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隨念三寶經學記》10:初學人皈依,要注意這五個方面!

2021-03-02 禪視界

第三,一切的法門的施設、安立,其實都是四個字——皈依三寶,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來憶念三寶的功德。所以禪是佛心,禪是佛意;教是佛語;律是佛身。

禪宗側重於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其實是側重於在佛意功德上下功夫;教下的天台賢首是從成就佛語功德下手;律宗是從成就佛身功德下手。所以一切法門的施設都是在修皈依。

所以千萬不要將皈依法門看得很小,認為,哦,這個只是我開始進門,我要拿到皈依證,也要受一個儀式,這個就完事了。不是這樣的。

皈依三寶是從始至終到沒有成佛之間都必須要修的。阿底峽尊者對於皈依法門非常重視,對於業果法門非常重視,所以大家稱他為皈依喇嘛、業果喇嘛。

他聽到以後就很高興,他說:「哎呀,好了,西藏的佛法復興有希望了。」為什麼?因為大家能夠注重於根本法,注重於基礎法。

任何法門都離不開皈依三寶這一個根本。一切佛教法門的修行都是由表及裡,由淺至深的皈依過程。那麼成佛就是皈依的圓滿成就,皈依圓滿成就,我們稱之為成佛。在《殊勝贊》上面說:

「我舍餘大師,而皈佛世尊,

 何為皈依佛,無過具德故。」

《殊勝贊》是與佛陀同時代的一個當時學外道的人所寫的。他有一點智慧,他就比較,外道的那些法門、那些功德與佛的功德相比較,最後他如理抉擇,用自己的理智去抉擇以後,他選擇皈依佛世尊。

「我舍餘大師」,我為什麼會捨棄其餘的那些外道的大師來皈依佛陀呢?我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跟佛熟一點。我是怎麼樣?

因為佛陀「無過具德故」。無過,一切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斷盡了,一切過失都斷盡了;一切德都圓滿具備了,三德圓——智德、斷德、悲德,一切都圓滿成就了,所以我皈依佛世尊;

對於佛所開示的法門,我一直去修學是皈依法;那些跟隨佛修學的是我的學長,我向他們學習。

所以我們要超出生死輪迴,我們要治療好這個生死輪迴的大病,要依靠醫生,佛陀是我們的醫生;佛教的法門是藥,我們要吃佛陀開的這個法門的藥;

還需要護士,僧寶是護士,他引導我們,是我們的善友。所以這個三寶都是不可缺少的。

諸佛菩薩和歷代的大德高僧,他們在這個人世間示現,其實就是路標,起一個路標的作用,他們都是成佛之道上的路標。我們透過念佛、念法、念僧,不斷地憶念佛陀的功德,不斷地去臨摹佛陀的品質。

好像寫毛筆字,首先需要描紅一樣,同樣的,我們要成佛,首先也需要描紅。怎麼描紅呢?我們臨摹佛陀的品質,並且將這種對佛菩薩功德的憶念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之中來,在實際行動之中保持正知與正念;

有智慧,自覺;有慈悲,覺他。這樣,將來我們也能夠成就與諸佛菩薩同樣的品質,同樣的功德。

所以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在修皈依三寶,都是對皈依三寶的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解釋。所以皈依三寶是至關重要的。

並且皈依三寶也是佛法的根本,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我們受別別解脫戒的時候,在什麼時候得戒體?在念三皈依的時候得戒體。

是一切修行實踐的保障,所以我們學習佛法貫徹始終的心要就是依於三寶的體系來學習,最初、中間和最後都要皈依三寶,這樣才能夠迅速成就。

第四,如何去隨念三寶呢?可以從四門來修學:

第一個是法相門,就是這個法本上面所印的《寶相贊》。《寶相贊》就是三寶功德的那些名相都在其中了,其實可以說《寶相贊》就是一個佛法概論。

她是解釋《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她裡面的贊佛寶、贊法寶、贊僧寶,是贊三寶體相贊的廣解,也稱為《聖教法相初基》。這是法相門。

第二個法性門,是我們學習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學習《寶性論》我們就能夠了知自性三寶,一切眾生平等之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有情眾生皆可成佛。

我們透過《寶性論》的學習能夠了解自性三寶的道理。《寶性論》上面解釋「佛寶」,一個偈子就概括得很圓滿了,對佛的八種殊勝功德都包含在其中了。此偈說:

