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愛上吃肉 或是環境逼出來的"重口味"

2020-12-13 科普頻道

如今,在國內某網購平臺上搜索「食蟲植物」,會出現數百條結果;專賣食蟲植物的店鋪數不勝數,皇冠店鋪就超過20家,單個店家粉絲量在10萬+也不是稀罕事。

隨著暑期到來,中小學生的科普活動又迎來新高峰。世界上的食蟲植物多不多?在漫長的歷史中,植物如何演化出食蟲(即食肉)「愛好」的?它們又是怎麼捕食動物的?在學界,人們對食蟲植物有哪些新的研究、又有哪些爭論?也成了孩子和家長關心的問題。

食蟲起源之謎 貧瘠環境中為謀生計而逆襲

了解食蟲植物,「氮」是繞不開的絕對主角。所有的食蟲植物,之所以在植物界顯得很「彪悍」,都是為了爭取更多一些氮元素。

我們知道,植物吸收無機元素作為營養物,它們來自巖石礦物的風化以及有機物、動物的腐爛。氮是植物中繼碳、氫、氧之後含量最豐富的元素。缺了它,絕大多數植物將無法完成生命周期,而其他元素也無法取而代之。

「氮元素在1772年被發現,它佔據了地球大氣78%,是氧氣的四倍之多,並且是胺基酸、蛋白質和核酸等的重要組成元素。」美國康乃狄克州大學教授麥可·C·傑拉爾德在《生物學之書》中寫道,降解的動植物物質所含的氮,通過一系列的互利關係,形成植物營養素被吸收,而後再轉變為氣態,重歸大氣。

學界原本普遍認為,植物是直接從大氣中吸收氮的,但1837年,法國農業化學家讓-巴普斯迪特·布森戈證明這是錯誤的,還展示了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氮的方式。氮從無機原料到有機化合物的同化過程是許多植物細胞的一個主要代謝活動。

大體上說,草本植物主要在葉片中同化硝酸鹽,而許多的木本和灌木在根中同化這些硝酸鹽。在單一的物種中,硝酸鹽同化的位置通常取決於硝酸鹽的供給量:當硝酸鹽豐富時,葉片是主要的同化部位,但當硝酸鹽供應受限時,根成了主要的同化部位。經過植物氮同化過程一系列複雜操作,把土壤和葉面無機氮的可用性,與植物對於合成各種含氮化合物的需求聯繫在一起。

「在廣袤的大地上,並非每一寸都是沃土,不少地方是沙石荒地、高寒坡地和營養元素長期缺乏的水域等,各種嚴苛貧瘠的環境為植物的生存設置了重重障礙。」植物科普專家秋西告訴記者,迫於生存壓力,食蟲植物以各自的方式,不約而同走上了捕食動物的逆襲之路。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食蟲植物並不是單一的物種,而是指能夠捕獵並且消化吸收一些昆蟲和節肢動物的植物類群,雖被籠統地稱作「食蟲植物」、都擁有捕蟲這一共同技能,但在親緣關係上卻相差很遠,分別來自10個科17個屬,共有600至750種之多。

捕食能力之謎 葉片結構提供生猛捕蟲器

但食蟲植物的起源,歷來是相關研究最大爭議的問題之一。

食蟲植物中的明星——捕蠅草,是1760年北美洲北卡羅來納州一位叫阿瑟·多布斯的大地主最先描述的,他在給植物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彼得·柯林森的信中說,「這是植物界一種很新奇的未知的敏感植物」。柯林森將其樣本交給了英國植物學家約翰·埃利斯,後者將其命名為捕蠅草。埃利斯在給當時已聲名卓著的植物分類學家林奈的信中,詳細描述了這種植物,「葉片的內表層布滿微小的紅色腺體,它們會分泌甜蜜的汁液吸引可憐的動物前來取食。當這些柔軟的腺體與動物四肢碰觸,兩邊的葉片會馬上豎起來,抓緊蟲子,通過交錯兩側葉片的刺將獵物牢牢鎖住,直至其死亡」。

