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喜歡過青瓷、白瓷的素雅,
卻在第一眼見到它的時候,
被它那天然的斑駁絢麗所驚豔。
"建盞"於喝茶人,
其受重視程度不亞於星巴克「貓爪杯」在少女心中的地位,
貓爪杯盛興一時,
而建盞,作為中國傳統技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宋代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時光,
近年來,更是盛行。
建盞,是專門指福建建窯燒制的瓷器茶盞,由於以皇帝為代表的士大夫們對「鬥茶」的喜好與推崇,被譽為「宋代第一茶器」。
此類盞,一般來說,闊口小足,胎體厚重,瓷胎質地粗糙,盞的足底因不施釉而胎體外露。建盞燒制所使用的是水吉當地含鐵量很高的紅棕色粘土(含鐵量達7%-10%),露出的胎體呈灰黑色,俗稱鐵胎。建盞是黑釉瓷器的代表,釉色呈烏黑、青黑或紫色等深色調,
由於在燒制過程中,窯內能夠達到1350攝氏度的高溫,釉料中的鐵離子會析出,在釉面上發生流動而自然生成不同斑紋,奇詭瑰麗,蔚為壯觀。
器底聚釉較厚,在高溫下,釉水一定程度會往下落,故盞底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這也是建盞的一大特徵。
釉色之於建盞,是不可或缺的靈魂所在,而建盞釉色又是如此龐雜,本文將建盞的幾大知名釉色進行梳理介紹。
曜變
曜變盞十分玄奇,斑點內黝黑,就像宇宙中「黑洞」般深邃,斑點外光暈環繞,隨光線、角度變化,改變盞體顏色的彩色光暈。
這麼美的斑紋,像在碗裡裝了一片星空的感覺,怪不得日本人會如此喜愛,當年甚至不惜為了爭奪它而發動戰爭。
目前世上就剩3件半,且有三件完整器全部流落於日本,分別藏於京都大德寺、德川家、稻葉家。
▼京都大德寺龍光院
這件曜變建盞被認為具有「幽玄之美」。
外表低調,但在陽光下看,會很精彩。陽光是複合光,是含七色的,照射在曜變斑紋之上,會折射出變化無窮的異彩。
曜變斑紋在很狹小的一塊裡,就能同時出現黑、灰、藍、黃(或綠、紫)等色彩,且每隻盞的斑紋特徵都不同。陽光一照射,頓生孤高神秘、深奧幽玄之感,引人無限遐思。
兔毫
兔毫盞是建盞最為流行的品種,兔毫盞的析晶斑紋為黑色釉層中透出均勻細密的絲狀筋脈條紋,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
兔毫紋的形態有長短、粗細、彎直等分別,色澤有金、銀、褐等顏色,分布狀況有疏密、覆蓋範圍之別。不同色澤的兔毫,其結晶結構、主要成分會有所區別。
▼毫紋有些彎曲的兔毫盞,盞心有閃光的結晶顆粒,殊有意趣。
一般認為銀色/銀藍色,且紋路流暢清晰、分布狀況適宜的兔毫盞為佳。彩兔毫更好,但是非常罕見。
北方各窯所燒多用氧化焰,所以顏色紅黑,結晶呈金黃色即所謂「金兔毫」。
兔毫呈黃褐色,屬於另一名貴品種——黃兔斑之類,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曾有「兔褐金絲寶碗」的讚美詩句。
總的來說,以銀白色細長而清晰的兔毫盞作為最理想的審美標準。
▼左圖中的銀毫盞曾經是建盞拍賣紀錄,後被7800萬油滴盞打破。
▼成交價207萬港幣的銀兔毫盞
▼宋代銀兔毫盞殘件,帶藍光,雖然兔毫紋邊界不夠清晰,已經很難得。帶藍光的銀斑較難達到邊界清晰的標準。
▼宋代三色兔毫殘片
▼宋代金兔毫盞,兔毫紋明顯清晰,但有些過於密集,黑色底釉都見不到多少了。
▼60倍鏡下的兔毫紋
正因為斑紋有過渡、有對比,才會形成層次感、立體感,也令建盞釉色的變化之美僅在一隻盞上就能體現,玄妙非常,魅力無窮。
油滴
油滴釉我國古稱滴珠,今亦名雨點釉。
(本文認同油滴=鷓鴣斑的觀點,為方便討論,統一使用「油滴」一說)
這種釉調的形成,是氣泡自釉中出現留下的痕跡。多是釉色烏黑光潤,滴珠(油滴)細密晶瑩,宛如銀星布滿夜空。
建窯油滴釉碗這種文物傳世較少,窯址出土尤為罕見,在日本藏品及目錄中尚有幾件精品,而在北方窯址中比較常見,並有完整器物存世。
▼宋代油滴盞拍一隻少一隻,圖為創下新紀錄的油滴盞正面與底面
同兔毫類似,油滴斑也有形態、清晰度、分布狀況的區別。不過後者比兔毫多出一項:鏡面感。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所藏這隻國寶油滴盞,斑紋就有鏡面效果。稍一打光就很閃亮。
一般認為,油滴以具有銀色光澤(帶藍光更佳)、斑點較大且呈卵形、有金屬感(鏡面效果好則更佳)、有一定立體感、斑點邊界清晰、分布範圍和疏密程度適宜者為佳。
▼罕見的金屬感強、邊界清晰、且帶不同層次藍光的銀油滴標本。
▼小油滴也頗受青睞,圖為日本德川美術館所藏「星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