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廣州女友湊400萬,提前20年造養老房:老了也要做閨蜜

2020-12-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7個廣州女友湊400萬,提前20年造養老房:老了也要做閨蜜)

原創 點擊右邊星標 一條

新型肺炎疫情的迅猛發生,

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因此變得更加親密。

青年人瞬間變成了「家長」,

開始勸誡父母、朋友、陌生人……

顧惜自己,關照身邊人,

是每個普通人能做到的最基本的事。

廣州「無界社區」

2019年,一條報導了很多嶄新的社交和生活方式:

建築師米笑,

將廣州番禺老糖廠裡的車間改成了共享公寓。

在這棟樓公寓裡,

是愛人在身邊,朋友住隔壁。

31歲的柯柯和朋友,

前年在臺北市租下一整棟老舊旅社,

花費400萬改造,邀請陌生人一起入住當室友:

有在外工作的單身男女,

有兒女不在身邊的夫妻……

臺灣「共享公寓」

因此,在微信後臺的留言中,

很多傳統的觀念和親密關係被提出質疑:

人為什麼一定要結婚?

有閨蜜、有工作、有積蓄,這樣的生活有何不可?

友情是比愛情更長久的情感連接嗎?

也有很多人表示:

志趣相投、老有所依,是最好的老年狀態……

其中,2019年6月,

一條報導的7個女生在廣州郊區租房改造,

提前實現了閨蜜抱團養老的願望,

這條片子在國內、外網絡瘋傳,

全網流量已突破2300萬,

成為2019年度爆款之一。

約上好友、同伴「抱團養老」,

不僅是個人選擇,也是時代的更迭。

有人開玩笑說,

這屆年輕人存錢,是為了「養老自由」。

而生活和陪伴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

你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個。

在大年初三,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些暖心視頻。

南坑村位於廣州市近郊,從市中心開車過來需要1個半小時的車程。金杜和6個閨蜜的養老房,就在村頭。開車進來,老遠就能看到一棟白色的玻璃房,非常漂亮。

7個閨蜜相約養老 :

提前20年看房

金杜是70後,湖南人。在廣州讀完研究生之後,就一直在這座城市生活,廣州可以算是她的第二故鄉。

金杜

十幾年前,她在南方報業工作,在公司裡認識了6個女生朋友。大家都是從小城鎮來大城市打拼的,成長背景差不多,所以就比較聊得來。

更加難得的是,7個人的興趣愛好也很相似,她們不會像其他女孩子一樣聊家常、聊八卦,反而喜歡聚在一起研究量子力學、宇宙……

7個閨蜜舊照

那個時候,大家常常開玩笑說,等年紀大了,一定要找一個好山好水的地方,住在一起養老。後來,她們中有人結婚生子,也有人創業,大家紛紛離職,甚至有2個女生離開了廣州,搬去北京生活。

2018年,是7個閨蜜相識的第十年。她們相約在北京聚餐,大家在飯桌上又提到了養老的話題。金杜忽然覺得,一起養老不應該等到二十年之後再準備,應該現在就開始看房!

幾個月過去了,看了20多個地方之後,金杜真的在廣州近郊,找到了一棟夢想中的「閨蜜養老房」。

稻田裡為好友設計玻璃屋

金杜第一次到南坑村的時候,剛剛雨過天晴,她看到了彩虹和一望無際的稻田。站在毛坯房裡,透過一層薄薄的霧氣,眼前的景色簡直就像一幅山水畫。

她用手機拍照發到群裡,大家看了之後都很喜歡,7個女生就這樣輕鬆選定了以後要住在一起的地方。

她找遍了村子的很多老房,只有現在的房東願意把房子租給她。這棟紅磚房原本是一個毛坯房,位於村頭,視野很開闊。房東籤約時候,只提出了一個要求:保留原本的羅馬柱。

嶺南的房子基本都是紅磚屋或瓦房,金杜覺得,既然要保留羅馬柱,不如乾脆將原本的框架向外延伸一點,設計一個懸挑在稻田裡的玻璃屋,做一個「玻璃盒子」。

400萬改造毛坯房, 是民宿也是家

7個閨蜜,現在都是三十幾歲,正是打拼事業的階段,每年聚齊過來同住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大家商量,房子可以暫時作為民宿對外開放,這樣也能攢一些養老基金。

