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在清華大學舉行。《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後疫情時代的健康傳播意義重大。「健康中國」建設的路徑就是共建共享,為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需要全社會的聯動。
大會圍繞「後疫情時代下的健康科普」「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的主題研討,吸引了來自政界、醫藥界、學術界、企業界等方面人士廣泛參與。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更加凸顯了後疫情時代「共創健康社會」主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本屆大會還突出了中醫藥文化在健康傳播領域的重要意義。
11月28日,「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發表演講。(記者 曾德金 攝)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受邀出席並發表題為《中醫抗疫的文化自信》的主旨演講,介紹了中醫藥在抗擊傳染病方面的歷史與現實經驗,對中西方在疫情防控、治療和效果方面進行了詳實的比較,展現了中醫藥在我國疫情防控和社會治理方面的先進經驗,提振了中國與中醫藥的文化自信。
「中國人民是英雄,健康宣傳和普及可以聽進去,並且可以落地執行,才保證了這次疫情抗疫勝利。」張院士說。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示,「健康中國」的路徑就是共建共享,要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不斷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僅僅依靠衛生健康部門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的聯動。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通過健康科普讓大家都終身學習衛生健康知識技能。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說,在「健康中國」戰略需求下,清華大學必將以服務人民生命健康為己任,充分發揮在學科、科研、人才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致力於為「健康中國」發展應對全球風險挑戰貢獻力量。
跨學科、跨業界「合力」對於健康傳播而言尤為重要。據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副院長、黨工組組長王凱波介紹,今年4月2日,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成立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學院成立的基礎是清華大學在公共衛生與健康領域以及相關學科多年的積累,以李希光教授為代表的涵蓋了醫學、社會、新聞學等跨學科的清華大學健康傳播團隊,立足學科實踐與發展,聚焦公民的健康素養提升,健康行為的改善等議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形成了學術、政策、媒體、產業等多邊互動機制和架構。
中國健康傳播大會由清華大學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衛生部)於2006年共同發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等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