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鄉瀨粉、三丫苦茶果、竹葉包兼粽、梘水兼糕、白水餃、芋頭糕、蘿蔔糕、角仔、葉仔、豆撈等美食糕點,是中山三鄉的特色小食,每年歲時節令,不論是三鄉本地百姓或是旅居海外的三鄉人都趕回家鄉吃茶果,形成獨特的傳統飲食文化。
源自福建 兼收並蓄
三鄉鎮位於在中山市南部,歷史上,由烏石鄉、橋頭鄉、平嵐鄉構成,三條鄉地似三角形,中間有一市集,俗稱三鄉圩仔。根據三鄉鄭氏族譜記載:八百多年前的北宋期間,路判鄭菊叟自福建福州榮陽郡南遷而來,並題《始祖入粵西山》,又記西山原屬廣府東莞縣西山文順鄉(後稱香山、中山)烏石村「丹山」腳下「山頭坊」,繼後發展到烏石鄉安靜祠、橋頭鄉橋西祠、平嵐五房樂平祠,均屬鄭氏祠堂,後人俗稱「三鄉老鄭」。每有親友聚會,三鄉老鄭均按福建俗例以茶相敬,並製作點心茶果供品茶者享用。這些來自福建的茶果飲食習俗,後與本地風俗相結合,成為了獨特的三鄉茶果飲食習俗。
物產豐饒 用料天然
三鄉茶果以本地的物產製作,特別具有本土風味。其中,以三鄉瀨粉最有特色:三鄉瀨粉的製作始於清代嘉慶年間。三鄉白石村後山的一條繞經天后廟和觀音廟旁流淌的「媽坑」溪水,流經三鄉所處丹山的丹紅色朱沙泥土過濾之後變得水質清冽甜美,是早年三鄉村民的主要食用水源,用「媽坑」溪水製作出來的瀨粉香滑爽口。在農曆七月十一至七月十四,三鄉每條村輪流吃瀨粉,家家戶戶製作瀨粉食用;後來,三鄉瀨粉發展成為村民天天食用的食品,並每天供應澳門的酒樓飯館。以三鄉瀨粉加上用豬骨、大地魚熬成的上湯,配以燒鵝、白切雞、叉燒等配料,味道鮮美可口,是一道馳名省港澳的地方食品。
另外,春節大年初一做豆撈奉神也是三鄉特有的飲食習俗:用糯米粉做成直徑2釐米大小的糯米湯圓狀,煮熟瀝乾冷卻後,沾上砂糖、芝麻、花生碎等,成為極具特色的小食:豆撈。由於豆撈在粵語中是「有撈有撈」,有寓意一年有好收成、做生意有好收入之意,因此深得百姓喜歡。
到了農曆二月,當地種植的蘿蔔正值盛產之季節,當地村民利用蘿蔔蒸出鮮美的蘿蔔糕供奉祖先,然後自己食用。具體做法:
選用新鮮水分充足的白蘿蔔切絲再煮熟,按一個蘿蔔加入半斤米粉的份量搓揉成粉糊,再加入蝦米、鹹肉粒、油、鹽等材料,攪拌混合好粉漿於盤中約2釐米厚,隔水蒸一個小時左右,蒸熟後再切割成矩形塊狀。
到了三月,地處五桂山南麓的三鄉村民採集山上野生的三丫苦,樹杆用作涼茶,樹葉和大米一起舂成粉後製作成三丫苦糕點供家人及親友食用,具體做法:上山採集新鮮的三丫苦為原材料,將三丫苦的葉子混在糯米中一起舂爛,如果是蒸三丫苦糕,就將片糖煮成糖漿與糯米粉搓在一起用蒸籠隔水蒸熟而成;如果是做三丫苦茶果,就用椰絲或紅豆沙做餡料蒸熟。三丫苦有淡淡的苦澀味,但三鄉村民流傳:「三月初三,吃了三丫苦不怕蚊咬」諺語,正是看中了三丫苦的清熱消炎作用。「三月清明插柳,三日採三丫苦葉擣作粉團蒸熟以薦祖考」,以上文字,就是清同治年間出版的《香山縣誌》所記載的三鄉這個民間習俗。
到了五月端午節,三鄉村民除了利用本地野生的蘆蔸葉包蘆蔸粽之外,還利用當地一種俗稱樹仔頭的野生植物燒成灰燼提取汁液成為鹼水,包裹成極具地域特色的兼粽子和炊蒸兼糕,取其清爽解毒之食療作用。具體做法:將竹葉、禾稈葉或樹仔頭的野生植物燃燒熬成灰燼,提取天然鹼水,將鹼水按一定比例摻和糯米,不加任何調料,用竹葉或蕉葉包裹成為兼粽;或用天然鹼水兌糯米粉製成粉漿,不加任何調味料,放入直徑20釐米、厚4釐米的盤中隔水蒸兼糕,蒸到糕體出現棉花眼為熟。金黃色的兼糕配以糖漿食用,清爽甘甜。
三鄉粉果飲食習俗是當地村民將福建地區的飲食習俗帶到三鄉,結合當地的傳統生活習俗,利用當地種植的主要糧食等物產而製作出的傳統食品,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具有獨特的民俗色彩,對傳承傳統文化,對滿足當地百姓的飲食需求和推動當地的飲食業、旅遊業發展起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