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個廣州女友湊400萬,提前20年造養老房:老了也要做閨蜜)
原創 點擊右邊星標 一條
新型肺炎疫情的迅猛發生,
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因此變得更加親密。
青年人瞬間變成了「家長」,
開始勸誡父母、朋友、陌生人……
顧惜自己,關照身邊人,
是每個普通人能做到的最基本的事。
廣州「無界社區」
2019年,一條報導了很多嶄新的社交和生活方式:
建築師米笑,
將廣州番禺老糖廠裡的車間改成了共享公寓。
在這棟樓公寓裡,
是愛人在身邊,朋友住隔壁。
31歲的柯柯和朋友,
前年在臺北市租下一整棟老舊旅社,
花費400萬改造,邀請陌生人一起入住當室友:
有在外工作的單身男女,
有兒女不在身邊的夫妻……
臺灣「共享公寓」
因此,在微信後臺的留言中,
很多傳統的觀念和親密關係被提出質疑:
人為什麼一定要結婚?
有閨蜜、有工作、有積蓄,這樣的生活有何不可?
友情是比愛情更長久的情感連接嗎?
也有很多人表示:
志趣相投、老有所依,是最好的老年狀態……
其中,2019年6月,
一條報導的7個女生在廣州郊區租房改造,
提前實現了閨蜜抱團養老的願望,
這條片子在國內、外網絡瘋傳,
全網流量已突破2300萬,
成為2019年度爆款之一。
約上好友、同伴「抱團養老」,
不僅是個人選擇,也是時代的更迭。
有人開玩笑說,
這屆年輕人存錢,是為了「養老自由」。
而生活和陪伴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
你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個。
在大年初三,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些暖心視頻。
南坑村位於廣州市近郊,從市中心開車過來需要1個半小時的車程。金杜和6個閨蜜的養老房,就在村頭。開車進來,老遠就能看到一棟白色的玻璃房,非常漂亮。
7個閨蜜相約養老 :
提前20年看房
金杜是70後,湖南人。在廣州讀完研究生之後,就一直在這座城市生活,廣州可以算是她的第二故鄉。
金杜
十幾年前,她在南方報業工作,在公司裡認識了6個女生朋友。大家都是從小城鎮來大城市打拼的,成長背景差不多,所以就比較聊得來。
更加難得的是,7個人的興趣愛好也很相似,她們不會像其他女孩子一樣聊家常、聊八卦,反而喜歡聚在一起研究量子力學、宇宙……
7個閨蜜舊照
那個時候,大家常常開玩笑說,等年紀大了,一定要找一個好山好水的地方,住在一起養老。後來,她們中有人結婚生子,也有人創業,大家紛紛離職,甚至有2個女生離開了廣州,搬去北京生活。
2018年,是7個閨蜜相識的第十年。她們相約在北京聚餐,大家在飯桌上又提到了養老的話題。金杜忽然覺得,一起養老不應該等到二十年之後再準備,應該現在就開始看房!
幾個月過去了,看了20多個地方之後,金杜真的在廣州近郊,找到了一棟夢想中的「閨蜜養老房」。
稻田裡為好友設計玻璃屋
金杜第一次到南坑村的時候,剛剛雨過天晴,她看到了彩虹和一望無際的稻田。站在毛坯房裡,透過一層薄薄的霧氣,眼前的景色簡直就像一幅山水畫。
她用手機拍照發到群裡,大家看了之後都很喜歡,7個女生就這樣輕鬆選定了以後要住在一起的地方。
她找遍了村子的很多老房,只有現在的房東願意把房子租給她。這棟紅磚房原本是一個毛坯房,位於村頭,視野很開闊。房東籤約時候,只提出了一個要求:保留原本的羅馬柱。
嶺南的房子基本都是紅磚屋或瓦房,金杜覺得,既然要保留羅馬柱,不如乾脆將原本的框架向外延伸一點,設計一個懸挑在稻田裡的玻璃屋,做一個「玻璃盒子」。
400萬改造毛坯房, 是民宿也是家
