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摩託車、自行車,徒步的人,他們成了川藏線上流動的風景

2020-12-11 我所見到的那些事兒

318景觀大道——流動的風景線

川藏南線318國道是成都通往拉薩的一道風景優美路途艱險的「中國最美景觀大道」,古時候它是西南部各民族經濟、文化交往的世界上地勢最高、路況最險峻的驛道——茶馬古道,現在它是自駕、騎行、徒步、攝影等夢想者的一條尋夢圓夢之道。過去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相比它之險與奇就是小亞見大亞了。

新中國建立後的1950年開建川藏公路,改變了茶馬古道時靠馬車、牛車、人的腳力行走的艱難,現在川藏公裡上跑得有汽車、摩託車、自行車,也有徒步的人。他們成了川藏線上流動的風景,因為有了他們,有了鳴笛聲、人語聲,有了喧嘯,有了熱鬧,寂靜的高山、河流、草原、湖泊,不再寂寞。

沿途的雪山、草地、湖泊、藍天白雲、峽谷、河流等壯美的風景延綿幾千裡,靜靜地存在了千萬年,一直等待著人們的發現和欣賞。

「這是一塊可供靈魂歇腳的土地,一塊生長傳奇與神話的土地,也是無數顆被凡俗生活所疲憊的心想要抵達的土地。」

武漢颶風野遊的創辦人老牧在日記「川藏亦江湖,這輩子必須闖一次的318國道江湖」中寫道:「川藏線也是江湖,在這個江湖上活躍著運輸司機、客棧老闆、當地牧民、各類自駕騎行徒步者、築路工人、運輸兵、執勤警察、朝拜者┄┄他們共同攪和著這個國道江湖!┄┄這裡有艱辛、抗爭、愛情、離別、生死、幸福、無奈。」

是的,這裡的自然風光,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但這裡的人文風景像一條流動的河流,鮮活流動又靈動多彩。

我們包車的司機孫師傅是有20多年跑川藏線經驗的年輕「老川藏」了,線路熟悉,經驗豐富,他這20多年長年累月不停地穿行在川藏線上,對於每一個彎道、沿途經過的每一個地方都爛熟於心,每天他都要平均開6——10小時的車,兩個司機,李師傅沒跑過川藏線,這次跟孫師傅來,是熟悉線路的,他也準備跑此線了。

「孫師傅,你吃點餅子吧。」早餐時,隊友們看孫師傅只吃碗稀飯,好心勸他多吃點。

「吃飽了,我已習慣了,每天早餐只吃碗稀飯。」孫師傅說。

「孫師傅是這樣的,中餐也吃得少。」領隊老牧說。

「我們坐車的人都比他吃得多,他每天開車挺辛苦的,有時中午還不能像平時一樣按時間吃飯。我們餓了,還在車上補充點零食,他不吃不喝地一直開車餓不餓呀!真不容易呀!」隊友們感慨地說。

「孫師傅怕吃多了開車犯困,喝多了上廁所。所以早、中餐吃得很少,晚餐適當多吃點。」老牧說。

「孫師傅要注意啊,別把胃搞壞了。」隊友們關心地對孫師傅說。

我估計像孫師傅這樣長年跑川藏線的師傅們可能都這樣,他們默默地守護著穿行在川藏線上人們的安全,他們是我們值得敬重的人,感謝他們一路上的陪伴和守護。

高原的騎行者,蜿蜒在川藏線上,有的重裝前行,將吃穿用住所有物品託在車上,負重前行,我們感受了一下,推著走都很吃力,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克服高原反應,負重前行的,實在令人佩服;有的輕裝前行,後邊有後援車,但是也不容易,高原缺氧,騎行運動須氧量大,有的路高且高低不平,有的路段彎道多而險,非常不易。騎行者中年齡層次不等,中青年為主,也有少數年齡稍大的,我們遇到了一位58歲的女騎行者,她已騎了53天,5個人同行,有2人中途放棄了,她與另外兩個夥伴走散了,因手機信號不好,沒聯繫上同伴,她獨自一人繼續前行,準備在路上與同伴相遇。一路上,我隔著車玻璃照了不少騎行者的照片,停車途中,遇到騎行者,我們邀請他們與我們合影留戀,對他們的行為我只能表示敬佩了。

