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邢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融」出新氣象
窨井蓋損壞、路燈不亮、道路坑窪難行……前不久,內丘縣融媒體中心播出第38期《百姓問政》,「百姓代言人」提出多個民生問題。經過縣糾風辦督促協調,問題均得到解決。南雙流村村民張伏秋豎起大拇指:「『百姓問政』聽民意、解民憂,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欄目。」
2018年9月,內丘縣在邢臺市率先掛牌成立縣級融媒體中心。2019年初,該中心招募了380名「百姓代言人」,他們不僅可以當「主播」,還可以通過手機「雲採」系統,上傳視頻、圖文,也可以通過「中央廚房」視頻連線,面對面表達百姓心聲。
「原有廣播、電視等信息發布平臺,只是簡單的『+網際網路』,難以形成合力。」中心主任段曉勤說,現在打造出「新聞+政務+服務+互動」4項功能於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全媒傳播」的「網際網路+」。截至目前,融媒體中心累計答覆諮詢和解決群眾困難3500多件。
邢臺市委高度重視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出「邢臺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要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標要求。截至2019年底,各縣(市)融媒體中心建成並與省平臺聯網,比上級要求提前一年完成。同年7月9日,在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培訓調度會上,該市作為全省唯一設區市代表作典型發言。
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是一個新課題。邢臺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為此專題學習研究,邀請專家授課。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通知》。該市市委宣傳部主要領導多次帶隊赴先進地區調研考察,主持制定實施方案,召開專題會議推動落實。「明確『一把手』工程。」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明確了驗收標準,定期組織觀摩,規定完成時限,倒排工期,每季度一排名。」
該市在中心建設上既立足實際,又分類施策。建設時限上,既給時間表、又有路線圖;機構性質和編制數量上,依據自身實際情況確定;建設方式上,結合各自財政狀況,探索不同的融合之路;建設內容上,圍繞「土」字和「活」字大做文章,發揮區域優勢,靈活打造鮮活產品,多講本地話,多講身邊事,與大報大臺錯位競爭,增強受眾黏性。
邢臺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不高,各縣(市)財力不均衡。建設資金上,該市堅持政府「輸血」和平臺「造血」雙管齊下。一方面,積極爭取中央、省專項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勵各地拓寬融資渠道,依法合規採取財政撥款、項目補助等形式,給予充分的財政保障。同時,各縣(市)融媒體中心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以及商務、會展等活動,激活造血機能。
寧晉縣通過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實現了由傳統媒體「輸血」到融媒體「造血」的轉變。該縣融媒體中心主任李月輝說,融媒體建設讓黨的聲音直達群眾,擴大了影響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了「自我造血」。據介紹,該縣採取國有公司出資的方式,註冊成立了融媒公司,經營性收入除用於公司運轉外,盈利部分全部上繳縣財政後劃撥到中心,用於人員薪酬保障。該公司相繼承辦了當地農民豐收節等大型活動,與企事業單位開展靈活多樣的合作,去年該中心實現營收360萬元,而中心成立前僅100餘萬元。
邢臺通過縣級融媒體的建設,優化了機構框架,推動了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市委宣傳部會同市委網信辦、市委編辦等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各地人員進出、培養、使用和管理等各項制度。臨城縣融媒體中心「一把尺子」量人才、評業績,「人選崗、崗選人」,打破原有工資分配方案,實行全員績效考核,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優勞優得。2019年,該中心組織崗位競聘,16名業務骨幹脫穎而出。今年第一季度,該縣融媒體中心採寫新聞報導1000多篇,370多篇被市級以上媒體採用,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
從簡單相加到全面相融、從各自為陣到矩陣管理,邢臺縣級融媒體建設「融」出新氣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各縣(市)融媒體中心紛紛推出快訊、短視頻、動畫、直播等新媒體作品,凝聚起眾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任縣融媒體中心製作的73條抖音視頻關注量超1000萬人次,製作的90個文藝、歌曲作品關注量達66萬人次。巨鹿縣融媒體中心在以「巨鹿發布」微信公眾號為主的新媒體平臺累計發布稿件1000餘條,總點擊量1800萬次。新河縣融媒體中心推出《警醫夫妻檔 抗疫共擔當》《戰疫中的「強心劑」 鏡頭外的「她」》《白楊林村的抗疫「最美夫妻檔」》《築牢「心」防線,助力「阻疫戰」》等30餘個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典型,第一時間發布,全方位推送、多角度報導,展現了「新河精神」,樹立了「新河榜樣」。
「從『+網際網路』到『網際網路+』,只有真正用網際網路思維重構縣級融媒體中心,才能贏得群眾,贏得未來。」邢臺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戎陽表示,事實證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每一個進步,都是拉近與群眾距離的一大步。下一步,邢臺將開啟更寬闊的探索之路,繼續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記者閆立軍、邢雲)
(責編:袁勃、陳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