7個閨蜜,現在都是三十幾歲,正是打拼事業的階段,每年聚齊過來同住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大家商量,房子可以暫時作為民宿對外開放,這樣也能攢一些養老基金。
房子一共是三層半,面積有700多平米。
改造一共歷時7、8個月,光是確認設計方案,金杜就和設計師溝通了幾十次。希望它既能滿足民宿的基本功能,也適合大家老了以後同住。
一樓的風景最好,金杜專門留作公共區域,設計成了正對稻田的鄉村廚房。大家在這裡,一起吃吃飯、看看書,就會很開心。
二樓以上是客房,一共有10個房間,各自獨立互不打擾。每個房間都有一張超大的榻榻米,躺在上面就能看到早晨的薄霧和日出。如果三、四個人聊得太晚,一個房間也能睡得下。洗手間的瓷磚都是彩色的,有的房間還有玻璃的室外泡池。
懸空玻璃房是7個好朋友最喜歡的空間。它大概有50平米,三面都是玻璃,站在中間,會覺得自己處在整片稻田的中心,很震撼。
金杜還在玻璃房中間掛了一個暖色的吊燈,很多人從村頭開車進來,遠遠的就能看到這個玻璃屋。
為了老了不彼此拖累,
每個人都學一項獨門絕技
房子的很多裝飾,都是舊的。比如每個房間的門,都是山西的老榆木門;屋簷上,是從中山淘來的原來老房子的舊瓦片。金杜覺得,房子裡有舊東西,才像一個家。
南坑村還有不錯的荔枝園、柑桔園,大家到農民的果園採摘水果,然後沿著鄉間小路騎自行車回家,一起做個果盤。
她們之間還約定,為了老了以後住在一起不寂寞、不吵架,大家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必須學習一項「獨門絕技」。
「自信的女性要在一起長期生活,一定要建立遊戲規則,我們只有彼此獨立,才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7個好朋友,年齡相差最大的有10歲。十幾年以後,等孩子都長大了,她們會有更多屬於女人自己的獨處時間。好朋友之間的友情,有時真的勝過同胞兄弟、姐妹。
「大多數人只是說說而已,但我們做了,而且做成了。在體力和經濟上都有能力的時候,安排好20年以後的生活,讓自己以喜歡的方式慢慢老去,是我這一年來做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米笑是一名來自廣州的建築師,身邊很多好朋友,都是「斜槓青年」,一群生活和工作無明顯界限的年輕人。她希望能和自己的5個朋友們搬到一起,做一個能刺激腦洞的共享社區。
2012年秋天,她在廣州番禺區找到了一個車間,車間所在的位置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巨型國營糖廠,幾乎就是一座城鎮。如今芳草萋萋,美人遲暮,米笑每次看到夕陽餘暉下的廢墟都無法移步。
改造前後
米笑親手改造了這棟50年代老糖廠裡的車間,取名「無界社區」。
整個車間有1500㎡左右,她以朋友們為原型,量身打造了大大小小6個房間。房子的外立面有點像一幅畫卷,具有透視性,把各個不同工作室的生活場景都陳列了出來。
米笑把這個三層塔樓看作山,鼓動身邊幾個「斜槓青年」來分田地。她的朋友們都是夢想家,希望自己的工作室有前庭後院,既可以工作又可以安居會友,而最重要的,是貓犬相聞常常往來。
於是,她沿著兩個盤旋上升的樓梯蓋了大大小小6套房子,就像山路兩旁的村落:有的用半封閉的緩坡聯繫樓層,穿行上下之間,柳暗花明;
有的門窗是移動的畫框,改變框中風景的同時也改變了使用空間;有的浴室在花樹下沐浴夕陽……
現在這棟樓裡,愛人在身邊,朋友住隔壁。一棟房子就是一個社區,一個美術館,一個劇場。今天有人在這裡做飯,明天有人在布展,就像一個永不落幕的劇場,這是她覺得最理想的狀態。
70、80後的父母,他們已經開始主動嘗試新的養老方式。有人為了不拖累子女,有人懷念集體生活,有人尋找個人價值......
