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三鄉茶果 習俗多多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三鄉瀨粉、三丫苦茶果、竹葉包兼粽、梘水兼糕、白水餃、芋頭糕、蘿蔔糕、角仔、葉仔、豆撈等美食糕點,是中山三鄉的特色小食,每年歲時節令,不論是三鄉本地百姓或是旅居海外的三鄉人都趕回家鄉吃茶果,形成獨特的傳統飲食文化。

  源自福建 兼收並蓄

  三鄉鎮位於在中山市南部,歷史上,由烏石鄉、橋頭鄉、平嵐鄉構成,三條鄉地似三角形,中間有一市集,俗稱三鄉圩仔。根據三鄉鄭氏族譜記載:八百多年前的北宋期間,路判鄭菊叟自福建福州榮陽郡南遷而來,並題《始祖入粵西山》,又記西山原屬廣府東莞縣西山文順鄉(後稱香山、中山)烏石村「丹山」腳下「山頭坊」,繼後發展到烏石鄉安靜祠、橋頭鄉橋西祠、平嵐五房樂平祠,均屬鄭氏祠堂,後人俗稱「三鄉老鄭」。每有親友聚會,三鄉老鄭均按福建俗例以茶相敬,並製作點心茶果供品茶者享用。這些來自福建的茶果飲食習俗,後與本地風俗相結合,成為了獨特的三鄉茶果飲食習俗。

  物產豐饒 用料天然

  三鄉茶果以本地的物產製作,特別具有本土風味。其中,以三鄉瀨粉最有特色:三鄉瀨粉的製作始於清代嘉慶年間。三鄉白石村後山的一條繞經天后廟和觀音廟旁流淌的「媽坑」溪水,流經三鄉所處丹山的丹紅色朱沙泥土過濾之後變得水質清冽甜美,是早年三鄉村民的主要食用水源,用「媽坑」溪水製作出來的瀨粉香滑爽口。在農曆七月十一至七月十四,三鄉每條村輪流吃瀨粉,家家戶戶製作瀨粉食用;後來,三鄉瀨粉發展成為村民天天食用的食品,並每天供應澳門的酒樓飯館。以三鄉瀨粉加上用豬骨、大地魚熬成的上湯,配以燒鵝、白切雞、叉燒等配料,味道鮮美可口,是一道馳名省港澳的地方食品。

  另外,春節大年初一做豆撈奉神也是三鄉特有的飲食習俗:用糯米粉做成直徑2釐米大小的糯米湯圓狀,煮熟瀝乾冷卻後,沾上砂糖、芝麻、花生碎等,成為極具特色的小食:豆撈。由於豆撈在粵語中是「有撈有撈」,有寓意一年有好收成、做生意有好收入之意,因此深得百姓喜歡。

  到了農曆二月,當地種植的蘿蔔正值盛產之季節,當地村民利用蘿蔔蒸出鮮美的蘿蔔糕供奉祖先,然後自己食用。具體做法:

  選用新鮮水分充足的白蘿蔔切絲再煮熟,按一個蘿蔔加入半斤米粉的份量搓揉成粉糊,再加入蝦米、鹹肉粒、油、鹽等材料,攪拌混合好粉漿於盤中約2釐米厚,隔水蒸一個小時左右,蒸熟後再切割成矩形塊狀。

  到了三月,地處五桂山南麓的三鄉村民採集山上野生的三丫苦,樹杆用作涼茶,樹葉和大米一起舂成粉後製作成三丫苦糕點供家人及親友食用,具體做法:上山採集新鮮的三丫苦為原材料,將三丫苦的葉子混在糯米中一起舂爛,如果是蒸三丫苦糕,就將片糖煮成糖漿與糯米粉搓在一起用蒸籠隔水蒸熟而成;如果是做三丫苦茶果,就用椰絲或紅豆沙做餡料蒸熟。三丫苦有淡淡的苦澀味,但三鄉村民流傳:「三月初三,吃了三丫苦不怕蚊咬」諺語,正是看中了三丫苦的清熱消炎作用。「三月清明插柳,三日採三丫苦葉擣作粉團蒸熟以薦祖考」,以上文字,就是清同治年間出版的《香山縣誌》所記載的三鄉這個民間習俗。

