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推到自己的對立面,真是因為愚蠢嗎?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美國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拉到了自己面前。很多人認為這是日本二戰中最愚蠢的一次戰略決策,加速了自身覆滅。
但是,以日本的角度看,偷襲珍珠港絕非愚蠢的決定,而是日本國內眾多軍事、政治、經濟人才經過長時間研究做出的挽救日本的正確決策,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二戰中的日本其實超乎想像的「脆弱」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貧瘠,二戰期間雖然佔領中國東北獲得了煤炭、鐵、銅等戰略物資,但石油、橡膠卻是依賴美國進口,僅僅1937年這一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物資就達到了1.4億美元,尤其是石油開支巨大,完全成了貿易逆差,加劇了日本國內的經濟負擔。
同時,掌控了石油的美國掌控了日本的資源命脈,一旦美國石油禁運,日本的戰爭能力會立馬停運,飛機、大炮、艦船會成為一堆沒用的廢鐵。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近現代熱武器戰爭更是考驗一國的經濟實力,有錢有人才打得起。隨著戰爭的延續,隨著中國人的頑強抵抗,為了支援中國戰場,日本國內的財政支出從1937年的34億日元直接飆升到了1938年的53億日元,國家經濟已經開始出現危機。
各行各業經濟凋敝,哪怕不斷提高稅收也不足以扭轉經濟危機,日本只能擴大戰爭,以戰養戰,加強資源掠奪,補充損耗。
所以當時的日本只有兩個選擇:
要麼陸軍從中國東北北上,進攻蘇聯,獲取西伯利亞平原充沛的油氣資源;要麼海軍南下東南亞,咬下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獲取當地充沛的橡膠與石油資源。
第二、諾門檻戰役慘敗,日軍只能選擇「南下戰略」
當時的日本並不願意對陣國力雄厚、工業發達、戰爭潛力巨大的美國,所以1939年日本陸軍對遠東地區的蘇聯軍隊開戰。結果,日本在諾門檻戰役中慘敗,陸軍大批基層軍官犧牲,日本不得不咬牙含淚和蘇聯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
至此,日本陸軍北上奪取西西伯利亞平原油氣資源的戰略失敗,只剩海軍南下東南亞這一條路可走。
兩年後也就是1941年,日本進攻了越南、泰國,不費吹灰之力攻陷了大片地區,控制了1.5億人口和38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日本的這一軍事行動嚴重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國因此霸氣地對日本實施了石油禁運,並且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資金,經濟制裁力度十分強悍。
同時,眼裡揉不得沙子的美國有仇報仇,直接要求日本從中國和越南撤軍,逾期後果自負。
第三、日本偷襲美軍珍珠港,一為續命,二為翻身
美國的經濟制裁使得日本國內石油儲備僅夠2年,也就是說,兩年之後沒有石油可用,日本必定會戰敗。然而日本根本就沒有「服軟」這一選項,因為一旦服軟,從中國和越南撤軍,徹底失去了以戰養戰的土壤,日本國內的經濟會馬上崩盤,這樣一來,幾十年的努力將頃刻間化為泡影。
反而,如果南下摧毀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能讓日本短時間避免戰爭失敗,在東南亞站穩腳跟,掠奪到足夠的資源,從而獲得續命的機會,提高翻身的概率。
也就是說,兩相權取其輕,日本之所以要先發制人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艦隊,一為續命,二為翻身。
1941年12月7日,由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直接指揮,日本海軍以六艘航母、350多架戰機偷襲美國夏威夷軍事基地——珍珠港,重創了美軍10幾艘戰艦,摧毀了400多架戰機,同時造成了6400多名美軍傷亡,美國太平洋艦隊因此受到重創,大半年的時間都無力重返太平洋戰區。日本海陸軍則趁機對東南亞地區發動了全面進攻,獲取到了足夠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為自身續命長達五年,直到1945年宣布戰敗投降。
綜上所述,日軍偷襲珍珠港、和美國開這個世人眼中最愚蠢的戰略決策有著合理性和必然性,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更是一個極其正確的戰略選擇,哪怕它後來戰敗,也掩蓋不了這是一個天才般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