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臺北)·飲食關鍵詞
臺灣小吃大抵以寺廟為中心而發展。先民移墾臺灣,往往是獨自漂洋過海,離鄉背井的人不免缺乏安全感,加上當時醫療水平低、治安不靖,更強化了神鬼崇祀的心理。他們通過祭品,祈求神鬼庇佑,香火漸旺,廟埕乃成為市集,廟前小吃歷代相傳,蒂固為人心依賴的老滋味,爐火旺盛。
小吃幾乎都是路邊攤起家,即使已經拓展為頗具規模的店面,猶帶著路邊攤性格。我們品味一道古老的菜餚,仿佛在品味一段逝去的歲月,一段令人懷念的歷史痕跡。
臺北舊城區的美味小吃這麼多,自然也跟寺廟的密集有關。以祖師廟為例,廟附近有「東石順記」「永富冰淇淋」等名店。「永富冰淇淋」價格平實,牆上掛著牌標示八種口味,品項不多,顏色甚淡,色素顯然用得少。這種古早味冰淇淋,不像目前坊間流行的各種名牌冰淇淋那麼綿密,似乎有些不易察覺的細微粒子,帶著憨厚和質樸的表情,那種質樸性格似乎努力在抗拒時髦,抗拒過度的香精裝飾。
一球冰淇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我偏愛桂圓和紅豆口味,舀一口送進嘴裡,不期然吃到龍眼乾,吃到大粒花豆,多麼臺式的古老味,一口就回到舊時代,一口,就召喚起童年。
有一天夜晚我吃罷「東石順記」的海產粥,西行幾步路,看見「青山宮」門口,扮七爺者正在宮口練習出巡走臺步,忽然覺得周遭透露著詭異。
七爺八爺即黑白無常,又稱範謝二將軍,這對冥界神祇堪稱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名的鬼差,手執腳鐐手銬,專職緝拿鬼魂。昔日青山宮一入深夜,就時常聽見兩位將軍手拿的鐵鏈在廟內或路上響,或看見他倆在巡邏,因此,附近很少有小偷。
童年時遇廟會遊行,鑼鼓喧天,我好奇跑出去看,沒注意七爺正走到我身旁,骨白的臉,著白色長袍,右手拿火籤,左手拿羽扇,嘴吐長舌;我驚嚇想逃卻已腳軟,迎面又撞見八爺,手拿鎖鏈,臉色黧黑,著黑色長袍。
我恐怕因此罹患了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當時若趕緊去收驚,到如今年老了大概不至於這麼膽小、失眠、易怒、過度警覺。
龍山寺附近形成了艋舺夜市、華西街夜市,廣州街、西昌街、西園路、貴陽路,風味小吃多不勝數,諸如「武林萌主胡椒餅」「臺南擔仔麵」……「大腸面線·魷魚羹」並無招牌,隱身在狹巷內,僅賣大腸面線和魷魚羹兩樣,特別之處是大腸和魚漿裹在一起,勾芡,面線、湯味皆中規中矩,魷魚羹也是;我喜歡淋一點桌上的烏醋和辣醬,令辣味、蒜味、酸味、甜味一起激蕩在口舌,很衝動的風格。
華西街夜市是臺灣第一個觀光夜市,早年以蛇、鱉藥膳小吃蜚聲海內外,觀光客總是駐足看殺蛇表演,再進店喝蛇湯,勇敢者還當場吃蛇膽。
這裡曾是我最常逛的夜市,從前在報社上班,報社長官常在「臺南擔仔麵」宴客,我也偶爾走到這裡吃晚飯,「北海道新鮮魷魚」「大鐤肉羹」「丁香旗魚串」「龍都」冰果室、「珍果」冰果室、「小王清湯瓜仔肉」……華西街即從前的寶鬥裡,臺北最出名的妓女戶。
葉珊還很小的時候,我們夫妻都供職於報社,有一夜珊接到電話找焦妻,告訴對方媽媽不在家。去哪裡?她呀,晚上去華西街上班,每天都深夜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