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創建紀念館遙祭逝者 可永久保留生前資料

2020-12-19 齊魯網

  清明將至,祭奠逝去的親人是每年的必要儀式,此前已在網絡上出現了各種網上祭奠掃墓的網站,讓越來越多的網民實現了簡便且自我安慰式的祭奠活動。手機上網已是普遍現象,而利用微信祭拜倒讓人們吃驚不小。近期,微信公眾號「我要拜祭」火了起來。註冊用戶可以在該平臺上為逝去的親人、朋友創建一個紀念館,永久保留逝者生前的珍貴照片、音頻、視頻等。

  據了解,該公眾號是今年2月份創建的,目前大約有1000人在該平臺上建館,寄託哀思。17日,記者通過該微信公眾號聯繫上了創建人馬和興,今年43歲的他是濰坊一家傳媒公司的負責人。「今年春節之前,家裡有一個親戚去世了,他的家人有好多都在外地,以後每年紀念的時候來回都不方便。」馬和興告訴記者,當時他深受觸動,趁著春節放假期間,就申請註冊了「我要拜祭」這個公眾號。「現在好多人不像我一樣在本地工作,他們在全國各地,甚至在國外。」馬和興說,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想回家拜祭逝去的親人、朋友,往往由於沒有時間、精力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不能回去,這些也是激發他創建該公眾號的原因。

  馬和興介紹,微信公眾號主要有三部分的功能:祭奠親友、拜佛祈福、家族館。「關注該公眾號後,你可以為逝去的親人、朋友創建一個紀念館,永久保留逝者生前的珍貴的照片、音頻、視頻等。」馬和興說,每個紀念館,都有唯一的二維碼,可以列印粘貼在墓碑、靈牌、骨灰盒上。同時,還可以通過微信發送祈福館到朋友圈,讓散居各地的親友能夠隨時隨地為逝者點燭、上香、祈福。

  「每逢陰曆的初一、十五,會給上香,誦讀《地藏菩薩本願經》,還會去寺廟代為上香、誦經、祈福。」馬和興說,現在絕大多數人隨時隨地都會翻看微信,這樣可以隨時隨地帶在身邊。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為逝去的親人、朋友祈福,還可以和親友共同祈福。

  目前,該公眾號運營一個多月,已經擁有6000多個粉絲。據了解,在該平臺上建館的大約1000人,平均每天增加二三十個紀念館。馬和興表示,自從該公眾號創建以來,他只發過三五個帖子,並沒有刻意進行宣傳,他認為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堅持。

  體驗 紀念館裡供品比較多

  若是遠在外地,想表達對逝去親人、朋友的哀思,卻又因種種原因不能回去,那麼微信遙祭逝者也無償不是件好事。對此,記者特意關注了「我要拜祭」這個微信公眾號,體驗了一番。

  進入該微信公眾號後,最下面有祭奠親友、拜佛祈福、家族館三個功能。點擊「祭奠親友」,頁面上有「建館」二字,點擊顯示展館頁面,需要上傳逝者頭像、輸入逝者名字和生平介紹,提交之後就可以創建一個紀念館了。

  據了解,一個人可以創建一個或者多個紀念館,可以在這裡祈福、留言、邀請親友關注。或者直接通過微信右上角的「發送給朋友」或 「分享到朋友圈」,邀請親友們一起來祈福。

  記者建館時輸入了名字「李某某」,提交之後進入展館,點擊「祈福」功能後,顯示貢品有供燈、鮮花、供香、元寶等常見的供品外,還有轎車、美酒、別墅、地藏經等比較高檔的供品。

  另外,該公眾號上還表示,點擊留言前「+」型圖標,還有更多免費虛擬祭品。燃燭光,每月初一、十五,他們會代你寺廟上香。同時,家族館可以根據祈福館,會自動形成家族樹,家族地圖,從而凝聚親情,關愛家人。

