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掌故 | 江津有座「萬裡長江第一佛」,這裡還是鐵拐李的故鄉-上...

2020-12-25 上遊新聞

04-11 11:11:47 來源:蟲野工作室微信號

「萬裡長江第一佛」江津石門大佛,位於江津區石門鎮白坪村東100米處,距離江津城區42公裡。大佛寺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正面長江及長江邊上的成渝鐵路。

俯瞰大佛寺

石門大佛,屬高浮雕近圓雕型石刻,是我國目前僅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水月觀音造像。該造像刻工精湛,與崖石渾然一體,其處於長江中「反弓」的地理位置對於長江航運和水文的深遠影響,具有極高的文物、美學和科研價值。

魚眼鏡頭裡的大佛 

早在解放初期,石門大佛就被評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8月16日,評為四川省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直轄以後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等同於省級);2013年3月5日,升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確立文物名稱為「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時代為宋-元;同年12月25日,被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行走 石門大佛

我是從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白沙渡江前往石門的,為了看一眼這尊鎮守在長江邊上,一直鮮少人知的石門大佛。白沙的繁華和石門的冷清,僅一江之隔。

雖然在經濟上、文化上不比白沙,但因為有大佛上百年的「庇佑」,石門素享「大佛之鄉」的美譽,得一方安居與平靜。叫我意外的是,這裡還是民間神話中八仙之首「鐵拐李」李玄,以及寫下了「天下第一預言奇書」《推背圖》的作者(之一)袁天罡的故鄉。

石門大佛寺景區圍繞整個石門大佛修建,原本就是一座小寺院,作為景區顯得十分袖珍。其門票包含了免費的香燭,遊覽的方式是「購票-領香燭-焚香-進殿參佛」,所以殿內為了保護文物是不焚香、不燒紙的,求佛之人可以自帶香火,也可以憑門票免費領取。

成渝鐵路就在大佛寺腳底,不時有火車呼嘯而過,現代與古代就在這裡交疊。文明,永遠與水相關。

參拜大佛的大多都是知道大佛的本地人,他們來自石門、白沙以及江津各地,往往都帶著大袋的香火以及心中所求。在這裡參佛與焚香分開,這種方式非常值得在文物類寺院裡提倡。在石門,它既傳襲了大佛寺幾百年以來的香火與民間信仰,又保護了國寶文物免遭油煙燻黑,在旅遊景區和宗教場所兩種身份之間做到了並駕齊驅。


佛教傳入我國後,便開始了本土化的進程。在巴蜀,當地的工匠沒有把它們作為純粹的宗教建築進行修建,而是精心選址,讓寺院與優美的山水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這種關於選址的考量早在魏晉時期便開始萌芽。後世發展中,在巴蜀地區產生了高密度的樓閣式摩崖佛殿,它們主侍某尊摩崖大佛,大多都叫「大佛寺」。單是在重慶,就有南岸大佛寺、潼南大佛寺等十多處,石門大佛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石門大佛寺為清乾隆年間改造。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民國初年(1912)、1999年和2012年都進行過維修。

正殿為主體建築,面闊3間22.1米,進深2間8米,通高24.84米。正殿大門形狀如闕,分三門,中大側小,包含佛家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之意(或象徵信、解、行三意),民間有「男左女右佛中空」的講究。正殿門前有楹聯一副,由江津人張漢民(楊虎城部隊旅長)撰楊鴻森書。正殿下為上下兩段踏道,上段為7級垂帶式踏道,下段為16級梯式踏道。

整個佛寺為典型的清代高層建築,七重簷歇山式木結構建築。寺院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20平方米,由山門、圍牆、左右廂房、正殿等組成。寺內為三合院布局,左右為廂房,中間是正殿,正殿一次分為松子殿、觀音殿和雷神殿。寺外東西各有一條石曲徑,從崖上到河邊,溝通整座寺院。

山門簡樸素淨,為仿牌樓式4柱廡殿式建築,面闊3間,進深1間。

屋面設計精美,共有三重簷十四翼角,翼角裝飾鴟吻。頂上塑像,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提籃觀音、彌勒佛三組石像。

