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的巴德崗古城,在地震中受損的古蹟旁放置了建築的原貌照片。
7月23日上午10時半,加德滿都機場附近的帕蘇帕蒂那寺中升起陣陣煙火,印度教徒們的雙腳沒入巴格馬蒂河,手捧河水灑在逝去親人的額頭,向他們做最後告別。
與此同時,在帕蘇帕蒂那寺門口的一個售票處,南都記者成為當天第一個在該售票處買票進入參觀的遊客。這座24小時運轉的神廟有4個售票點,但在此停留的一個小時內,南都記者沒有看到任何歐美或東亞相貌的遊客。
3個月前突然襲來的8 .1級強震讓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谷地的7處世界文化遺產遭遇不同程度損毀甚至完全坍塌。不過,同為世界遺產的帕蘇帕蒂那寺卻安然無恙。
在尼泊爾「4·25」強震後3個月,南都記者重返加德滿都。曾經熙熙攘攘的泰米爾區變得冷清,曾經人擠人的杜巴廣場空曠不少,曾經衣食無憂的餐館老闆和導遊開始為生計發愁。
古蹟恢復開放 遊客仍寥寥
一個月前,為儘快重振當地旅遊經濟,加德滿都谷地在地震中受損的古建築景點全部恢復開放,其中也包括加德滿都杜巴廣場。這裡的古建築在地震中受損嚴重,世界文化遺產加薩滿達廟、瑪珠廟等在地震中完全坍塌。部分受損的老皇宮成了危險建築,工人們搭起支撐架修復。在門口向裡面望一眼,持槍的軍人馬上就會善意地提醒,此處危險,禁止入內。
20日下午4時,廣場上的一個售票亭當天僅售出4張門票,其他售票亭的情況也基本相似。22日上午,南都記者在廣場上等了一個小時,除了零星見到幾張東亞面孔,僅看到一隊十多人的歐美旅遊團,而這已是連日來遊客較多的時候。
古城巴德崗的情況更不樂觀。售票員介紹,現在平均每天只有二三十名遊客購票進入古城參觀,這個數字約是地震前的1/10。
巴德崗最負盛名的瓦斯塔拉杜迦神廟已完全損毀,這座印度風格的石質建築如今只剩下一口巨鍾懸掛在廢墟中;昔日供奉著溼婆神的法希得噶神廟頂部坍塌,只剩下底座部分以及部分雕塑得以保留。一幅大照片擺放在底座上,展示著神廟本來的樣子:在六層紅磚基座之上,一座白色尖頂建築巍然聳立。
在廢墟上展示原貌照片,已成為巴德崗古城受損建築的「標配」。這裡的居民羅桑稱,約在一個月前,旅遊部門開始在這裡擺放建築的原貌照片。羅桑相信,經過重建神廟將會恢復它本來面貌。
在接受南都獨家專訪時,尼泊爾文化旅遊和民航部長謝爾帕表示,強震後確實少了很多遊客,但這裡的實際情況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糟。他稱,地震後尼泊爾境內包括古蹟、徒步、登山等旅遊目的地中約15%遭遇不同程度損毀,僅古建築而言,損毀率約為20%。
謝爾帕表示,針對損毀的遺產建築的重建工作由旅遊部下屬的考古局主導。目前,政府已完成遺產建築修復的計劃和圖紙,並完成了修復項目的預算。政府先期投入18億盧比(約合1.09億元人民幣)對古蹟進行修復,這筆資金目前已到位,並將在工作進程中逐漸追加。他相信,隨著國際社會的支持和本國政府的努力,受損古蹟將在2-5年內修復完成,「和之前的一模一樣」。
謝爾帕稱,中國和印度是尼泊爾最大的遊客來源國。他呼籲,希望更多的中國遊客回到尼泊爾。
「中國遊客什麼時候回來?」
旅遊業是尼泊爾的支柱產業,也是該國外匯收入的最大來源。2013年,尼泊爾吸引了近80萬名外國遊客。在「4·25」強震後的2個星期,隨著滯留在該國的旅客逐漸離開,這裡的旅遊業進入了一場「寒冬」。
泰米爾區「皇家企業酒店」掛出了「房費半價優惠」的橫幅。網絡訂房網站顯示,原價620多元人民幣的大床房,現價只要240多元。
對於房費打折,「神聖喜馬拉雅」賓館老闆裘迪並不贊同,因為他擔心「一旦價格降下來,以後就回不去了。」為了吸引客源,他的辦法是「買三送一」。
裘迪的賓館共有98間客房,此前幾乎天天客滿,有時還不得不向隔壁賓館借用客房。但現在,這裡每天僅有15-20間房入住,其中一部分還是在此長期包房的商人或務工人員。