73歲的耿姐,今年退休剛好滿21年。從2019年3月份開始,她和六對夫妻在北京郊區合租了兩棟別墅一起生活。這幾對夫妻都是要好的朋友,50多年前就認識了。
「都覺得也甭給孩子找麻煩,不如找個地,蓋個房,幾家湊在一塊,互助生活。」後來耿姐才知道,原來這就叫做「抱團養老」。她覺得這個詞簡直就是為自己發明的。
「我們這幫人,年輕的時候過的就是集體生活,到老了,也很習慣繼續過集體生活。」
李偉文的「夏瓣生俱樂部」成員
李偉文和朋友組織了一個「夏瓣生俱樂部」,諧音「下半生」。成員都是50歲左右。六年前,走到臺南的時候,他發現這裡小吃很多,房價相對臺北來講又很便宜。
很快,當地的朋友就幫他們物色到一塊地。只考慮了一兩個星期,十來個家庭各投不到兩百萬新臺幣,買了地,做好了房子的設計。
「自己蓋的房子,可以挑選自己的鄰居。一起住的都是好朋友,生活和成長過程很接近,大家聊天的時候講個笑話,別人可能聽不懂,我們這群人就會聽得懂。」
香港政府分配的租房「公屋」
68歲的廖Sir,7年前住進現在的這個老人宿舍。它是香港慈善機構牽頭辦的,專門組織年齡在60歲以上、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起居住。
廖Sir是當老師的,以前在學校經常要照顧小朋友,在這裡他照顧同伴的起居生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
「其實我們這種沒有家,又能夠生活自理的中老年人,就成了夾心階層。在老人宿舍,我的人生像重啟了一樣。感覺到大家信任我、欣賞我,肯定了我存在的價值。」
52歲的王衛東,一直很嚮往抱團養老。長者共居的概念在國外一直都有,他就在想,中國老人能不能也來享受這種模式的生活。
2017年,就在北京郊區平谷找到一個別墅小區,租下了二十幾棟別墅,在微信朋友圈發起一個「抱團養老」的試驗,租期是十年。
王衛東租下的別墅小區
剛開始這些別墅都是毛坯房。王衛東找人來裝修,陸陸續續地在外面搭建了果園、草坪、小路等等。為了讓「抱團」的生活更舒適,他還找來一個管家和一個廚師,負責大家的日常起居飲食。
他還要求來住的人身體比較健康,「有一些人可能腿腳不方便,或者只是想找個環境好一點的地方住,有護工伺候,有點像住養老院的感覺,可能就不是我想要的。」
王衛東發布的微信朋友圈
信息發出去不久,有很多人來諮詢,起碼三四百人,沒想到大家對抱團養老還是很感興趣的。可是後來他才發現,雖然問得多,但是真正落實能來的很少。
張叔是這幫「抱團」老人當中的攝影師
王衛東覺得中國很多老人對於自己如何養老,好像也沒有想清楚。可能讓中國老人邁出離開家的這一步,確實很難。他們在家裡面都有各種各樣的牽絆,不僅是親人,甚至一盆花、一隻狗、一隻鳥都是離不開家的理由。
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有更多的中國老人接受這種養老方式吧。
電影《親愛的》劇照
靠子女養老,到底是不是一個可靠的出路?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核心家庭的規模急劇縮小,大家庭幾乎完全消失,馬上要退休的這一代老人,大部分人都只有一個子女。而大部分獨生子女養老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有心無力。
無論如何,在中國社會老齡化步伐越來越加劇的當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註定不能滿足需求。
柯柯今年31歲,從高中租房到現在,說起來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租房。現在他和朋友一起組建了團隊,專門做租屋改造。
他們保留22間房,只是重新定義了它的公共空間。從內部到外觀裝修,花了400多萬改造。
柯柯一直以來都是住合租房,因為成本比較低,大概從2014年開始嘗試改造自己住的地方,後面住進來的這些「室友們」,有著不同職業、身份。他希望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專長,來為這個「家」付出點什麼,互相照應、共同生活。
改造完成之後,他把閒置的房間對外開放,不但年輕人可以用低租金入住,對長輩來說也是讓家裡重新熱鬧起來的方式。
其中有一對屋主夫婦,第一次嘗試這種共居,他們覺得很開心,雖然小孩離家,可是有新的年輕人跟他們作伴,他們還是能每天都做一桌菜,等著這些年輕人回家吃飯。
這種共居共生的概念,其實以前北京的胡同裡就有。鄰居們住得很近,會一起照看小孩、教育小孩,煮了飯會問問隔壁的要不要一起吃,東西壞了看誰會修就幫忙一下,只是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人太忙了,顧自己都來不及,可能連隔壁住誰都不知道。
柯柯說:「一直覺得租房子,住到的不只是一間房間,而是在外和不同的人共組一個新的家庭。」
部分圖片來自金杜、扉建築和網絡
文章已於修改閱讀原文
原標題:《7個廣州女友湊400萬,提前20年造養老房:老了也要做閨蜜》
閱讀原文
臺灣「共享公寓」
因此,在微信後臺的留言中,
很多傳統的觀念和親密關係被提出質疑:
人為什麼一定要結婚?
