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11:11:47 來源:蟲野工作室微信號
「萬裡長江第一佛」江津石門大佛,位於江津區石門鎮白坪村東100米處,距離江津城區42公裡。大佛寺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正面長江及長江邊上的成渝鐵路。
俯瞰大佛寺
石門大佛,屬高浮雕近圓雕型石刻,是我國目前僅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水月觀音造像。該造像刻工精湛,與崖石渾然一體,其處於長江中「反弓」的地理位置對於長江航運和水文的深遠影響,具有極高的文物、美學和科研價值。
魚眼鏡頭裡的大佛
早在解放初期,石門大佛就被評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8月16日,評為四川省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直轄以後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等同於省級);2013年3月5日,升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確立文物名稱為「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時代為宋-元;同年12月25日,被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行走 石門大佛
我是從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白沙渡江前往石門的,為了看一眼這尊鎮守在長江邊上,一直鮮少人知的石門大佛。白沙的繁華和石門的冷清,僅一江之隔。
雖然在經濟上、文化上不比白沙,但因為有大佛上百年的「庇佑」,石門素享「大佛之鄉」的美譽,得一方安居與平靜。叫我意外的是,這裡還是民間神話中八仙之首「鐵拐李」李玄,以及寫下了「天下第一預言奇書」《推背圖》的作者(之一)袁天罡的故鄉。
石門大佛寺景區圍繞整個石門大佛修建,原本就是一座小寺院,作為景區顯得十分袖珍。其門票包含了免費的香燭,遊覽的方式是「購票-領香燭-焚香-進殿參佛」,所以殿內為了保護文物是不焚香、不燒紙的,求佛之人可以自帶香火,也可以憑門票免費領取。
成渝鐵路就在大佛寺腳底,不時有火車呼嘯而過,現代與古代就在這裡交疊。文明,永遠與水相關。
參拜大佛的大多都是知道大佛的本地人,他們來自石門、白沙以及江津各地,往往都帶著大袋的香火以及心中所求。在這裡參佛與焚香分開,這種方式非常值得在文物類寺院裡提倡。在石門,它既傳襲了大佛寺幾百年以來的香火與民間信仰,又保護了國寶文物免遭油煙燻黑,在旅遊景區和宗教場所兩種身份之間做到了並駕齊驅。
佛教傳入我國後,便開始了本土化的進程。在巴蜀,當地的工匠沒有把它們作為純粹的宗教建築進行修建,而是精心選址,讓寺院與優美的山水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這種關於選址的考量早在魏晉時期便開始萌芽。後世發展中,在巴蜀地區產生了高密度的樓閣式摩崖佛殿,它們主侍某尊摩崖大佛,大多都叫「大佛寺」。單是在重慶,就有南岸大佛寺、潼南大佛寺等十多處,石門大佛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石門大佛寺為清乾隆年間改造。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民國初年(1912)、1999年和2012年都進行過維修。
正殿為主體建築,面闊3間22.1米,進深2間8米,通高24.84米。正殿大門形狀如闕,分三門,中大側小,包含佛家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之意(或象徵信、解、行三意),民間有「男左女右佛中空」的講究。正殿門前有楹聯一副,由江津人張漢民(楊虎城部隊旅長)撰楊鴻森書。正殿下為上下兩段踏道,上段為7級垂帶式踏道,下段為16級梯式踏道。
整個佛寺為典型的清代高層建築,七重簷歇山式木結構建築。寺院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20平方米,由山門、圍牆、左右廂房、正殿等組成。寺內為三合院布局,左右為廂房,中間是正殿,正殿一次分為松子殿、觀音殿和雷神殿。寺外東西各有一條石曲徑,從崖上到河邊,溝通整座寺院。
山門簡樸素淨,為仿牌樓式4柱廡殿式建築,面闊3間,進深1間。
屋面設計精美,共有三重簷十四翼角,翼角裝飾鴟吻。頂上塑像,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提籃觀音、彌勒佛三組石像。
門前設有15級月形垂帶式踏道,踏道前為面積約200平米的月形石壩,石壩左右有通道連接,下通焚香點。
正殿摩崖造像,左右為十八羅漢。1996年,對主體造像進行了落架大修。 2005年又對其進行防滲水、貼金彩繪等保護性維修。
中間為水月觀音造像一尊,其腳踏蓮花,坐南朝北,面向長江,為鎮江大佛。
觀音造像通高13.5米,肩寬5.9米,胸厚5.2米。刻工精湛,線條流暢。
和一般鎮江大佛臨江危坐的姿態不同,這尊水月觀音閒坐(懶坐)於蓮花之上,左腳微抬輕踩荷葉,左手置於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觀音神態慵懶安然,華貴中又透露著自在的神韻,給人嫻靜端莊、無拘無束的印象。