事實上,更為精確的是,在構成捕蠅草死亡陷阱的兩部分葉片上,表面各有三根剛毛,它們是觸發器。如要觸發葉片閉合,昆蟲必須碰到不止一根毛、不止一次,而且兩次碰觸時間間隔不超過20秒,葉片在不到一秒之間迅速閉合,形成一個小小的「牢籠」,動物越掙扎,不斷碰到剛毛,「牢籠」合攏越緊,因此當捕蠅草再次打開葉片時,表面常能看到「搏鬥」的痕跡和蟲體殘渣。

然而盛名之下的瑞典生物學家林奈,不但反駁了埃利斯的結論,還把它當類似含羞草的「敏感植物」看,即使經過埃利斯長時間研究、舉出無可辯駁的證據,林奈仍然拒絕承認植物的食肉屬性。當時還有不少人隨聲附和,問題的焦點仍然在於植物怎麼可能會吃肉。

直到達爾文時代,有更多人觀察到更多的植物可以誘捕並消化小型動物。在1875年,達爾文在出版的新書《食蟲植物》中才給出合理的解釋。「數百萬年前,這類植物長在潮溼的沼澤裡,會面臨製造蛋白質的元素——氮缺乏的問題。」負責主持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植物神經生物學國際實驗室的斯特凡諾·曼庫索說。

「『窮則思變』並非是只有人類才懂的道理。經過長時間的演化,植株改變了葉片的形狀,將之變成了捕蟲器,將味道鮮美、蛋白質豐富的昆蟲等小動物當成了新的營養來源。」秋西說。

由於僅有少量的化石記錄,因此食蟲植物的演化過程仍有不少謎團,特別是其捕蟲器結構稚嫩,由於各種原因其可能會在化石中缺失。儘管如此,仍可利用現代捕蟲器的結構推斷出古代捕蟲器大部分的結構。這些捕蟲器形式不同卻各具其妙,令無數科學家和植物愛好者著迷,探索不止。

獵殺消化之謎 靠多重本領把蟲子「吃」下去

這些植物界的「動物殺手」,看似兇猛,其實它們只能捕食一些昆蟲,這些昆蟲頂多是小型的蛙類、蜥蜴等。

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英國倫敦大學應用生理學教授約翰·波頓-桑德遜的研究對象原本是從蛙類到哺乳動物體內發現的電脈衝。與達爾文通信後,他發現了給捕蠅草兩根剛毛施壓能導致捕蟲器閉合的電信號,這也是電活動調控植物發育的首個例證。

一百多年後,美國阿拉巴馬州奧克伍德大學的亞歷山大·沃爾科夫和他的同事證明,電刺激本身的確是捕蟲器關閉的引發信號。

而且對捕蠅草來說,每一次閉合異常消耗能量,每個夾狀捕蟲器可使用3至4次,最終將失去關閉的能力。因此,在植物園,捕蠅草都只深藏在遊客不易到達的地方。

截至目前,植物學家們發現,食蟲植物主要有5種基本的捕蟲機制——具有含消化酶或細菌消化液的籠狀或瓶狀捕蟲器;周身布滿黏稠液滴的黏液捕蟲器;快速關閉的夾狀捕蟲器;能產生真空而吸入獵物的囊狀捕蟲器,以及具有向內延伸的毛須而將獵物逼入消化器官的龍蝦籠狀捕蟲器。「食蟲植物在進化樹上來源差別巨大。加上捕蟲機制的差異,因此不同食蟲植物在『觸覺』和消化上差異巨大。」秋西說。

而通常認為,植物的完整食蟲性必須包括吸引、捕捉和消化這三個過程,同時也必須將獵物消化成為便於植物吸收的胺基酸和銨離子等產物。因此,一種植物能否生成消化酶被作為判斷其是否具有食蟲性的一個標準。