門前設有15級月形垂帶式踏道,踏道前為面積約200平米的月形石壩,石壩左右有通道連接,下通焚香點。

正殿摩崖造像,左右為十八羅漢。1996年,對主體造像進行了落架大修。 2005年又對其進行防滲水、貼金彩繪等保護性維修。

中間為水月觀音造像一尊,其腳踏蓮花,坐南朝北,面向長江,為鎮江大佛。

觀音造像通高13.5米,肩寬5.9米,胸厚5.2米。刻工精湛,線條流暢。

和一般鎮江大佛臨江危坐的姿態不同,這尊水月觀音閒坐(懶坐)於蓮花之上,左腳微抬輕踩荷葉,左手置於左膝上,右手自然下垂。觀音神態慵懶安然,華貴中又透露著自在的神韻,給人嫻靜端莊、無拘無束的印象。

觀音信仰,在大乘佛教和民間信仰中具有極高的地位,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佛經中說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水月觀音便是其一。「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寓意佛法皆無實體。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沒有記載,目前學界認為它的產生與中唐畫家周昉有關,認為他是畫水月觀音的第一人,因為其畫作產生了較大影響而在各地流傳開來。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經出現在各地寺院的壁畫中。北宋以後,影響日漸擴大,宋時人們對水月觀音的崇拜已經深入民間。

石門大佛具體的建造時間及主持修建的人,因為史料缺失已經難以考證,只能根據水月觀音在巴蜀地區的傳播影響和少量史實,推測其建造於宋徽宗年間,可能由北宋張商英所鑿。但從觀音的神韻和穿著上觀察,也有部分專家認為其具有唐朝遺風。

觀音面部慈眉善目,頭部寶冠繁複,正中有一笑容可掬的羅漢,全身披天衣綬帶,貼金繪彩,胸飾瓔珞,腹懸法輪。戴瓔珞同時佩戴法輪,這樣的搭配從未在其他水月觀音造像(如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四川安嶽石刻的標誌——毗盧洞紫竹觀音都只佩戴瓔珞)中出現,這種超高的配置說明建造者在建造這尊水月觀音時,就賦予了其未來佛的身份,這也是後世稱其「石門大佛」,而非「石門菩薩」的主要原因。

觀音右側有摩崖題刻:「佛日增輝傳萬古,法輪常轉永千秋。」據考證,為造佛時留下。

關於石門大佛的鑿刻,石門民間一直流轉著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對師徒來到石門,沿江而上,看中了石門地方兩座石質優良的石巖,師傅決定修造千佛巖,命徒弟造大佛寺。徒弟領命後,夜以繼日,不曾怠慢。過了一段時間,師傅的千尊佛已經鑿刻完畢,於是寫信問徒弟在另一邊刻佛的進度,徒弟回信說:「還差一個腳趾頭。」看完回信,師傅勃然大怒,誤以為是徒弟貪玩,一個佛都沒有刻成。他連夜趕到石門現場,才知道是自己錯怪了徒弟——因為在他眼前的是一尊氣勢磅礴的臨崖大佛,而他自己刻的一尊佛還不及這尊大佛的一個腳趾頭呢!師傅看到了徒弟的誠心,於是幫助他一起完成了這尊大佛的鑿刻。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被冠上了「魯班與其弟子」的名字,據說當地還有他們師徒的合葬墓「魯班墳」。

這個故事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因為據當地老年人的敘述,石門在以前的確還有一處千佛巖,只是後來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至於石門大佛為何身邊再無一尊其他的摩崖造像,是當初建造者就只建造了這一尊,還是同樣都毀於後世,我不得而知。

大佛佛底還留有一個半米高的通道,通道裡有一口「甘泉井」,井口與寺內地面齊平,距香案外沿有一米左右,與寺內相連。據寺內工作人員介紹,泉水是大佛身後的石壁滲出的山泉匯聚而成,常年滿而不溢,從不乾涸。這其實是一處極具智慧的古代排水工程,目的是為了保護大佛不受巖隙水的侵蝕,但古代的工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還亟待研究——目前為佛寺一謎。

