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按】
俠客島給各位島友帶來一期專訪。
訪談對象的名字大家不一定熟悉,但絕對稱得上是低調的「資本大佬」: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董事長兼執行長張懿宸。
這是一位很容易讓人產生興趣和好奇的訪談對象,因為其經歷具有傳奇成分:81年考取哈工大公費赴美名額,選擇MIT讀管理;同學說「我們麻省是理工科讀不下去才學管理」,為了不給中國人丟份兒,在讀管理的同時還拿了計算機學位;畢業後直接進入華爾街投行;93年看到鄧小平南巡之後果斷回國……
為什麼回國?原因之一是,在國外求學時,他堅持讀《人民日報海外版》,從中獲取關於國內的消息。看到南巡,他的判斷是「中國即將起飛」。93年他回到香港,做國內投資業務並為上交所設計國債期貨;也負責過財政部、國開行、中國電信等巨頭債券的承銷。加入中信,張懿宸則希望把中信資本打造成「中國的黑石」。
作為投資人,張懿宸眼光獨到。當年大規模刺激計劃之後,大量機構把錢投向基建、鋼鐵、水泥等行業,但他告誡公司內部,「這些項目一個也不能碰」;相反,他們入主國企改革,在國外買技術,以及後來更多把投資轉向消費領域,入股了阿里、順豐、新浪、大眾點評等。
到今天,中信資本已是國際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私募機構之一。
當年中信收購麥當勞中國和香港地區業務,之後改名「金拱門」的故事大家可能還記得,上過微博熱搜。此事張懿宸一手操盤。曾有報導說,張懿宸是「一氣之下改成了』金拱門』」,但他告訴島叔,其實不是「一氣之下」,這裡面有故事,但他覺得這個名字「有點像珠寶店」(笑)。
金融、投資對於經濟最敏感。外部衝擊、內部輿論場雜音、經濟下行壓力,都讓民營企業處境、中國營商環境、中國經濟走勢成為輿論場討論的熱點。
投資界資深人士究竟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同樣,有過多年華爾街經歷、又長期從事這一行業的他,又會如何看待之前島上討論過的最新金融監管思路?
這期訪談就圍繞這些話題展開。相信看完之後大家一定會有收穫。
對了,張懿宸還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資深副主席、香港委員會主席。感謝CCG對本次訪談的大力支持。
1、俠客島:您一直在資本投資前沿,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應該最為敏感。您對中國經濟前景走勢判斷如何?
張懿宸:去年我們經濟發展遇到的挑戰確實是比較大的,有我們主動採取的措施,像「三去一降一補」;也有預料之外的,主要有兩條,一是出現有關「民企退場」的雜音,二是中美的貿易摩擦。
「三去一降一補」是必須要做的。
2008年為了拉動經濟,同時也是防止全球性的衰退,我們做了大量的刺激。國家的槓桿率事實上是在那個時候大概從GDP的150%上升到去年年底將近GDP的250%或者260%。這麼高的槓桿率無疑不可持續,早晚要對經濟進行整體的鞏固和整理。
但調槓桿很多時候是完全不可控的。你調一家的槓桿,它開始賣資產,把資產價格壓低,就會帶動別人再調。大家競相下調估值,清理貸款清理債務,很快就可能變成一種踩踏局面。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這樣發生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去年去槓桿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調控措施,真正顯示出了我們制度的優越性。同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裡明確說要注意去槓桿的方式方法,說明政府後續肯定意識到這一問題。
至於說對「民企退場」的這種言論,我覺得對民企的信心打擊是比較大的。好在總書記去年11月1日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中央採取了非常強有力的措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安撫、鼓勵民營企業家,我覺得給一段時間,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是會恢復的。
至於中美貿易摩擦,我認為是一個長期的局面。中央的判斷是對的,就是我們最終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樣我們面對這一切都會遊刃有餘。
2、俠客島:中信資本投資了不少國企,對國企改革也多有參與。對國企的混改,您有什麼觀點?
張懿宸:我們做國企改制的投資是比較多,也應該是最早的。比如哈藥(集團),我們在15年前就投了它,但這個案例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我們還在裡邊就證明不是太成功,哪有做投資做這麼長時間?因為整體機制並沒有變,所以好多東西根本就推不下去。
你在業績增長非常好的時候,實際上是很難做改革的。當年我們入股之後,(哈藥)前六年盈利增長了六倍。你說你逼著管理層做該做的事,他覺得盈利這麼好,憑什麼做?但是2012年開始急轉直下。我們也在下滑中,把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弊病看得非常清楚了。
這幾年間,中國強力反腐。如果沒有反腐營造的局面,我們根本沒法改變國企,這麼多年形成的利益格局太深了。我最深的感受是,進入國企之後,一定要改變它的機制,真正讓它市場化,真正讓他有職業經理人,讓董事會來決策,而不是主管的機構來決策。真正市場化的管理對企業是最好的。
3、俠客島:您怎樣理解總書記倡導的企業家精神?
