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國悲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

2020-12-14 騰訊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被迫割讓大片土地,但澤被劃歸波蘭闢為自由市,通往波羅的海的「但澤走廊」將原本連成一片的德國領土分成了兩塊,位於「但澤走廊」之東的東普魯士成了遠離德國本土的「孤島」。因此德國人一直對失去「但澤走廊」地區耿耿於懷,希特勒上臺後便發誓要報這一箭之仇,他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把德國從《凡爾賽條約》的受辱國變成歐洲最大的軍事強國。

從1938年10月起,德國向波蘭接二連三地提出領土要求,要求波蘭交出「但澤走廊」和但澤,並將在「但澤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也轉讓給德國。這些要求遭到波蘭政府的嚴辭拒絕,於是德國決定用武力迫使波蘭就範,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為了消滅英法在中歐的主要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補充軍事經濟資源和建立進攻蘇聯的前進基地,波蘭成為了它的首要目標。3月21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波蘭歸還但澤並解決「但澤走廊」問題,再次遭到波蘭拒絕,同日,波蘭與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英法於31日給予波蘭安全保證,有了英法的保證,波蘭態度更加堅決。

德國對波蘭的侵略戰爭,是希特勒稱霸世界的戰爭總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波蘭是當時英法在歐洲諸盟國中軍事上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德國如果佔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因此,德國在吞併奧地利和捷克後,下一步侵略的目標就定在了波蘭。1939年8月23日,德國外長利賓特洛夫和蘇聯外長莫羅託夫共同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認為進攻波蘭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早在1939年4月3日時,希特勒就已經下達了代號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國三軍部隊於9月1日前完成對波蘭作戰的準備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強調指出:「一切努力和準備工作,必須集中於發動巨大的突然襲擊。」而波蘭在和英法結盟後,在德國進攻的威脅下,波蘭統帥部也制定了代號為「西方計劃」的對德作戰計劃,計劃中的總兵力約為100萬人,最高司令官為斯米格威·羅茲元帥。波軍總司令部計劃實施戰略防禦,阻止敵人,為英法聯軍的行動贏得時間並根據形勢採取進一步行動。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軍統帥部計劃以快速兵團和強大的空軍,實施突然襲擊,閃電般摧毀波軍防線,佔領波蘭西部和南部工業區,繼而長驅直入波蘭腹地,圍殲各個孤立的波蘭軍團,力求在半個月內結束戰爭,然後回師增援可能遭到英法進攻的西線。為此,德國共集中了62個師,160萬人,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蘭軍裝的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軍,襲擊了德國邊境的格萊維茨電臺,在廣播裡用波蘭語辱罵德國,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實際上是德國囚犯的屍體,接著,全德各電臺都廣播了「德國遭到了波蘭突然襲擊」的消息。希特勒是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不給波蘭任何喘息機會。他說:「如果部隊停滯不前,那就是指揮官的責任,在戰爭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勝利,在勝利後人們是不會追究勝利者的。」

9月1日拂曉,德國軍隊大舉入侵波蘭,向波蘭發起了「閃電式進攻」。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對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的保證,否則英國將向德國宣戰,隨後法國也發出類似通牒,期限為下午5點,德國對此置之不理,英法被迫對的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英法雖然名以上對的宣戰了,但實際上卻是按兵不動,演出了一場聞名於世的「靜坐戰爭」,坐視波蘭孤軍苦戰。波蘭在戰前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他們的計劃是主動放棄不可能防守的但澤走廊,在本土抵抗德軍6個月,法國答應波蘭最早可以在開戰前兩周之後從西線夾攻德國。但波蘭人沒有想到自己在兩周之內已經全線崩潰,更沒有與蘇聯和德國同時開戰的準備。開戰僅一周,9月7日德軍前鋒已經直抵華沙城下,當天,蘇軍又從東面向波蘭的背後捅上了一刀。早已同德國商量好瓜分波蘭的蘇聯,藉口波蘭政府已不復存在,便撕毀《蘇波互不侵犯條約》而出兵波蘭。

