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前後警察形象港產片,稍有風吹草動,讓人錯覺超級警察已死?

2020-12-19 麗眼容言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

如果有誰說「超級警察已死?」成龍大哥保準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手指大鼻哥,問句知不知道「我是誰?」

這個話題是由之前香港電臺節目《我愛夢工場》之〈最後一個皇家警察〉挑起。

監製張建華:「節目只能說到回歸前,因為回歸後還沒有關於特區警察的電影出現。」

「張兄此言差矣,回歸後警察電影多的是,問題只在於不是以回歸前的形態——超級警察形象出現吧,所以讓你大跌眼鏡。」

正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真注意,才令我們感到震驚的是,在意識形態和公眾投射方面,港產片中的警察形象在回歸前後似乎都處於動蕩之中。

談到香港警察形象的轉變,我們不需要急於回憶生鏽的記憶。 1997年,《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和《熱血最強》描述了新舊制度下的警察文化和景觀。 ,有相當程度的現實意義。

大家都說吳毅將飾演的《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的警察角色相當誇張和失控。但反過為說,這實際上是香港電影回歸前皇家香港警方的典型。要不就大智大勇,要不就大奸大惡,兩個極端。兩人都是超級警察,一樣有隻手遮天的能力。

《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的現實意義在於——重現殖民統治下的警察權力機關,舊編制權力和中外權力混雜的關係。

李力持扮演的是太平紳士,雖然搞笑的意義大於其他一切,但是監獄長林國斌經常遭到洋警官的指責和為難,則是百分百60年代的社會機制分布模式。

還有警察的跋扈,警察和人民之間也存在矛盾。警察的典型生活方式(軟管,酗酒)等在電影中也稍微表現出來。

對於那結沒有真正走進警署的市民大眾而言,回歸前對皇家香港警察的這種描寫,便成為了我們普及印象、流行文化。

回歸後,警察故事《熱血最強》的警員描寫,則為香港警方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記憶。除了故意淡化警方的權力責任外,影片中最重要的兩個描述/意義是:沒有外國警察和重新設計普通警員。

情願給別人知道,也不願意給別人看到。電影沒有刻意找河國榮扮警官以增加說服力,亦完全沒有穿著軍警制服(代表權力)的老外左穿右插,只是切切實實的描寫古巨基、曾志偉和莫文蔚 — 本土意識在建制內大勝十個馬位的一次。

與此同時,這部電影把過往公眾對雜差房(俗稱大房)的負面印象,一掃而空,傳統的老式迷信(關公像),問責(英國女王的照片),黑煙(奶茶,菸頭),濫用私刑(黑房間痛打)和其他公眾記憶,一鍵刪除。

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高效率的,每個人一張大桌子,桌子上放著計算機。大房間就像普通的辦公室一樣恢復了風景。無論是真還是假,它都為從未進入警察局的公眾帶來了新的體驗。

另一方面,在1996年,《衝鋒隊怒火街頭》將個人英雄主義回歸團隊精神。是心靈的回歸,是同船共渡的協作心態?

回歸後香港警方的共通形象不再是超級警察。他們與國內警察一樣地有血有肉有煩惱。

香港警察在現今大眾文化中的形象,發揮得最完滿的是熱血的古巨基,是《熱血最強》。

沒有人認為他是英雄,但片中他的確是英雄。問題是回歸後對「警察英雄」的定義,出現轉化。

超級警察已死?對成龍來說,一定未死。

不管當時香港電臺怎麼熱議,在往後歲月中,成龍大哥依然拍出數部膾炙人口的《超級警察》,不知您喜歡哪一部??