「無為任運成,非觀待他緣,

具智悲及力,得二利佛也。」

什麼是佛陀?具八種功德。

第一是無為功德,無為就是離生住滅。佛陀度眾生,佛陀的慈悲心去幫助眾生,他不是要起心動念說:「哎呀,我要幫助這個眾生。」不是這樣的,而是「無為任運」的。

第二是任運功德,也稱為自生功德。一切分別最寂靜,所以是任運成就。

「非觀待他緣」。非觀待他緣是本生智慧所證,所以不需要觀待他緣。也就是說他是非思惟言傳境,也就是現觀的智慧。

菩薩還需要通過一些推理,通過一些思惟才能夠了解法義,最究竟的法義。那佛陀呢?如觀掌中庵摩羅果,現觀,現量地知道。

所以彌勒菩薩才造《現觀莊嚴論》,也稱為《現證莊嚴論》。這是自利的三種功德。

利他的三種功德是大智慧,大慈悲,大力量、大雄力,所以說「具智悲及力,得二利佛也。」

二利:自事圓滿是自利,他事圓滿利他。所以這個佛陀的八種殊勝功德,這個偈子裡面都圓滿地概括了。

相關焦點

  • 學習第一周《隨念三寶經學記》
    學習第一周《隨念三寶經學記》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願解如來真實義具大慈悲法中王,一切種智引導師,清淨遠離貪慾塵,善能解脫惡趣道,答:以皈依對象的真實內涵。22.怎樣才能踏入修行之道,進而增長道行和福慧,最後圓滿成佛?答:以迫切的皈依三寶之心。23.皈依三寶的目標是什麼?答:為了在自身成就三寶。24.為什麼要學習《隨念三寶經》?
  • 學子第三周《隨念三寶經學記》
    《隨念三寶經學記》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願解如來真實義 具大慈悲法中王,一切種智引導師在這方面菩薩與佛有什麼不同。答:也稱為自生功德。是現觀的智慧。菩薩還需要通過一些推理,通過一些思惟才能了解最究竟的法義。而佛陀是如觀掌中就的庵摩羅果,現觀,現量地知道,所以彌勒菩薩才造《現觀莊嚴論》。6.從哪五個方面來修學皈依?答:一是皈依的因,二是皈依境,三是皈依殊勝,四是皈依勝利,五是皈依以後的學處。
  • 學習第二周《隨念三寶經學記》
    《隨念三寶經學記》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願解如來真實義 具大慈悲法中王,一切種智引導師 21.修行是從哪兩個方面用功?修心可有哪三個步驟?答:兩個方面。一是色法,二是心法。 三個步驟。周四.34.從哪三個方面安立「無上士」這一德號?答:從決定調伏、周遍調伏、恆時調伏等三個方面,安立無上士這一佛名。35.何為「決定調伏」?為什麼?感想如何?答:就是能夠教化一切眾生,包括貪嗔痴慢極難調伏的眾生。
  • 連載《隨念三寶經學記》24:今生,百千萬劫難遭遇解脫的機會
    第二個心要是念死無常。念死無常是生起猛利皈依之心的第二個強勁的動力。我們很迫切地希望馬上皈依三寶修學佛法,那要念死無常。佛說:觀無常,足以得道。不是說求很多高妙的法才能成佛,你就修無常,你就可以成佛,就可以得道。
  • 連載《隨念三寶經學記》49:佛陀的無量功德
    那麼同樣的呢,我們乃至於瞻禮佛像一次,這樣子的話呢,都可以畢竟成為當來解脫的因。所以《妙法蓮華經》上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有些說「皆已成佛道」。「皆已成佛道」這是從無量的時間這個觀念來看,將來必定成佛。
  • 皈依三寶,是哪三寶?
    受了 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雖研習佛教, 若不皈依三寶,仍不為佛教徒。學佛之 入門,以受三皈依為根本。如《大乘理 趣六波羅蜜經皈依三寶品》中,如來答 彌勒菩薩問:「若欲求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涅槃者,應當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何義?皈是皈投、皈向,或迴轉 義。依是依託、依止、或信賴義。皈投 三寶,以三寶為依託。凡迴轉依賴行 為,都稱皈依,非但佛教之專用。
  • 皈依三寶 (下)|學佛過程中這2種人最需要皈依!
    佛菩薩曠劫修行,功德無量無邊,能追隨他們,不多不少定可沾 染點功德,足以令皈依者受用不盡,如能依教奉行,最終功德當如他們般大,可說是最佳的 積資方法。因此,皈依者在受保護外,更要學習佛法,直接積集功德,而非單靠三寶的施與 。學習佛法外,還要發起菩提心,願度一切眾生,願去除一切眾生的苦惱。勸誘他人皈依, 使令重踏自己的皈依之路。
  • 連載《隨念三寶經學記》32:三十七道品
    到這裡面就是利他功德圓滿。「妙智無量,辯才難思」,佛意功德永離顛倒。《現觀莊嚴論》上面就歸納為二十一組,二十一組無漏法,總共一百四十六條,是佛陀的智慧功德。第一組是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稱為「三四二五、單七隻八」,合起來是三十七道品。
  • 這才是佛教「皈依三寶」的真正深義!
    這樣看來,佛教的皈依三寶,似乎跟其他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的信上帝、信耶穌等差不多,都是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某種外在的力量(他力)中,從而使自己得到拯救或解脫。但其實,這是對佛教有所誤解。在這方面,佛家還有其不同和特別之處——關於「三寶」,佛經中有很多講解,也有多種分類。其中一種常見的分類,將「三寶」分為了「化相、主持、自性」三種差別。
  • 皈依是什麼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麼意思?
    要去投親,要去靠友。要去皈投,要去尋找依靠,要去尋找皈依,尋找別人對我們的幫助和庇護。這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家在生活層面、物質層面遇到問題和苦難的時候,需要別人給我們幫忙。那我們內心裏面的問題,煩惱、欲望、痛苦,在世間找來找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找不到解決的答案,找不到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人,寺院裡面的佛法僧三寶,他就是要為我們解決這樣的一些問題。
