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 15: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記者吳楠 通訊員洪潔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 通訊員洪潔)2018年是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建院十周年暨英語專業建設十八周年。為回顧歷史,再創輝煌,近日,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南京舉辦了「新時代語言科學與外語教學」高層論壇暨建院十周年院慶。論壇由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臧慶主持,院長王玉括致歡迎辭,向與會的領導、專家、老師表達了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並介紹了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建院的歷史和發展現狀。本次高層論壇吸引了來自全國30餘所高校和出版機構的100餘位代表參加。與會學者圍繞「新時代語言科學與外語教學」的主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的語言科學研究以及外語教育學建設。
論壇特別邀請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院長楊亦鳴,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秘書長兼副會長張輝作為會議嘉賓進行主旨發言。並邀請揚州大學副校長、江蘇省高校外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俞洪亮開展名師講堂,與參會代表共同探討新時代的外語學科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外語教育也迎來了新挑戰。對此,王文斌在題為「新時代呼喚外語教育學建設」的主旨發言中認為,新時代呼喚國際化人才,要培養國際化人才,就必須提升國家的外語教育能力,為此外語教育學這一專業的建設就成為當務之急。王文斌還針對外語教育學專業的創設、外語專業人才培養、外語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外語能力培養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隨著人類進入資訊時代,用計算機處理自然語言開始呈現出極其重要的實用意義。當語言研究的目的從描寫語言行為發展到解釋人類語言能力時,語言學就必然要走上認知科學的道路,語言神經機制和腦功能將成為其重要的研究領域,形成跨學科的神經語言學。楊亦鳴通過題為「人類自然言語理解速度的神經機制」的主旨發言,讓與會者對作為新時代學術前沿的神經語言學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通過研究證實:言語理解中高級認知加工有效存在於傳統的初級感知階段。該發現表明,言語理解早在語音詞一開始的聲學感知階段,語境與詞信息的匹配和整合就已經開始了,這將使我們對自然語言(語音)以及人類特有的語言能力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
目前,話語研究越來越成為語言學研究的熱點,話語研究的意義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中國和世界的平等對話,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大有裨益。張輝就以中美貿易戰中的話語為研究對象,運用批評認知語言學的趨近化理論對中方、美方、英方關於中美貿易戰的話語在空間、時間與價值軸上的趨近化語言策略進行了批評性分析。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語料,向參會人員展示了新時代語言學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他通過定性和定量比較得出,中方使用更多空間趨近性以突顯美方的攻擊性行為,而美方使用更多價值趨近性以突顯其對國家利益的捍衛。
最後,俞洪亮結合南京郵電大學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實際情況,向參會人員分享了外語學科在「雙一流」背景下如何建設一流本科專業的方法和路徑等。他提出外語學科發展的基本路徑:在持續改革中求變化,在持續提升水平中創特色,在持續創特色中辦水平,在持續融合中求創新,在持續開放中培養國際化人才;在Beyond Language的定位和(Language+X和X+Language)發展模式中作出選擇;在紅海戰略和藍海戰略中作出選擇,不僅以競爭對手作為標杆,還要開闢屬於自己的一片藍海;立足語言,利用語言,超越語言,在構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中尋求發展。
據悉,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創建於2008年,前身是1960年南京郵電學院設立的外國語專修科。2008年以來,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成功申報、建設日語專業、翻譯專業,並依託「課程與教學論」二級學科,設立「英語教育」和「英語翻譯(科技英語翻譯)」兩個研究生培養方向。2018年,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MTI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點順利通過教育部審批,成為「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兩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至今,學院下設英語系、日語系、翻譯系、大學英語教學一部、大學英語教學二部、研究生英語教學部、留學生教學小組,以及外語教學實驗中心和資料室。現有教職工119人,其中專任教師102人,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31項。發表在外語類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上的論文近180篇,出版論著、譯著、工具書和教材40餘部。
「新時代語言科學與外語教學」高層論壇主席臺。本網記者 吳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