房子一共是三層半,面積有700多平米。

改造一共歷時7、8個月,光是確認設計方案,金杜就和設計師溝通了幾十次。希望它既能滿足民宿的基本功能,也適合大家老了以後同住。

一樓的風景最好,金杜專門留作公共區域,設計成了正對稻田的鄉村廚房。大家在這裡,一起吃吃飯、看看書,就會很開心。

二樓以上是客房,一共有10個房間,各自獨立互不打擾。每個房間都有一張超大的榻榻米,躺在上面就能看到早晨的薄霧和日出。如果三、四個人聊得太晚,一個房間也能睡得下。洗手間的瓷磚都是彩色的,有的房間還有玻璃的室外泡池。

懸空玻璃房是7個好朋友最喜歡的空間。它大概有50平米,三面都是玻璃,站在中間,會覺得自己處在整片稻田的中心,很震撼。

金杜還在玻璃房中間掛了一個暖色的吊燈,很多人從村頭開車進來,遠遠的就能看到這個玻璃屋。

為了老了不彼此拖累,

每個人都學一項獨門絕技

房子的很多裝飾,都是舊的。比如每個房間的門,都是山西的老榆木門;屋簷上,是從中山淘來的原來老房子的舊瓦片。金杜覺得,房子裡有舊東西,才像一個家。

南坑村還有不錯的荔枝園、柑桔園,大家到農民的果園採摘水果,然後沿著鄉間小路騎自行車回家,一起做個果盤。

她們之間還約定,為了老了以後住在一起不寂寞、不吵架,大家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必須學習一項「獨門絕技」。

「自信的女性要在一起長期生活,一定要建立遊戲規則,我們只有彼此獨立,才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7個好朋友,年齡相差最大的有10歲。十幾年以後,等孩子都長大了,她們會有更多屬於女人自己的獨處時間。好朋友之間的友情,有時真的勝過同胞兄弟、姐妹。

「大多數人只是說說而已,但我們做了,而且做成了。在體力和經濟上都有能力的時候,安排好20年以後的生活,讓自己以喜歡的方式慢慢老去,是我這一年來做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米笑是一名來自廣州的建築師,身邊很多好朋友,都是「斜槓青年」,一群生活和工作無明顯界限的年輕人。她希望能和自己的5個朋友們搬到一起,做一個能刺激腦洞的共享社區。

2012年秋天,她在廣州番禺區找到了一個車間,車間所在的位置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巨型國營糖廠,幾乎就是一座城鎮。如今芳草萋萋,美人遲暮,米笑每次看到夕陽餘暉下的廢墟都無法移步。

改造前後

米笑親手改造了這棟50年代老糖廠裡的車間,取名「無界社區」。

整個車間有1500㎡左右,她以朋友們為原型,量身打造了大大小小6個房間。房子的外立面有點像一幅畫卷,具有透視性,把各個不同工作室的生活場景都陳列了出來。

米笑把這個三層塔樓看作山,鼓動身邊幾個「斜槓青年」來分田地。她的朋友們都是夢想家,希望自己的工作室有前庭後院,既可以工作又可以安居會友,而最重要的,是貓犬相聞常常往來。

於是,她沿著兩個盤旋上升的樓梯蓋了大大小小6套房子,就像山路兩旁的村落:有的用半封閉的緩坡聯繫樓層,穿行上下之間,柳暗花明;

有的門窗是移動的畫框,改變框中風景的同時也改變了使用空間;有的浴室在花樹下沐浴夕陽……

現在這棟樓裡,愛人在身邊,朋友住隔壁。一棟房子就是一個社區,一個美術館,一個劇場。今天有人在這裡做飯,明天有人在布展,就像一個永不落幕的劇場,這是她覺得最理想的狀態。

70、80後的父母,他們已經開始主動嘗試新的養老方式。有人為了不拖累子女,有人懷念集體生活,有人尋找個人價值......

