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地道戰,大家都不陌生,而且還知道是發生在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莊。而且現在也成為了我們的紅色旅遊勝地,是國人接受紅色教育或旅遊必去的地方之一,。
今天,我說的這個地道戰,是發生在安徽碭山賈莊的地道戰。雖然地道戰的規模沒有冉莊大,名氣也沒有冉莊那麼大,但在徐州到商丘一帶,卻是有名的抗擊國民黨正規軍大舉進犯的戰場,也是碭山古城解放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在艱苦卓越的條件下,碭山人民利用聰明才智巧用地形,同敵人作英勇鬥爭的體現。
賈莊,位於碭山周寨鎮政府西北18公裡處,是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按理說,碭山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賈莊也是如此。可是為什麼卻選中了這裡,開挖地道,阻擊敵人呢?
這是因為碭山位於湖西地區(就是微山湖以西十多個縣的總稱)的南部,東西有隴海鐵路貫穿全境,是徐州到商丘的戰略要地。當時,國民黨重兵集結30萬有餘大軍,對我隴海沿線進行進犯,形勢十分危急。
遵照上級領導有關「「縣不離縣、區不離區」的重要指示,碭山的各級地方武裝,紛紛響應黨的號召,決心打回老家去,同家鄉的人民群眾心連心共命運,同國民黨反動派做堅決的鬥爭。
由於敵偽政權盤踞在縣城,碭山武裝選擇了縣城偏北,敵人實力較為薄弱的賈莊。賈莊離碭城北三十華裡,北臨故黃河北大堤,淤質地塊,地形高亢,利於地道的開挖。這裡地理環境開闊,易於發現敵情,便於疏散,更有利的條件是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作為革命的據點。
為了更好的打擊敵人,同時又做到保護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犧牲,碭山人民武裝積極學習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利用地道戰開展抗日鬥爭的經驗,廣泛發動群眾,以賈莊為中心開挖地道阻擊敵人。
說幹就幹,三個一組,五個一夥,晝伏夜出,開挖地道。一個人累了,馬上另外一個人頂上去,挖土的挖土,清理的清理,慢慢地從最初的一個地道,延伸到附近各村,四通八達,同時,還修有地堡、暗堡、機槍眼等等。墳頭、糞堆、水井等,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個地方,卻和地道息息相關,或者是地道口的掩護,或許是打擊敵人的陷阱。
後來,聰明的碭山人民不斷改善,又將暗堡與明堡結合起來,將明堡建在街頭、村口醒目處,周圍設置幾座經過偽裝的暗堡,當敵人逼進明堡時,便集中暗堡火力,乘其不備將其消滅。並將地堡、地道、地雷有益地結合起來,讓地道發揮更大的作用。自此,形成了一個以賈莊為中心,方圓數公裡的地道網。
賈莊一帶自地道建設完成後,利用地道打擊敵人的成功戰例,在我軍戰報上多次報導。根據當時《冀魯豫日報》披露的不完全統計,僅僅從1947年6月至11月,我地方武裝共擊退敵人7次較大規模的進攻,斃傷敵兵100多名。
1947年末,賈莊地道戰是比較激烈的,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國民黨動用一個正規團的兵力,加上碭山保安團一部約1000餘人,攜輕重武器耀武揚威地向賈莊撲來。9時許,敵抵陣地前沿,大約以一個連的兵力作先頭,從正面接近賈莊,未來得及出擊就踩響了地雷,白白丟了10幾條性命。
隨後敵人又以「八二」迫擊炮對我陣地轟擊,接著再次衝擊。賈莊南面有一柏樹林,大小七八個「墳頭」,敵人企圖以這片樹林為依託,再次向村內突破。經過一陣機槍掃射後,沒見還擊,便紛紛鑽進樹林,正好鑽進我軍伏擊圈。他們還沒站穩腳跟,周圍墳堆裡(實為暗堡)扔出了一顆顆手榴彈,機槍也陣陣掃射,敵人死傷一大片。
這場戰役持續 了整整7天7夜,國民黨損兵折將600餘人,我方指戰員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戰役的後期,敵人被打急眼了,對躲藏在地道裡打遊擊的指戰員,先是使用煙燻火燎,後又用水灌地道,企圖將我方戰士逼出地道口消滅,這些都被戰士們化解了。最後,敵人無計可施,竟然派重兵將地道網重重圍住,日夜監視我方動向。
針對這一不利情況,加上我方將士連續作戰,幾乎彈盡糧絕,指揮這次戰鬥的碭山縣長張世珠、公安局長王守海等,立刻做出了馬上撤退的命令,避免未來的更大傷亡。他們在敵人破壞的地道裡,扒開一個缺口爬了出去,從賈莊南地裡奔向黃河故道,衝出了敵人的重圍。
這場戰鬥,粉碎了敵人的陰謀,譜寫了解放戰爭中,地方武裝與國民黨正規軍陣地戰的新篇章。阻擊了敵人向根據地進犯的步伐,為保衛整個湖西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
解放戰爭時期的碭山賈莊地道戰(徐州史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