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祭奠逝去的親人是每年的必要儀式,此前已在網絡上出現了各種網上祭奠掃墓的網站,讓越來越多的網民實現了簡便且自我安慰式的祭奠活動。手機上網已是普遍現象,而利用微信祭拜倒讓人們吃驚不小。近期,微信公眾號「我要拜祭」火了起來。註冊用戶可以在該平臺上為逝去的親人、朋友創建一個紀念館,永久保留逝者生前的珍貴照片、音頻、視頻等。
據了解,該公眾號是今年2月份創建的,目前大約有1000人在該平臺上建館,寄託哀思。17日,記者通過該微信公眾號聯繫上了創建人馬和興,今年43歲的他是濰坊一家傳媒公司的負責人。「今年春節之前,家裡有一個親戚去世了,他的家人有好多都在外地,以後每年紀念的時候來回都不方便。」馬和興告訴記者,當時他深受觸動,趁著春節放假期間,就申請註冊了「我要拜祭」這個公眾號。「現在好多人不像我一樣在本地工作,他們在全國各地,甚至在國外。」馬和興說,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想回家拜祭逝去的親人、朋友,往往由於沒有時間、精力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不能回去,這些也是激發他創建該公眾號的原因。
馬和興介紹,微信公眾號主要有三部分的功能:祭奠親友、拜佛祈福、家族館。「關注該公眾號後,你可以為逝去的親人、朋友創建一個紀念館,永久保留逝者生前的珍貴的照片、音頻、視頻等。」馬和興說,每個紀念館,都有唯一的二維碼,可以列印粘貼在墓碑、靈牌、骨灰盒上。同時,還可以通過微信發送祈福館到朋友圈,讓散居各地的親友能夠隨時隨地為逝者點燭、上香、祈福。
「每逢陰曆的初一、十五,會給上香,誦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還會去寺廟代為上香、誦經、祈福。」馬和興說,現在絕大多數人隨時隨地都會翻看微信,這樣可以隨時隨地帶在身邊。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為逝去的親人、朋友祈福,還可以和親友共同祈福。
目前,該公眾號運營一個多月,已經擁有6000多個粉絲。據了解,在該平臺上建館的大約1000人,平均每天增加二三十個紀念館。馬和興表示,自從該公眾號創建以來,他只發過三五個帖子,並沒有刻意進行宣傳,他認為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堅持。
體驗 紀念館裡供品比較多
若是遠在外地,想表達對逝去親人、朋友的哀思,卻又因種種原因不能回去,那麼微信遙祭逝者也無償不是件好事。對此,記者特意關注了「我要拜祭」這個微信公眾號,體驗了一番。
進入該微信公眾號後,最下面有祭奠親友、拜佛祈福、家族館三個功能。點擊「祭奠親友」,頁面上有「建館」二字,點擊顯示展館頁面,需要上傳逝者頭像、輸入逝者名字和生平介紹,提交之後就可以創建一個紀念館了。
據了解,一個人可以創建一個或者多個紀念館,可以在這裡祈福、留言、邀請親友關注。或者直接通過微信右上角的「發送給朋友」或 「分享到朋友圈」,邀請親友們一起來祈福。
記者建館時輸入了名字「李某某」,提交之後進入展館,點擊「祈福」功能後,顯示貢品有供燈、鮮花、供香、元寶等常見的供品外,還有轎車、美酒、別墅、地藏經等比較高檔的供品。
另外,該公眾號上還表示,點擊留言前「+」型圖標,還有更多免費虛擬祭品。燃燭光,每月初一、十五,他們會代你寺廟上香。同時,家族館可以根據祈福館,會自動形成家族樹,家族地圖,從而凝聚親情,關愛家人。
調查 微信遙祭逝者,受到年輕人追捧
記者了解到,加入該微信公眾號的粉絲大多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內外,其中臨沂的市民也有加入的,並創建了自己的紀念館。但是由於馬和興表示要為用戶保護隱私,不能透露相關信息,記者無法聯繫上臨沂註冊該微信公眾號的粉絲。
隨著清明節從最傳統的紀念形式,到現在紀念形式不斷多樣化,如今「代人掃墓」、微信遙祭等新的紀念方法出現,正在滿足著不同人群的需求。那麼,市民對剛剛出現的微信遙祭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對此,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十位市民,超過半數的市民表示,可以嘗試著在微信上創建一個紀念館,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我是福建人來臨沂打工安了家,之前父母健在還每年回家探望。」市民廖先生說,後來父母去世了,每年清明節回福建祭拜就成了一件大事,都要提前準備好久,帶著老婆孩子坐好長時間的車才能到。但是當天晚上就要往回趕。如果真能在微信上創建一個紀念館,也免得每年臨沂、福建兩地奔波了。
採訪中,不少年輕人,尤其是身在外地的人,對微信遙祭逝者表示贊同,這給了他們一個對逝者表達哀思的平臺。然而,也有部分人提出異議,微信上遙祭逝者,他們認為這是對逝者的不尊重,拜祭這事應該親力親為,只有存放骨灰的地方,才是拜祭最合適的地方。
說法 微信遙祭無可厚非,但要防止網絡惡作劇
時代在發展,尤其是隨著網絡的進步,每當清明節臨近,對逝者寄託哀思的方法、形式等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比如,往年網店推出了清明節「代人掃墓」業務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但是不少市民表示難以接受,結果其成交記錄幾乎為零。
然而,今年微信上該公眾號推出為逝者創建紀念館,無論身在何處,即使不能回家也能和親友一起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受到不少網友的追捧。對此現象,記者聯繫了臨沂大學社會學教授王維義,他告訴記者,隨著社會和網絡的發展,在微信上創建紀念館,寄託對逝者的哀思,這無可厚非。
談及往年網絡流行清明節「代人掃墓」,王維義個人認為,微信遙祭更容易被接受,因為清明節拜祭是一件很正式、嚴肅並且很私密的事情,最好親力親為。雖然這是一種虛擬方式,沒有現場的親臨感,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在外人群的需要。
「在微信上遙祭逝者,可以滿足很多人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回去祭奠逝者的願望,給他們提供了一種方便。」王維義分析說,寄託哀思的方法和途徑只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情感的表達。然而,網絡的承載量大,也不斷地提出新要求、新挑戰,網絡惡作劇也很常見,這也就要求該公眾號在申請環節需要更重視門坎、條件等,以免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
記者 龐尊利
[責任編輯:劉國棟、李春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9-8025117,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9-8025117,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