73歲的耿姐,今年退休剛好滿21年。從2019年3月份開始,她和六對夫妻在北京郊區合租了兩棟別墅一起生活。這幾對夫妻都是要好的朋友,50多年前就認識了。

「都覺得也甭給孩子找麻煩,不如找個地,蓋個房,幾家湊在一塊,互助生活。」後來耿姐才知道,原來這就叫做「抱團養老」。她覺得這個詞簡直就是為自己發明的。

「我們這幫人,年輕的時候過的就是集體生活,到老了,也很習慣繼續過集體生活。」

李偉文的「夏瓣生俱樂部」成員

李偉文和朋友組織了一個「夏瓣生俱樂部」,諧音「下半生」。成員都是50歲左右。六年前,走到臺南的時候,他發現這裡小吃很多,房價相對臺北來講又很便宜。

很快,當地的朋友就幫他們物色到一塊地。只考慮了一兩個星期,十來個家庭各投不到兩百萬新臺幣,買了地,做好了房子的設計。

「自己蓋的房子,可以挑選自己的鄰居。一起住的都是好朋友,生活和成長過程很接近,大家聊天的時候講個笑話,別人可能聽不懂,我們這群人就會聽得懂。」

香港政府分配的租房「公屋」

68歲的廖Sir,7年前住進現在的這個老人宿舍。它是香港慈善機構牽頭辦的,專門組織年齡在60歲以上、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起居住。

廖Sir是當老師的,以前在學校經常要照顧小朋友,在這裡他照顧同伴的起居生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

「其實我們這種沒有家,又能夠生活自理的中老年人,就成了夾心階層。在老人宿舍,我的人生像重啟了一樣。感覺到大家信任我、欣賞我,肯定了我存在的價值。」

52歲的王衛東,一直很嚮往抱團養老。長者共居的概念在國外一直都有,他就在想,中國老人能不能也來享受這種模式的生活。

2017年,就在北京郊區平谷找到一個別墅小區,租下了二十幾棟別墅,在微信朋友圈發起一個「抱團養老」的試驗,租期是十年。

王衛東租下的別墅小區

剛開始這些別墅都是毛坯房。王衛東找人來裝修,陸陸續續地在外面搭建了果園、草坪、小路等等。為了讓「抱團」的生活更舒適,他還找來一個管家和一個廚師,負責大家的日常起居飲食。

他還要求來住的人身體比較健康,「有一些人可能腿腳不方便,或者只是想找個環境好一點的地方住,有護工伺候,有點像住養老院的感覺,可能就不是我想要的。」

王衛東發布的微信朋友圈

信息發出去不久,有很多人來諮詢,起碼三四百人,沒想到大家對抱團養老還是很感興趣的。可是後來他才發現,雖然問得多,但是真正落實能來的很少。

張叔是這幫「抱團」老人當中的攝影師

王衛東覺得中國很多老人對於自己如何養老,好像也沒有想清楚。可能讓中國老人邁出離開家的這一步,確實很難。他們在家裡面都有各種各樣的牽絆,不僅是親人,甚至一盆花、一隻狗、一隻鳥都是離不開家的理由。

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有更多的中國老人接受這種養老方式吧。

電影《親愛的》劇照

靠子女養老,到底是不是一個可靠的出路?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核心家庭的規模急劇縮小,大家庭幾乎完全消失,馬上要退休的這一代老人,大部分人都只有一個子女。而大部分獨生子女養老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有心無力。

無論如何,在中國社會老齡化步伐越來越加劇的當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註定不能滿足需求。

柯柯今年31歲,從高中租房到現在,說起來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租房。現在他和朋友一起組建了團隊,專門做租屋改造。

他們保留22間房,只是重新定義了它的公共空間。從內部到外觀裝修,花了400多萬改造。

柯柯一直以來都是住合租房,因為成本比較低,大概從2014年開始嘗試改造自己住的地方,後面住進來的這些「室友們」,有著不同職業、身份。他希望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專長,來為這個「家」付出點什麼,互相照應、共同生活。

改造完成之後,他把閒置的房間對外開放,不但年輕人可以用低租金入住,對長輩來說也是讓家裡重新熱鬧起來的方式。

其中有一對屋主夫婦,第一次嘗試這種共居,他們覺得很開心,雖然小孩離家,可是有新的年輕人跟他們作伴,他們還是能每天都做一桌菜,等著這些年輕人回家吃飯。

這種共居共生的概念,其實以前北京的胡同裡就有。鄰居們住得很近,會一起照看小孩、教育小孩,煮了飯會問問隔壁的要不要一起吃,東西壞了看誰會修就幫忙一下,只是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人太忙了,顧自己都來不及,可能連隔壁住誰都不知道。

柯柯說:「一直覺得租房子,住到的不只是一間房間,而是在外和不同的人共組一個新的家庭。」

部分圖片來自金杜、扉建築和網絡

文章已於修改閱讀原文

原標題:《7個廣州女友湊400萬,提前20年造養老房:老了也要做閨蜜》

閱讀原文

臺灣「共享公寓」

因此,在微信後臺的留言中,

很多傳統的觀念和親密關係被提出質疑:

人為什麼一定要結婚?

