首屆中國-東協藝術周於12月7日至14日在南寧、桂林等地舉行,內容包括開閉幕演出、戲劇展演、電影展映等,有近百場精彩的文化藝術展演活動。
12月7日至8日舉行的「2020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論壇」,則圍繞「如何深化對遺產整體性保護理念的認知」「如何與『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現有效對接」等重點話題展開研討。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共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7個,全國21個省(區、市)相繼設立197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經過十多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已初具規模。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