裘迪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便涉足旅遊行業,自稱是尼泊爾革命後第一代旅遊業商人。由於在這個行業頗有積累,面對目前困境,他表示自己暫時能夠應付,即使仍要為70名員工支付工資。「過了這段時期,等到今年10月或12月份,相信情況會好起來。」裘迪說,如果那個時候遊客還沒有回到加德滿都,他就要建議政府「做點什麼了」。
而那些最近才進入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卻面臨更為嚴峻的危機。晚上8時,加德滿都泰米爾區中餐館「嘉麟閣」的老闆老王閒坐在飯店裡。對面的酒吧裡黑乎乎一片,看不到一個人影,樓下的尼泊爾織品店也正要打烊。
這座位於二樓的餐館有十來張桌子,平日裡每晚都要翻3次臺。而現在,一晚上只有3桌客人。「以前從這上面望下去,街上全都是人。」老王說。
另一家中餐館「中華食府」的老闆曉兵也面臨著同樣窘境。中午,餐廳裡只有一桌客人。每個月的房租、水電加上廚師、服務員的薪水,支出超過3萬元人民幣,現在的營收早就入不敷出。「這種感覺就像從天上摔到地上,很疼。」曉兵說。
據介紹,政府已在討論對旅遊業商家進行減稅、推遲一年償還銀行貸款等措施,以此保護旅遊業從業者。
老王和曉兵在加德滿都做生意的時間都不算太長,對遊客尤其是中國遊客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2013年,中國遊客成為前來尼泊爾旅遊的第二大客源地,僅次於印度。
地震後一個月左右,執飛國內到加德滿都的航班數量減少了逾一半。南航從廣州直飛加德滿都的航班由此前的每天兩班減少為每周兩班,川航從成都飛往加德滿都的航班由每天一班減少為每周兩班。而國航、東航的航班數也都相應減少。
在裘迪看來,中國遊客屬於那類「較好的遊客」群體———相對於印度遊客和歐美背包客,中國遊客的消費能力更高。曉兵也坦言,他的本地商人朋友及供貨商經常問他:「中國遊客什麼時候回來?」
旅遊業需要「安全感」
裘迪的另一個身份是尼泊爾旅遊局旅遊推廣理事會的顧問。他和高亮一樣,正在為萎靡的尼泊爾旅遊業出謀劃策。「首先應該讓遊客感到安全,這樣他們才敢回到尼泊爾旅遊。」裘迪說,為此,古蹟和建築物的加固和重建工作必不可少。
尼泊爾政府6月中旬重新開放全部受損古蹟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此表達過擔憂。在一份聲明中,教科文組織呼籲在這些文化遺址參觀的民眾要格外謹慎。該組織駐尼泊爾代表克裡斯蒂安·曼哈特告訴南都記者,他曾給考古局局長寫信,要求當局對於重新開放文化遺址的決定審慎考慮,並呼籲一定要加強受損古蹟和建築物的外圍安全。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後,教科文組織現在已「不反對」受損古蹟重新開放。「當局採取了安全措施,例如阻止人靠近危險的建築,也貼上了不要攀爬的標誌,因此我認為他們做得很好。」曼哈特表示。現在,教科文組織的專家正為尼泊爾工人進行培訓,幫助他們加固老皇宮博物館,同時還在加都山頂的斯瓦揚布納寺(俗稱猴廟)進行建築加固工作。
但是,頻繁的餘震仍讓不少遊客略感威脅。22日22時14分,一場4.4級的餘震襲擊了加德滿都,震感強烈。尼泊爾國家地震中心網站信息顯示,「4·25」強震後該國已發生357起4級以上餘震。
面對餘震和蕭條,尼泊爾人天性樂觀的一面再一次展現出來。餐飲從業者克蘇爾告訴南都記者,強震讓尼泊爾的國際知名度上升,震後重建也會提升尼泊爾的基礎設施。而作為旅遊局顧問的裘迪則表示,遭受重創的旅遊業將得到一次「轉型」的機會———「或許尼泊爾是時候思考重建之後將如何吸引更多優質的旅遊者、如何更好地保護遺產建築、如何建設可持續的旅遊業了」。
而「專注中國市場十多年」的高亮博士則表示,儘管旅遊業急需一劑強心針,但他的建議是,歡迎中國遊客在今年10月之後再前往尼泊爾。「雨季過去了,建築也會加固好,會更加安全。」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舒朗 實習生 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