有閨蜜、有工作、有積蓄,這樣的生活有何不可?

友情是比愛情更長久的情感連接嗎?

也有很多人表示:

志趣相投、老有所依,是最好的老年狀態……

其中,2019年6月,

一條報導的7個女生在廣州郊區租房改造,

提前實現了閨蜜抱團養老的願望,

這條片子在國內、外網絡瘋傳,

全網流量已突破2300萬,

成為2019年度爆款之一。

約上好友、同伴「抱團養老」,

不僅是個人選擇,也是時代的更迭。

有人開玩笑說,

這屆年輕人存錢,是為了「養老自由」。

而生活和陪伴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

你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個。

在大年初三,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些暖心視頻。

南坑村位於廣州市近郊,從市中心開車過來需要1個半小時的車程。金杜和6個閨蜜的養老房,就在村頭。開車進來,老遠就能看到一棟白色的玻璃房,非常漂亮。

7個閨蜜相約養老 :

提前20年看房

金杜是70後,湖南人。在廣州讀完研究生之後,就一直在這座城市生活,廣州可以算是她的第二故鄉。

金杜

十幾年前,她在南方報業工作,在公司裡認識了6個女生朋友。大家都是從小城鎮來大城市打拼的,成長背景差不多,所以就比較聊得來。

更加難得的是,7個人的興趣愛好也很相似,她們不會像其他女孩子一樣聊家常、聊八卦,反而喜歡聚在一起研究量子力學、宇宙……

7個閨蜜舊照

那個時候,大家常常開玩笑說,等年紀大了,一定要找一個好山好水的地方,住在一起養老。後來,她們中有人結婚生子,也有人創業,大家紛紛離職,甚至有2個女生離開了廣州,搬去北京生活。

2018年,是7個閨蜜相識的第十年。她們相約在北京聚餐,大家在飯桌上又提到了養老的話題。金杜忽然覺得,一起養老不應該等到二十年之後再準備,應該現在就開始看房!

幾個月過去了,看了20多個地方之後,金杜真的在廣州近郊,找到了一棟夢想中的「閨蜜養老房」。

稻田裡為好友設計玻璃屋

金杜第一次到南坑村的時候,剛剛雨過天晴,她看到了彩虹和一望無際的稻田。站在毛坯房裡,透過一層薄薄的霧氣,眼前的景色簡直就像一幅山水畫。

她用手機拍照發到群裡,大家看了之後都很喜歡,7個女生就這樣輕鬆選定了以後要住在一起的地方。

她找遍了村子的很多老房,只有現在的房東願意把房子租給她。這棟紅磚房原本是一個毛坯房,位於村頭,視野很開闊。房東籤約時候,只提出了一個要求:保留原本的羅馬柱。

嶺南的房子基本都是紅磚屋或瓦房,金杜覺得,既然要保留羅馬柱,不如乾脆將原本的框架向外延伸一點,設計一個懸挑在稻田裡的玻璃屋,做一個「玻璃盒子」。

400萬改造毛坯房, 是民宿也是家

7個閨蜜,現在都是三十幾歲,正是打拼事業的階段,每年聚齊過來同住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大家商量,房子可以暫時作為民宿對外開放,這樣也能攢一些養老基金。

房子一共是三層半,面積有700多平米。

改造一共歷時7、8個月,光是確認設計方案,金杜就和設計師溝通了幾十次。希望它既能滿足民宿的基本功能,也適合大家老了以後同住。

一樓的風景最好,金杜專門留作公共區域,設計成了正對稻田的鄉村廚房。大家在這裡,一起吃吃飯、看看書,就會很開心。

二樓以上是客房,一共有10個房間,各自獨立互不打擾。每個房間都有一張超大的榻榻米,躺在上面就能看到早晨的薄霧和日出。如果三、四個人聊得太晚,一個房間也能睡得下。洗手間的瓷磚都是彩色的,有的房間還有玻璃的室外泡池。

