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文聰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偉
被青山綠水環繞的大嶺山鎮舊飛鵝村
如今沿岸美景成為舊飛鵝村的一大亮點
改造後的舊飛鵝村生機盎然
在舊飛鵝村,像這樣的環衛工共有12人
安全舒適的親水平臺
水面波光粼粼,遠處青山逶迤,張玉蘭站在同沙水庫親水平臺上放眼望去,滿目湖光山色,宛如一幅天然畫卷。回想起兩年前的此地,她不禁感慨:「估計外人都猜不到,這裡以前沿岸全是養雞養鴨的簡易窩棚,夏天就算家裡關著門窗,也能聞到陣陣臭味。環境整治提升後,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我們舊飛鵝村的村民。」
近日,東莞市大嶺山鎮舊飛鵝村委會副書記李偉華告訴記者,自從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潔淨城市」、人居環境整治等一系列行動以來,同沙水庫沿岸「髒亂差」的景象已成為歷史,如今沿岸美景不僅成為舊飛鵝村的一大亮點,吸引了大量遊客,也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湖之變:水庫四周舊貌換新顏
舊飛鵝村位於大嶺山鎮西北部,離鎮中心區約8公裡,南與連平村相接,北與東城街道接壤,處於黃沙河西岸的同沙水庫上遊。村口豎著一個牌坊,上面寫著「文明客家村 幸福舊飛鵝」,全村的560多位本地村民都是客家人。
一條飛鵝湖路把同沙水庫和舊飛鵝村村居相隔開來,臨湖的一排民居距離同沙水庫僅數十米。水庫沿岸搭建著一個親水平臺,站在平臺上遠眺,碧波蕩漾的湖面上,不時能發現有鷺鳥在湖中盤旋覓食。而水庫四周,更是一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1.5公裡的綠道吸引著眾多市民前來散步、騎行。
今年60歲的李運平是舊飛鵝村人,他在臨湖的民居租了個門面,一家人經營著一家「矮爺燒鵝叉燒店」。上周日12時許,正值午飯時間,進店用餐的食客絡繹不絕。李運平一邊忙著寫單,一邊說:「今天是周日,來我們村遊玩的人特別多,所以店裡的生意很好。」
「正是因為沿湖周邊的環境變好了,李運平去年才開了這家店。」據李偉華介紹,此前25戶村民在同沙水庫沿線搭建了很多簡易窩棚,用於養雞鴨鵝等家禽,既影響沿湖景觀,家禽糞便直排又對村居環境和水庫水質造成了很大的汙染。「親水平臺的所在地,以前就是一排窩棚,遠遠看去像是把水庫給包圍了。」
張玉蘭坦言,自己家以前也在湖邊搭了窩棚,養著二十幾隻雞鴨。「養了四、五年,雖然跟村居隔著幾十米,但是氣味還是很重,而且到處是成群的蒼蠅和蚊子。尤其是天熱的時候,就算在家裡關著門窗,也能聞到陣陣臭味。」筆者從舊飛鵝村的影像資料上看到,2018年前,同沙水庫沿線搭建著一排藍色的簡易窩棚,湖邊水域被飲料瓶、包裝盒、塑膠袋等各種生活垃圾所覆蓋。
在李偉華看來,同沙水庫沿湖的環境整治是舊飛鵝村近年來的頭等大事。「我們起碼有七成以上的精力都放在這個上面,如今,親水平臺沿線已是舊飛鵝村的一大亮點,每逢節假日和周末都會有吸引很多遊人。尤其是晚上,沿湖車位全部停滿了。總體來說,沿湖環境整治好之後,人流量比以往多了三分之一。」
村之變:依託同沙水庫悄然「騰飛」
同沙生態公園是東莞市區的天然氧吧、城市綠肺,園內的同沙水庫則是東莞飲用水源保護區之一。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已舊貌換新顏的舊飛鵝村正在依託同沙水庫悄然「騰飛」。
「2018年,我們統一拆除了沿湖的窩棚後,村裡投入400多萬元建了那個親水平臺。」李偉華粗略算了筆帳,為了提升舊飛鵝村的環境,市鎮兩級一共投入了3000多萬元。
回憶起此前的拆除場景,李偉華坦言,由於窩棚全部都是違法搭建,沒有賠償,所以剛開始時,村幹部們的壓力都很大。「畢竟大家都是同村人,鄉裡鄉親的,思想工作不好做。經過勸說,有些人很配合,但也有些村民上村委會去鬧,不讓拆,要賠償。我們當時的決心很大,一門心思就是想著要是把村裡的環境搞好。後來大家親眼看到了整治成果,有了新舊的對比,思想觀念也就慢慢改變了,都很支持村委會提升環境。」
