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020字,預計學習時長13分鐘
有些人的隔離生活過得悠閒到無聊,有些人則比平時還要忙碌。很不幸,我屬於後者:作為一名工作量巨大的AI研究員,我不僅在工作的同時接了一份兼職,還在為創業奔忙,甚至開始堅持在Medium上寫文章。
問題來了,工作這麼多要怎麼辦呢?數年來,筆者一直嘗試建立一套高效同時兼顧心理健康的工作系統。這次疫情大封鎖讓生活變得單一規律,筆者得以對此做出更多試驗,最終找到了一套合適的例程。儘管出發點在於更好地管控工作,但卻並不單單圍繞工作展開,同時還兼顧了健康管理。
這未必是最佳的選擇,但對於如何優化日常例程還是有參考意義的,希望能為你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提供了一些方法。
通過能量滿滿的早晨例程開啟新的一天
坦白說,實際上的日常例程並不完全符合理想中的樣子。比如,開啟一天的方式就很不理想:通常是反覆地按掉鬧鐘。筆者可以掌控好日常例程的幾個方面,但在早起這方面卻無能為力。筆者患有嚴重的睡眠時相延遲症候群(DSPS),簡單點說,就是熬夜第一名。
雖然將鬧鐘定在早晨七點半,但我會按掉重調好幾次才能醒,最後通常會在八點到十二點之間起床。這既是壞事也是好事:雖然浪費了很多早晨時光,好在大部分任務仍然做得完,這種不完美可以接受。
等到真正起床的時候,花一點時間抱怨起床難,然後給自己泡杯咖啡。咖啡因對我幾乎沒有作用,喝咖啡僅僅因為喜歡,也能提供一些緩衝的時間讓我徹底清醒。
新的一天從新聞閱讀開始。很多效率專家會說不要在一日之初讀新聞,甚至有些專家會建議說根本不應該讀新聞。但我覺得這有些危言聳聽了,筆者通常只讀五分鐘新聞故事,這不至於對情緒產生多大影響,更不至於毀了一整天。
在這之後,早晨例程才正式開始。早晨例程是挺神奇的東西——每一天重複這種儀式能讓人感覺自己處於最佳狀態。在過去的81天裡,我始終堅持這套例程。這套例程包括三個部分:寫日記,鍛鍊以及冥想,按照這個順序開啟新的一天。
寫日記
筆者是從幾年前正式開始寫日記的。這有助於理清思緒,客觀地看待各種事情。筆者嘗試了多種寫日記的方法,包括結構型和隨意型。最終發現了一個不錯的模板,不一定適合你,但可以當作一個好的開端:
· 非結構性部分。這部分記錄任何想寫的東西。我通常記錄的是與前一天相關的事情。
· 月目標及其進度部分。我喜歡每天提醒自己月度目標及其實現的進度。
· 感恩部分。要求自己每天寫下值得感謝的事情。我有時是個很愛發牢騷的人。每一天都有那麼幾件不好的事情發生,對此頗有抱怨在所難免。但我要求自己找出那些看起來理所應當實則值得感恩的小事——小到像是一杯咖啡,一次和朋友的閒聊,或是一個舒服的澡。
· 項目靈感部分。每天我都要進行頭腦風暴挖掘新點子,為一個app,一個網頁,一本書或者一個創業公司。這些點子通常很蠢,最近一個點子是:「編程一個生成式對抗網絡(GAN)來收集具有較高策展可能性的Medium文章」(GAN,或稱生成式對抗網絡是一種「創意AI」)。然而,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想出一個好點子,甚至可能開始著手研究。
· 附加:斷舍離部分。每一天我都要找出生活中可以簡化掉的東西。這有時跟處理整個項目一樣複雜,有時卻跟刪除Trello看板上多餘的任務一樣簡單。諷刺的是,最後一件需要斷舍離的東西就是斷舍離本身,因為我已經斷無可斷了。
· 問題部分。每天早晨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我應該做這個項目嗎?應該辭職嗎?應該開始在Medium上面寫文章嗎?應該捐獻口罩給有需要的人嗎?十年後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我死前會不會有什麼重大遺憾呢?如果七天後我就死了怎麼辦?