為了表示對騎行者的敬佩之情,我們團隊商量:如果再遇到騎行者,我們一定停車送給他們一些食物,表示對我們的敬佩之情,也是給他們鼓勁加油。

因山路彎道多,車不好停,只好讓師傅開慢點將食物送給了一個騎行者,並鼓勵他加油。大家認為,只有把食物送出去了,才表達了我們的心意,若則就覺得心裡不安,看來都是一群心地善良的人。

川藏線也常遇徒步的人,他們中有純玩的徙步旅遊的背包客,有三步一磕的到拉薩朝佛的佛教信徒,有的徒步幾年,甚至到不了目的地而倒在了朝佛的路上,即使是這樣,他們的後繼者仍然義無返顧地繼續前行,信仰的力量真是強大,讓人敬佩。

在途中,我們看到了連綿不斷的運輸軍車忙碌中在川藏線上,為保障軍用物資的暢通而日夜兼程,風雨無阻。

時不時的,也有牧民的犛牛、羊群走上318國道,此時的車輛和人都為其讓道,靜靜地欣賞它們在國道上的徒步「表演」。

在川藏線上流行著一句話:坐車的羨慕騎車的,騎車的羨慕徒步的,徒步的羨慕磕長頭的佛教徒。人們往往羨慕自己沒有的或者做不到的,這也是人生常態。

正如詩人卞之琳的詩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在這首充滿佛家哲理和禪意的詩中,我感悟到另一層意思,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道不凡的風景,既在別人眼中,又在自己心裡。

川藏線上長年累月活躍著運輸司機、騎行者、徒步者、運輸兵、朝拜者等,正如老牧說的,「他們共同攪和著這個國道江湖!」他們成了川藏線上流動的、亮麗的、浪漫的、多彩的風景線,這條風景線也像自然風景一樣,隨著四季的更替,不停地更新著,保持著新鮮的活力。(文字:風吹沙, 插圖:來源網絡,編輯:沙漠)你如喜歡,請於關注。原創不易,謝絕抄襲。