  調查 微信遙祭逝者,受到年輕人追捧

  記者了解到,加入該微信公眾號的粉絲大多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內外,其中臨沂的市民也有加入的,並創建了自己的紀念館。但是由於馬和興表示要為用戶保護隱私,不能透露相關信息,記者無法聯繫上臨沂註冊該微信公眾號的粉絲。

  隨著清明節從最傳統的紀念形式,到現在紀念形式不斷多樣化,如今「代人掃墓」、微信遙祭等新的紀念方法出現,正在滿足著不同人群的需求。那麼,市民對剛剛出現的微信遙祭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對此,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十位市民,超過半數的市民表示,可以嘗試著在微信上創建一個紀念館,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我是福建人來臨沂打工安了家,之前父母健在還每年回家探望。」市民廖先生說,後來父母去世了,每年清明節回福建祭拜就成了一件大事,都要提前準備好久,帶著老婆孩子坐好長時間的車才能到。但是當天晚上就要往回趕。如果真能在微信上創建一個紀念館,也免得每年臨沂、福建兩地奔波了。

  採訪中,不少年輕人,尤其是身在外地的人,對微信遙祭逝者表示贊同,這給了他們一個對逝者表達哀思的平臺。然而,也有部分人提出異議,微信上遙祭逝者,他們認為這是對逝者的不尊重,拜祭這事應該親力親為,只有存放骨灰的地方,才是拜祭最合適的地方。

  說法 微信遙祭無可厚非,但要防止網絡惡作劇

  時代在發展,尤其是隨著網絡的進步,每當清明節臨近,對逝者寄託哀思的方法、形式等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比如,往年網店推出了清明節「代人掃墓」業務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但是不少市民表示難以接受,結果其成交記錄幾乎為零。

  然而,今年微信上該公眾號推出為逝者創建紀念館,無論身在何處,即使不能回家也能和親友一起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受到不少網友的追捧。對此現象,記者聯繫了臨沂大學社會學教授王維義,他告訴記者,隨著社會和網絡的發展,在微信上創建紀念館,寄託對逝者的哀思,這無可厚非。

  談及往年網絡流行清明節「代人掃墓」,王維義個人認為,微信遙祭更容易被接受,因為清明節拜祭是一件很正式、嚴肅並且很私密的事情,最好親力親為。雖然這是一種虛擬方式,沒有現場的親臨感,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在外人群的需要。

  「在微信上遙祭逝者,可以滿足很多人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回去祭奠逝者的願望,給他們提供了一種方便。」王維義分析說,寄託哀思的方法和途徑只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情感的表達。然而,網絡的承載量大,也不斷地提出新要求、新挑戰,網絡惡作劇也很常見,這也就要求該公眾號在申請環節需要更重視門坎、條件等,以免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

