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來西安上學,這幾年當中,不斷有周圍的人都選擇到工資高、發展好的沿海城市去工作生活,我中間也離開過到南方城市去工作,但最後還是選擇回到了西安,其實西安工資不高,也不是我的故鄉,但作為熱愛歷史文化的文科生,我總是覺得這裡才能找到歸屬感。
長安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從小就喜歡看歷史書,而長安這座城市是永遠也繞不開的話題,不過小時候從未出過遠門,只知道歷史書當中頻繁出現長安這兩個字,所以一直就對長安充滿了幻想,我想,如果能到長安,也許那些曾經偉大的歷史故事,會活生生展現在自己面前,有偉大王朝的帝王陵墓,有歷史名人的軼事,有典故的發生地點,可能都會讓我激動不已。
後來,來到了西安上學,擇校的時候不是因為專業,也不是為了日後的就業,只是單純的熱愛祖國歷史文化,所以我決定來到西安,從一個偏僻的山城來到關中平原,確實給了我很多新鮮感,我不用看著「山的那邊還是山」了,黃土地、城牆、各種博物館,都給了一種在家鄉感受不到的厚重感,我覺得,我來這裡沒錯,我不用空對著書本去幻想了,可以實地去感受到歷史文化。
在沒有去過一座城市之前,總是充滿了幻想,後來,當我到過一些大城市之後,發現對於我們這些都市外鄉人來說,無論到哪裡,看到的都一樣,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來來往往的人群,城市雖大,卻沒有尺寸之地屬於自己。
能體現一座城市特色的地方,就像大海當中的一座小島那樣稀有,對於我這樣一個喜歡歷史文化的人來說,只有那些僅存的歷史痕跡,才能讓我感覺到一種精神上的擁有。
曾經在西成鐵路的一張卡片上,用「周德、秦武、漢魂、唐韻」來宣傳西安的歷史文化,這幾個字可以說很好地概括了西安這座城市,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時代,興起於西周,發展於秦漢,極盛於唐,唐亡之後,長安落幕了,一座城市的興衰,也像一個人的一生,只不過對於人來說,落幕就是死亡,蓋棺論定,而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則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未來,也許他會再次興盛與偉大。
大雁塔
西安的歷史文化景點和風景區很多,喜歡歷史的人來旅遊可能一下車去兵馬俑、各個帝王陵等歷史遺蹟,對於不太了解的來說,來西安首先去大雁塔,主要得益於政府對大雁塔及周邊風景區的規劃,目前是西安旅遊設施最完備,人流量最大地方。像一些帝王陵寢如唐乾陵、漢陽陵等因為地方較遠,旅遊基礎設施不完備,所以知名度比較低,去的人也比較少。
如果說起西安,大多數人會談論秦始皇、楊貴妃、唐太宗李世民等知名度高的歷史人物,而與大雁塔有關人物是玄奘法師,在大雁塔南廣場的玄奘雕像下,人們會談起西遊記裡的唐僧,對於這個歷史上的高僧,他的真實生平反而並沒有多少人了解。
歷史有的時候很有趣,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有過多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但在今天,來西安的大多數人,可能並不是因為信佛,首但先去的大雁塔是紀念一個與政治軍事都不沾邊的高僧玄奘,歷史真是和王侯將相們開了一個玩笑。
玄奘法師,是一個純粹的人,他一生從出家為僧、研習佛法、西行求取真經、回歸大唐、翻譯佛經,直到去世。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想用他當宰相,但是他拒絕了,在歷史上能拒絕功名利祿,只想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理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所以我覺得人民群眾才是最客觀的。史官為帝王將相寫了那麼多,我們歌頌他們為中華民族所做的偉大事業,但也會更加推崇這種具有人格魅力的獨行者,所以,玄奘法師理應被我們所紀念。
帝王陵
實際上,陝西的帝王陵,並不是單純的一個帝王的陵墓,在其周圍,有大量的陪葬墓,許多我們所熟悉歷史名人,王侯將相的墓葬都在附近,比如漢武帝的茂陵周圍,有衛青、霍去病、霍光、李夫人等許多武帝的臣子、嬪妃。唐太宗的昭陵附近,我們所熟知的李靖、秦瓊、尉遲敬德等名將名相,盡數在其周圍埋葬,對於歷史愛好者,是非常值得去探訪的。
臨潼的秦始皇陵更是世界聞名,其兵馬俑及封土堆只佔了整個陵園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遺蹟還埋藏在地下,也許在將來,還會有更多令人震驚的發現。
不過,在我五年前去的時候,大多數的帝王陵周圍開發的不是很好,商業氣息太過濃厚,我想這大概是因為這種遺蹟太多的緣故,如果每個省都有一個這樣的景點的話,肯定會花大價錢把這一個景點連同附近打造得非常好,但是中國各省的景點特色都比較統一,比如廣西的山水,陝西的歷史遺蹟,江浙的水鄉,不過也正是這種不同特點的集合,塑造了大中國的多姿多彩,如果單看一個地方,一種文化,多少也是有些乏味的。
今天的西安
西安作為西部的一個重要城市,他的發展相較與其它一些中西部城市,還是比較緩慢的,其實,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不可能要求每個城市都能全方位的發展,今天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已經讓市場分工越來越細緻,能否找到自己在這種分工中的位置,才能更好地促進發展。
回想自己當初因為熱愛歷史文化的一腔熱血,來到西安已經有八年,也見證了西安的發展,希望這座我喜歡的歷史名城能夠煥發生機,浴火重生,在這個時代不再沉默,而是奮發圖強,向更高的目標努力。當然,這需要更多的人來為她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