有閨蜜、有工作、有積蓄,這樣的生活有何不可?
友情是比愛情更長久的情感連接嗎?
也有很多人表示:
志趣相投、老有所依,是最好的老年狀態……
其中,2019年6月,
一條報導的7個女生在廣州郊區租房改造,
提前實現了閨蜜抱團養老的願望,
這條片子在國內、外網絡瘋傳,
全網流量已突破2300萬,
成為2019年度爆款之一。
約上好友、同伴「抱團養老」,
不僅是個人選擇,也是時代的更迭。
有人開玩笑說,
這屆年輕人存錢,是為了「養老自由」。
而生活和陪伴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
你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個。
在大年初三,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些暖心視頻。
南坑村位於廣州市近郊,從市中心開車過來需要1個半小時的車程。金杜和6個閨蜜的養老房,就在村頭。開車進來,老遠就能看到一棟白色的玻璃房,非常漂亮。
7個閨蜜相約養老 :
提前20年看房
金杜是70後,湖南人。在廣州讀完研究生之後,就一直在這座城市生活,廣州可以算是她的第二故鄉。
金杜
十幾年前,她在南方報業工作,在公司裡認識了6個女生朋友。大家都是從小城鎮來大城市打拼的,成長背景差不多,所以就比較聊得來。
更加難得的是,7個人的興趣愛好也很相似,她們不會像其他女孩子一樣聊家常、聊八卦,反而喜歡聚在一起研究量子力學、宇宙……
7個閨蜜舊照
那個時候,大家常常開玩笑說,等年紀大了,一定要找一個好山好水的地方,住在一起養老。後來,她們中有人結婚生子,也有人創業,大家紛紛離職,甚至有2個女生離開了廣州,搬去北京生活。
2018年,是7個閨蜜相識的第十年。她們相約在北京聚餐,大家在飯桌上又提到了養老的話題。金杜忽然覺得,一起養老不應該等到二十年之後再準備,應該現在就開始看房!
幾個月過去了,看了20多個地方之後,金杜真的在廣州近郊,找到了一棟夢想中的「閨蜜養老房」。
稻田裡為好友設計玻璃屋
金杜第一次到南坑村的時候,剛剛雨過天晴,她看到了彩虹和一望無際的稻田。站在毛坯房裡,透過一層薄薄的霧氣,眼前的景色簡直就像一幅山水畫。
她用手機拍照發到群裡,大家看了之後都很喜歡,7個女生就這樣輕鬆選定了以後要住在一起的地方。
她找遍了村子的很多老房,只有現在的房東願意把房子租給她。這棟紅磚房原本是一個毛坯房,位於村頭,視野很開闊。房東籤約時候,只提出了一個要求:保留原本的羅馬柱。
嶺南的房子基本都是紅磚屋或瓦房,金杜覺得,既然要保留羅馬柱,不如乾脆將原本的框架向外延伸一點,設計一個懸挑在稻田裡的玻璃屋,做一個「玻璃盒子」。
400萬改造毛坯房, 是民宿也是家
7個閨蜜,現在都是三十幾歲,正是打拼事業的階段,每年聚齊過來同住的時間並不多。於是大家商量,房子可以暫時作為民宿對外開放,這樣也能攢一些養老基金。
房子一共是三層半,面積有700多平米。
改造一共歷時7、8個月,光是確認設計方案,金杜就和設計師溝通了幾十次。希望它既能滿足民宿的基本功能,也適合大家老了以後同住。
一樓的風景最好,金杜專門留作公共區域,設計成了正對稻田的鄉村廚房。大家在這裡,一起吃吃飯、看看書,就會很開心。