  記者 龐尊利

[責任編輯:劉國棟、李春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9-8025117,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9-8025117,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為逝者建網上個人紀念館
    昨天,哈爾濱市殯葬事務管理所開通的網上祭祀平臺在「哈爾濱殯葬」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市民可通過此平臺開展網絡祭祀,緬懷故人。祭祀者關注進入「哈爾濱殯葬」微信公眾號,點擊菜單欄「清明祭掃」,即可進入「公眾祈福」和「個人祈福」兩部分。進入「公眾祈福」頁面,在社會公祭裡,市民可以進入「祭忠靈祈福館」「祭醫者祈福館」「祭軍魂祈福館」等,獻禮、寄語。
  • 「廈門雲祭園」開通 廈門市民可免費進行網絡祭掃
    清明將至,為避免人員外出聚集,減少交叉感染風險,即日起,我市開通網上祭掃平臺「廈門雲祭園」,市民可通過「i廈門」微信公眾號免費進行網絡祭掃,以特殊的方式寄託哀思。市民先關注「i廈門」微信公眾號,通過「掌上服務」,進入「廈門雲祭園」。
  • 上海首家在線生命紀念館上線
    「泊」意為生命停泊的港灣,「物」以為逝者生前之物,包括:家品、家音、家事等。生命泊物館由家影、家品、家音、家事、家祭、生命晶石等6部分組成市民可以通過上傳圖片、音頻、視頻、文字到生命泊物館,讓逝者生前的一封書信或是一段音頻能有一個「停泊的港灣
  • 春節 | 網絡祭祀,永久的深情
    網絡紀念館是一個超時空的網絡祭奠和溝通平臺,用戶不僅可以向先人表達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加強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溝通,增進了解、強化親情、維護團結,增強凝聚力,從而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       在這個虛擬的紀念空間裡永久記載著祖祖輩輩的光榮歷史,讓散居在全球的後人都可在這個平臺上了解祖輩光輝業績及其未竟之業,以此激勵後代不斷追求和努力奮進。
  • 倡導網上祭奠 福建推出「清明雲上祭」
    今年清明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期,為方便廣大群眾承憶追思、預約祭掃,3月30日,福建省民政廳依託閩政通APP開設了「清明雲上祭」專題,提供多種祭掃服務,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表達行清哀思之情。&nbsp&nbsp&nbsp&nbsp用戶實名登錄閩政通APP,進入「清明雲上祭」專題後,頁面包含創建祭奠、我要祭拜、公墓連結、文明倡議和防護指南等五個模塊。
  • 雲端寄哀思 福建「清明雲上祭」上線運行
    今年清明節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期,為了減少清明期間祭掃活動引發的人員聚集性感染風險,3月31日福建省民政廳依託閩政通APP開設了「清明雲上祭」專題,為用戶提供線上祭掃服務,讓祭奠和緬懷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廣大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表達對祖先、親人的哀思之情。
  • 大別山孝子創辦「炎黃祭網」
    清明節是國人表達對逝者哀思的傳統節日,祭祀掃墓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沿襲了上千年的焚紙、燒香等祭奠方式,日益與講求環保、文明的時代精神不合拍。那麼在今天,我們拿什麼寄託哀思?如今,一種全新的網上祭祀正逐漸被人們接受。昨天,記者採訪了我省首家祭祀網站創辦人張斌。創辦祭網,源於思念養母  出生在安慶的張斌從小寄養在嶽西鄉下的大伯大媽家,老兩口對他就像對親生兒子一樣。
  • 開國大將羅瑞卿之女,為疫情殉職醫護建了一個網上紀念館
    羅點點會長寫這封信的目的,是想讓蔡利萍知道,協會創建的網上紀念館「致敬逆行——2020疫區醫療救助民間紀念館」即將上線了。紀念館的第一期,就是為這次疫情中以身殉職的醫務工作者們建立祭奠空間。
  • 清明時節遙祭英魂
    1994年7月發動全市黨團員捐款126.5萬元,於1997年清明節建成紀念館、臺階、特殊墓地、紀念亭和牌坊、浮雕牆等,總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從山腳到山頂,以6米寬的臺階依山而上,正門前方是一座雄偉的棕紅色花崗石四柱通天牌坊,牌坊高10米,中間花崗巖橫梁跨度6米、重11.5噸,正中是張震題寫的「革命烈士陵園」,橫梁背面是鐵瑛題寫的「萬古流芳」。
