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碭山賈莊地道戰,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2020-12-25 雪林聊生活

說起地道戰,大家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是發生在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莊。而且現在也成為了我們的紅色旅遊勝地,是國人接受紅色教育或旅遊必去的地方之一,。

今天,我說的這個地道戰,是發生在安徽碭山賈莊的地道戰。雖然地道戰的規模沒有冉莊大,名氣也沒有冉莊那麼大,但在徐州到商丘一帶,卻是有名的抗擊國民黨正規軍大舉進犯的戰場,也是碭山古城解放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在艱苦卓越的條件下,碭山人民利用聰明才智巧用地形,同敵人作英勇鬥爭的體現。

賈莊,位於碭山周寨鎮政府西北18公裡處,是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按理說,碭山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賈莊也是如此。可是為什麼卻選中了這裡,開挖地道,阻擊敵人呢?

這是因為碭山位於湖西地區(就是微山湖以西十多個縣的總稱)的南部,東西有隴海鐵路貫穿全境,是徐州到商丘的戰略要地。當時,國民黨重兵集結30萬有餘大軍,對我隴海沿線進行進犯,形勢十分危急。

遵照上級領導有關「「縣不離縣、區不離區」的重要指示,碭山的各級地方武裝,紛紛響應黨的號召,決心打回老家去,同家鄉的人民群眾心連心共命運,同國民黨反動派做堅決的鬥爭。

由於敵偽政權盤踞在縣城,碭山武裝選擇了縣城偏北,敵人實力較為薄弱的賈莊。賈莊離碭城北三十華裡,北臨故黃河北大堤,淤質地塊,地形高亢,利於地道的開挖。這裡地理環境開闊,易於發現敵情,便於疏散,更有利的條件是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作為革命的據點。

為了更好的打擊敵人,同時又做到保護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犧牲,碭山人民武裝積極學習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利用地道戰開展抗日鬥爭的經驗,廣泛發動群眾,以賈莊為中心開挖地道阻擊敵人。

說幹就幹,三個一組,五個一夥,晝伏夜出,開挖地道。一個人累了,馬上另外一個人頂上去,挖土的挖土,清理的清理,慢慢地從最初的一個地道,延伸到附近各村,四通八達,同時,還修有地堡、暗堡、機槍眼等等。墳頭、糞堆、水井等,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個地方,卻和地道息息相關,或者是地道口的掩護,或許是打擊敵人的陷阱。

後來,聰明的碭山人民不斷改善,又將暗堡與明堡結合起來,將明堡建在街頭、村口醒目處,周圍設置幾座經過偽裝的暗堡,當敵人逼進明堡時,便集中暗堡火力,乘其不備將其消滅。並將地堡、地道、地雷有益地結合起來,讓地道發揮更大的作用。自此,形成了一個以賈莊為中心,方圓數公裡的地道網。

賈莊一帶自地道建設完成後,利用地道打擊敵人的成功戰例,在我軍戰報上多次報導。根據當時《冀魯豫日報》披露的不完全統計,僅僅從1947年6月至11月,我地方武裝共擊退敵人7次較大規模的進攻,斃傷敵兵100多名。

1947年末,賈莊地道戰是比較激烈的,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國民黨動用一個正規團的兵力,加上碭山保安團一部約1000餘人,攜輕重武器耀武揚威地向賈莊撲來。9時許,敵抵陣地前沿,大約以一個連的兵力作先頭,從正面接近賈莊,未來得及出擊就踩響了地雷,白白丟了10幾條性命。

隨後敵人又以「八二」迫擊炮對我陣地轟擊,接著再次衝擊。賈莊南面有一柏樹林,大小七八個「墳頭」,敵人企圖以這片樹林為依託,再次向村內突破。經過一陣機槍掃射後,沒見還擊,便紛紛鑽進樹林,正好鑽進我軍伏擊圈。他們還沒站穩腳跟,周圍墳堆裡(實為暗堡)扔出了一顆顆手榴彈,機槍也陣陣掃射,敵人死傷一大片。

這場戰役持續 了整整7天7夜,國民黨損兵折將600餘人,我方指戰員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戰役的後期,敵人被打急眼了,對躲藏在地道裡打遊擊的指戰員,先是使用煙燻火燎,後又用水灌地道,企圖將我方戰士逼出地道口消滅,這些都被戰士們化解了。最後,敵人無計可施,竟然派重兵將地道網重重圍住,日夜監視我方動向。

針對這一不利情況,加上我方將士連續作戰,幾乎彈盡糧絕,指揮這次戰鬥的碭山縣長張世珠、公安局長王守海等,立刻做出了馬上撤退的命令,避免未來的更大傷亡。他們在敵人破壞的地道裡,扒開一個缺口爬了出去,從賈莊南地裡奔向黃河故道,衝出了敵人的重圍。