相關焦點

  • 香港的警察隊伍,1997年回歸之前,為何號稱是皇家警察?
    但是在各種香港刑偵劇種,香港警察的口頭禪就是:「裡面的人聽著,你們已經被包圍了,我們是香港皇家警察。」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皇家警察與英國王室有什麼關係,為何要號稱皇家警察呢?首先,我們聊一下香港警察隊伍的發展過程。香港警察隊伍成立於19世紀40年代,也就是鴉片戰爭結束之後。
  • 「港獨」蔓延香港警察邀英軍指導儀仗隊 港學者批:惹火!無事生非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德意】在香港回歸近20周年之際,香港警方近日邀請英國軍方人員來港,指導香港警察儀仗隊。英國皇家陸軍頻道「Forces TV」甚至形容這次是回歸以來,英軍人員首次回到香港。對此,有香港學者形容有關消息令人難以置信,並指在公眾對「港獨」熱烈討論的敏感時刻,作出此決定甚為不智,批評此舉是「惹火」及「無是生非」。「Forces TV」從英國當地時間19日開始,接連4天在其網站發布相關視頻及消息。香港「東網」稱,消息證實,香港警方本月初邀請了4名英軍儀仗隊人員來港教授步操,訓練50名警隊人員,以提升步操水平。
  • 港英時代的香港警察政治部,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此後,隨著英國殖民者先後侵佔九龍半島、新界,香港殖民地總人口急速暴增,港英當局警察部門亦隨之不斷擴充重組,從最初只有幾十人的臨時警察隊,到1938年正式成立港英政府警務處,香港警察隊伍不斷壯大。二戰後,英國奪回香港控制權,殖民政府部門得以恢復重建,作為情報分支機構,警察政治部也就此設立,對於香港人來說,政治部是一個廣為人知卻又極其神秘的部門,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部門的了解認識,大多也只是來自那些講述警察故事的香港影視劇。
  • 回味香港電影:從香港警匪片的警察形象,初步了解香港警察系統!
    回味香港電影:從香港警匪片的警察形象,初步了解香港警察系統!「香港皇家警察」這個名詞許多熱愛香港電影或電視劇的朋友都非常熟悉,「你有權保持緘默,你所說的一切將會成為呈堂證供」這句話陪伴了許多八零九零的童年時光,隨著影視作品的輸出,觀眾們也多多少少了解到香港警察的雄姿。香港警察是香港的八大紀律部隊之一。
  • 杜琪峯的《黑社會》跟一般港產黑幫片有什麼不同
    如此看來,這個「黑社會」跟同類片比起來還真有點反常態,因為在我印象裡幾乎所有港產黑幫、警匪、古惑仔片都在圍繞江湖兄弟情義做文章,充滿了男性荷爾蒙激素與美學暴力。怎麼這麼個「黑社會」就搞開「民主選舉」了?如果你能順著這個問題將電影繼續深究下去,會發現「選舉」何止是電影要講的事情,它還作為著整部電影的故事支架以及動因存在著。
  • 香港電影中的大陸警察
    警察群體維護正義也維護政體,其形象是社會民眾集體願望的投射,也是國家機器的表現形式。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警察的看法,也即是對這個地區社會、政體、文化的一種綜合看法。《七十二家房客》中消防員拿著水龍頭索賄,而今天港片中港警形象基本以正面形象為主,這代表了港人對香港社會、體制逐步認同的歷史過程。香港電影中大陸警察形象的變化,也有著同樣的意義。
  • 《警察大哥巡邏中》:用二次元的力量來端正警察形象吧!
    在臺灣軍警長期因為文化層面給予民眾較為負面的形象,導致有許多基層員警在推動公益與生活安全事項有所困境,這點鄰近的日本也有差不多的困擾,在二零一三年時決定推動一些民生注意事項,而與漫畫出版社合作創造出親民的警察形象,這也是漫畫《警察大哥巡邏中》最初的原型,漫畫《警察大哥巡邏中》是以四格漫畫為主題,敘述熱血耿直的警察穗苅士朗,與自己崇拜如同大哥的手冢衛巡查部長,一起執行勤務的大小事,宣導關於交通安全和日本的日常須知
  • 香港警察樂隊玩轉內地潮流音樂
    不僅有香港警察樂隊入鄉隨俗的潮流音樂來助陣,更有百幅「最·香港」的攝影大獎作品揭開面紗,也還有香港最潮流的前沿創意設計,為都市生活美學帶來全新定義。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成就展開幕式以及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的晚宴上致辭稱,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無論對國家或香港,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裡程碑。
  • 以「警察專業戶」深入民心 曾演飛虎隊紅遍香港 如今再返無線拍劇
    不知道各位劇迷對王敏德的印象是否深刻,小編記得以前看港產片很多時候看到都有他的身影。這次也是王敏德自2007年的《特警出擊》之後,已經時隔足足十一年沒有拍劇了。再次回歸拍攝劇集《飛虎之潛行極戰》,王敏德又是演飛虎隊,這對於王敏德來說簡直是駕輕就熟了吧~皆因看過他的作品的觀眾都知道,他是經常飾演紀律部隊角色的。
