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21世紀經濟評論
作者丨朱麗娜 香港報導
編輯丨李豔霞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以及提升自身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的重大機遇。其中,橫琴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的第一站。
新冠肺炎疫情對這座「世界賭城」澳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4月20日,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公布了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題為《砥礪奮進共創新猷》。他坦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新一屆政府和澳門社會帶來嚴峻的考驗和巨大的挑戰。」為此,特區政府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開支、減稅費、擴投資,以實現「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的目標,應對疫情的相關開支預計將超過500億澳門元,佔澳門GDP比重達到12%。
為促進經濟復甦,疫後提振經濟,特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適度加大公共投資、推動綜合旅遊休閒業復甦、鼓勵私人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及扶助中小企業。
特區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澳門的公共財政收入207.1億澳門元,較去年同期大跌39.1%;博彩稅收184.8億元,同比銳減37.6%。
今年澳門預計將錄得389.5億澳門元赤字,這將是澳門回歸20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財政預算赤字。不過,澳門在過往數年積累了「豐厚」的家底,截至2019年底,澳門基本與超額財政儲備合共5794億澳門元,截至2020年2月底,外匯儲備達到1766億澳門元。
作為微型開放經濟體,澳門對宏觀環境極其敏感。惠譽最新公布的報告指出,澳門今年的經濟將大幅下挫24%。惠譽表示,這是基於博彩業收入下跌40%的預測,博彩業貢獻了澳門整個經濟的51%、提供了22%的就業及超過80%的稅收。
下半年啟動新「博彩法」修訂諮詢
為控制疫情蔓延,特區政府下令澳門所有娛樂場於2月期間停業15天,以應對疫情。澳門博彩業收入在2月暴挫至15年低位,博彩巨頭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4月23日,兩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澳門博彩龍頭金沙中國(01928.HK)及美高梅中國(02282.HK)母公司公布今年一季度業績。金沙中國業績虧損1.66億美元,美高梅中國亦虧損2200萬美元。
金沙中國母公司Las Vega Sands(LVS)主席兼行政總裁Sheldon G. Adelson在日前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直言,這是他從商逾70年來未見過的情況。但他向分析師們表示,對於最早在5月下旬或6月初取消旅遊限制表示樂觀,預計廣東或為首個開綠燈的地區,並且有更多城市在夏季分階段開放。
Adelson透露,在目前接近零收入下,金沙中國預計尚可維持超過18個月的正常營運。他認為鑑於公司財務穩健,目前不是停止或暫停澳門業務投資的時候。金沙中國此前宣布在澳門進行高達22億美元的投資,主要用於倫敦人和四季名薈項目。
澳門目前的六個賭牌將於2022年到期,如何重新競投備受外界關注。 賀一誠強調,下半年開展修改「博彩法」的諮詢工作,並明確表示未來不設副牌。他表示,新「博彩法」一定要「栓死」賭牌數目,不再允許外判,「固定多少個就是多少個,這是肯定的。」
「一業獨大」
澳門經濟受疫情衝擊巨大,博彩旅遊業收益首當其衝,各行業亦深受影響。今年1-2月入境旅客300.69 萬人次,同比減少56.9%;1-3月博彩毛收入304.9億澳門元,同比暴跌 60%。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此前表示,預計澳門今年博彩毛收入將下跌50%,由2600億澳門元腰斬至1300億澳門元。
「在一段時期內,保持博彩旅遊業健康穩定發展,仍是保持澳門經濟穩定的基礎和前提。但若長期過度依賴博彩旅遊業,不改變產業結構單一的局面,澳門經濟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次疫情再次暴露了澳門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和風險。」賀一誠坦言。
