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法語:Musée du Louvre)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始建於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
現為羅浮宮博物館,佔地約198公頃,分新老兩部分,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佔地面積為24公頃,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1793年8月10日,羅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
羅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是舉世矚目的萬寶之宮。
羅浮宮也能線上雲逛展,英文不是問題,
瀏覽器自帶翻譯用一下就輕鬆搞定了。
https://www.louvre.fr/departements
羅浮宮中有兩間紅色牆壁的大廳,
全部用於展示法國的巨幅畫作。
初次參觀者,
想必都會驚詫於這一幅又一幅的大型作品。
這種巨幅畫作中心主義始於 18 世紀的革命時期,當時還處於舊體制之下的歐洲各國為了撲滅革命的火種,組建了反法聯盟,而對此進行迎擊的正是拿破崙·波拿巴一派。與之後當上皇帝的拿破崙匹配的美術,就是重現了古希臘、古羅馬英雄主義歷史的達維特及其弟子格羅等人的新古典主義。
另一方面,安格爾屢屢選擇中近東宮廷的「宮女」(Odalisque)為題材,加速了新的異國趣味—「東方情調」(orientalisme)的發展。與達維特一派相對抗的是藉裡柯和德拉克洛瓦等人的浪漫主義。他們主張自由的想像力、大膽的著色和運筆,以及充滿張力的構圖。
下面小藝帶大家看看
羅浮宮代表性的名家及名作吧!
《拿破崙加冕》
1804年12月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了稱帝加冕儀式,正是宮廷畫家達維特出色完成了這一場景的官方記錄畫。但相比其他寫生畫,這幅畫並非如實描畫了加冕的實際場景。皇帝拒絕跪下請求羅馬教皇給自己加冕,奪過皇冠自己戴上。教皇目瞪口呆,連祝福的手勢也沒有做。
另外,實際上皇帝的母親並未出席儀式,而畫面中卻把她添加到了後面的上座,為使小個子的拿破崙顯得更魁梧而在構圖上煞費苦心,將皇帝妹妹們嫉妒皇后的表情變為喜悅等。懷想這些畫家所費的心血去看,這才是這幅畫的欣賞方法。
《大宮女》
宮女指的是奧斯曼帝國王室後宮中充當奴隸的女子。這幅畫在類似題材中也稱得上是巨製,然而觀者卻能從中體會到除尺寸因素外賦予人的「偉大感」。據說,安格爾從自己留學的羅馬將這幅畫送到1819年沙龍展出時,有人批評「畫中女子從解剖學上多了3節脊骨」。
宮女那似訴衷腸的眼眸和表情、過長的脊背,以及巨大的臀部,歐洲人所忌諱的袒露足底、頭巾和孔雀毛扇子,還有鴉片煙槍、布幔等具有東方風情的小物件,這所有的一切都在講述著彼時安格爾的願望。他的心願即追求「這裡所沒有的」夢幻島,確是一種羅曼蒂克的心緒。安格爾通過這幅畫,將自己「隱藏的浪漫派」的熱情昭告世人。
《美杜莎之筏》
向大眾控訴國家醜聞——並不是在有推特、Youtube的現代,而是在約200年前巴黎的沙龍展會場上,用超過等身大的巨幅油畫。做出如此驚人之舉的正是藉裡柯。事情要追溯到1816年,從非洲海面南下的法國海軍軍艦美杜莎號失事,逃出的150人在木筏上歷經了13天漂流,最終,被大船救出的僅有15人。
在這一事件中,海軍收取賄賂後讓眾多偷渡者登船,但國家卻封鎖了有關海軍瀆職行為的事實。藉裡柯採訪生還者,決意以畫筆控訴國家的罪行。沙龍展會場一片譁然,畫家也一躍成為話題人物,就此拉開了全新的浪漫派藝術的大幕。這幅畫的構圖也堪稱劃時代,木筏從左下到右上呈現鮮明的對角線構圖,與只認可垂直水平線的達維特一派的陳規決裂,展現全新的精湛構圖造詣。
《自由引導人民》
拿破崙被流放後,法國進入路易十八世、查理十世的王政復闢時代。不堪忍受腐朽高壓政治的巴黎市民展開巷戰,最終迫使國王逃亡國外,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暫且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政權。這就是七月革命。