  • 《警察故事4》的背後:香港電影的衰落,成龍卻能借來核潛艇
    雖然近年來龍叔的電影大多都是爛片,但這絲毫不能掩埋掉之前的佳作,而今天要談的就是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的第4部:警察故事之簡單任務。 相比於前三部的警察故事,第4部從整個故事背景,到拍攝地點再到製作成本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龍飾演的陳家駒不再是一個單一的警察,除暴安良。
  • 憑什麼香港警察這麼惹人喜歡?電影為阿Sir樹立起正面形象
    ,形象最好的警察群體之一。 周星馳的「逃學威龍」系列,交警簡直是最讓人忘不掉的段子,看一遍樂三天。可即便這樣,開罰單、查超速照樣有模有樣,香港警察公正專業不是蓋的。
  • 玩命了30年,香港警匪片已死?還是正在被合拍片「脫胎換骨」?
    香港演藝從頂峰衰落下來,投資人根本賺不了錢,慢慢港產片就開始變少了。好比1月11號的TVB年度盛典,阿姐汪明荃為TVB藝人發聲,希望能多加點工資的呼籲感染了很多人……這其實都是一個性質。當本土生產力不夠的時候,引進的外語片就會變強,這是恆久不變的定律,在日本、韓國也是這樣。
  • 昨晚,「港毒」暴徒搶警察手槍
    [摘要]有暴徒搶走警察的警棍,並用其瘋狂擊打警察,更令人髮指的是,其中一名蒙面背藍色旅行包的港毒暴徒,上前抓住警察身上的槍枝,想要把槍枝搶走。 昨天(9月21日)晚上,在屯門公園附近,港毒所謂的示威,又演變成暴力事件。
  • 你的爸爸,是哪個超級英雄?(贏警察公仔盲盒)
    漫威電影中的很多超級英雄形象都深入人心懲惡揚善的鋼鐵俠,刀槍不入、智勇雙全正義熱血的美國隊長,超常體能、英明神武雷霆之神索爾,雷霆萬鈞、力量無敵保衛著我和我的家警察爸爸就更不一樣了他們要保護更多的人救助、抓壞人、維護治安……他們一直很忙碌要做很多危險的工作今年,爸爸更忙了
  • 電影《赤道》導演:港產片正告別低谷(圖)
    三年後,二人帶來一部製作和陣容更強大的《赤道》,併集結了張學友、張家輝、張震、餘文樂、王學圻、池珍熙、崔始源等明星演員,跨中國、韓國、日本拍攝,故事講的東亞地區遭遇超級武器危機,引出各國、地區之間的角力,留足懸念也吊足胃口。  在觀眾的高期待中,電影口碑缺乏驚喜。不少觀眾對比《寒戰》發現,影片似乎在重複新一代警匪片套路,並無重大突破,更有質疑者發聲,影片做成3D毫無必要。
  • 推薦電影《冰河追兇》:一個叛逆警察的寬恕與救贖
    作為一部懸疑偵查片來看的話,有點太簡單,兇手第一個鏡頭就能被觀眾猜出來他就是兇手,然後提煉廠又很容易讓人想到河水汙染,進而形成邏輯線,電影其實沒有多少懸念。重要的是電影的主題——寬恕與救贖。如果說《冰河追兇》在犯罪線索的鋪設,到絲絲解扣揭曉答案的編排使其成為達到及格線的犯罪懸疑片的話,電影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王豪父親一位偉大的警察故事引出對人性的思考,另一條是突如其來的殺人事件,腳印,雪地和人口失蹤一步步引人探尋,導遊演很巧妙的將兩條主線匯總,勾出一段耐人尋味深思的故事,我想不能稱為故事,因為最後的讓大家探討的是人最初的善良,保護環境環境這些最單純
  • 揭秘香港皇家警察"政治部"
    如同美劇《權利的遊戲》中的無面人一樣,你知道他們存在,但你不知道他們在哪裡,你知道他們就在你身邊,但你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的名字不存在香港警方或者政府的任何檔案中,雖然他們花費著香港納稅人的稅賦,只有在英國倫敦的軍情六處,少數人才能知道他們是誰。雖然香港已經回歸近20年了,但他們是否仍然在香港或影或現。
  • 管窺香港招考警察的題目
    《經濟觀察報》近日報導了生活在香港的內地人對香港警察的印象。  在香港生活一年,對香港警察的最大印象,是不可怕。相貌上,臉無橫肉,更沒戾氣,相反多有一股清氣。有事詢問時,態度普遍和氣、耐心。最後,身材上清一色結實精幹,絕對見不到大肚腩的警察。  當然,這些都是表象。維護正義,捍衛治安,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服務,才是警察存在的價值所在。
  • 這些山東人,世世代代在香港做警察
    隨著香港人口劇漲,警隊需要擴充人手,港英政府在1923年首次從威海衛引入警員。第一代「山東差」「身材高大、不懂英語」,基本被安置在衝鋒隊或交通隊。按照彼時警隊的編制,A組是歐洲及葡國警員,B組是俗稱「大頭綠衣」的印度警員,C組是本地警員,E組是反海盜的白俄羅斯警察,山東魯警則屬於D組。
  • 中國香港警察,和澳門警察的警銜模式,到底有多大差別?
    從清朝統治的中期開始,英國人已經注意到了香港的商業價值,香港地區港寬水深,適合停泊各種類型的船隻,具備成為港口城市的潛力。但是在乾隆、嘉慶在位時期,清朝的國力猶在,英國一直沒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