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無邊荒漠裡的一片綠洲

2020-12-18 王梅聊娛樂

現在的時代,信息過剩,傳播介質更新換代,很多電影觀眾,尤其是一些90後、00後、10後,很難理解膠片時代人們對於電影的感情。

那是一個文化生活貧瘠的年代,電影,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就是一場盛大的精神筵宴。而電影《一秒鐘》,就是張藝謀寫給膠片時代的一篇情書,是他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張藝謀說,自己一直想要拍攝一部反映膠片時代的電影,這種想法在心中已經埋藏了很多年,而要讓其成為現實,需要契機、需要突破的那一個點。

張藝謀的大多數電影都改編自文學作品,而《一秒鐘》有所不同。這部影片,由張藝謀、鄒靜之聯合編劇,應該是一個原創作品。我們讀過了太多的對於膠片時代記憶的作品,有普通人寫的幾百字上千字的散文、回憶,也有像作家格非《鄉村電影》那樣的長篇紀實作品。作為一部作者電影,張藝謀該如何尋找到自己獨特的書寫方式呢?

我覺得張藝謀找到了三個觸點,就如同向水裡的不同位置扔進了幾顆石子,石子激起層層漣漪,然後漣漪逐漸散開、交織、影響,最終形成了波光粼粼的湖面。

第一點,《新聞簡報22號》中有我女兒的鏡頭,我寧願冒著被加刑的風險,也要從勞改場逃出來,只為了看到那短短的一秒鐘。第二點,電影膠片能夠做成漂亮的燈罩,我不能再讓弟弟被別人逼迫和欺負,就是當回小偷,也要拿回一截膠片給他做一個燈罩。第三點,膠片幾乎被毀,該怎麼辦?偏偏這盒膠片中有張九聲女兒的那一秒鐘畫面。

有了這三個主要人物的心理動機和所要克服的困境,這部電影就立住了,接下來,就是該如何呈現的問題。

套用句流行的話語,《一秒鐘》回歸了張藝謀拍電影的「初心」:以情動人。影片沒有花哨的場景,也沒有燒腦的敘事方式,導演過很多大陣仗的張藝謀以一種質樸、內斂、直抵人心的方式老老實實講了一個故事。故事發生的背景單純,場景單一:」大漠、雪山、戈壁、農場、影院、劉閨女和劉弟弟的家;極簡的人物身份設定:張九聲、範電影、劉閨女。

儘管出場人物寥寥,但《一秒鐘》表現出了高超的結構故事的能力。最開始的一段,圍繞著一卷電影膠片,出逃的勞改犯張九聲與失去雙親的劉閨女各懷心事,他們相互交織、若即若離,隨著時間的推進、路程的前行、場景的轉換,一卷膠片不斷易手,將觀眾代入一種類似懸疑片的情景之中,兩人之間的對話與動作行為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影片裡,膠片搶救戰是其中濃墨重彩的部分,這也是影片敘事邏輯裡的第二條線。在這部分敘事中,年長觀眾得以回味,喚起對於逝去時代的記憶;年輕觀眾則是驚嘆,圍觀,原來在幾十年前,人們對於電影竟然有著那麼執著的感情。膠片時代觀看電影的盛景、放映電影的技術、處理棘手問題時的方式方法,讓不同年齡、不同生活和教育背景的觀眾都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殊的氣氛和脈搏。

這邊,先是緊張地搶救膠片,然後是全民的觀影狂歡,那邊,張九聲與劉閨女之間的「暗戰」仍在繼續。在這期間,他們相互試探、相互了解,兩人彼此之間對於親人的深情,感動、融化了對方,讓他們相互理解、達成和解並相互成全。

《一秒鐘》的畫面語言是荒涼與熱烈的結合:一方面是電影鏡頭中無邊的沙漠、荒涼的戈壁、黑漆漆的暗夜。另一方面,是熱烈地盼望電影、修復膠片、觀看電影時,與片中人物共情的熱氣騰騰的場景。

《一秒鐘》是讓人絕望的,儘管看到了女兒短短一秒鐘的影像,也曾一度擁有那一秒鐘的凝固畫面(範電影剪下來送給張九聲的兩張膠片),但即就是兩張膠片,最終也會被無邊的沙漠所吞噬。在那個照片都是稀罕物的時代,一個父親最後的念想也會被現實擊得粉碎,這是個人的傷慟,更是時代的悲劇。