畫家德拉克洛瓦在建築物的隱蔽處目睹巷戰場面,心中發誓「要以畫筆投身革命」,他歷經3個月完成這幅巨作,並於翌年在沙龍展上展出。畫面中,在層層堆疊的屍體中,自由女神高舉三色旗,率領民眾英勇作戰。這幅畫一經展出便受到參觀者的狂熱追捧,被收入羅浮宮以供民眾觀覽。
《拿破崙在埃洛戰場》
格羅與達維特門下的吉羅代和傑拉爾並稱為3G,當屬三傑之首。他以歌頌拿破崙的戰功著稱,作品逼真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這幅畫的主題是,拿破崙以勝利者的從容姿態赦免求饒的俄國士兵。但實際上就在當天發生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混戰,25000人在廝殺中犧牲。在如此境況下,拿破崙是否還有如此的空閒呢?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格羅一定是發自內心尊敬拿破崙的,其繪畫風格也袒露了他的心聲。
其看點有三。第一,她的上半身不穿衣服;第二,雖屬於末期,但還是古希臘時代的作品;第三,這是一尊超過真人大小的大理石雕像。也就是說,在人類文化遺產中,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的作品,迄今為止,這座《米洛斯的維納斯》可以說是獨一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未完的結局,不斷的謎題吸引著人們鑑賞探索,而自身的藝術魅力則愈發的彰顯出來。
去羅浮宮美術館應該都是為一睹這幅畫的真容吧?可見它傾倒世人的魅力。每次去羅浮宮她面前的人總是裡三層外三層。看這幅畫有3 個重點。第一是畫法上的秘密。第二就是所謂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第三是背景中的山巒風景。至於它到底值不值得這樣的盛名,取決於你,更取決於你能不能靠得近些。
當你遊覽羅浮宮的藝術珍藏時,也沒忘記往四周看看,欣賞這座古老的宮殿。羅浮宮的決定性時期是從法國大革命到拿破崙一世的帝國時代(1789—1815 年)。為宣揚皇帝的權威,在利沃裡大街的北側,建造與南邊一樣長度的館舍。但是,王政復闢之後,在輪番革命和政權交迭的情勢下這個工程依然得以延續,1848 年的「二月革命」後,共和政府決定把羅浮宮作為「人民的宮殿」進行整修。羅浮宮也最終成為世界第一大宮殿、政府機關,以及美術館。
相關閱讀↓↓↓
《印象派名畫為何如此有趣》
《印象派名畫為何如此有趣》在西洋繪畫史經歷了兩千年的風起雲湧之後,印象派誕生了。它徹底打破了傳統繪畫的框架,成為劃時代的風雲兒。但老實說,要以輕鬆愉快的形式來解說印象派繪畫作品,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印象派畫家擺脫了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通過分析「天氣」的影響和「光線」的變化來進行創作,致力於讓人們以宛如遊玩的愉悅心情來觀賞畫作。使觀看者在不了解印象派的情況下,也能從感官上體會到其畫面上的美感。然而,印象派的名畫之所以能成為名畫,更有其獨特的奧秘。本套書以畫廊漫談的方式為您介紹日本人喜歡的印象派名畫。並帶您一起探索,究竟是什麼,締造了印象派的美。
《羅浮宮名畫為何如此有趣》
《羅浮宮名畫為何如此有趣》羅浮宮毋庸置疑是世界上極棒的美術館。面對囊括眾多展品的藝術館,你是否會感到不知從何看起呢?這本羅浮宮參觀指南,儘量按照羅浮宮的展示順序來解說,無論你是否身在羅浮宮,都能夠通過書中的圖片馬上對作品有一個了解。即便你在家中也能通過欣賞插圖,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享受。這套書包含了從古希臘羅馬開始,一直到文藝復興之後,以繪畫為中心的西洋美術史。隨著作者簡單而詼諧的描述,拉近了藝術作品與人們的心理距離,感受羅浮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