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額分配:亞洲最少7席?
本次國際足聯理事會僅僅通過了擴軍到48支球隊的決議,但新的賽制和各大洲名額分配等問題尚未做出決定。在擴軍的決定出臺後,新增的16個決賽階段名額如何分配,必將是擺在國際足聯檯面上的最急迫的問題。
目前,世界盃決賽階段32個席位的分配是歐洲13個、南美6個、非洲5個、亞洲4.5個、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區3.5個、大洋洲0.5個,再加上東道主的1個席位。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種可能的名額分配方案是歐洲16、非洲9、亞洲8.5、南美6、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區6.5、大洋洲1席、東道主1。如果採用這種方案,增加了四個名額的亞洲顯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名額的分配涉及各大洲的核心利益,必將引發一番激烈的討論。
不過,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在上任時就承諾,未來國際足聯的資源投入要向「足球發展中國家傾斜」,人口眾多、足球發展水平與歐美差距較大的亞洲理應得到更多支持。此外,因凡蒂諾在2016年競選國際足聯主席時,唯一能夠產生威脅的對手就是亞足聯主席薩爾曼。處於鞏固自己在國際足聯地位的原因,因凡蒂諾恐怕也會拉攏亞洲。
目前,亞洲4.5個名額,即使按照擴軍的比例增加,亞洲也最少應該拿到6.75、也就是7個名額。這應當是亞洲在擴軍後拿到名額的最低線。
中國足球:無疑是正向刺激
不管亞洲能拿到多少名額,但至少不會比原來的4.5個要少。因此,世界盃擴軍對國內的足球產業來說,無疑將是正向刺激。
其實在最近兩年,沐浴在政策東風中,中國足球產業的發展前景,已經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同。然而,仍然有不少想投身足球產業的人懷有一個顧慮--國足進世界盃無望,我搞足球幹嘛!
這個看似簡單粗暴的想法背後,其實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邏輯:如果把足球產業作為一個金字塔,整個產業價值流的開關在塔尖。因為足球產業絕大部分的價值轉化,都發生在國家隊和職業聯賽這兩個塔尖的層面上,整個產業鏈在這裡完成最終的變現。
顯然,世界盃擴軍讓這種希望變得更大。目前排名亞洲第八的中國隊,還是有希望躋身擴軍後的七八個名額之中的。
如果國家隊有希望出現在世界足球的最高舞臺,價值流的開關就會打開,整個產業鏈也會更加順暢,相應的也將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青少年興趣普及、培訓等基礎工作上來,而不是僅僅用情懷來強撐。
其實,目前中國職業聯賽的繁榮已經讓人們看到了堅持青訓所能帶來的巨大回報,這也讓不少當初放棄的人扼腕嘆息。國足助理教練李鐵曾經說過,就是在中國,無論是哪種模式,只要堅持了十年以上的青訓,沒有不成功的。如今,世界盃擴軍又為這種堅持提供了一個新的理由。
此外,世界盃擴軍將對承辦的東道主國家的硬體要求更加苛刻,這無疑對中國申辦世界盃也是一個利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