但同時,《一秒鐘》又是溫情的。靜水深流,膠片電影時代的背景,甚至文革的背景都是一個殼,殼裡有結結實實的核,那就是亙古不變的親情:父女情、姐弟情。

這深情,表現在張九聲的衣衫襤褸、形容枯蒿,表現在他的孤注一擲,默默啜泣,表現在他的眼含淚花,傷心欲絕。一個父親對於女兒永遠的思念,就是一個時代大背景下汩汩流淌的默默溪流。

這深情,還體現在劉閨女那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上,她有一絲絲狡黠,又有著自己特有的純真。相依為命的姐弟,不可言說的時代重壓,讓一個本來還要別人照顧的毛孩子瞬間長大成人。

還有範電影。明哲保身的同時,也閃爍著他人性的光輝:儘管他向保衛科舉報了一個勞改逃犯(誰又能說他做得不對呢?)但他成就了影片中兩個核心人物的兩個心願:讓張九聲看了無數遍他的女兒,還把那個膠片做的燈罩送給了劉閨女。

一秒鐘雖短,但對於有的人來說,那就是永恆。沙漠荒涼無邊,但總有一片綠洲。世界飽經滄桑,但總有柔軟的一角。

當然,真實、質樸、催淚的同時,這部電影還有讓我費解的地方。其一,沒有領導。範電影有一段獨白:「盼星星,盼月亮,兩個月才盼這麼一回,每回就跟過年一樣,所以說電影片子就是眼珠子」。

像眼珠子一樣金貴的電影片子被大車在地上拖了幾裡地,這難道不是重大的「政治事故」嗎?很難想像,「領導」會不知情,領導會不出來而形成矛盾與衝突。一個「範電影」,就能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沒有領導,尤其是文革時期政治掛帥,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領導,就意味著沒有矛盾,或者說矛盾被淡化了。再進一步說,是不是時代背景被淡化了?

其二,沒有反派。也很難想像,在那個特殊的「人鬥人」的時代裡,一場電影能夠凝聚人心,把人民群眾都變得溫文爾雅,溫情脈脈。

其實,在我看來,與《歸來》一樣,張藝謀在《一秒鐘》裡,也選擇了小心翼翼的表達方式,我們同樣能看出對於文革背景有意的模糊與隱藏。這個身處於大漠深處的農場,除了大喇叭中一度傳出的有著時代烙印的歌曲,就沒有更多體現時代背景的標語、口號、旗幟、學習場景,仿佛是一個世外桃源。

當然,我寧願相信,這一切都是妥協的產物。因為,這部電影能這樣公演已屬不易。畢竟,去年的柏林電影節,《一秒鐘》因為「技術原因」撤檔。今年的廈門金雞獎,《一秒鐘》又因「技術原因」退出首映。

