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陝西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兼齊頭並進 秦巴山區迎來好生活

2020-12-09 央廣網

  群眾新聞網訊 古人言:自古嶺北不產茶,唯有鹹陽出名茶。

  鹹陽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驛站,境內涇、渭二水夾流,茯茶就起源於這裡。

  「決戰決勝譜新篇 文化扶貧在行動」陝西脫貧攻堅紀實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來到了鹹陽涇渭茯茶基地,了解鹹陽茯茶和秦巴山區茶農的扶貧故事。

  陝西名片 傳承千年的神秘「金花」

  茯茶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緊壓茶,也是工藝最複雜、最古老、流傳最久遠、最大宗的加工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鹹陽茯茶,神秘就神秘在富含「金花」。北宋時,涇陽茶商偶然發現茶葉中長出的一種神秘「金花」,這種「金花」,我們現代學名叫「冠突散囊菌」,是國家二級保護菌種,具有提高茶葉品質,調節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它是鹹陽茯茶的獨特之處,在全國一千多種茶品中,唯鹹陽茯茶中生長繁殖有「金花菌」。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陝西省茶業協會會長,鹹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介紹,近年來,作為陝西省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涇渭茯茶為引領,陝西茯茶產業發展迅速,涇渭茯茶潛心在茯茶歷史發掘和文化傳承上做足文章,定期舉辦茯茶非遺技藝傳習,弘揚茯茶傳統文化,使「茯茶之源」有口皆碑。茯茶,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陝西名片。

  生態保護與脫貧致富兼得 秦巴茶農富了

  鹹陽出名茶,陝南產好茶。

  作為涇渭茯茶的原材料基地,秦巴山區是國家一直高度關注的深度集中貧困區,這裡是集革命老區、國家水源保護地、自然災害多發區於一體的重點連片特別貧困區域,工業、農業發展受到種種限制,但這裡最偏遠的地區大多有種茶的傳統習慣。因為環境特別優異,秦巴山區的茶產業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空間。

  曾經,陝南茶園只採摘春茶,且面臨著單產量低、賣茶難等問題,陝西傳統茯茶產業的恢復,解決了陝南茶園大量夏秋茶鮮葉原料棄採問題,茶園單產也得以大幅度提高。

  紀曉明介紹,陝西是中國產茶區最北沿的地方,春茶採摘期短、單產量低,使得茶農一年只能收一季,「春茶採不及,收入有限,但茯茶可以收夏秋茶。茯茶使陝南大量早春之後棄採的茶樹鮮葉產生了價值,讓沒有強勞力、沒有強技術、沒有高智力、甚至沒有連續勞作時間的群眾把勞動凝結在長期沒有利用的大宗茶產品中,獲得可靠的、可持續的、有尊嚴的收益。」紀曉明說到。

  如今,陝西已成為中國的產茶大省之一,十多年來,涇渭茯茶在陝南地區建起了3000多畝自有有機茶生產示範基地,帶領茶農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按照市場價值導向種植生產茶葉產品,並通過茶園管理、採摘、加工吸納就業,通過技術培訓提高茶農技能和水平。目前,涇渭茯茶平均每年收購毛茶1500餘噸,茶農增收約3300多萬元,每1噸原料可生產加工830餘公斤左右的茯茶。期間,涇渭茯茶通過技術幫扶、採購幫扶、勞力幫扶、用工幫扶、經濟幫扶等多種方式開展扶貧工作,為陝南貧困地區的茶農提供了穩定、持久增加收益的途徑。