自澳門回歸以來,特區政府銳意改革博彩業,為博彩業引入了更多的競爭,世界頂級博彩巨頭在澳門大展拳腳。自2006年起,澳門博彩業收入首度超越美國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賭城」。博彩業的規模不斷壯大,在澳門本地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持續增長:從1991年的23%上升至如今約50%。
同時,澳門的博彩業帶動了其他相關行業如零售、地產和金融快速發展,使澳門的本地生產總值在過去多年間一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引入新的博彩運營商,亦幫助澳門開始逐漸探索從過去單純以「博彩為主」的經營模式逐步發展成以「休閒娛樂為主、博彩為輔」的多元化發展模式。
然而,賀一誠指出,澳門目前的經濟結構仍較為單一,經濟多元發展進展不明顯。回歸以來,澳門經濟雖然經歷了較高速增長階段,但博彩業「一業獨大」的狀況未有改善,甚至有所加劇。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再次充分暴露了澳門經濟過度依賴博彩旅遊業的脆弱性和巨大風險。澳門還面臨周邊國家和地區開賭的競爭壓力。賀一誠坦言,歷屆特區政府多年來在推動經濟多元發展方面作出了努力,但成效並不明顯,「新興產業佔整體經濟的比重依然偏低,政府致力推動的會展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均不到1%,而博彩業的比重仍高達50%。」
澳門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關鋒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澳門的經濟結構單一問題由來已久,從就業、產業規模、資金等方面來看,很難在短中期內發展新的支柱產業;而且澳門在會展、文創等產業方面的比較優勢並不明顯。」他建議,特區政府可以在現有博彩業的基礎上,增加非華人旅客、鼓勵博彩企業增加非博彩業投入等。
由於全球經濟面臨衰退,博彩業的復甦可能十分緩慢。「澳門經濟和旅遊業過分依賴內地和香港市場,佔80%左右。澳門應加大力度開拓其他地區客源,並加強推廣世界文化遺產和美食之都等非博彩業旅遊元素,這也有助於澳門的經濟多元化。」關鋒表示。
賀一誠表示,適當時候將請求中央政府恢復內地赴澳旅遊籤注審批,增加自由行城市,並與廣東省協商放寬廣東居民赴澳旅遊籤注政策,恢復旅遊業發展。
2003年中央逐步開放內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港澳「個人遊」(俗稱「自由行」)。目前,中國內地共有49個城市的居民可以「自由行」方式赴澳門旅遊。去年,內地遊客到訪澳門共有2792萬人次,佔整體遊客人數約70%。
據21記者了解,澳門特區政府在最新的財政預算修改案中,預留了近32億澳門元開展針對本地居民的本地遊及吸引外地旅客來澳等措施。澳門旅遊業議會會長胡景光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如果以後可開放更多的自由行城市,相信訪澳旅客數量不僅會增加,也會提高旅客在澳門逗留的意願。如果酒店房價有優惠,屆時將可帶動酒店、餐飲等其他行業,實現多贏局面。」
經濟多元的「橫琴方案」
賀一誠首份施政報告在「做好開發橫琴文章,促進經濟多元發展」上著墨頗多。施政報告中強調,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以及提升自身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的重大機遇,也是破解空間局限難題、探索發展新路向的根本途徑,其中,橫琴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的第一站。
橫琴島面積約106平方公裡,是澳門全部陸地面積的3倍多。賀一誠坦言:「要推動多元化發展,澳門需要有發展空間。希望有一日,橫琴打造成為第二個澳門。即使法律無法引入到橫琴,但希望澳門的制度能夠引入到橫琴,成為可以共享、讓澳門發展的地方。」
據悉,澳門政府已向中央申請,希望澳門企業在橫琴的投資總額,可以列入澳門的本地生產總值,稅收可返回澳門,與橫琴共享共贏。同時,澳門政府正與橫琴方面協調中,希望可以在橫琴發展高科技製造業,推動澳門經濟多元化。
根據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提供的數據,橫琴已註冊登記的澳門投資企業有204家,用地項目43個,計劃投資總額1695億元。其中,金融業、旅遊業和商務服務已成為橫琴支柱產業。
澳門立法會議員胡祖傑接受採訪時表示,澳門產業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澳門可以利用自身貿易自由港和獨立稅區的特點,與橫琴在商業上互補,增加經濟適度多元化。
從產業發展方向來看,澳門希望可以與橫琴「強強聯手」,優勢互補,發展多個行業,如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包括中醫藥、食品及保健品等;同時在橫琴區內發展高新技術區,並結合澳門的優勢,聯手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發展「一程多站」的旅遊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