「技術原因」到底是什麼東東,看電影的人大概都明白。

相關焦點

  • 蒙古國北水南調構想,可以把南部荒漠變成綠洲
    所謂漠指的是位於現在蒙古國南部的一片戈壁荒漠,面積約為4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蒙古國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由於擁有大片人跡罕至的荒漠,再加上曾經漠北蒙古的稱呼,以及內陸國的地位,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古國好像是一個乾旱缺水的國家。但實際上,蒙古國並不缺水,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甚至遠遠高於我國。
  • 青海芝潤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治理荒漠紀實:昔日「旱碼頭」 今朝變綠洲
    從青海格爾木沿格茫公路西行60公裡至拖拉海中橋,再向南10公裡左右,荒漠深處出現一片綠洲。在格爾木黃河實業集團公司青海芝潤農林開發有限公司門口,站著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公司董事長黃應山。  黃應山帶記者進入封閉式陽光大棚,一股熱氣撲來,裡面種植的蒜苗、生菜、苦苦菜、桃樹、葡萄樹生機勃勃。
  • 堅持閱讀的巨大好處:讓精神荒漠變成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
    每讀一本好書,就像在沙漠中種下一顆綠樹一樣,讀的書多了,種的樹自然就多了,久了精神的荒漠自然就變成了一片綠洲。而這種長期堅持閱讀,帶來的好處也是巨大的。不同類別的書,從不同的角度修正、影響、塑造你的三觀以及人生。下面,我從以下4點,簡單地給予說明。第一,讀人類發展史的話,你會覺得自己在幾百萬年漫長的人類史中,真的是非常的渺小。
  • 無人區裡的守護者:紮根荒漠抗風沙 守住敦煌綠洲
    摘要:題:無人區裡的守護者:紮根荒漠抗風沙 守住敦煌綠洲 記者隨同保護站站長何東一行乘坐皮卡車在戈壁蘆葦叢中顛簸前行,幸運地遇到了敦敦。保護站內掛著一張衛星航拍圖,西湖保護區連著庫姆塔格沙漠和羅布泊,再往前就是塔克拉瑪幹沙漠。
  • 無人區裡的守護者:紮根荒漠抗風沙 守住敦煌綠洲
    中新社蘭州5月21日電 題:無人區裡的守護者:紮根荒漠抗風沙 守住敦煌綠洲中新社記者 殷春永 南如卓瑪五月中旬,玉門關的太陽已顯毒辣,蚊蟲橫飛。何東吃了一缸子(飯盒)菜拌麵,皮卡車上裝著七八根長木棒,和幾個護林員巡邏去了。保護區裡,普氏野馬新近產下一匹小馬駒。
  • 西西弗書店:城市裡的一座綠洲
    雖然是開在商場裡的書店,但其中的氛圍卻有如圖書館一樣的舒適環境。這都是來源於西西弗的規定——不允許客人攜帶食物、大聲喧譁,並提倡更加文雅的閱讀舉止,不允許蹲著或坐在地上看書等等。這些規定看似繁冗,但對於書店來說卻是缺一不可的存在。西西弗堅持了書店該有的原則,所以我們才會在踏入店門的那一瞬間,感到了身處鬧市卻游離於鬧市的小小確幸。正像是在無邊的城市荒漠中,發現了一座水源充足的安靜綠洲。
  • 《一秒鐘》與你,擁抱遺憾,走向完整
    短不過一秒鐘,長不過一輩子,電影裡的一秒鐘,對張九聲而言是充滿遺憾的一輩子,那麼短,卻又那麼痛。好在,一切都過去了。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話還未說,就沒有機會了;有些人還沒去見,就已經離去了;有些事還沒去做,已經時過境遷。
  • 趙本夫《荒漠裡有一條魚》:塑造黃河故道的「靈」和「魂」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一百年,幾代人,魚王莊人在黃河故道的荒漠中誕生,他們血液裡流淌著不死魚王強悍的基因,在苦難中掙扎,生生不息。著名作者趙本夫這次書寫了一部文明斷裂後的荒漠史詩。8月30日,趙本夫攜最新長篇小說《荒漠裡有一條魚》在上海朵雲書院與讀者見面,與文學評論家郜元寶、作家朱文穎一起暢談小說的精彩內容和背後的創作故事。
  • 5000多萬年前,江南曾是一片荒漠
    這裡在幾千萬年前,也曾經是一片荒漠。與今天降水充沛、河湖密布的煙雨江南截然不同。北緯30度的江南是個奇蹟江南,顧名思義,意為長江之南,在地理概念裡特指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撒哈拉沙漠(圖片來源:veer圖庫)然而,奇妙的是,當進入同緯度的我國江南地區,世界卻仿佛變了一番模樣,這裡不僅擺脫了淪為乾旱荒漠的厄運,反而成為了降水豐沛、林木蔥鬱的溼潤季風區,成為了全球副熱帶沙漠中的一片綠洲。這要歸功於青藏高原。
  • 5000多萬年前,江南曾是一片荒漠
