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孫武的軍事才能和被稱為奇蹟之作的《孫子兵法》一直被人們重視著,學習著。無論是在古代治國打仗,還是在國外的戰爭中,《孫子兵法》都被人們視為是制勝秘籍。
《孫子兵法》一共有十三篇,共五千餘字。但這短短的幾千字裡包卻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政治家、軍事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
在國外,它的價值也受到廣泛的重視。最初是在唐朝,《孫子兵法》開始被世界關注。此後它流傳到各個國家。西漢中期以前孫子兵法十三篇已廣為流傳。到了漢成帝時,經過劉向、任宏校訂,此書分為三卷,並定名吳孫子這個校本,有可能是將十三篇在校勘後分為三卷,並不牽涉孫子其他遺文。那麼,《孫子兵法》約在兩千五百年前著成,在漫長的歲月裡,這部兵書是怎樣流傳至今的呢?
東漢班之所以在《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中,是因為《吳孫子》八十二篇,圖九卷。考其緣由,《漢書·藝文志》源於劉向之子劉歆《七略》,而《七略》雖出自劉向校書後所作《敘錄》、《別錄》,但它在總括群書時,是採取「以人類書」方法著錄的。就是說,孫子兵法原書為十三篇,後來由於「以人類書」,增錄了如孫武與吳王問答以及八陣圖等篇卷。這些篇卷在當時存世,其中不免有續孫子的成分,但也可能有十三篇以外的孫武遺文。重要的是,其間的沿革並沒有影響孫子兵法本文的保存,相反是經過西漢校書,十三篇流傳的條件更為有利。
而「吳孫子」之稱,其意當在有別於「齊孫子」。據史記載:「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孫武的後代孫臏,也是一位軍事學家主要活動在戰國中期田齊威王之時,他所作兵法稱《齊孫子》,同樣為《漢書·藝文志》著錄。這部《孫臏兵法》自東漢末年失傳,以致其書的存在成為一樁歷史懸案,而與孫武之書發生了糾葛。直至一九七二年,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同時出土,證實歷史上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各有兵書傳世,才基本了結此案。
《孫子兵法》早在戰國時期就廣為流傳。當時由於戰爭頻繁發生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到了漢代,由於距離戰亂紛起的春秋戰國時期不遠,故「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可見,漢代之前,《孫子兵法》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部軍事著作。在北宋中葉,當時的皇帝「欽定」以《孫子兵法》為首選的七部兵書,統稱為《武經七書》,確立了《孫子兵法》在中國軍事思想史上的地位。
從戰國以來,對《孫子兵法》的學習、研究和運用,逐漸成為參與軍事研究和戰爭活動的人們的一種時尚。三國時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曹操就心悅誠服地說過:「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子所著深矣。」他以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廣博的軍事知識,第一次從訓詁、文字、傳釋等角度對這部兵書作了注釋。曹操以後,歷代共有200多家對《孫子兵法》作了注釋。這些注釋對於後人理解《孫子兵法》,推動《孫子兵法》的研究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孫子兵法》最先傳到日本起始於唐朝。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引起了世界各國留學生的好奇和欽佩,他們不遠萬裡,跋山涉水,來華求學。大約在公元七八世紀,《孫子兵法》乘槎浮海,,受到日本皇室家族的重視,被指定為日本皇太子的教科書東渡日本也被尊為「東方兵學的鼻祖」。《孫子兵法》對日本兵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長達一千多年的影響。在歷次侵略戰爭中,日本人充分運用了從《孫子兵法》中學到的用兵韜略,不過受侵害的卻是誕生《孫子兵法》的中國,這實在令人扼腕嘆息。時至今日,《孫子兵法》仍受到當代軍人的重視。
《孫子兵法》西傳歐洲始於清代,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流傳中。首先進入的是法國。大約在公元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法國一位旅居北京的天主教耶穌會神父約瑟夫·J阿米歐,受法國路易十五的國務大臣貝爾坦的委託,廣泛搜集中國的古代兵書,首譯了《孫子兵法》,並在巴黎公開出版發行,開創了以西方文字傳播《孫子兵法》的先河。這部被首譯成西方文字的《孫子兵法》,扉頁上這樣寫著:「凡欲成為軍官者,都必須接受以本書為主要內容的考試。」之後,這本書陸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多個國家出版。
早在1860年就有俄譯本以《軍事思想的反思》為名的《孫子兵法》問世。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像圖哈切夫斯基、哈特和富勒這樣一些出色的軍事人才,他們試圖擺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那種火力決定一切的戰場模式,從歷史的教訓中謀求實現國家安全目標的軍事思想。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完了,以上都是個人的觀點,希望大家不喜勿噴哦。歡迎大家把自己的看法留在評論區與我共同探討!(以上內容為作者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