懸空玻璃房是7個好朋友最喜歡的空間。它大概有50平米,三面都是玻璃,站在中間,會覺得自己處在整片稻田的中心,很震撼。

金杜還在玻璃房中間掛了一個暖色的吊燈,很多人從村頭開車進來,遠遠的就能看到這個玻璃屋。

為了老了不彼此拖累,

每個人都學一項獨門絕技

房子的很多裝飾,都是舊的。比如每個房間的門,都是山西的老榆木門;屋簷上,是從中山淘來的原來老房子的舊瓦片。金杜覺得,房子裡有舊東西,才像一個家。

南坑村還有不錯的荔枝園、柑桔園,大家到農民的果園採摘水果,然後沿著鄉間小路騎自行車回家,一起做個果盤。

她們之間還約定,為了老了以後住在一起不寂寞、不吵架,大家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必須學習一項「獨門絕技」。

「自信的女性要在一起長期生活,一定要建立遊戲規則,我們只有彼此獨立,才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7個好朋友,年齡相差最大的有10歲。十幾年以後,等孩子都長大了,她們會有更多屬於女人自己的獨處時間。好朋友之間的友情,有時真的勝過同胞兄弟、姐妹。

「大多數人只是說說而已,但我們做了,而且做成了。在體力和經濟上都有能力的時候,安排好20年以後的生活,讓自己以喜歡的方式慢慢老去,是我這一年來做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米笑是一名來自廣州的建築師,身邊很多好朋友,都是「斜槓青年」,一群生活和工作無明顯界限的年輕人。她希望能和自己的5個朋友們搬到一起,做一個能刺激腦洞的共享社區。

2012年秋天,她在廣州番禺區找到了一個車間,車間所在的位置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巨型國營糖廠,幾乎就是一座城鎮。如今芳草萋萋,美人遲暮,米笑每次看到夕陽餘暉下的廢墟都無法移步。

改造前後

米笑親手改造了這棟50年代老糖廠裡的車間,取名「無界社區」。

整個車間有1500㎡左右,她以朋友們為原型,量身打造了大大小小6個房間。房子的外立面有點像一幅畫卷,具有透視性,把各個不同工作室的生活場景都陳列了出來。

米笑把這個三層塔樓看作山,鼓動身邊幾個「斜槓青年」來分田地。她的朋友們都是夢想家,希望自己的工作室有前庭後院,既可以工作又可以安居會友,而最重要的,是貓犬相聞常常往來。

於是,她沿著兩個盤旋上升的樓梯蓋了大大小小6套房子,就像山路兩旁的村落:有的用半封閉的緩坡聯繫樓層,穿行上下之間,柳暗花明;

有的門窗是移動的畫框,改變框中風景的同時也改變了使用空間;有的浴室在花樹下沐浴夕陽……

現在這棟樓裡,愛人在身邊,朋友住隔壁。一棟房子就是一個社區,一個美術館,一個劇場。今天有人在這裡做飯,明天有人在布展,就像一個永不落幕的劇場,這是她覺得最理想的狀態。

70、80後的父母,他們已經開始主動嘗試新的養老方式。有人為了不拖累子女,有人懷念集體生活,有人尋找個人價值......

73歲的耿姐,今年退休剛好滿21年。從2019年3月份開始,她和六對夫妻在北京郊區合租了兩棟別墅一起生活。這幾對夫妻都是要好的朋友,50多年前就認識了。

「都覺得也甭給孩子找麻煩,不如找個地,蓋個房,幾家湊在一塊,互助生活。」後來耿姐才知道,原來這就叫做「抱團養老」。她覺得這個詞簡直就是為自己發明的。

「我們這幫人,年輕的時候過的就是集體生活,到老了,也很習慣繼續過集體生活。」

李偉文的「夏瓣生俱樂部」成員

李偉文和朋友組織了一個「夏瓣生俱樂部」,諧音「下半生」。成員都是50歲左右。六年前,走到臺南的時候,他發現這裡小吃很多,房價相對臺北來講又很便宜。

很快,當地的朋友就幫他們物色到一塊地。只考慮了一兩個星期,十來個家庭各投不到兩百萬新臺幣,買了地,做好了房子的設計。

「自己蓋的房子,可以挑選自己的鄰居。一起住的都是好朋友,生活和成長過程很接近,大家聊天的時候講個笑話,別人可能聽不懂,我們這群人就會聽得懂。」

香港政府分配的租房「公屋」

68歲的廖Sir,7年前住進現在的這個老人宿舍。它是香港慈善機構牽頭辦的,專門組織年齡在60歲以上、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起居住。

廖Sir是當老師的,以前在學校經常要照顧小朋友,在這裡他照顧同伴的起居生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