相關焦點

  • 單人旅行:川藏線上的布珠三姐妹和剪子彎山景觀
    、塔公寺、佛塔、草原後便沿著318國道騎行到了雅江縣的香格宗村,住在了一家叫「布珠三姐妹」的民居裡,布珠民居因有三個漂亮的小姐姐而在川藏線上小有名氣,不少徒步、騎行的朋友們選擇來這裡住宿休整,一是為了方便翻越剪子彎山隧道,二是為了一睹三姐妹的真容。
  • 柬埔寨「奇葩」的改裝車,摩託車變流動小吃車,自行車能拉客
    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摩託車,而且摩託車也是反映一個家庭經濟的重要指標,當時的摩託車就像是現在的汽車一樣,是一個家庭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隨著政策的變化,大馬路上的摩託車越來越少了,見的最多的就是汽車。
  • 徒步旅行川藏線是真是假?318國道真的徒步旅行嗎?我不認同
    大家在媒體上經常看到徒步西藏的視頻,以男生居多,也有極少的女生,什麼一人一車一狗,玩起了說走就走的西藏之旅,這是真的嗎?答案值得懷疑,有的視頻就揭露了那些偽徒步西藏者,有一輛汽車跟隨著,需要拍攝視頻時就徒步,大部分時間都在開車自駕。這部分人是為了獲得網絡流量,才去徒步的。當然也有真徒步者,我想是鳳毛麟角。
  • 一個人騎摩託車去西藏旅行,在雅安看到了勵志的一幕「摩旅川藏線9」
    繼續接上一篇遊記《一年約200天都在下雨,自駕遊川藏線要經過這裡「摩旅西藏8」》,昨天騎行到雨城就遇到了滂沱大雨,讓人領略到了雅安的雨可不是傳說。來自廣州的幾位朋友和我坐在了一起,一行人騎自行車去實現自己的西藏夢想,但他們隊伍中的一人因為家裡有事,今天就要回廣州了,不得不遺憾的放棄這次挑戰。
  • 在川藏線的路上
    這這幾條公路中,最多人走的就是川藏線,這條公路以風景優美路途艱險著稱,無論是自駕遊、騎自行車還是徒步走,大都是選擇川藏線,我是2019年去一次。在路上你會看到徒步去拉薩的人,騎單車的人,也有推著車輪胎走的人,三幾成群,或者是獨行,這都是路上獨特的風景線,他們是為了尋找夢想,挑戰自我,做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 為什麼川藏線會吸引許多人徒步騎行?
    我以前沒去過川藏線之前,我只是在網絡上了解的比較多,但是在今年我去過一小段的川西路線之後,我萌發了想要走完川藏線的全程,因為這一路上的景色是真的很吸引人,而且很多人會把西藏當成是一個可以洗滌人心得一個神聖之地。
  • 川藏線旅行時,除了風景還有狗
    被譽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的318國道川藏南線成都至拉薩段,每年會吸引大量遊客以不同的方式前往:自駕、拼車、包車、自行車、摩旅、徒步、搭車等等,大家一邊享受著眼睛上天堂的快感,一邊忍受著身體下地獄的痛苦。
  • 單人旅行川藏線,卡子拉山沿途的壯麗景觀
    大家都知道,國道318川藏線上有很多高海拔的高山埡口,而埡口上的風景都特別的漂亮,卡子拉山就是其中一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山,這是目前318國道川藏線必經的高山之一,今天將為大家分享從熊宗卡到卡子拉山沿途的另一番高原景觀。
  • 新手去西藏旅行秘籍,徒步和騎自行車的人群,不能錯過?
    旅行封面正文上幾期,說了一些,關於川藏線國道318進藏,主要從:以徒步的方式進藏人群;以騎行的方式進藏人群(包括自行車和摩託車);以自駕的方式進藏人群;以其它的方式進藏人群(比如搭車);主要以這幾類人群來解析一下相關問題?
  • 川藏線騎遊者的尷尬與堅持:不足2成騎行到拉薩
    目前的西藏已進入旅遊旺季,沿318國道川藏線騎行、徒步、自駕進藏的驢友數量不斷增加,今夏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據調查,其中九成是大學生,有四成的騎遊者,沒有豐富的長途騎行經驗,準備時間不超過三個月,一路上可以說是狀況百出。  「騎遊川藏線從2004年就開始出現,當時人不多,真正火起來也不過四五年的時間,電影《轉山》引發了一股熱潮。」
  • 為何很多人在川藏線上滾輪胎?當地人:滾著滾著100萬就來了
    為何很多人在川藏線上滾輪胎?當地人:滾著滾著100萬就來了引言:在早些年間,很多驢友成群結隊或者是孤身一人徒步前往天邊的聖地——西藏,也許是為了放鬆自己,也許是為了心中的信仰。他們朝著自己的理想前行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 川藏線上窮遊女的名聲越來越差,當地老司機:再好看也不會停車
    川藏線作為中國的最美景觀帶,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驢友前來打卡。因為沿途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美景,深受網友的追捧。很多人覺得此生不走一次川藏線,將是畢生的遺憾。更甚至有人把它比作跟長城,高喊:不到川藏線非好漢!本來可以作為川藏線的一道亮麗風景,如今卻逐漸成為了避之猶恐不及的禍害。所以很多川藏線的老司機,哪怕心存善念,看到漂亮的妹子舉牌子,也會繞路而行。
