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悠閒的藏羚羊在羌塘自然保護區裡漫步的攝影吸引了大眾的眼球。
西藏羌塘自然保護區重現盎然風採
「羌塘」在藏語中是「北方曠野」之意。羌塘自然保護區在地理上沒有嚴格的界限,泛指藏北高原內流水系的連片地域,面積約為70萬平方公裡,地處「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人跡罕至,北羌塘歷來有「無人區」之稱。
羌塘自然保護區具有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內部地勢平緩開闊,源泊星羅棋布,高寒草原生物生長量雖低,但面積廣大,食物仍較充足,加上冰雪融化,眾多的河流及鹽湖又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飲水和食鹽。
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2000年時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過二十年來各級政府與人民的不懈努力,保護區內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其中藏羚羊種群數量由原來的5至7萬隻增長到目前的15萬隻以上。
2020年6月,西藏自治區禁止白色汙染協會座談會在拉薩召開,於2019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區禁止白色汙染協會參與會議,該協會成員在會上就關愛自然、進一步防治「白色汙染」展開討論,呼籲社會各界人士積極行動起來,阻擊「白色汙染」。
一次性塑料製品嚴重危害生態環境
一次性塑料製品是高分子聚合物,不易降解,需要過幾百年才能分解,這一特性使得其很容易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
日常使用的一次性塑膠袋的主要原料是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人長期直接接觸這種物質後會出現手腕、手指浮腫、皮膚硬化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脾腫大、肝損傷等。而當溫度達到65℃時,盛裝食物的一次性塑料製品中的有害物質將滲入到食物中,對人的肝臟、腎臟以及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
許多地方通過焚燒處理一次性塑料製品,但是其燃燒時會產生甲苯、氯化氫等有毒氣體,人體吸入這些有毒氣體後可能會出現嘔吐、失明等症狀;燃燒的塑料排放的煙霧和微粒可引發呼吸系統健康問題,特別是兒童、老年人、哮喘患者和慢性心臟病或肺病患者;而多氯二苯並呋喃和多氯聯苯是眾所周知的致癌物質,釋放的金屬是已知的神經毒素。
另外,廢棄塑料的填埋處理會佔用大量土地,長期無法降解,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同時也會使土壤環境惡化,影響土壤的酸鹼度,阻礙農作物吸收水分和養分,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而隨意丟棄、不加任何處理的塑料製品則容易被動物誤食,在腸胃裡消化不了的塑料極易導致動物機體損傷和死亡。
例如2004年,青海湖地區旅遊業快速發展,帶來眾多遊客的同時也引來了大量的塑料廢棄品。景區附近二十多戶牧民家中的羊誤食大量塑膠袋,近千隻羊因此餓死,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三十多萬元。
綠袋寶售袋機助力培養環保好習慣
近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禁塑」問題。
在很短時間內讓所有人使用環保袋取代一次性塑膠袋是不現實的。
綠袋寶自助取袋機就是在此大背景下,由綠兜研製出的一款智能自助終端設備,其操作與運行原理與普通的自助售貨機類似。通過加入物聯網技術,使其在便利的基礎上更加智能。
如果能將這種設備推廣鋪開,廣泛投放在商場、超市、學校、醫院、寫字樓等公共場所,因其提供的產品是可降解的環保袋,在為顧客提供方便服務的同時,也能夠幫助人們培養良好的環保習慣。
只有每個人類個體將環保理念化作潛在的生活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汙染」危害地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