「其實我們這種沒有家,又能夠生活自理的中老年人,就成了夾心階層。在老人宿舍,我的人生像重啟了一樣。感覺到大家信任我、欣賞我,肯定了我存在的價值。」

52歲的王衛東,一直很嚮往抱團養老。長者共居的概念在國外一直都有,他就在想,中國老人能不能也來享受這種模式的生活。

2017年,就在北京郊區平谷找到一個別墅小區,租下了二十幾棟別墅,在微信朋友圈發起一個「抱團養老」的試驗,租期是十年。

王衛東租下的別墅小區

剛開始這些別墅都是毛坯房。王衛東找人來裝修,陸陸續續地在外面搭建了果園、草坪、小路等等。為了讓「抱團」的生活更舒適,他還找來一個管家和一個廚師,負責大家的日常起居飲食。

他還要求來住的人身體比較健康,「有一些人可能腿腳不方便,或者只是想找個環境好一點的地方住,有護工伺候,有點像住養老院的感覺,可能就不是我想要的。」

王衛東發布的微信朋友圈

信息發出去不久,有很多人來諮詢,起碼三四百人,沒想到大家對抱團養老還是很感興趣的。可是後來他才發現,雖然問得多,但是真正落實能來的很少。

張叔是這幫「抱團」老人當中的攝影師

王衛東覺得中國很多老人對於自己如何養老,好像也沒有想清楚。可能讓中國老人邁出離開家的這一步,確實很難。他們在家裡面都有各種各樣的牽絆,不僅是親人,甚至一盆花、一隻狗、一隻鳥都是離不開家的理由。

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有更多的中國老人接受這種養老方式吧。

電影《親愛的》劇照

靠子女養老,到底是不是一個可靠的出路?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核心家庭的規模急劇縮小,大家庭幾乎完全消失,馬上要退休的這一代老人,大部分人都只有一個子女。而大部分獨生子女養老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有心無力。

無論如何,在中國社會老齡化步伐越來越加劇的當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註定不能滿足需求。

柯柯今年31歲,從高中租房到現在,說起來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租房。現在他和朋友一起組建了團隊,專門做租屋改造。

他們保留22間房,只是重新定義了它的公共空間。從內部到外觀裝修,花了400多萬改造。

柯柯一直以來都是住合租房,因為成本比較低,大概從2014年開始嘗試改造自己住的地方,後面住進來的這些「室友們」,有著不同職業、身份。他希望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專長,來為這個「家」付出點什麼,互相照應、共同生活。

改造完成之後,他把閒置的房間對外開放,不但年輕人可以用低租金入住,對長輩來說也是讓家裡重新熱鬧起來的方式。

其中有一對屋主夫婦,第一次嘗試這種共居,他們覺得很開心,雖然小孩離家,可是有新的年輕人跟他們作伴,他們還是能每天都做一桌菜,等著這些年輕人回家吃飯。

這種共居共生的概念,其實以前北京的胡同裡就有。鄰居們住得很近,會一起照看小孩、教育小孩,煮了飯會問問隔壁的要不要一起吃,東西壞了看誰會修就幫忙一下,只是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人太忙了,顧自己都來不及,可能連隔壁住誰都不知道。