食肉植物的研究一直是科學家感興趣的熱點。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多個研究院所與香港大學合作,用代謝組學方法,分析了瓶子草和捕蠅草黏液等肉食性植物葉片和陷阱中的組織特異性代謝物成分,並在《科學》旗下的《分子科學》發布論文,揭示其中均含有大量納米顆粒,這加深了人們對食蟲植物分泌的天然水凝膠黏液的認識。

此外,在食蟲植物與昆蟲之間,植物利用觸角、視覺或者氣味信號來作用於昆蟲上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發現。

「不過出於研究材料少、實驗難度高等原因,相關成果在近些年一直不多,對食蟲植物的研究熱點依舊在一些經典問題上。」秋西介紹說,除了起源與進化,食蟲植物是怎樣協調它們和傳粉者的關係等,還有諸多未解之謎。(趙漢斌)

相關焦點

  • 植物愛上吃肉 或是環境逼出來的「重口味」
    原標題:植物愛上吃肉 或是環境逼出來的「重口味」 在植物「朋友圈」裡,豬籠草、捕蠅草等作為食蟲植物的代表,數百年來備受關注,持久不衰。 食蟲起源之謎 貧瘠環境中為謀生計而逆襲 了解食蟲植物,「氮」是繞不開的絕對主角。所有的食蟲植物,之所以在植物界顯得很「彪悍」,都是為了爭取更多一些氮元素。 我們知道,植物吸收無機元素作為營養物,它們來自巖石礦物的風化以及有機物、動物的腐爛。氮是植物中繼碳、氫、氧之後含量最豐富的元素。缺了它,絕大多數植物將無法完成生命周期,而其他元素也無法取而代之。
  • 為什麼有的植物也吃肉?不吃肉會怎樣?
    有的植物通過重新編寫莖和葉的基因,讓它們成為捕獵的工具,然後成為了肉食者。但是它們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呢?它們為什麼要這麼進化呢?它們是否還保有原來植物的特點,即使不吃肉也能存活下來?因此肉食植物相比於傳統的植物,缺少了很多正常的基因,肉食植物的基因組大多數情況下是少於非肉食植物的,也就是說明它們經歷了一個基因脫落的過程。第三步:產生消化酶既然植物的莖和葉已經被布置成了捕捉小動物的陷阱,原本用來吸收養分的基因也被徵服了,那麼接下來它們要做的就是消化獵物。
  • 植物化身「變色龍」 是人類「逼」出來的嗎
    在動物研究之外,科學家們發現的不少證據顯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禦天敵。 植物偽裝為「騙」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航說。 在動物界,樺尺蛾的體色是教科書式的案例。在英國潮溼的樹林裡,到處覆蓋著灰白色的地衣,灰白色型樺尺蛾個體在這樣的環境中偽裝得很好,因此數量比深色型個體更多。但工業革命時期,它們棲息的環境被黑色的煙塵遮蓋,深色的個體因而獲得了更好的偽裝,數量也因此逆轉。
  • 下列選項中哪種植物也是吃肉的 支付寶螞蟻莊園5月14日答案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支付寶最新資訊 > 正文 下列選項中哪種植物也是吃肉的 支付寶螞蟻莊園5月14日答案
  • 肉食主義者的天堂,學會這2道菜,讓你的孩子愛上吃肉
    前段時間我在一個媽媽論壇上看到了這樣的話題,說自己家裡的寶寶不愛吃肉,其實在我的印象中有很多的孩子他們是不愛吃蔬菜的,比如說有一些孩子不喜歡吃胡蘿蔔,或者說不喜歡吃花菜,那麼他們的身上就會缺少維生素,因此家長們就非常的頭疼。
  • 動漫中的五大重口味痴女,網友:駕馭不住,被她們愛上就完了!