這場戰鬥,粉碎了敵人的陰謀,譜寫了解放戰爭中,地方武裝與國民黨正規軍陣地戰的新篇章。阻擊了敵人向根據地進犯的步伐,為保衛整個湖西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

解放戰爭時期的碭山賈莊地道戰(徐州史志辦)

相關焦點

  • 千年古鎮井陘賈莊觀摩記
    據歷史記載,800年前的北宋末期,賈莊已經是商賈重地,到清末民初,這裡工商業字號已經發展到了60多家,經營雜貨、山貨、糧食等小攤販近百家,賈莊成為名副其實的商賈(gu)之地。直到今日,張家老街這充滿古色古香的小巷中,依舊商戶如雲,各有特色。
  • 《地道戰》原型人物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地道戰
    7月上旬,記者一行走進江西省吉安軍分區幹休所,拜訪電影《地道戰》原型人物、老八路陳學文,聽他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地道戰故事。陳學文,1926年出生於河北饒陽,1937年10月參加抗戰,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他擔任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區24團通信連班長,參加了五一反掃蕩等多場抗日戰役戰鬥。
  • 四大地道戰遺址:冉莊、山底村、焦莊戶、西河頭,你去過幾個?
    《冀中的地道戰》是部編本五年級上冊中第八課課文,涉及的景點是冀中地區冉莊遺址、邯鄲山底村等地但是地道戰中還有焦莊戶遺址、西河頭遺址以及曲陽縣靈山鎮郭家莊村遺址。關於景點攻略,我們還是通過景點簡介、遊覽建議、美食特產和小吃、酒店預定以及風俗習慣等來詳細說明。
  • 四大地道戰遺址:冉莊、山底村、焦莊戶、西河頭,你去過幾個?
    《冀中的地道戰》是部編本五年級上冊中第八課課文,涉及的景點是冀中地區冉莊遺址、邯鄲山底村等地但是地道戰中還有焦莊戶遺址、西河頭遺址以及曲陽縣靈山鎮郭家莊村遺址。關於景點攻略,我們還是通過景點簡介、遊覽建議、美食特產和小吃、酒店預定以及風俗習慣等來詳細說明。
  • 《地道戰》原型人物告訴你們一個真實的地道戰
    7月上旬,記者一行走進江西省吉安軍分區幹休所,拜訪電影《地道戰》原型人物、老八路陳學文,聽他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地道戰故事。   陳學文,1926年出生於河北饒陽,1937年10月參加抗戰,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他擔任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區24團通信連班長,參加了五一反掃蕩等多場抗日戰役戰鬥。解放後,陳學文曾作為井岡山第一任人武部部長和毛主席合影。
  • 「地道戰,嘿!地道戰!」修武外窯村抗戰地道重見天日,引來遊客無數!
    「地道戰,嘿!地道戰!」修武外窯村抗戰地道重見天日,引來遊客無數!修武縣七賢鎮外窯村竟有一條連接家家戶戶的地下交通線,這不是每個中國人所熟悉的電影《地道戰》裡的情景嗎?
  • 你不知道曠伏兆中將是誰?但你一定聽過「地道戰」,他就是鼻祖
    那時候看的最多的片子,也是我最喜歡的片子就是《地道戰》。每當主題曲響起,「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裡大平原展開了遊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一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虐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人仰馬也翻。」大家都很激動,開始跟著哼唱起來。那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那也是老一輩革命先烈在抵禦日本侵略,掃蕩的真實場面。
  • 電影《地道戰》中「高家莊」的原型,冉莊地道戰,人民的智慧
    冉莊地道戰冀中冉莊地道戰,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中部清苑縣冉莊民兵挖築地道對日偽軍進行的作戰。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冉莊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開始挖地洞,逐步由單口洞發展為雙口洞、多口洞和戰鬥地道。
  • 冉莊地道戰遺址,地道戰電影中經典場景都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於我國河北山保定市西南30公裡處,因為1965年上映的《地道戰》電影,讓全國人都知道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人民利用創新的地道戰方式抗日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冉莊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回憶那一段抗日歷史。
  • 豫東平原上有故事的小山——永城芒碭山