  到了五月端午節,三鄉村民除了利用本地野生的蘆蔸葉包蘆蔸粽之外,還利用當地一種俗稱樹仔頭的野生植物燒成灰燼提取汁液成為鹼水,包裹成極具地域特色的兼粽子和炊蒸兼糕,取其清爽解毒之食療作用。具體做法:將竹葉、禾稈葉或樹仔頭的野生植物燃燒熬成灰燼,提取天然鹼水,將鹼水按一定比例摻和糯米,不加任何調料,用竹葉或蕉葉包裹成為兼粽;或用天然鹼水兌糯米粉製成粉漿,不加任何調味料,放入直徑20釐米、厚4釐米的盤中隔水蒸兼糕,蒸到糕體出現棉花眼為熟。金黃色的兼糕配以糖漿食用,清爽甘甜。

  三鄉粉果飲食習俗是當地村民將福建地區的飲食習俗帶到三鄉,結合當地的傳統生活習俗,利用當地種植的主要糧食等物產而製作出的傳統食品,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具有獨特的民俗色彩,對傳承傳統文化,對滿足當地百姓的飲食需求和推動當地的飲食業、旅遊業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三鄉茶果文化】三鄉與茶果有個清爽的約會
    三鄉是美食之鄉,當地的茶果經過800多年的發展和積澱,已經深深溶入嶺南文化當中,從而派生出閩粵飲食文化當中的一朵奇葩。介紹茶果之前,先給大家隆重推介最具有本土風味的瀨粉。據傳,三鄉瀨粉的製作始於清代嘉慶年間。
  • 在溫泉小鎮感受非遺美食 讀三鄉歷史
    ●傳統美食入選中山非遺 熟悉三鄉美食的人,對於三鄉九大簋、三鄉小炒、三鄉瀨粉、三鄉茶果等傳統美食一定有所了解。其中,三鄉茶果已申報為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鄉位於五桂山南麓,先民於北宋期間從福建一帶移居至此,因此,閩南地區的鹹茶飲食習俗得以在三鄉生根發芽。
  • 香山:繁華都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串聯
    在廣東,有這樣一條南粵古驛道,承載著開創新中國的豐功偉績,藏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食,串聯在繁華都市之間。岐澳古道的遺蹟,就藏於廣東中山市城市綠肺五桂山脈之中,這條修築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的古道,年代並不算久遠,七十公裡的長度也不算可觀。
  • 小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
    2008年10月,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年9月,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中山市,一代偉人的故鄉
    民間流行的活動豐富多樣,如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獅子舞、龍燈舞、鳳舞、鯉魚舞,以及起灣金龍、三鄉民謠、三鄉木偶、沙崗墟傳統商貿習俗、鳳舞、雲漢三月三、大王誕等。七、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中山市共有3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40多個重點項目,已經普查整理了30多項歷史悠久、文化含量較高、具有較好傳承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現有登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項目共30個,已列入國家級的有6項,廣東省級的有13項,中山市級的有
  • 中山文化旅遊推介會在深圳舉辦
    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小莉,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楊永群,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宣傳及製作處處長陳元元,中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蕭亦充,中共中山市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寧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旅遊推廣促進處副處長鄧志庸
  • 在三鄉邂逅美食 小城裡的大滋味
    、三鄉小炒、三鄉瀨粉、三鄉茶果等,其中三鄉茶果已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鄉人愛吃「三鄉小炒」,並認為「無炒不成宴」,三鄉瀨粉則中外聞名,類似桂林米粉,卻更為韌滑可口。還有時令小吃如三丫苦茶果、竹葉包兼粽、梘水兼糕、白水餃、芋頭糕、蘿蔔糕、角仔……這些鄉土滋味都讓不少僑胞魂牽夢縈。    同時,三鄉又因不少港澳鄉親和外來人口定居於此,飲食文化又變得非常多元,既有來自祖國天南海北的各式菜系,也不乏出品精良的西餐廳、港式餐廳、葡國菜、咖啡館等。