    雖然大家常說女孩子汙一點比較可愛,可一旦到了「重口味痴女」的範疇的話,大部分的男孩子根本駕馭不住,部分網友稱倘若被她們愛上就完了,只會節操不保。接下來為諸位小夥伴盤點動漫中的五大痴女,看過的圖個樂,沒看過感興趣的小夥伴就去看一下動畫吧。
  • 「愛上大蒜的排骨」,看似重口味,卻外焦裡嫩,好吃到咬舌頭
    讓排骨老樹發新芽,「愛上大蒜的排骨」就是我家餐桌的新寵。特別是現在豬肉價格降了不少,排骨也便宜了不少,可以用一樣多的錢,吃到更多的排骨,必須安排上,每周都安排「愛上大蒜的排骨」上我們家的餐桌。外焦裡嫩,肉汁兒還足,關鍵是蒜香十足,對於喜歡吃大蒜的我們來說,別提誘惑力多強了,每次上桌都要流口水,沒吃完飯就被掃個精光,蒜香排骨從來留不到第二頓。
  • 各國有關鮫人的傳說,西方有安徒生童話,日本的故事太「重口味」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各國有關鮫人的傳說,西方有安徒生童話,日本的故事太「重口味」安徒生的童話是不少人的童年記憶,在安徒生童話中有這樣一個美人魚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住在深海裡的小美人魚因為一次出海就看見了讓自己心動的王子
  • 海鬣蜥,最奇怪的爬行動物,不吃肉吃海底植物
    海鬣蜥生活在海島上,他們體型和其他陸地上的蜥蜴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他們卻被稱為最奇怪的爬行動物,他們不僅生活在海裡,還不吃肉,他們吃海底的植物。 他們像不像尼斯湖水怪?從下面拍攝的話,確實看著挺害怕的。吃植物正常,但是這確實在海底,他們吃淺海上的海底植物,就像牛吃草一樣 紅色的植物不知道是什麼,反正他們能吃,不吃肉,真的浪費了他們的那一身長相。旁邊的魚兒根本不敢靠近,雖然他不吃魚。
  • 昆明這家讓2000+重口味吃貨跪拜的小店,辣到噴火也要去!
    雖然這兩天昆明天氣很熱但對重口味的迷戀卻沒有因為天氣而減弱反而在天熱的時候吃一頓重口味拼命流汗的感覺很爽但今天要說的這個重口味即不是火鍋也不是串串而且風靡一時的重口味美食重慶尖椒雞來到這家店以後總感覺有種吃東西會變的很霸道的感覺關鍵是這裡的菜都是大份大份的很有一種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
  • 5月14日小雞寶寶答案 下列選項中哪種植物也是吃肉
    5月14日小雞寶寶答案 下列選項中哪種植物也是吃肉時間:2020-05-14 06: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5月14日小雞寶寶答案 下列選項中哪種植物也是吃肉 5月14號螞蟻莊園 下列選項中哪種植物也是吃肉的 A:爬山虎 B:豬籠草 正確答案:豬籠草 答案解析:
  • 林允在家做紅燒肉,成品圖比較重口味,被吐槽不愛護小動物
    有著星女郎之稱的林允最近宅在家中,而她閒來無事就曬出了自己研究做紅燒肉的圖片,但不曾想因為這一組圖片,大家都說長相清甜的林允是一個重口味。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紅燒肉做出來看著算是失敗的,也因此大家看到了在特殊時間段裡面吃豬肉的林允,一些好事的網友甚至聲稱他不愛護小動物,特殊時間不該吃肉!
  • 日本、香港到新加坡 植物醫生如何讓世界愛上中國化妝品
    在此次演講中,解勇提到了單品牌店模式、研發實力、品牌定位在品牌出海過程中的重要性,而從這幾個關鍵點出發,我們或許能發現,植物醫生如何在零先例、零廣告的前提下,不斷提速國際化,並讓世界愛上中國化妝品。但由於多種不確定因素,許多品牌選擇以線上渠道或是入駐集合店將產品出售至海外,而沒有選擇前期投入較大、風險較高的單品牌店模式。這一出海形式,顯然將提高產品出口速度,並規避相關風險,但從長遠來看,卻並不利於品牌的建設。