  • 兒童或未成年人騎行自行車、電動車、摩託車和駕駛汽車的規定
    兒童或未成年人騎行自行車、電動車、摩託車和駕駛汽車的規定一、自行車、三輪車和推拉人力車,必須年滿12周歲。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29條明確規定未滿12周歲的兒童,不準上路。3.自行車、三輪車不得加裝動力裝置。4.不得在道路上學習駕駛非機動車。5.不得在道路上騎獨輪自行車或者2人以上騎行的自行車。二、電動車(現在叫電動自行車),必須年滿16周歲。1.
  • 川藏線上的徒步女生,為什麼名聲越來越壞?其中原因讓人感慨
    川藏線上的徒步女生,為什麼名聲越來越壞?其中原因讓人感慨川藏線自從開通以來,就吸引了無數人前赴後繼的來到這個地方,有人是為了來旅遊的,但更多的人是懷著一顆朝聖的心,來到西藏這個神聖的地方朝聖。川藏線除了自駕遊騎行之外,還被稱為是窮遊者的天堂,很多人都喜歡徒步行走在川藏線上,甚至有很多的女孩子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 為何川藏線上五菱宏光成堆,知道這三個原因後,網友:還是小瞧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汽車成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但豪車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到的,我們普通人大多還開著那些廉價的車, 在這麼多便宜的車中,五菱宏光最受歡迎,結實耐用,被稱為「豪車殺手」, 但是,由於五菱宏光的增加,麵包車的檔次手下降了,管你什麼埃爾法,管你什麼上百萬,不都是麵包車嗎
  • 川藏線之行—尾聲
    不在意路上的風景,只享受在路上的感覺。騎行本身就是一道風景。騎行川藏線的每一天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活在世間。希望多年以後,我仍在路上。甚至我一度懷疑自己經歷的是假的川藏線,別人總有個頭疼腦熱,高反缺氧,或者自行車爆胎啊,摔車,被野狗追,被搶劫等等數不勝數的豐富經歷。我除了一個人無聊的自我對話,自我超越外,啥也沒有。旅行的意義在哪裡,人生的意義又在哪裡,活著是為了什麼呢?我沒來得及想,也想不明白。只是臨到結束,有點捨不得。多年前我身騎白馬流浪,多年後我孤身打馬過鄉,不過是大夢一場。
  • 那一月,我們的川藏線(上)
    七八月份很熱鬧騎行的徒步搭車的流動隊伍很龐大 從成都出發後比我們更執著他們要靠自己的雙腳徒步走到拉薩周鰱魚好吃嗎G318 2661青衣江畔風景很好繁忙的瀘定小縣城來上一碗豆腐花「折多」在藏語中是彎曲的意思寫成漢語就是"折多"二字折多山的盤山公路確實是九曲十八彎來回盤繞就象"多"字一樣,拐了一個彎又是一個彎,無窮無儘自從二郎山隧道的貫通折多山便成了川藏線上的第一座具有挑戰性的高山
  • 又有摩託車前往川藏線,這次是臺川崎H2 SX,被稱「最快旅行車」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在這裡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內容,最新鮮、最熱門的汽車事件都會在此呈現,而本期的熱門內容便是:又有摩託車前往川藏線,這次是臺川崎H2 SX,被稱「最快旅行車」前言:很多人都知道在國內一些摩友喜歡駕駛摩託車前往川藏線,而大部分前往川藏線的摩託車
  • 徒步川藏線的女生,為什麼一回家就要洗澡?原因竟是因為這樣
    在徒步川藏線的路途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路途的優美風景會比路程的艱險更吸引人。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遊客前往川藏線徒步,這其中大多數的徒步者竟然還是女生。隨著前往川藏線徒步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網絡的傳播,川藏線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熱門景點。隨著這裡的海拔在不斷的提升,沿途的自然景觀也在逐漸的發生著變化。
  • 印度遊客:中國果然很落後,我們騎摩託車,他們卻還在騎自行車
    旅遊,嘗試著走出去,你才會發現,世界遠不是你在出生的城市一呆幾十年所看的那樣,你會結識不同的人、聽到各種曲折的故事、交到一輩子的朋友。在他們的眼中中國是一個十分落後的國家,在各個方面指標都是超越中國的,所以不把中國放在眼裡。其中西方媒體報導的我國是十分落後的,網上有傳言說印度人認為孟買要比上海領先十幾年,甚至在早年之間也說我們出不起茶葉蛋的傳聞,所以印度人對我們也是不了解的。然後就出現了這樣一幕,印度遊客表示,中國果然很落後,我們騎摩託車,他們卻還在騎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