  • 三角1人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近日,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全省共108名非遺傳承人入選,中山有4人入選,分別是麒麟舞(三角麒麟舞)賴就芳、賽龍舟 (南頭五人飛艇賽)黃祺宗、端午節(黃圃賽龍舟習俗)楊灼流以及南頭燈酒習俗蕭就元。
  • 【中山旅遊精品線路推介】特色美食遊
    喜歡美食,就敞開味蕾吧,來中山邂逅美食的緣分…… 東升脆肉鯇宴小欖菊花宴三鄉茶果宴石岐美食(石岐乳鴿)沙溪隆都菜南朗崖口海鮮民眾三墩鵝 東升脆肉鯇宴   現今,東升鎮擁有萬畝連片無公害脆肉鯇養殖基地、鹼水糕,單從這一串帶有濃鬱廣東特色的三鄉茶果名字來看,就足以引起大家的興趣。
  • 廣東中山:非遺文化喚醒一座城
    它的發源地就在中山市西區長州村,這是一種融匯武術、南拳、醉拳、雜耍於一體的民間舞蹈。這份文化遺產曾一度沉寂,改革開放後,中山市開始重新對其進行發掘、整理和保護,2009年,醉龍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中山市繼續採取各種方式把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 南頭鎮2人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人名單
    近日,根據《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的通知》文件,南頭鎮黃祺宗和蕭就元一同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人名單。蕭就元,南頭燈酒習俗。1987年開始參加燈酒習俗,熟識燈酒習俗歷史及儀式各個流程。2004年8月至今全職任北帝廟理事會、北帝廟燈酒協會會長,負責主持、管理北帝廟燈酒協會的工作,每年正月十六日組織北帝廟燈酒活動。
  •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1個)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五日,屈原在汨羅江上驚天一躍,汨羅江畔端午節就與一條江(汨羅江)、一位世界名人(屈原)、一座千年古祠(屈子祠)緊緊地連為一體,並由此豐富了端午習俗原有的文化內涵和派生了一項龍舟競渡運動,使汨羅江成為藍墨水的上遊、龍舟競渡的發祥地、民族精神升華的聖地
  • 莆田仙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楓亭元宵遊燈習俗」文藝表演舉行
    楓亭元宵遊燈東南網莆田2月20日訊(本網記者 吳炳端 見習記者 楊超斌 文/攝)昨天(2月19日)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當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楓亭元宵遊燈習俗」文藝表演在仙遊縣楓亭鎮隆重舉行,吸引了眾多群眾到現場觀看。
  •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關於批准並公布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府〔2006〕70號)有關規定,經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並向社會公示,現批准將廣州市「蘿崗香雪」等123個項目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予公布。
  • 右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2019年06月04日 13:29 來源:百色新聞網 作者:韋彩坪 編輯:潘曉明   右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 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山舉辦飄色旅遊文化節
    5月30日,中山市南朗鎮飄色翻飛,鑼鼓喧天,萬人空巷。穆桂英掛帥、水漫金山寺、楊家將……隨著一下下有力的銅鑼聲,各板飄色依次前進,色仔凌空而立,身穿華裝豔服,飄逸靈動,不時向遊客揮手。2017南朗鎮飄色旅遊文化節開幕,現場除了來自南朗鎮的26板飄色亮相外,沙溪鶴舞、西區醉龍、三角麒麟等鎮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加入到巡遊隊伍中,為飄色文化節助力。整個鎮中心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 國慶假期除了嘆早茶,還可以試試高要茶果
    除了嘆早茶,來到高要,你還可以試試茶果!作為肇慶市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高要「茶果節」源於唐末,由於居住地每年都會發生水災、旱災、瘟疫等災害,村民就在每年的農曆正月或二月初五、初八、初十、十二、十三等日子,用稻米粉蒸熟製作成一種叫「茶果」的點心,供奉靈神,祈求神靈驅除妖魔,保佑村裡人丁安康,六畜興旺,久之,「茶果節」成習俗。如今,拜神習俗已廢除,只保留傳承下了製作茶果、親友相聚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