    芒碭山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由20多座海拔只有100米左右的小山丘構成斬,主峰海拔高度僅有156.8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句話用在芒碭山身上非常恰當,因為小小的芒碭山確實是靈氣頻現,故事多多。
  • 軍教片《地道戰》故事,高傳寶的原型犧牲了,彩色版本發布了
    圍繞著《地道戰》也有很多故事,筆者就借著彩色修復高清版的截圖說一說。另一方面也是和《地道戰》劇本難產有關,這部軍教片是由八一廠和工程兵文工團合作拍攝的,中間光劇本寫了兩年多,換了三個人都沒寫成,臨開拍前一個來月,實在沒辦法了,上級授予任旭東「特權」,沒劇本你也能拍,你當年打仗也沒劇本嘛。
  • 《地道戰》中的「高家莊」 原型在哪裡(組圖)
    千裡大平原展開了遊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1966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軍教故事片《地道戰》公映,風靡全國。三年間發行拷貝兩千八百多個,影片中的「高家莊」家喻戶曉,但冀中平原上的不少村莊都說自己是「高家莊」的原型……  影片《地道戰》的創作,受到中央軍委的重視。劇本創作歷時兩年,幾易其稿。
  • 賈莊水墨山水寫生
    賈 莊生於石家莊市,居住南京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獨立藝術家 應無所住這個脈,一直都拿不穩,許多人把握得也不是太好(這就是福報問題)。其實文人畫很簡單的,就是文化人在畫畫。一個是修為,另一個是方法,是技術。光有修為沒有技術也不成立,光有技術,沒有修為也不成立,這也叫&39;,文人畫家中的兩足,缺一不可。
  • 印度軍隊要玩兒高原地道戰?也不看誰是地道戰的祖師爺
    說起地道戰來,相信所有的國人都不會陌生,說不定腦海中還會響起「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的旋律。 的確,在抗日戰爭中,敵後軍民使用地道戰的方式堅持了平原抗日鬥爭,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而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坑道防禦工事也是地道戰的拓展和豐富。
  • 芒碭山系列故事之五—郭塔
    從塔身銘文來看,這三座塔為清代初期所建。它對研究當時豫東的佛塔建築和工藝史都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塔身上的磚石雕刻是難得的文化藝術遺產。該塔為何名曰郭塔?孔子遊學途徑芒碭山,石崖避雨,石洞學習,石臺曬書。後人為紀念聖人曾遊經此地,雕塑孔子及其弟子石像放於石崖內,建夫子廟於山上,供後世拜謁。據康熙山十五年(1969年)永城縣令耿晉光《重修夫子巖記》載:明朝末年,夫子廟因兵亂被毀,康熙十三年(1974年)沛人郭自高遊歷芒碭山,看到夫子廟受到破壞,便留下來整修夫子廟,繼為主持,此塔為郭自高及其徒弟死後的歸宿,故被稱為郭塔。
  • 印度軍隊要玩兒高原地道戰?也不看誰是地道戰的祖師爺
    的確,在抗日戰爭中,敵後軍民使用地道戰的方式堅持了平原抗日鬥爭,狠狠地打擊了侵略者;而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坑道防禦工事也是地道戰的拓展和豐富。其中被列為坑道工事(雛形)發揮巨大作用典型戰例的馬良山之戰,主角便是由華北老八路發展而來的64軍。當時該軍的1個連依託坑道工事在一天時間內擊退敵軍21次攻擊,斃傷其700餘人,己方損失僅26人。
  •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忻州市定襄縣城西2.5公裡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莊、北京焦莊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西河頭地道開挖是1942年,從最初只能應急藏身到1947年經全村500餘勞動力,突擊40個晝夜挖成南、中、北三條主幹線,縱橫52條支線,結構分上、中、下三層,全長10花裡。現在開通的是其中的一條幹線,全長旅遊路線為1000米左右,下入到地道,聞著潮溼的泥土氣息,走過一處處戰鬥工事,眼前的實物瞬間將人們帶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 芒碭山風景區至今流傳斬蛇故事,大家印象深刻嗎?
    實拍歷史悠久的芒碭山風景區,提起這座山相信大部分遊客都有聲耳聞的,裡面都是文人足跡,至今也是留下許多故事,不管建築還是裡面的每個角落都出一種古代的氣息,踏進芒碭山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古老氣息,裡面的各種雕刻精美無比,各種建築構造完美,歷史悠久的芒碭山古稱碭山,等等,同時也是國家5A級景區。
  • 《地道戰》中的高家莊原型在哪?應為正定縣高平村
    三年間發行拷貝兩千八百多個,影片中的「高家莊」家喻戶曉,但冀中平原上的不少村莊都說自己是「高家莊」的原型……  影片《地道戰》的創作,受到中央軍委的重視。劇本創作歷時兩年,幾易其稿。在創作第二稿時,曾在抗日戰爭中領導冀中地區開展地道戰的楊成武上將為八一廠提供了一份《冀中平原地道戰總結》。
  • 抗戰故事|電影《地道戰》趙區長原型是邯鄲峰峰人
    抗戰故事|電影《地道戰》趙區長原型是邯鄲峰峰人 2019-08-10 0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