同時這口天然的泉水,還有「聚寶入盆」的用意,我在寺內待了許久,發現幾乎所有來此參拜大佛的人,都要跪著進入通道,掬一口山泉嘗嘗。「卑躬屈膝」,也是放下身段,在宗教意識裡是對於大佛的尊重。

佛腳旁邊的是清同治八年留下「重修大佛寺碑」,碑文寫到「七層樓閣蕩雲霞,十丈壁薄回日月。」

和所有的鎮江大佛一樣,修建石門大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鎮江」。石門自古便是長江險灘,據說在修建了這尊大佛之後,水患便得以減少。表面上看這很封建迷信,但背後卻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一,大佛起到了航標的作用,提醒往來船隻避開險灘;其二,修建大佛產生的廢棄石料都傾倒在了險灘之中,實際上填平了灘底。

告別大佛寺,往上走,在馬路邊的小山丘上,還有一座小小的上佛寺。上佛寺裡也有幾處洞窟,但裡面的摩崖石刻已經全部被民間重塗,文物價值難以體現。

最後的最後

大佛寺裡留下的摩崖題刻其實很少,但有幾則內容很有意思。正殿左側石壁上有摩崖題刻三則,其中一則為裡人(鄰居)劉紹寬遊大佛寺時心血來潮的詩作:「古寺依巖立,秋江進佛清,七層樓閣影,三面雨風聲;地僻遊人少,山空落葉輕,僧門無佛事,依簷看船行。」通俗的字詞間,可以知曉,早在清代,大佛就是這樣閒坐在長江邊上孤獨的守望。我也許不應該責備,這裡有奇景而無人賞識,這裡有古代匠心而不為天下人所知,我應該慶幸,又過了一個世紀,大佛獨享清閒。永恆如何不是孤獨,但永恆成就了佛。我想,那些鑿刻大佛的古代匠人也是孤獨的,但他們的孤獨又成就了永恆。

清同治年間修復大佛寺,對聯大師鍾雲舫(重慶江津人,創作了「中國第一長聯」《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被譽為「聯聖」)應邀為大佛寺重修撰聯,題下了《江津石門大佛寺觀音聯》,這對撰聯充滿了佛家的哲學,字字通明易懂,但又藏著無窮奧妙,我覺得用來結篇正好!

上聯: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問此時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下聯: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未來,究這生如何得來,已過來如見如來。