· 專注點。這分為兩點:一個被稱為高度專注(HF),另一個被稱為低度專注(LF)。這是當天必須完成的(僅有的)兩件主要事務,其餘的事務要在此之後進行。
· 故事靈感部分。這個部分是在進駐Medium不到一周的時候才設置的,但是每天都會有一個新的Medium故事點子冒出來,重要的是養成不斷生成點子的習慣。
· 回顧部分。這個部分只在每月末進行。基本上我會回顧上個月發生的所有事情,取得的成就,學到的知識以及犯下的錯誤。每年年初,我會為接下來的12個月寫下最佳情境(BCS)和最差情境(WCS)。在回顧環節,就將最近的情況與這兩個情境進行比較。
寫日記確實挺難的,有時很費腦筋,要循序漸進。這個模板也不是一夜之間就形成的,而是從簡單的形式慢慢改進得來的。不過雖然看起來很難,但通常每天花的時間也不會超過30分鐘。
鍛鍊
早晨例程的第二步是鍛鍊10到60分鐘,具體時長取決於當天的身體狀況和時間。筆者沒有固定的鍛鍊方案,大多數時候是做些徒手體能訓練,類似於Darebee上面那種。鍛鍊的強度不會很大,畢竟我主要是為了保持健康,不是為了塑形。
冥想
最後一步,冥想。筆者每天進行十分鐘正念冥想。我試過將冥想時間拉長,最多試過40分鐘,但是這太花時間了,而且過一會之後就會覺得很無聊。
雖然之前沒有像近三個月來這樣持續,至少我也堅持冥想好幾年了,但依然覺得自己不是個很好的冥想者。我甚至無法確定這是否真的有用,因為感覺不到任何禪意,好像只是更了解自己的情緒一點。我懷疑有時候全天持續積累的壓力會抵消掉冥想的收益,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的。
這整套例程每天要花50到100分鐘,但這是值得的。
最大化利用工作時間
我將一個工作日分為兩段:午餐前段和午餐後段。通常午餐後段更長也更容易集中精力。由於起得晚,午餐前我沒有多少時間工作。如前所述,日記中有一個高度專注任務和一個低度專注任務。通常來說,在午餐前段做低度專注任務,在午餐後段做高度專注任務。
這又與大多數效率專家的主張背道而馳:他們主張應當先做高強度工作再完成低強度工作。但是我起得晚,在早晨例程和午餐中間的時間很短,因此這種方法最適合我。
低度專注任務通常包括打Skype電話和處理一些行政事務。高度專注任務則包括任何需要真正投入精力的事情,諸如在Medium上寫故事,編輯特徵代碼以及撰寫研究報告等等。
一天的低度專注任務和高度專注任務該怎麼選擇呢?在我的Trello主看板上有兩個列表。低度專注列表上寫著一般待辦事項,高度專注列表寫著各種項目。
對於每天的低度專注任務,我遵循先進先出(FIFO)的方法,直接選擇低度專注列表上的第一個。通常我一天只完成一個低度專注任務,偶爾多做一些。總體而言,例程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個安排常規生活的綱領,而不是一套必須嚴格遵循的規則。
我選擇高度專注任務的方法也是同樣的,不過這個列表是根據每個項目當前任務的截止日期(可以是自己設定的,也可以是現實要求的)來排序的。
這裡要注意一點:對於高度專注項目,我不列一堆任務,只寫當下任務和截止日期,任務完成之後再記下一個任務。我已經完全摒棄了計劃導向型方法,因為計劃根本不管用。舉個例子,下面是我低度專注列表上的部分任務:
· 租約到期
· 與教授進行Skype通話討論創業公司
· Skype通話討論DWC項目
· 與業務顧問進行Skype通話
以下是我整個高度專注列表:
· Medium:編寫新故事
· DWC:校訂論文
· Dedalus項目:修復文獻
· CT項目:完成可行性研究
· Andrea項目:結題
· 創業公司:完成融資推介展示(pitch presentation)
· CV項目:修複測試集上的高誤碼
· TP項目:完成論文
這裡要注意兩點:
· 高度專注項目中也有些低度專注任務。這裡所列下的每個項目當下的任務實際上僅指當下的高度專注任務,項目中的低度專注任務則被列在低度專注列表裡。
· 我不會在同一天裡進行兩個不同的項目。這種方法我嘗試過,也嘗試過將特定項目固定分配給某個工作日。但目前來看,前文所述的方法是最好的。
這種一連幾天閒置多個項目的做法看起來似乎有些不理智,但很適合我。這樣可以將精力集中在一個項目上,從而可完成更多的任務,截止日期感覺也沒有以前那麼緊迫了。
我先做低度專注任務,然後吃午飯,接著通勤去上班,然後終於可以全心投注於高度專注任務了。在高度專注工作期間,我不怎麼回信息,也不會拖延。
我會聽有聲讀物,所以午餐和通勤時間不會「浪費」。我通常坐公交車去辦公室上班。下班回家則通常是步行。這段路程3公裡,所以在聽有聲讀物的同時也順帶鍛鍊了身體。
我仍然進行日常閱讀,尤其是技術性和實用性的書。但一般在晚上進行,在大腦終於閒下來看電視之前。我通常凌晨兩三點才睡覺,有時甚至更晚。
形成自己的例程
再次強調,以上是我的例程,不一定適合你,如果想試試,有些關鍵點可以注意一下:
· 要有早晨例程。早晨是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段,我們已經有些早晨儀式了,比如泡咖啡,洗澡,打扮自己。將新習慣融入這套例程裡相對比較簡單,否則等到晚些忙於工作或者感到疲憊的時候,再去養成習慣會難得多。
· 要寫日記,哪怕一天只寫一句話。記下想法有助於理清思緒,也方便之後隨時翻看。每天我都會看一年前的同一天寫下的日記。看日記比寫日記學到的東西還要多。
· 要建立完成工作的體系。我們都有拖延症,但是當有日常目標的時候,拖延症就變得可控很多。對我,日常工作目標是一個低度專注任務和一個高度專注任務。
· 要專注於行動而不是計劃。我採用無計劃日程之後,完成的工作變多了,拖延變少了,這種方法可能也適合你。在個人安排方面應當更靈活,並且專注於行動,而不是試圖掌控一切。
· 要利用好時間。更好地利用通勤以及做其它瑣事的時間,得到的收益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意識到這點本身已經不容易,但更應當找到利用好時間的方式。聽有聲讀物是一種,也可以用這段時間進行Skype通話,練習正念,或者想些點子。
· 要照顧好自己,應當平衡好工作和自我照料。我會通過鍛鍊,冥想,看電視節目來放鬆自己,如果不這樣,工作效率會降低很多。
掌握好自己的時間實際上是重新奪回對自己的控制權,如果想要改變頹廢的狀態,不妨從這些步驟開始。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