觀音信仰,在大乘佛教和民間信仰中具有極高的地位,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佛經中說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水月觀音便是其一。「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寓意佛法皆無實體。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沒有記載,目前學界認為它的產生與中唐畫家周昉有關,認為他是畫水月觀音的第一人,因為其畫作產生了較大影響而在各地流傳開來。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經出現在各地寺院的壁畫中。北宋以後,影響日漸擴大,宋時人們對水月觀音的崇拜已經深入民間。
石門大佛具體的建造時間及主持修建的人,因為史料缺失已經難以考證,只能根據水月觀音在巴蜀地區的傳播影響和少量史實,推測其建造於宋徽宗年間,可能由北宋張商英所鑿。但從觀音的神韻和穿著上觀察,也有部分專家認為其具有唐朝遺風。
觀音面部慈眉善目,頭部寶冠繁複,正中有一笑容可掬的羅漢,全身披天衣綬帶,貼金繪彩,胸飾瓔珞,腹懸法輪。戴瓔珞同時佩戴法輪,這樣的搭配從未在其他水月觀音造像(如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四川安嶽石刻的標誌——毗盧洞紫竹觀音都只佩戴瓔珞)中出現,這種超高的配置說明建造者在建造這尊水月觀音時,就賦予了其未來佛的身份,這也是後世稱其「石門大佛」,而非「石門菩薩」的主要原因。
觀音右側有摩崖題刻:「佛日增輝傳萬古,法輪常轉永千秋。」據考證,為造佛時留下。
關於石門大佛的鑿刻,石門民間一直流轉著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對師徒來到石門,沿江而上,看中了石門地方兩座石質優良的石巖,師傅決定修造千佛巖,命徒弟造大佛寺。徒弟領命後,夜以繼日,不曾怠慢。過了一段時間,師傅的千尊佛已經鑿刻完畢,於是寫信問徒弟在另一邊刻佛的進度,徒弟回信說:「還差一個腳趾頭。」看完回信,師傅勃然大怒,誤以為是徒弟貪玩,一個佛都沒有刻成。他連夜趕到石門現場,才知道是自己錯怪了徒弟——因為在他眼前的是一尊氣勢磅礴的臨崖大佛,而他自己刻的一尊佛還不及這尊大佛的一個腳趾頭呢!師傅看到了徒弟的誠心,於是幫助他一起完成了這尊大佛的鑿刻。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被冠上了「魯班與其弟子」的名字,據說當地還有他們師徒的合葬墓「魯班墳」。
這個故事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因為據當地老年人的敘述,石門在以前的確還有一處千佛巖,只是後來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至於石門大佛為何身邊再無一尊其他的摩崖造像,是當初建造者就只建造了這一尊,還是同樣都毀於後世,我不得而知。
大佛佛底還留有一個半米高的通道,通道裡有一口「甘泉井」,井口與寺內地面齊平,距香案外沿有一米左右,與寺內相連。據寺內工作人員介紹,泉水是大佛身後的石壁滲出的山泉匯聚而成,常年滿而不溢,從不乾涸。這其實是一處極具智慧的古代排水工程,目的是為了保護大佛不受巖隙水的侵蝕,但古代的工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還亟待研究——目前為佛寺一謎。
同時這口天然的泉水,還有「聚寶入盆」的用意,我在寺內待了許久,發現幾乎所有來此參拜大佛的人,都要跪著進入通道,掬一口山泉嘗嘗。「卑躬屈膝」,也是放下身段,在宗教意識裡是對於大佛的尊重。
佛腳旁邊的是清同治八年留下「重修大佛寺碑」,碑文寫到「七層樓閣蕩雲霞,十丈壁薄回日月。」
和所有的鎮江大佛一樣,修建石門大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鎮江」。石門自古便是長江險灘,據說在修建了這尊大佛之後,水患便得以減少。表面上看這很封建迷信,但背後卻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一,大佛起到了航標的作用,提醒往來船隻避開險灘;其二,修建大佛產生的廢棄石料都傾倒在了險灘之中,實際上填平了灘底。
告別大佛寺,往上走,在馬路邊的小山丘上,還有一座小小的上佛寺。上佛寺裡也有幾處洞窟,但裡面的摩崖石刻已經全部被民間重塗,文物價值難以體現。
最後的最後
大佛寺裡留下的摩崖題刻其實很少,但有幾則內容很有意思。正殿左側石壁上有摩崖題刻三則,其中一則為裡人(鄰居)劉紹寬遊大佛寺時心血來潮的詩作:「古寺依巖立,秋江進佛清,七層樓閣影,三面雨風聲;地僻遊人少,山空落葉輕,僧門無佛事,依簷看船行。」通俗的字詞間,可以知曉,早在清代,大佛就是這樣閒坐在長江邊上孤獨的守望。我也許不應該責備,這裡有奇景而無人賞識,這裡有古代匠心而不為天下人所知,我應該慶幸,又過了一個世紀,大佛獨享清閒。永恆如何不是孤獨,但永恆成就了佛。我想,那些鑿刻大佛的古代匠人也是孤獨的,但他們的孤獨又成就了永恆。
清同治年間修復大佛寺,對聯大師鍾雲舫(重慶江津人,創作了「中國第一長聯」《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被譽為「聯聖」)應邀為大佛寺重修撰聯,題下了《江津石門大佛寺觀音聯》,這對撰聯充滿了佛家的哲學,字字通明易懂,但又藏著無窮奧妙,我覺得用來結篇正好!
上聯: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問此時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下聯: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未來,究這生如何得來,已過來如見如來。
基本信息:石門大佛寺,門票:20元。
綜合推薦指數,4顆星。
建議遊覽時間:2小時之內。周圍景區:石筍山、白沙古鎮。
原標題:江津:石門大佛,長江邊上孤獨的守望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