基本信息:石門大佛寺,門票:20元。

綜合推薦指數,4顆星。

建議遊覽時間:2小時之內。周圍景區:石筍山、白沙古鎮。

原標題:江津:石門大佛,長江邊上孤獨的守望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江津這個鎮「火了」,有萬裡長江第一佛,還是八仙之首的故鄉
    重慶江津區是面積地區、人口地區,超過3200平方公裡的面積,是近140萬常住人口,可以說在老重慶非常顯眼。 江津也有很多有名的大城市。 比如之前我們說的白沙、朱楊、粉絲、塘河等,人口多還是歷史長,工業發達。
  • 重慶江津區有個鎮,地處長江之濱,擁有「萬裡長江第一佛」
    江津區是重慶新晉的21個主城區之一,同時也是是長江上遊航運的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近些年來,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物產資源,江津的發展相當迅速,據了解,其2019GDP就已經超過了1036億元,超過了老牌主城區沙坪垻,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績,如此亮眼的成績後面離不開下轄5個街道和25個鎮的共同努力,今天文章的主角在經濟方面可能並不是那麼強悍,但是它的旅遊資源卻是數一數二的,還曾獲得了
  • 「萬裡長江第一酒鎮」,到底有多香?
    這只是一條發源於重慶、四川交界處的涓涓細流,總長度不過40餘公裡,但規格一點也不低——它也是是直接匯入長江的支流。▲ 細細的驢子溪與萬裡長江交匯於白沙鎮。白沙之繁盛,甚至一度超過江津——1936年出版的《四川經濟調查》的作者這樣寫道:「白沙鎮,濱長江南岸,水運一日可達重慶,數十年前,商務之繁盛,遠過於江津縣城數倍。」正因為經濟基礎雄厚,歷史上的白沙還曾擔任江津縣城的駐地。
  • 恭喜江津,榮升主城新區!你可太豪橫了!|渝川黔|長江大橋|江津區|...
    6江津規劃建設6座大橋橋都重慶可不是吹的,江津在過江大橋的建設中,也涉及了14座大橋,其中已建成6座,在建2座,規劃6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截圖建成6座大橋:江津長江大橋、幾江長江大橋、鼎山長江大橋、觀音巖長江大橋、地維長江大橋、新白沙沱長江大橋在建2座大橋:白沙長江大橋、油溪長江大橋規劃6座大橋:五舉沱長江大橋、江津長江公鐵大橋
  • 【萬裡長江·大橋行】重慶江津長江公路大橋
    江津長江公路大橋。橋梁建設報 馬永紅 湖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勇 攝  湖北日報網訊(湖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勇)一個城市的第一座大橋,往往理直氣壯地以當地城市的名字冠名,江津長江公路大橋也不例外,當地居民叫它「江津大橋」,這裡面透著一份親切和自豪。此橋之後,小小的江津城區又建了3座長江大橋。
  • 恭喜江津,榮升主城新區!你可太豪橫了!
    建成6座大橋: 江津長江大橋、幾江長江大橋、鼎山長江大橋、觀音巖長江大橋、地維長江大橋、新白沙沱長江大橋 在建2座大橋: 白沙長江大橋、油溪長江大橋 規劃6座大橋: 五舉沱長江大橋、江津長江公鐵大橋、市城(郊)鐵路跳蹬至江津線長江大橋、西彭長江大橋(支坪長江大橋)、小南海長江大橋、銅罐驛長江大橋
  • 江津榮獲重慶之聲「最受聽眾喜歡的旅遊目的地」!
    近日,在FM96.8重慶之聲《走遍重慶》2020重慶之聲聽眾最喜歡的旅遊目的地暨第三屆旅遊嘉年華歡聚盛典中江津區榮獲「最受聽眾喜歡的旅遊目的地」耍不夠的江津,旅遊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是中國長壽之鄉、武術之鄉、楹聯之鄉、花椒之鄉、富硒美食之鄉,3200平方公裡大地上,鑲嵌了600多處自然人文景觀,擁有15處國家A級以上旅遊景區。
  • 大型紀錄片《江上明珠——重慶長江島嶼行·江津石蟆中壩島》 震撼...
    10月15日上午,上遊新聞歷時兩個月精心拍攝製作的大型紀錄片《江上明珠——重慶長江島嶼行·江津石蟆中壩島》首映式在2020重慶國際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上遊新聞展臺隆重舉行,活動現場上百名觀眾觀看了首映式。
  • 長江上的橋梁這麼多,這座才是萬裡長江第一橋,你知道是哪座嗎?
    長江上的橋梁這麼多,這座才是萬裡長江第一橋,你知道是哪座嗎?萬裡長江萬裡長,奔流到海不復回,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把中國分成南北地區,長江上數不勝數的大橋連接南北,長江的天塹變成了通道, 長江這麼多大橋中,哪座橋是萬裡長江第一橋? 是南京長江大橋嗎? 還是武漢長江大橋?
  • 長江上有座 廢橋
    新舊兩座大橋原本只想去看一看這座繼武漢長江大橋後的第二座長江大橋——白沙陀長江大橋連側耳根在這裡也好生無聊,閒得開出了花。開花的側耳根爬上白沙沱長江大橋,手手的腿直顫。,橋會顫抖只是這座1958年開建、1960年建成的鐵路大橋更像是一條黑龍,蟄伏在長江上近六十年,承載著大躍進時期的成果,也派發著改革開放的紅利。