隨著村容村貌的改變,舊飛鵝村逐漸嘗到了甜頭。李偉華指著臨湖的民居說:「這裡可謂是一線湖景,但在整改前,一層樓的月租只有500元,而且也沒多少外地人來租,現在已經漲到了1300元-1500元。村民們的物業出租率可以去到70%-80%,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不僅如此,村的集體物業也在逐漸升值。李偉華稱,兩年前的廠房月租是7-8元/平方米,現在已經漲到了10-11元/平方米。「只有先把環境搞好,才能吸引外商來投資。
提高全村的潔淨程度,最終受益的還是村民。而舊飛鵝村在開展「潔淨城市」專項行動中,大嶺山鎮的環衛保潔「零負擔」制起到了很大作用。據大嶺山城管分局環衛股股長巫國權介紹,從2016年8月份開始,全鎮23個村和一個中心區的環衛保潔費用全部由鎮財政承擔。其中,在清掃保潔方面,按照村的道路面積、道路標準撥款和核定清潔工人數,再由各村自行招聘。「以舊飛鵝村為例,每年的環衛保潔費用要48萬元。在全鎮的潔淨城市排名中,舊飛鵝村長期位居前五位。」
人之變:慶幸沒有反對拆窩棚
每天清晨5點半,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張玉蘭就已經拿起了掃帚,戴上了工作帽,早早地來到飛鵝路,開始了一天忙碌而又緊張的保潔工作。在舊飛鵝村,像張玉蘭這樣的環衛工共有12人,他們都是本村人,年齡在50歲左右。張玉蘭說:「我們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月薪2310元。平時的工作量不算太大,就是節假日和周末遊人多了後,垃圾會比較多一點。」
舊飛鵝村的改變,張玉蘭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以前看到鄰居們都在水庫邊搭窩棚,所以也就沒想太多,跟風養了幾十隻雞鴨。對於拆除窩棚,我們大多數村民還是很支持的,不僅空氣好了,大家的居住環境也好了。現在我白天搞清潔,晚上就去親水平臺那裡唱歌、跳廣場舞,生活很充實。」
蔡添娣是舊飛鵝村的一名公廁保潔員,她家此前也在同沙水庫邊上搭過窩棚,養了十幾隻雞鴨。她直言,那時的心態就是「你搭,我也搭;你養,我也養」,沒去考慮過環境汙染問題,如今看著村裡的人氣越來越旺,很慶幸當初沒有反對拆窩棚。
記者手記:潔淨的社區讓村民更有幸福感
飛鵝湖路乾淨整潔,道路兩旁樹木成行,水庫沿線美景盡收眼底……盛夏時節行走在舊飛鵝村,現代氣息的美麗鄉村讓人耳目一新。這些喜人的新氣象,正是東莞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潔淨城市」、人居環境整治等一系列行動帶來的成果。
農村人居環境不僅是鄉村的「臉面」,更與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經過一段時期的整治,人們驚喜地發現,舊飛鵝村昔日水庫沿線「髒亂差」的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安全舒適的親水平臺、生機盎然的綠道。人可以改變環境,環境也可以改變人,舊飛鵝村用實打實的環境提升,讓村民們改變了觀念,從開始的不配合,到如今的人人點讚。
城市潔淨程度事關全民素質與修養,關乎城市發展與進步。一個潔淨的村(社區)才會有吸引力、凝聚力和競爭力,才會有企業投資、人氣聚集,才能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質,增強村民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起點上,只有深刻認識「潔淨城市」戰略意義,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發動全民努力共同參與,才能讓東莞的每一個社區新起來、淨起來、美起來。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田恩祥
審籤|謝哲
實習生|宋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