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切的法門的施設、安立,其實都是四個字——皈依三寶,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來憶念三寶的功德。所以禪是佛心,禪是佛意;教是佛語;律是佛身。
禪宗側重於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其實是側重於在佛意功德上下功夫;教下的天台賢首是從成就佛語功德下手;律宗是從成就佛身功德下手。所以一切法門的施設都是在修皈依。
所以千萬不要將皈依法門看得很小,認為,哦,這個只是我開始進門,我要拿到皈依證,也要受一個儀式,這個就完事了。不是這樣的。
皈依三寶是從始至終到沒有成佛之間都必須要修的。阿底峽尊者對於皈依法門非常重視,對於業果法門非常重視,所以大家稱他為皈依喇嘛、業果喇嘛。
他聽到以後就很高興,他說:「哎呀,好了,西藏的佛法復興有希望了。」為什麼?因為大家能夠注重於根本法,注重於基礎法。
任何法門都離不開皈依三寶這一個根本。一切佛教法門的修行都是由表及裡,由淺至深的皈依過程。那麼成佛就是皈依的圓滿成就,皈依圓滿成就,我們稱之為成佛。在《殊勝贊》上面說:
「我舍餘大師,而皈佛世尊,
何為皈依佛,無過具德故。」
《殊勝贊》是與佛陀同時代的一個當時學外道的人所寫的。他有一點智慧,他就比較,外道的那些法門、那些功德與佛的功德相比較,最後他如理抉擇,用自己的理智去抉擇以後,他選擇皈依佛世尊。
「我舍餘大師」,我為什麼會捨棄其餘的那些外道的大師來皈依佛陀呢?我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跟佛熟一點。我是怎麼樣?
因為佛陀「無過具德故」。無過,一切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斷盡了,一切過失都斷盡了;一切德都圓滿具備了,三德圓——智德、斷德、悲德,一切都圓滿成就了,所以我皈依佛世尊;
對於佛所開示的法門,我一直去修學是皈依法;那些跟隨佛修學的是我的學長,我向他們學習。
所以我們要超出生死輪迴,我們要治療好這個生死輪迴的大病,要依靠醫生,佛陀是我們的醫生;佛教的法門是藥,我們要吃佛陀開的這個法門的藥;
還需要護士,僧寶是護士,他引導我們,是我們的善友。所以這個三寶都是不可缺少的。
諸佛菩薩和歷代的大德高僧,他們在這個人世間示現,其實就是路標,起一個路標的作用,他們都是成佛之道上的路標。我們透過念佛、念法、念僧,不斷地憶念佛陀的功德,不斷地去臨摹佛陀的品質。
好像寫毛筆字,首先需要描紅一樣,同樣的,我們要成佛,首先也需要描紅。怎麼描紅呢?我們臨摹佛陀的品質,並且將這種對佛菩薩功德的憶念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之中來,在實際行動之中保持正知與正念;
有智慧,自覺;有慈悲,覺他。這樣,將來我們也能夠成就與諸佛菩薩同樣的品質,同樣的功德。
所以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在修皈依三寶,都是對皈依三寶的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解釋。所以皈依三寶是至關重要的。
並且皈依三寶也是佛法的根本,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我們受別別解脫戒的時候,在什麼時候得戒體?在念三皈依的時候得戒體。
是一切修行實踐的保障,所以我們學習佛法貫徹始終的心要就是依於三寶的體系來學習,最初、中間和最後都要皈依三寶,這樣才能夠迅速成就。
第四,如何去隨念三寶呢?可以從四門來修學:
第一個是法相門,就是這個法本上面所印的《寶相贊》。《寶相贊》就是三寶功德的那些名相都在其中了,其實可以說《寶相贊》就是一個佛法概論。
她是解釋《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她裡面的贊佛寶、贊法寶、贊僧寶,是贊三寶體相贊的廣解,也稱為《聖教法相初基》。這是法相門。
第二個法性門,是我們學習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學習《寶性論》我們就能夠了知自性三寶,一切眾生平等之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有情眾生皆可成佛。
我們透過《寶性論》的學習能夠了解自性三寶的道理。《寶性論》上面解釋「佛寶」,一個偈子就概括得很圓滿了,對佛的八種殊勝功德都包含在其中了。此偈說:
「無為任運成,非觀待他緣,
具智悲及力,得二利佛也。」
什麼是佛陀?具八種功德。
第一是無為功德,無為就是離生住滅。佛陀度眾生,佛陀的慈悲心去幫助眾生,他不是要起心動念說:「哎呀,我要幫助這個眾生。」不是這樣的,而是「無為任運」的。
第二是任運功德,也稱為自生功德。一切分別最寂靜,所以是任運成就。
「非觀待他緣」。非觀待他緣是本生智慧所證,所以不需要觀待他緣。也就是說他是非思惟言傳境,也就是現觀的智慧。
菩薩還需要通過一些推理,通過一些思惟才能夠了解法義,最究竟的法義。那佛陀呢?如觀掌中庵摩羅果,現觀,現量地知道。
所以彌勒菩薩才造《現觀莊嚴論》,也稱為《現證莊嚴論》。這是自利的三種功德。
利他的三種功德是大智慧,大慈悲,大力量、大雄力,所以說「具智悲及力,得二利佛也。」
二利:自事圓滿是自利,他事圓滿利他。所以這個佛陀的八種殊勝功德,這個偈子裡面都圓滿地概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