二樓以上是客房,一共有10個房間,各自獨立互不打擾。每個房間都有一張超大的榻榻米,躺在上面就能看到早晨的薄霧和日出。如果三、四個人聊得太晚,一個房間也能睡得下。洗手間的瓷磚都是彩色的,有的房間還有玻璃的室外泡池。
懸空玻璃房是7個好朋友最喜歡的空間。它大概有50平米,三面都是玻璃,站在中間,會覺得自己處在整片稻田的中心,很震撼。
金杜還在玻璃房中間掛了一個暖色的吊燈,很多人從村頭開車進來,遠遠的就能看到這個玻璃屋。
為了老了不彼此拖累,
每個人都學一項獨門絕技
房子的很多裝飾,都是舊的。比如每個房間的門,都是山西的老榆木門;屋簷上,是從中山淘來的原來老房子的舊瓦片。金杜覺得,房子裡有舊東西,才像一個家。
南坑村還有不錯的荔枝園、柑桔園,大家到農民的果園採摘水果,然後沿著鄉間小路騎自行車回家,一起做個果盤。
她們之間還約定,為了老了以後住在一起不寂寞、不吵架,大家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必須學習一項「獨門絕技」。
「自信的女性要在一起長期生活,一定要建立遊戲規則,我們只有彼此獨立,才不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7個好朋友,年齡相差最大的有10歲。十幾年以後,等孩子都長大了,她們會有更多屬於女人自己的獨處時間。好朋友之間的友情,有時真的勝過同胞兄弟、姐妹。
「大多數人只是說說而已,但我們做了,而且做成了。在體力和經濟上都有能力的時候,安排好20年以後的生活,讓自己以喜歡的方式慢慢老去,是我這一年來做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米笑是一名來自廣州的建築師,身邊很多好朋友,都是「斜槓青年」,一群生活和工作無明顯界限的年輕人。她希望能和自己的5個朋友們搬到一起,做一個能刺激腦洞的共享社區。
2012年秋天,她在廣州番禺區找到了一個車間,車間所在的位置是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巨型國營糖廠,幾乎就是一座城鎮。如今芳草萋萋,美人遲暮,米笑每次看到夕陽餘暉下的廢墟都無法移步。
改造前後
米笑親手改造了這棟50年代老糖廠裡的車間,取名「無界社區」。
整個車間有1500㎡左右,她以朋友們為原型,量身打造了大大小小6個房間。房子的外立面有點像一幅畫卷,具有透視性,把各個不同工作室的生活場景都陳列了出來。
米笑把這個三層塔樓看作山,鼓動身邊幾個「斜槓青年」來分田地。她的朋友們都是夢想家,希望自己的工作室有前庭後院,既可以工作又可以安居會友,而最重要的,是貓犬相聞常常往來。
於是,她沿著兩個盤旋上升的樓梯蓋了大大小小6套房子,就像山路兩旁的村落:有的用半封閉的緩坡聯繫樓層,穿行上下之間,柳暗花明;
有的門窗是移動的畫框,改變框中風景的同時也改變了使用空間;有的浴室在花樹下沐浴夕陽……
現在這棟樓裡,愛人在身邊,朋友住隔壁。一棟房子就是一個社區,一個美術館,一個劇場。今天有人在這裡做飯,明天有人在布展,就像一個永不落幕的劇場,這是她覺得最理想的狀態。
70、80後的父母,他們已經開始主動嘗試新的養老方式。有人為了不拖累子女,有人懷念集體生活,有人尋找個人價值......