張懿宸:企業家精神確實是個大話題。市場經濟,最關鍵還是在人。
整體來講,中國人是一個非常重商、非常有創業激情的民族。但如果這種想創業想冒險主要是靠政府關係,靠行賄,把「敢想敢幹」都體現在這事上了,他最後也就是個商人,而且是個不法商人,絕對成不了企業家。
十八大之後,反腐風暴確實在社會整體風氣上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總書記講「清」和「親」的政商關係,過去兩三年一直在強調,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整體來講,我對中國產生世界級的企業家是非常有信心的。中國一些新企業家非常了不起,既有國際視野,還接地氣,對市場有非常敏銳的判斷。這些人絕對是世界級的企業家。
國有企業是不是應該有企業家?我覺得講的還是不夠。
我們國家在宏觀政策上是非常好的,我們的決策快,無論在財政政策上還是貨幣政策上,沒有出現大的失誤。但光靠民企是帶不動的,這麼大的資產沉澱在整個國有系統裡面,你不靠企業家精神來帶動,誰冒這個險?目前國企還面臨很多問題,同時還要面對層層檢查,一個企業這一年得應付多少次?比如,做投資只要有失誤就盯著你,這對於國有企業束縛太大了。這幾十萬億的國有資產,是不可能盤活的。
所以,發揮企業家的精神,尤其是在國有企業家這事上,我是覺得國家要採取一些措施,出臺一些政策,真正把國有企業家的積極性發揮出來。
4、俠客島: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但是中國的消費者好像又不敢花錢。那麼高的儲蓄率,怎麼辦?
張懿宸:我覺得這些問題慢慢都會解決。像我這一代、以及比我更老的,他們是不會消費的,他只要覺得能吃得飽,穿得不錯,就已經很好了。但是到了我子女這一代,他們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幾年非常明顯,儲蓄率是在下降的。
這中間可能有一點是不太健康的就是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擠壓了一部分儲蓄。但這個錢並沒有真正投入到消費中去。我覺得,如果任由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的話,可能很快我們就會到香港今天的境地。
香港經濟是「地產霸權」,除此之外就是金融業,因為金融業本身就是高端,強勢行業。零售業等一般老百姓賴以生存的行業,都很難。我們擁有麥當勞中國,在香港有240家店,按說應該有很強大的議價能力、談判能力對不對?沒用的,房租年年漲。我們尚且如此,你如果是個一般的小店,真就是給房東打工。
所以你看,這些年,咱們這麼多的遊客去香港自由行,香港一般老百姓並沒覺得好,他工資沒漲。開店的人也覺得沒賺到什麼錢,全是地產商賺錢,不停地提房租。所以,一般老百姓的獲得感不強。當然我們內地還沒到這種程度,但我覺得對房地產的控制是完全有必要的。
5、俠客島:中央一直說,要警惕金融「脫實向虛」,不能系統內空轉。金融究竟應該如何服務實體經濟?
張懿宸:一是要利用市場,尤其是資本上的資源配置更有效,減少資金從投資者達到實體經濟的環節。我們做的事情,一邊是投資人,一邊是企業,而投資人的錢是直接投進企業的。我一直不認為我們做的事是虛的,因為我們拿著錢進的全是實體經濟。但是你整個產業鏈上或者是資金鍊上的環節多了的話,必然帶來空轉,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二是市場中投機的成分不能過強。任何一個市場它必須是既有做投資或者套期保值的,也要有做投機的;沒有做投機的,往往市場是不活躍的,達不到真正價格發現的市場功能。但是究竟這個比例怎樣是好?美國每天大量的交易,99.9%都在做投機,對衝基金和投行之間互相來回倒,錢並不真正進入實體經濟。
確實要吸取美國市場金融過度自由化的教訓。很明顯,美國量化寬鬆出了這麼多錢,但央行不能直接對接老百姓,錢要先去各大銀行;各大銀行拿到錢,又覺得給實體經濟貸款風險太大,那就只能拿這個錢在資本市場中間轉。
所以,把中間的環節降到越低越好,不讓資金空轉,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直觀、最直接的方法。
6、俠客島:國內一些人對美國的金融模式很推崇。您如何看待「美國模式」?中國要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
張懿宸:美國整體是金融過度開放,過度自由,但對於美國來講,它要有一個非常活躍的市場,吸引全世界的資金,這是美元霸權的地位決定的。但是它的金融在經濟中佔的比例過高,過度自由化,這是有問題的。
美國的金融制度可以持續,但不代表任何其他國家該抄襲他的系統。因為你的全球定位達不到他那個位置。所以,應該選擇一套符合自己國情的金融系統,金融體系是服務你自己的國家戰略的。
我認為中央看得是很清楚的。為什麼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因為我們就是需要發展實體經濟。金融搞得再好,你也不可能跟美國去拼。所以從這點來講,各個國家的發展定位不一樣,遵循的規則也不一樣,不是一個簡單學習的關係。
美國有很多東西值得學,像PE(私募股權投資)、VC(風險投資)這些都產生於美國,學過來對我們也有益。但是學到什麼程度?這是個關鍵問題。
7、俠客島:作為資深投資人士,您在達沃斯論壇上說長期來看,中國的投資機會還有很多。您最看好的領域是哪些?
張懿宸:從行業上說,中信資本過去投資的領域基本上是從製造業到高端製造業,再到消費、服務業。這是跟著中國經濟轉型的路徑在走。
十年前刺激政策出來,各地大量上鋼鐵、煤炭、水泥、光伏這些,很多機構也覺得機會很好,但是我在公司內部明確說,這些行業一個都不能碰。從那時起我們對製造業的投資主要就是在海外買技術,比如買了美國一個半導體公司,還有汽車業務,這些最後也是國內同行買走,技術吸收了。
不是我多有遠見,是因為中央政策很早就明確說了要轉型。作為投資人,得有自己的眼光和節奏。到今天,我們還是堅定看好消費升級和服務業,這方面還有相當大的潛力和空間。(來源:俠客島策劃/獨孤九段採訪/公子無忌拍攝/百裡雲鶴)
原標題:獨家專訪一位低調的資本界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