柯柯說:「一直覺得租房子,住到的不只是一間房間,而是在外和不同的人共組一個新的家庭。」

部分圖片來自金杜、扉建築和網絡

文章已於修改閱讀原文

原標題:《7個廣州女友湊400萬,提前20年造養老房:老了也要做閨蜜》

閱讀原文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廣州7閨蜜湊400萬提前養老,刷爆朋友圈:以後老了也這麼過!
    突然想起了去年刷爆朋友圈的那廣州7個閨蜜。她們7個人,湊了400萬,提前20年造房養老!最開始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還覺得太不靠譜了...湊了400萬就為了提前養老?有點杞人憂天,有點浪費錢吧...但是聽完她們的故事後,覺得這個決定還是能帶給人幸福的。她們造的房子位於廣州的郊野。
  • 5個閨蜜買520平豪宅,「同居式養老」上熱搜:以後老了就這麼過!
    退休之後,索性打起了「一起養老」的主意。幾個姐妹能在一起做做飯,聊聊天,打打麻將,想想就覺得愜意。後加入的兩個阿姨都有過家庭,現在孩子也長大獨立了,但阿姨卻冷靜地表示:「我從來沒想過要和女兒一起生活。」
  • 七閨蜜湊400萬買房上熱搜!如何解鎖「先民宿後養老」的未來投
    也有網友紛紛@自己的閨蜜,相約一起買房養老!2018年,70後金杜,在廣州尋得一棟三層的毛坯房,和6個好閨蜜湊400萬改造,作為20年以後,她們一起生活的養老房。700平方,與眾不同的的白色玻璃屋裡,有30平方的開放式廚房,懸空玻璃房,大概有50平米,三面玻璃,站在中間,會覺得自己處於整個稻田中心,很震撼;木質桌椅,巨型榻榻米,隨處都可感受樸實的生活氣息。
  • 成都5閨蜜花400萬造房養老,刷爆熱搜,現在怎麼樣了?
    最近,有五位大齡單身姐姐給我們打了個超好範本。在四川成都有這樣一個閨蜜團:相識20年、全員單身、平均年齡50+。其中,有三位姐姐沒有結過婚,有兩位是結過又離了。兩位結過婚的姐姐各自有一個女兒,但她們卻從沒想過要和女兒一起生活。
  • 7個單身閨蜜組團養老,網友:別逼我相親,我以後也要這麼做
    7個單身閨蜜組團養老,網友:別逼我相親,我以後也要這麼做。   近日,日本NHK播出一期特別節目《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介紹了這些老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日常和現狀,10年時間過去後,這場特別的單身老人組團養老「試驗」,是否真的可行?
  • 適合養老的房子究竟什麼樣?養老房帶有4個特點,老了也令人羨慕
    農村有農村的好處,城裡有城裡的還好處,很多人選擇了在城裡買房生活,而城裡生活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做什麼事情都方便。在城裡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很重要,很多時候,城裡人把房子也當作是養老的最大資本,有人甚至提前為自己老年之後的生活考慮好了,專門去挑適合自己要求的「養老房」,但是城裡房子眾多,什麼樣的房子適合養老呢?
  • 20年度假30年養老 中山凱茵又一城安放愜意人生
    南沙以南20分鐘的中山,成為廣州人置業的新選擇。而距離廣州番禺僅40分鐘車程的凱茵又一城,作為生態成熟大盤,兼具度假養老等居住功能。在這裡一套房子擁有50年的常住價值,20年可實現常住型家庭度假,此外還可提前抄底未來30年的養老居所——具備多功能長線投資價值,凱茵又一城是「老廣」青睞的外圍置業首選。月薪6000在廣州能過怎樣的生活?
  • 5個單身閨蜜在雲南買了棟房子抱團養老 網友:羨慕哭
    養老的話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最近「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  一下衝上熱搜  網友們看完羨慕哭了  紛紛表示太美了  這不就是我要的退休生活!  一起玩了20年的閨蜜  這五位平均年齡50+的單身姐姐們  相識將近有20年  當她們在雲南買房  抱團養老的願望實現後  「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  衝上微博熱搜
  • 抱團養老!5個單身閨蜜在雲南買了棟房子 網友看了羨慕
    養老的話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最近「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一下衝上熱搜網友們看完羨慕哭了紛紛表示太美了這不就是我要的退休生活!一起玩了20年的閨蜜這五位平均年齡50+的單身姐姐們相識將近有20年當她們在雲南買房抱團養老的願望實現後「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衝上微博熱搜
  • 五個單身姐姐,和閨蜜組團養老:是你夢想中的退休生活嗎?
    邁入天命之年之後,幾個玩的不錯的老朋友決定組成閨蜜團,買一棟宅子一起養老,於是找到了節目組。閨蜜團中,胡琳、蔡葵和紀蓉認識最早,她們已經積累了20多年的深厚友誼。平時沒事兒也會互相到對方家裡串門兒,並且一早就想好要一起組團養老。
  • 以房養老是什麼意思 如何給老人挑選養老房
    以房養老是什麼意思通俗來講,以房養老的意思就是用老年人目前所擁有的房屋價值,然後通過金融或者是非金融的方式讓房子提前變現的一種養老政策,很多老年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晚年生活,都想要老有所養,但在實際中,一些不法分子打著「以房養老」的幌子,騙取老人的信任,讓老人將房產抵押貸款,最終導致老人老無所依。