  • 昔日「川東第一名鎮」、今日「重慶第一大鎮」,小鎮白沙有多牛?
    燦爛的盛唐文明也幾乎可以與時俱進地傳播到這裡:《太平廣記》明確記載了這裡有一座大聖寺,內有巨大木製佛像,香火旺盛。可見,唐代白沙鎮一帶,就已擁有相當的人口規模。時間來到北宋。長期的繁榮發展,終於讓白沙正式建鎮。
  • ...今日開機 上遊新聞用鏡頭揭開萬裡長江入渝第一島的神秘面紗
    9月1日,由上遊新聞 、江津區石蟆鎮人民政府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佳能(中國)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聯合拍攝的大型紀錄片《江上明珠·重慶長江島嶼行之江津石蟆中壩島》今日在江津石蟆鎮中壩島渡口順利開機!
  • 重慶「十二金釵」火了! 江津這個地方已成旅遊熱點
    四水環繞,景致獨特,島上風光旖旎。重慶是山城,也是一座江城。在690餘公裡長的長江重慶江段,有10多個常年露出水面的江心島。據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中心統計發現,從長江入境的江津石蟆,到出境的巫山培石,常年出露水面的島嶼有十二個,它們,被譽為重慶江心島的「十二金釵」。
  • 重慶珍檔丨它是川東地區「魚米之鄉」 長江在這裡形成「幾」字
    長江在重慶的一個區形成了「幾」字。沒錯,這就是江津,老城區「幾江」也由此得名。11日,市民規劃講堂「規劃師帶你看區縣」,第二十站來到了江津。作為距離主城最近的區縣之一,江津區的發展重點策略之一就是全面融入主城,不僅包括基礎設施與主城無縫銜接,還包括功能布局與主城協調。
  • 長江源頭第一鎮,唐古拉山鎮,沱沱河沿,萬裡長江第一重鎮!
    這裡是老張的行攝之旅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從流域國家來看,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則流經南美洲7國,剛果河流域跨非洲7國,而只有長江為中國所獨有。長江幹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級行政區,30多座城市。
  • 八仙系列二:傳說中的八仙之首誕生在重慶江津究竟有何根據
    不過哪怕到了最後,他們中誰得道成仙最早、誰是引領眾仙的老大仍然有不同的說法:按照法力和神跡來說,似乎漢鍾離更勝一籌;而另一位鐵拐李據說本是戰國時巴國人士,顯然資歷更深,所以有人把他列為八仙之首。今天在重慶江津區石門鎮的李家壩,還留下了這位仙人修行的遺蹟。
  • 《江上明珠·江津石蟆中壩島》今日開機 上遊新聞用鏡頭揭開萬裡...
    9月1日,由上遊新聞 、江津區石蟆鎮人民政府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佳能(中國)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聯合拍攝的大型紀錄片《江上明珠·重慶長江島嶼行之江津石蟆中壩島》今日在江津石蟆鎮中壩島渡口順利開機!
  • 2020重慶江津東方愛情半程馬拉松即將開跑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0日18時5分訊(記者 嶽芷亦)時隔一年,一場寓意著「東方愛情」的「江津愛馬」即將浪漫開啟!受疫情影響,原定於2020年3月15日舉辦的2020重慶江津東方愛情半程馬拉松將於2020年12月13日(星期日)上午8時在江津區元帥廣場鳴槍開跑!
  • 劉上洋:萬裡長江第一灣
    萬裡長江第一灣 | 劉上洋「 一 」在雲南麗江的崇山峻岭中,有一道十分壯美的景觀,這就是萬裡長江第一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這樣奇妙無比。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南下的怒江、瀾滄江和長江上遊段金沙江,在巍峨綿延的橫斷山脈裡並肩穿流,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川」字形三江併流大觀。
  • 山與城|江津有座石佛寺:奇石建古寺、寺在山水間
    飄至今日日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強出爐,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成功入圍,並將繼續參與終評,代表重慶衝擊中國考古學界的至高榮譽。那麼,被譽為「西蜀第一禪林」的江津石佛寺究竟有著怎樣深厚的歷史文化?它獨特建築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學術價值?《山與城》第58期,讓我們拂去歲月的積塵,走近這片隱於山林的遺蹟,感受那穿越千年的佛寺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