73歲的耿姐,今年退休剛好滿21年。從2019年3月份開始,她和六對夫妻在北京郊區合租了兩棟別墅一起生活。這幾對夫妻都是要好的朋友,50多年前就認識了。
「都覺得也甭給孩子找麻煩,不如找個地,蓋個房,幾家湊在一塊,互助生活。」後來耿姐才知道,原來這就叫做「抱團養老」。她覺得這個詞簡直就是為自己發明的。
「我們這幫人,年輕的時候過的就是集體生活,到老了,也很習慣繼續過集體生活。」
李偉文的「夏瓣生俱樂部」成員
李偉文和朋友組織了一個「夏瓣生俱樂部」,諧音「下半生」。成員都是50歲左右。六年前,走到臺南的時候,他發現這裡小吃很多,房價相對臺北來講又很便宜。
很快,當地的朋友就幫他們物色到一塊地。只考慮了一兩個星期,十來個家庭各投不到兩百萬新臺幣,買了地,做好了房子的設計。
「自己蓋的房子,可以挑選自己的鄰居。一起住的都是好朋友,生活和成長過程很接近,大家聊天的時候講個笑話,別人可能聽不懂,我們這群人就會聽得懂。」
香港政府分配的租房「公屋」
68歲的廖Sir,7年前住進現在的這個老人宿舍。它是香港慈善機構牽頭辦的,專門組織年齡在60歲以上、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起居住。
廖Sir是當老師的,以前在學校經常要照顧小朋友,在這裡他照顧同伴的起居生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
「其實我們這種沒有家,又能夠生活自理的中老年人,就成了夾心階層。在老人宿舍,我的人生像重啟了一樣。感覺到大家信任我、欣賞我,肯定了我存在的價值。」
52歲的王衛東,一直很嚮往抱團養老。長者共居的概念在國外一直都有,他就在想,中國老人能不能也來享受這種模式的生活。
2017年,就在北京郊區平谷找到一個別墅小區,租下了二十幾棟別墅,在微信朋友圈發起一個「抱團養老」的試驗,租期是十年。
王衛東租下的別墅小區
剛開始這些別墅都是毛坯房。王衛東找人來裝修,陸陸續續地在外面搭建了果園、草坪、小路等等。為了讓「抱團」的生活更舒適,他還找來一個管家和一個廚師,負責大家的日常起居飲食。
他還要求來住的人身體比較健康,「有一些人可能腿腳不方便,或者只是想找個環境好一點的地方住,有護工伺候,有點像住養老院的感覺,可能就不是我想要的。」
王衛東發布的微信朋友圈
信息發出去不久,有很多人來諮詢,起碼三四百人,沒想到大家對抱團養老還是很感興趣的。可是後來他才發現,雖然問得多,但是真正落實能來的很少。
張叔是這幫「抱團」老人當中的攝影師
王衛東覺得中國很多老人對於自己如何養老,好像也沒有想清楚。可能讓中國老人邁出離開家的這一步,確實很難。他們在家裡面都有各種各樣的牽絆,不僅是親人,甚至一盆花、一隻狗、一隻鳥都是離不開家的理由。
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有更多的中國老人接受這種養老方式吧。
電影《親愛的》劇照
靠子女養老,到底是不是一個可靠的出路?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核心家庭的規模急劇縮小,大家庭幾乎完全消失,馬上要退休的這一代老人,大部分人都只有一個子女。而大部分獨生子女養老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有心無力。
無論如何,在中國社會老齡化步伐越來越加劇的當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註定不能滿足需求。
柯柯今年31歲,從高中租房到現在,說起來人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租房。現在他和朋友一起組建了團隊,專門做租屋改造。
他們保留22間房,只是重新定義了它的公共空間。從內部到外觀裝修,花了400多萬改造。
柯柯一直以來都是住合租房,因為成本比較低,大概從2014年開始嘗試改造自己住的地方,後面住進來的這些「室友們」,有著不同職業、身份。他希望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專長,來為這個「家」付出點什麼,互相照應、共同生活。
改造完成之後,他把閒置的房間對外開放,不但年輕人可以用低租金入住,對長輩來說也是讓家裡重新熱鬧起來的方式。
其中有一對屋主夫婦,第一次嘗試這種共居,他們覺得很開心,雖然小孩離家,可是有新的年輕人跟他們作伴,他們還是能每天都做一桌菜,等著這些年輕人回家吃飯。
這種共居共生的概念,其實以前北京的胡同裡就有。鄰居們住得很近,會一起照看小孩、教育小孩,煮了飯會問問隔壁的要不要一起吃,東西壞了看誰會修就幫忙一下,只是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人太忙了,顧自己都來不及,可能連隔壁住誰都不知道。
柯柯說:「一直覺得租房子,住到的不只是一間房間,而是在外和不同的人共組一個新的家庭。」
部分圖片來自金杜、扉建築和網絡
文章已於修改閱讀原文
原標題:《7個廣州女友湊400萬,提前20年造養老房:老了也要做閨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