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分別在科瓦廖夫大將鐵木辛格大將的指揮下,越過波蘭東部邊界向西推進,9月18日,德蘇兩軍在布列斯特·利託夫斯克附近會師。波蘭政府知道大勢已去,9月16日撤往羅馬尼亞,後轉往法國,組織流亡軍繼續抵抗,27日華沙守軍停止了抵抗,28日,華沙守軍司令向德第8集團軍司令拉斯科維茲上將籤署了投降書,華沙陷落,10月6日,波蘭的戰鬥行動結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作為一個完整的交戰國只存在了兩個星期,就淪為德國「閃電戰」和蘇聯「背後一刀」的犧牲品。1939年,波蘭亡國後,波蘭人先在法國後在倫敦建立了流亡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6年當中,波蘭人無論在東線、西線、北非,義大利戰場,都繼續和德國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要結束時,由於英國不可能為了波蘭的利益去與蘇聯叫板,波蘭流亡政府的利益再次被出賣,在強國的談判桌上,弱國的利益註定永遠只能是別人交易的籌碼。

在1945年1月的雅爾達會議上,英國公開放棄了支持波蘭流亡政府的立場,史達林則同意在戰後波蘭進行大選來建立一個聯合政府,大部分流亡的波蘭軍隊在1945年解散,到1947年,流亡政府所有剩下的軍隊正式撤銷番號,波蘭流亡政府自此名存實亡。

