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東惠州市舉行的《惠州改革開放歷史紀要》書籍首發儀式現場 宋秀傑 攝
中新網惠州12月27日電 (記者 宋秀傑)改革開放前,深圳一度歸原「惠陽地區行政公署」管轄。記者12月27日從廣東惠州市舉行的《惠州改革開放歷史紀要》書籍(以下簡稱「《紀要》」)首發儀式上獲悉,《紀要》記載了這段歷史並披露了深圳早期的發展過程。
圖為廣東惠州市舉行的《惠州改革開放歷史紀要》書籍首發儀式現場 宋秀傑 攝
據介紹,《紀要》由中共惠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寫、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主要採用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以大事紀要、紀事本末的方式撰寫。
《紀要》記載,惠州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建置史、1000多年建城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建立循州總管府後,惠州就逐步成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的行政文化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惠州是廣東省東江地區的領導機構所在地,地區下轄惠州、惠陽、惠東、東莞、博羅、河源、龍川、紫金、連平、和平、深圳等11個縣(市)。此後,行政區域幾經變化,到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前的惠州是廣東省惠陽地區領導機構所在地。1988年,惠陽地區分設為惠州、東莞、河源和汕尾4個地級市。
圖為廣東惠州市舉行的《惠州改革開放歷史紀要》書籍首發儀式現場 宋秀傑 攝
深圳1979年3月設市後,屬廣東省委、省政府和惠陽地委、惠陽地區行署雙重管轄,1981年起,惠陽地區與深圳沒有了隸屬關係。但是,惠陽地區在深圳特區建立及發展過程中做出了貢獻。在20世紀70年代,惠陽地區已經在對外開放中就寶安縣的定位提出了超前的規劃;1978年8月,惠陽地區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提出設立深圳市,隨後更制訂了深圳市建制方案;1979年,深圳市建設初期獲得了惠陽地區對其成立領導班子和設置機構的有力支持;此外,惠陽地區更是深圳市建設初期部分資金的提供者、人才的主要輸出地。
另外,《紀要》還披露了TCL作為惠州早期的一家國有企業與惠州市政府籤訂為期5年的《授權經營考核獎懲責任書》的改革經驗。
圖為廣東惠州市舉行的《惠州改革開放歷史紀要》書籍首發儀式現場 宋秀傑 攝
此書的主編、中共惠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黃敏稱,惠州改革開放的歷史波瀾壯闊,有許多值得記載、挖掘、研究的東西。《紀要》一書,通過梳理惠州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線索,以歷史紀要的形式將這一歷史階段中的重要事件、重大決策、重點工作進行「立此存照」,以期為各級黨委、政府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決策,為社會各界了解掌握惠州改革開放歷程,提供依據和參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