  • 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 | 緬懷逝者 致敬重生
    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 | 緬懷逝者 致敬重生 2020-05-14 0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市東郊殯儀館推出個性化代祭服務
    原標題:東郊殯儀館推出個性化代祭服務因疫情未舉行告別儀式的 疫情結束後可免費提供追思服務昨天(21日)是北京市今年清明節首個祭掃服務接待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東郊殯儀館探訪,進門體溫監測、2小時消毒一次、免費提供絹花、電話預約祭掃…
  • 蔡英文就職不再遙祭南京中山陵 竟稱「去封建化」
    明天(20日),民進黨籍「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就要正式上任了,可就在這個節骨眼,蔡英文團隊再生枝節。 據臺灣「中央社」5月18日報導,蔡英文520就職後,23日將率「副總統」、「五院院長」赴臺北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向「國父」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
  • 蔡英文忠烈祠致祭 取消遙祭黃帝陵
    臺「今日新聞網」圖    「2017年向先祖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今(29)日在臺北圓山忠烈祠隆重舉行,蔡英文親臨主祭,陳建仁與五院負責人陪祭。不過「府」表示,今年沒有遙祭黃帝陵。     蔡英文今天在「府」代理秘書長劉建忻陪同下,於崇戎樂聲中抵達忠烈祠。典禮開始,鐘鼓齊鳴,主祭、陪祭、與祭人員就位、奏歌,隨後蔡英文向各民族先祖及革命烈士之靈位獻花;在恭讀祭文後,蔡英文率同陪祭及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典禮莊嚴隆重。
  • 「祭」和「奠」啥區別?葬禮中為何用奠不用祭?老祖宗傳下的講究
    其實這兩個詞本身表達的意思,大體上來說都是對逝者的追悼,不過在正式場合,二者的應用範疇和對象還是有所區別的。人們常說逝者為大,不管生前如何,喪禮上都要對逝者表示十分的誠意,所以如果在用詞方面出了問題,難免鬧出笑話。
  • 「綠色清明 遙寄哀思」集體代祭儀式今天舉行
    3月27日,由南京市殯葬管理處、棲霞區馬群街道主辦的集體代祭儀式在白龍山思親陵華僑永久公墓舉行,為所有無法現場祭掃的市民提供精神慰藉,最大程度寄託廣大市民在清明時節對親人的追思。上午十點整,「綠色清明 遙寄哀思」集體代祭儀式正式開始。
  • 泉州:陵園組織公祭代市民寄託哀思 萬朵鮮花敬獻逝者
    昨日,在宏福園內,志願者向每位逝者獻上鮮花寄託哀思。暫停祭掃 市民自覺配合  「市民都很配合,我們一個上午都沒有遇到上山祭掃的。」此次清明期間,工作人員對所有墓地進行了打掃清理,並獻上一朵鮮花祭奠。代為祭掃 文明新風受歡迎  昨日,在宏福園的公墓區裡,幾個代祭掃小組穿梭其中。記者跟隨其中一組來到一座墓碑前。一個小組由四個人組成,除草、擦洗裝飾墓碑,擺上水果,敬獻一束鮮花……待所有流程結束後,工作人員拍下照片,上傳至系統,屆時市民便可看到祭掃圖片。
  • 江東門紀念館緬懷逝者,為深入南京大屠殺,她挖掘真相卻被擊垮
    江東門紀念館緬懷逝者,為深入南京大屠殺,她挖掘真相卻被擊垮作為國人,我們不應該忘記仇恨,但是也不能以仇恨為名。忘記過去總是會招來苦難,因為歷史會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南京的歲月輕盈起來,可以很寫意,沉重起來,也能流盡眼淚。也許你看過太多關於南京的過去:《南京,南京》、《南京大屠殺》、《拉貝日記》,還有《金陵十三釵》。
  • 綠營執政縣市遙祭黃陵 彰化縣長親自主祭
    臺海網3月30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2015年春祭大典暨遙祭黃陵大典在29日上午舉行,分別由臺中市副市長張光瑤、潘文忠擔任臺中主祭,彰化縣長魏明谷及陸軍第十軍團陳寶餘中將擔任彰化主祭,這是兩地由綠營執政後,首次遙祭黃帝陵,備受矚目。
  • 倡導網上祭奠 福建推出「清明雲上祭」
    今年清明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期,為方便廣大群眾承憶追思、預約祭掃,3月30日,福建省民政廳依託閩政通APP開設了「清明雲上祭」專題,提供多種祭掃服務,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表達行清哀思之情。 用戶實名登錄閩政通APP,進入「清明雲上祭」專題後,頁面包含創建祭奠、我要祭拜、公墓鏈接、文明倡議和防護指南等五個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