相關焦點

  • 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齊頭並進 洽川黃河溼地生機無限
    洽川,黃河流域面積最大的溫泉湖泊型溼地,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部的合陽縣境內,面積約176平方公裡。合陽在古時稱為「莘國」,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被譽為「中國愛情詩之源」「中國民間文化之鄉」「中國黃河生態美食名城」。
  • 鐵路能夠讓「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齊頭並進
    為了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橫跨奈洛比國家公園的特大橋橋梁採用聲屏障梁,公園內也安裝了聲屏障,以降低列車通過時的噪音。經濟要發展,生態保護工作同樣要等量齊觀,必須要讓經濟與生態保護相互之間取得平衡,這樣才能夠讓經濟更好的為環境保護服務,而環境保護則又可以讓經濟發展成果更加彰顯,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
  •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展現陝西擔當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保護和發展歷來是安民興邦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陝西處於黃河中遊,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功能突出,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
  • 陝西肆玖好農場,因地制宜發展安全特色的生態農業!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們對優質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
  •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之陝西篇:護秦嶺,保障黃河好生態
    三秦大地,位當其中,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守護黃河流域陝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守衛】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柞水木耳,曾經藏在深山無人識。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調研,他親自為柞水木耳「代言」的視頻,很快在網上刷屏。
  • 武寧縣積極打造綠色經濟生態新引擎 主導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以重大項目落實為主旋律,武寧縣持續招大引強,積極打造綠色經濟生態新引擎,不斷催生綠色經濟新的增長點,主導產業發展實現齊頭並進。 今年,武寧縣積極對接「央企入贛」,推進產城融合,上海永久、同德照明、江西恆益新型電子等一批引爆性項目順利落戶,壯實了主導產業身板,加快了「新工業十年行動」步伐。
  • 綠色高質量發展 | 張智華: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綠色高質量發展 | 張智華: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12-08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家就在黃河邊】陝西韓城:保護黃河 和諧共生 公益訴訟在行動
    【我家就在黃河邊】陝西韓城:保護黃河 和諧共生 公益訴訟在行動 黃河是母親河,更是候鳥們的棲息地,然而無序的開採與建設對這些候鳥的生活環境帶來了破壞。陝西渭南韓城市檢察院公益訴訟立足本職,向破壞生態環境的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制止其違法行為並監督整改,有效地保護了黃河的生態文明。
  • 桂林:產業多元發展 城鄉齊頭並進
    近年來,桂林市堅持國際旅遊勝地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按照「加快建設新城、疏解提升老城,產業融合發展、城鄉協調推進,生態文化相融、富裕和諧桂林」總要求,統籌實施國家戰略,推進工業振興和鄉村振興,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奮力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與全國全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黃河入海口: 寫好生態保護和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_中國經濟網...
    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下,黃河沿線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產業升級有了很大發展。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同樣在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20年以來,東營溼地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包括9個溼地修復項目總投資達5.3億元,退耕還溼、退養還灘7.25萬畝等。
  • 陝西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張金東表示,我省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動陝西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專家點評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陝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 張振文「十三五」期間,我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切實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大汙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在國民經濟穩步實現追趕超越的同時,空氣、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安全得到保障,
  • 用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簡單理解,綠色發展就是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2007年,黨的十七大做出判斷,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求。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確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後,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首次正式提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要求。
  • ...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及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實踐成果...
    本文轉自【中國網】;12月27日,長慶油田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何江川在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新聞發布會上作《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做好黃河流域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及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實踐成果發布報告》,報告內容如下:近年來,中國石油長慶油田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色發展
  • 黃河入海口:寫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下,黃河沿線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產業升級有了很大發展。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同樣在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20年以來,東營溼地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包括9個溼地修復項目總投資達5.3億元,退耕還溼、退養還灘7.25萬畝等。
  • 秦嶺生態保護的歷史意義與責任擔當
    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此前在浙江考察時,總書記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如何認識秦嶺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生態意義,從思想上、行動上履行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職責,當好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衛士?
  • 常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呈現「雙贏」格局
    尚一網訊(通訊員 王興初 孟成 文/圖)11月17日,常德市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監督員第五組深入市生態環境局調研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調研結果表明,我市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呈現「雙贏」格局。會議現場。
  • 陝西舉辦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培訓班
    陝西省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培訓現場。西部網訊(記者 凌旎)12月12日,由陝西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辦、陝西省環保志願者聯合會與西安市青益志願服務發展中心聯合承辦的省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培訓班在西安舉行,來自全省近40家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組織和高校社團參與培訓。
  • ...陝西貢獻】漢江源頭第一村:重群眾保護 強生態發展 確保水源地...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張少輝 陳雯婷 劉偉鋒)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漢中寧強縣漢水源村,近些年十分重視群眾保護生態環境,在嚴格實施垃圾分類,堅持生活汙水達標排放的同時,還不斷推動產業轉型,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 探索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發展路徑
    日前,由陝西師範大學、榆林市榆陽區人民政府主辦,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承辦的「歷史經驗與現實路徑: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暨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在榆林召開。與會學者探討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多元路徑,以期共同推動高校理論研究與地方發展實踐深度融合。
  • 陝西寶雞市渭濱區石鼓鎮:讓美麗生態變成美麗經濟
    原標題:讓美麗生態變成美麗經濟——渭濱區石鼓鎮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八月的渭濱大地,翠色慾滴,生機盎然。石鼓鎮鎮黨委、鎮政府提高政治站位,把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在優先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建強涉貧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整合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包村幹部、「兩委」班子四支力量,讓黨的扶貧政策落地生根。發展產業是拔掉「窮根」的關鍵舉措,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是發展產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