  • 把通貨膨脹考慮進去,一個人養老需要多少錢?
    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養老需要準備的錢,也是不一樣的。而對於每個人來說,養老規劃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退休養老規劃,是為保證客戶在將來有一個自立、尊嚴、高品質的退休生活,而從現在開始積極實施的規劃方案。簡單的說,養老規劃就是搞清楚我們退休後需要花多少錢,錢從哪裡來,錢該怎麼花,這樣一個流程。首先第一步,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預測每個月的生活費需要多少。從當下去預測的話,還要把通貨膨脹考慮進去。例如,每個月生活支出5000元,那麼按照當前的平均壽命來看,76.7歲,按照當前的退休年齡來算,一個女性退休後的生活大概還有20年左右。
  • 在深圳「以房養老」靠不靠譜?有騙局!養老社區更受歡迎
    記者調查發現,「以房養老」有騙局,深圳養老社區更受歡迎深圳商報2019年04月17日訊 近期一起涉嫌借「以房養老」的名義將老人引入住房抵押貸款圈套的事件浮出水面,對規範的保險業務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裡,老人其實是投資人,公司是將房子抵押給借貸公司,然後每月按照年化收益率4%至8%往老人的銀行卡打入收益。被騙的老人們相信只需押個房本,就能借到幾百萬,再通過代理理財就能分得所謂的高額「養老金」,最後老人不明就裡籤下合同,被騙走房子,這種「以房養老」項目實則是違規房屋抵押借貸。
  • 5個四川單身閨蜜在雲南買房養老 讓詩和遠方成為身邊的日子?
    5個四川單身閨蜜在雲南買房養老 讓詩和遠方成為身邊的日子?5個成都單身閨蜜在麗江買房養老 詩意地棲息在他鄉 每天旅遊?旅遊,是尋找詩和遠方,是讓自己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當你老了,不想跑了,怎麼辦?很多人有環遊世界的想法,也有人想尋找一個有山有水的安靜、環境好的小城,養老、棲息。在四川成都有5個單身閨蜜在雲南麗江買房養老,讓一些網友羨慕。
  • 廣州打造全國首個人才養老公寓!月租金比供房還高?
    稍安勿躁,其實此次推出市場的是由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共同建成全國首家人才養老公寓,名叫才頤公寓,已於8月1日接受公開申請。 全國首家?人才養老?頭銜是挺吸引的,但具體情況是怎樣?樂居君決定到實地一探究竟。
  • 日本的老有所養 「以房養老」不大必要
    如果每個日本人都能活到80歲以上,意味著人們退休後至少有20年時間,這20年給了他們重新奮鬥的希望。但在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情況下,日本政府需要重新設計制度了。  「以房養老」不大必要  和很多日本人說起國內最近很流行的「以房養老」這個話題後,他們一點也不覺得新奇。  「在我們武藏野市也有類似的做法。」
  • 周幼曼:日本「以房養老」的窘境
    原標題:日本「以房養老」的窘境 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就進入老齡化社會。每年9月的第3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敬老日」。「武藏野模式」開日本「以房養老」之先河,但發展並不順利。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其著作《一個人的老後》中指出,「武藏野模式」開辦後 20年來,僅有100件來使用這種方式貸款的案例。上野千鶴子曾向京都市政人員提議比照武藏野,推廣「京都模式」,卻以「不符合當地風俗民情」為由遭到婉拒。直到 2002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才迫於年金虧空壓力,以地方政府的福利部門為主體開始正式設立「以房養老」制度。
  • 養老金缺口400萬,用什麼補充養老金最適合?
    假如你活到90歲,起碼要準備30年的養老資金,如果活到100歲,那就要40年了。40年的生活,幾乎等同於咱們一個人的奮鬥期,需要的金額不小。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你現在30歲,假設你每年的開銷是8萬,假設通貨膨脹是2%,然後你希望退休後的生活也能保持目前的品質。
  • 以房養老保險產品搶灘武漢 抵押房產終身領養老金
    「試點」9個月後,首款以房養老的保險產品日前揭開神秘面紗。這款由幸福人壽打造的「幸福房來寶」產品,已在包括武漢在內的四個試點城市銷售。目前,武漢已有一位意向客戶準備嘗鮮。這意味著,去年7月1日,保監會敲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個城市試點「以房養老」以來,國內首個「以房養老」保險產品正式面世。這款保險產品名叫「幸福房來寶」。幸福人壽人士介紹,「房來寶」產品投保人年齡在60周歲至85周歲之間,主要針對孤寡、無子女、失獨等特定老人群體。老年人將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後,可繼續在原有房屋中居住,並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保險金直至身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