  • 有請和尚|答居士問:皈依三寶後要注意什麼
    67居士問:皈依三寶後,在家居士要注意什麼?請師父慈悲開示!妙江大和尚答:在家居士要忙裡偷閒,早起遲睡,這是我們修行人的時間。皈依三寶後,每天念三皈就是我們的歸宿。白天飯前我們就早早起來,早起幾分鐘,那幾分鐘是最清淨、最如法的。晚上一天好事壞事都回向,回向三寶龍天、四恩三有,這就是你晚上應該做的。總之,皈依三寶後,我們這個人活的是為佛法、為生極樂、廣度眾生而活。
  • 真實的皈依三寶,必然是由我們心性皈依三寶開始的
    這些無盡的大願都發了,而且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當中發出來的,接下來就可以「皈依三寶」了。沒有真實的發下「四弘誓願」就去皈依三寶,往往不是那麼純粹。我們為什麼要學發心學佛?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只因我們對「佛法僧」三寶有了信心,並且發下了誓願。這樣在今後修行的道路上才不至於輕易的就退了求道的心。
  • 這些明星大腕都是佛教徒,皈依三寶的功德竟然那麼大!
    皈依佛門的弟子不是一定要出家的,有在家與出家之分。你信佛了,不代表你看破紅塵了。那麼對於明星們為何歸依我佛,那麼只有請你走進佛門,才能讀懂其中的奧秘。02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遠遠超過人生中所得利益的總和。
  • 學佛要皈依,皈依三寶的利益有多大,充滿不可思議!
    學佛為何要「皈依三寶」,看完這十點利益你就知道了!一、找到聖者「釋迦牟尼佛」作為老師,成為正式的佛弟子。皈依是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能夠皈依亦代表著「福報深厚」。釋迦摩尼佛,大家都知道,乃是人天導師,是自覺覺他,功德圓滿的聖者。
  • 這才是佛教「皈依三寶」的真正深義!
    這樣看來,佛教的皈依三寶,似乎跟其他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的信上帝、信耶穌等差不多,都是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某種外在的力量(他力)中,從而使自己得到拯救或解脫。但其實,這是對佛教有所誤解。在這方面,佛家還有其不同和特別之處——關於「三寶」,佛經中有很多講解,也有多種分類。其中一種常見的分類,將「三寶」分為了「化相、主持、自性」三種差別。
  • 要想覺悟從皈依三寶開始
    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夠離苦得樂,到達自在解脫的佛國淨土,所以佛法僧稱為三寶。淨土有很多:西方彌陀淨土、彌勒淨土、東方藥師淨土……為什麼說不能心外求法?因為「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佛說維摩經·佛國品》的內容!
  • 明憨大和尚:認識三寶皈依三寶
    那麼作為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講,我們了解佛法的大意,就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了解。第一就是我們皈依的佛。佛,就是覺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對我們人間來講就是佛,完全覺悟的人就是佛。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就是自己能夠正確地認識世間的一切現象,覺他就是能幫助別人認識世界的一切現象。覺行圓滿就是自己的覺和幫助別人的覺,這兩個方面都做得非常地充分。
  • 如何認識皈依?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皈依三寶是成為佛弟子之門。皈依,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理解和認識。首先,參加由法師所主持的皈依儀式,儀式之後很多寺院還會發給一個皈依證。這是形式上的皈依。因此我們還要實現觀念的進一步轉化,要從對三寶的依賴中走向學習佛法修行成就的道路。確定自己從此要向佛陀學習,發菩提心,徹悟生命及宇宙萬法本性,把握生命及萬法規律,最終修行成就佛道。這就要深入經藏,並積極尋找大善知識,以使自己儘快領悟佛道。
  • 皈依是什麼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麼意思?
    要去投親,要去靠友。要去皈投,要去尋找依靠,要去尋找皈依,尋找別人對我們的幫助和庇護。這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家在生活層面、物質層面遇到問題和苦難的時候,需要別人給我們幫忙。那我們內心裏面的問題,煩惱、欲望、痛苦,在世間找來找去,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找不到解決的答案,找不到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人,寺院裡面的佛法僧三寶,他就是要為我們解決這樣的一些問題。
  • 皈依三寶有什麼禁忌嗎
    皈依三寶,僅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沒有任何之忌諱,皈依三寶猶如上學讀書前必須先註冊,亦如當選總統後,就職前必先就職宣示;同樣的理由,要做個正信佛門弟子,必須先受三皈依的儀式,在儀式方面,其意義是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