  • 重口味的清邁咖哩雞湯麵
    重口味是這幾年流行的風格,90後的一代喜歡刺激味蕾的食物,這個泰國清邁的面有很多的配料,湯是帶辣的咖哩風味,迎合了他們的需求,而且這也是泰北人民最喜愛的早點之一。我們要做個咖哩的湯底:先把60 毫升紅咖哩醬和2湯更的黃咖哩粉及2湯更的孜然粉在鍋裡加熱 ,把咖哩的味道先逼出來。再把230克雞塊放進去炒,讓雞塊充分沾上咖哩醬而入味。炒到雞塊上色後,加入3罐的椰漿和900毫升的雞湯,把火力調小,慢慢煮30分鐘。半個小時後再加入60毫升魚露和3湯更白糖。再要煮到白糖融化,加入紅辣椒和青洋蔥塊,蓋好蓋子燜5分鐘。咖哩湯底就大功告成了。
  • 關於河馬你知道多少,河馬吃肉還是吃草?很多人都記錯了
    小編覺得很有可能是其憨憨溫順的性格很是惹人喜愛,而且給人一種笨笨的感覺,所以才會顯得很可愛,河馬在我們的印象裡都是吃些青草等植物來保證自己每天的需求,可是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河馬也是愛吃肉的哦,具體是怎麼回事呢?跟隨小編來為大家揭開謎底!
  • 木瓜最好吃的做法,不加糖不加水,3重口味細膩絲滑,吃1次就愛上
    把木瓜切開挖成船型,挖出來的木瓜肉跟牛奶打成奶昔,放回到木瓜船裡,再加上煮好的西米,用百香果裝飾一下,立刻就變成了一款精緻的甜品。現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木瓜西米露的做法,需要準備的食材有:木瓜 半個,西米 20克,牛奶 1盒,裝飾用百香果 半個,這是一個人的分量,如果沒有百香果可以不放,不會影響口感。第一步:小鍋裡加足量的水燒到翻滾,倒入西米開大火煮20分鐘。
  • 【王寒專欄】 重口味的台州人
    鹹菜是台州菜中的百搭,什麼鹹菜冬筍、鹹菜肉絲、鹹菜蝦籽、鹹菜面、鹹菜麥餅,還有鹹菜燒黃魚、鹹菜炒墨魚、鹹菜炒甲魚等等。食堂裡供應各種湯,最常見的就是鹹菜湯,飯沒開吃,大家先咕嘟咕嘟喝一大碗鹹菜湯下去。飯吃完了,又咕嘟咕嘟喝一大碗下去。殺飯的菜吃多了,台州人不知不覺就變成了重口味。
  • 職場中,看起來很厲害的人,本事都是逼出來的,這3點說得通透
    一旦碰壁,情緒低落,就有人來安撫:多熬熬就對了,人才都是熬出來的。看著別人拿到好業績,在事業上做出來成就,自己還有些一事無成,難免有些心酸。這時總有前輩勸導:逼一逼自己,本事都是逼出來的,再拼些,你不會比別人差多少。這兩句話聽多了,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愛上園藝生活,遇見更美麗的自己
    愛上園藝後,身邊的環境變美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閒暇時間,自己依偎在花叢旁,就是一種最好的享受。現代人越來越嚮往在大自然中享受生活,或恬靜悠閒地度假,或是充滿活力地徒步....自然賦予我們多種詮釋生活的方法。
  • 輸掉這場生存競爭後,被迫吃肉的人類開始走上食物鏈頂端
    人類喜歡吃肉,如果說吃肉也是一種能力,那麼這種能力應該是在人類演化中期,大約230萬年前才發展出來的。人類最早取得肉類的方式並非我們以為的狩獵,雖然漫畫中常出現「原始人手持石斧追捕野獸」的狩獵場面,但事實上,那是在人類演化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的。石斧大約在250萬年前才出現,矛則在3萬年前才被發明出來。那麼,人類一開始是如何得到肉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