    這裡在幾千萬年前,也曾經是一片荒漠。與今天降水充沛、河湖密布的煙雨江南截然不同。北緯30度的江南是個奇蹟江南,顧名思義,意為長江之南,在地理概念裡特指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反而成為了降水豐沛、林木蔥鬱的溼潤季風區,成為了全球副熱帶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 未解之謎:撒哈拉沙漠曾是生機綠洲,滄海桑田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撒哈拉沙漠,在歷史教科書上被定義為世界上除南極洲以外最大的荒漠。所以在我們的印象裡,它就是一片荒漠。荒漠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裡幾乎很少有水源,很少有植物,氣候環境非常惡劣,根本不適合人,或者說絕大多數生物的生存,但就是在這樣一片幾乎是寸早不生的土地上發現了遠古文明遺址,這又怎麼解釋呢?古人難道會選擇在沙漠裡延續文明嗎?當然不可能,唯一能夠說得通的就是這裡曾經是宜居地點,撒哈拉沙漠曾是一片綠洲,從古至今,究竟經歷了什麼?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的北部,氣候環境是極端惡劣的。
  • 這一片浩瀚的荒漠地帶,在一千年前卻是世界的中心|文史宴
    中亞,即所謂「中央亞洲」、「中央亞細亞」,在地理教科書裡一般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那五個斯坦,但在有些劃分法裡面,把我國新疆也算成中亞區域。阿富汗一般也算進中亞區域,但地理教科書卻將阿富汗劃入西亞。
  • 為什麼新疆沙漠裡會出現植被茂盛的「綠洲」?
    你肯定不會認為在熱帶雨林裡能找到沙漠,但是在沙漠當中,卻會出現植被茂盛的綠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沙漠裡出現綠洲,本身就是一種地理意義上的「奇蹟」。在專業術語中,這叫異質生態景觀,指的是在大的荒漠生態背景下,出現持久穩定的小氣候效應。
  • 定格與永恆:《一秒鐘》裡的無名者
    如今,這部《一秒鐘》上映,這位已經70歲的導演回歸了他的初心。再之後,他繼續後退一步,以相對低的成本拍攝了《一秒鐘》。 或許,《一秒鐘》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自傳色彩。那個在沙漠裡踽踽獨行的男人身上,也有導演自己的影子。男主角張九聲後來展現出懂攝影的特質,恐怕不是隨意的設定:曾經的工友雷佩雲回憶,當年張藝謀正是為了被調到廠工會給大家照相才學的攝影,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考上了電影學院。
  • 它們被自然遺落在無人之境 卻能還回一片綠洲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康曉珊(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趙梅(新疆新媒體中心)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它們是生活在新疆荒漠中的常見植物拍攝者:潘伯榮銀砂槐——幼苗根系比主幹生長快5倍我是一種生長在沙漠裡的槐樹,也是優良的固沙植物
  • 五本沙漠綠洲小說,漫天黃沙終成綠洲,領略別樣的沙海種田修仙!
    五本沙漠綠洲小說,漫天黃沙終成綠洲,帶你走進不一樣的沙海種田修仙!一、《綠洲中的領主》濟府老趙,遊戲簡介:成袋的鹽、香料還有糖從商店裡一直堆到街上,滿載的商人們趕著馬車來來往往。空氣中瀰漫著各式香料糅合而成的芬芳。這是綠洲旁的繁華城市,捶打聲和織布機聲此起彼伏,工匠們的作坊裡生意熱火朝天。
  • 趙本夫、畢飛宇、何平暢談《荒漠裡有一條魚》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文 馬晶晶/攝)7月11日下午,著名作家趙本夫長篇小說《荒漠裡有一條魚》讀者見面會在南京新華書店新街口旗艦店舉行,此項活動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和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 炸開喜馬拉雅山,荒漠變綠洲?當初是誰提出的,現在進展如何
    片中,牟其中又提到了當年自己的幾個宏大目標,其中一個就是,炸開喜馬拉雅山,荒漠變綠洲,一時間,這一話題再次引發網友關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 那麼,電影裡的情節能實現嗎?
  • 古埃及人心中永遠的聖地,古埃及基於生命本能的綠洲情結
    作為荒漠文明的古埃及文明,對於沙漠之中綠洲的追求是非常瘋狂的,儘管它發源於尼羅河流域,並不特別缺水,但是這並不影響它綠洲情結的形成。這就讓得一部分古埃及人死在沙漠之中,而有一部分的幸運兒則在迷失方向之後發現了綠洲,所以他們活了下來。並且有一部分人可能因為許多原因又回到了部落中,所以綠洲的故事就傳開了。對於古埃及人來說,能夠在荒漠之中為迷失的人提供庇護的存在,其實也就是給人們擋住了來自於自然界的威脅。
  • 馬雲重金打造的螞蟻森林,荒漠變綠洲,背後其實隱藏了大項目
    如今螞蟻森林已經成立4年了,收穫了5億用戶,在地球上種下了2.23億顆真樹,成功實現了讓沙漠變成綠洲的想法。其實早在2016年馬雲提出螞蟻森林這個策劃的時候,很多用戶都不以為然,只是把他當成一個農場的衍生遊戲在玩,而對阿里巴巴是否真的能種樹,也都在揣測其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