相關焦點

  • 弱國悲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
    ,希特勒在指令中強調指出:「一切努力和準備工作,必須集中於發動巨大的突然襲擊。」希特勒是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不給波蘭任何喘息機會。他說:「如果部隊停滯不前,那就是指揮官的責任,在戰爭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勝利,在勝利後人們是不會追究勝利者的。」
  • 德國僅以六個小時就拿下了波蘭,也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為出名的幾場戰役之一,只有當數為,德國閃電戰。這場戰爭是德國和波蘭的戰役,被德國人稱為,勃蘭戰役。這次作戰的代號為,白色方案。這場戰役是由德國,蘇聯以及,斯洛伐克共同發起進攻波蘭。
  •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掠奪多少土地?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蘇俄的結局大相逕庭,沙皇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參與國之一,也是最悲慘的,戰爭結束前,中國爆發十月革命,政權被推翻,國家垮臺,沙皇一家慘遭屠殺,失去大片領土,新蘇維埃政權一誕生,就受到英美兩國集結的14個武裝國家的幹預,導致了長達4年的內戰,然而,二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神話是什麼?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大神話是什麼?」我認為最大的神話圍繞著誰為擊敗NAZI德國做出更多努力的問題。我想討論一些這些神話,其中很多都出現在這裡的評論中。神話1:蘇聯是盟軍的力量。 - 這顯然是假的。蘇聯是一個共同的好事。(就像芬蘭與德國一樣。)蘇聯人是NAZI的盟友。
  •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掠奪多少土地?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蘇俄的結局大相逕庭,沙皇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參與國之一,也是最悲慘的,戰爭結束前,中國爆發十月革命,政權被推翻,國家垮臺,沙皇一家慘遭屠殺,失去大片領土,新蘇維埃政權一誕生,就受到英美兩國集結的14個武裝國家的幹預,導致了長達4年的內戰,然而,二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而真實的情況是,在希特勒向波蘭宣戰之前,德軍已於當日凌晨,發起了入侵波蘭的閃擊戰。希特勒就這樣,以這場德國人一手炮製的,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索」的德波邊境衝突事件為藉口,德軍以44個師88.6萬人的兵力,在2800輛坦克、1939架飛機和10餘艘艦艇的配合下
  • 吳恩遠:普京總統評第二次世界大戰
    2014年11月5日,普京總統在俄羅斯現代歷史博物館會見青年歷史學家,就如何評價俄羅斯歷史,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中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展開討論。此前普京在2014年1月16日會見俄羅斯國家歷史教科書修改委員會成員時也談到這方面問題。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它已經引起俄羅斯當局對此的高度關注,甚至對當前國際局勢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你應該知道(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度過、日本、義大利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其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範圍幾乎涵蓋了整個世界,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告終,戰後建立了新的國際秩序。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周年,向所有受害者致敬
  • 張海鵬: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宏觀反思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部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1卷的緒言部分在講到兩個戰爭策源地以後,也講到「七七事變就成為中日全面戰爭的起點和大戰在東方的爆發點」,「德國入侵波蘭便成了歐洲戰爭的起點和大戰在西方的爆發點」,該書第1卷第4編標題為「大戰在東方的爆發」,第5編標題為「大戰在西方的爆發」。這個論述與本文觀點極為接近,但有稍許區別。
  • 二戰蘇德把波蘭變成地獄,700萬人喪生,戰後波蘭卻原諒了德國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針對戰前遭受壓榨的國家賠償計劃已經開始實行。當時在二次大戰當中遭受重創的國家都可以得到來自於德國的賠償,主要是資金上的賠款,共計大約有900億左右。當時很多國家都要求賠償了,但是唯獨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波蘭。為什麼呢?難道波蘭很有錢嗎?遭受的損失小嗎?那可不是!據悉,波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遭受損失最大的國家之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僅十幾天就被打敗,當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強大
    一戰結束後,各國雖然恢復了表面上的平靜,但是各國之間依舊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帝國主義的矛盾依舊沒有得到解決,同時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又產生了新的矛盾,又加上各個國家之間發展不同,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
  • 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僅十幾天就被打敗,當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強大
    一戰結束後,各國雖然恢復了表面上的平靜,但是各國之間依舊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帝國主義的矛盾依舊沒有得到解決,同時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又產生了新的矛盾,又加上各個國家之間發展不同,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
  •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波蘭閃電戰
    在一戰中,坦克出現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坦克的運用逐漸被各國所重視,但是對於他的基本定位還是屬於防禦性火力輸出點,坦克的機動性一直不受重視。而古德裡安力求在三方面找到平衡的支撐點,特別是在機動性上面更應該是坦克突出的特點。因為這個想法,古德裡安經常發表自己的新觀點,他還認為,作戰中要大量集中坦克,把坦克和飛機密集配合起來,攻擊敵方的薄弱區域。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發揮的作用有多大?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都是主要的參戰國,並在兩次戰爭中,成為戰勝國。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英國發揮的作用有多大?在人類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可怕的災難。跟一戰不同。這一次因為武器的升級、戰術的提升,死亡效率也大大提高。
  •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周邊國家展開了閃電戰收割模式,不僅鄰近的小國家紛紛被德國攻陷,就連波蘭這樣的在歐洲也算是比較大的國家也在短時間內被德國與蘇聯瓜分,這在當時也就是一戰後英法主導的《凡爾賽條約》體系下是不可思議的,要知道,一戰後專門為戰敗國德國制定的《凡爾賽條約》中明確規定,德國軍隊不得超過
  • 2020年中考歷史複習提綱: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1、慕尼黑會議 :     1938、9 德、意、英、法     A、原因:德國法西斯對外擴張;英法的姑息縱容     B、內容:籤訂慕尼黑協定,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 波蘭國家的成立,是實力還是僥倖,第二次世界大戰得知真曉
    十四世紀的波蘭-立陶宛,是波蘭這個國家的明燈,當時的它奮力抵擋著蒙古、俄國的猛烈進攻,也就是這場的戰爭,使立陶宛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波蘭,並在與波蘭結成聯姻後,這個關係一直在世上存在了400多年,這就是波蘭的歷史。
  • 德波戰爭,希特勒的一場賭博,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地處中歐的波蘭西接強大的德國,東臨蘇聯,這種與強國毗鄰而居的特殊地理位置似乎註定了波蘭多災多難的命運。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大家都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都是主要的參與者,而且還是勝利者,那麼英國到底在戰鬥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邱吉爾隨著德國閃擊波蘭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布爆發,平時囂張跋扈的歐洲各國突然之間啞火了,不知道如何處理德國這個龐然大物,各個國家愣神的一瞬間,德國已經將歐洲攪得天翻地覆,隨著法國馬奇諾防線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