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 吳晶晶)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溝壑縱橫的橫斷山脈、西北邊陲的茫茫戈壁……新中國成立60多年,西部尚有約20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沒有最基礎的1∶5萬比例尺地形圖,這一「無圖空白區」佔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21%,制約著廣袤的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2006年至今,我國實施了「國家西部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這項國家重大基礎測繪專項工程填補了西部1∶5萬地形圖的空白,標誌著我國陸地國土實現了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全面覆蓋,將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逐夢西部 成果豐碩
1∶5萬地形圖是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必不可少的基礎圖件。長期以來,由於氣候、環境、交通等條件和測繪技術裝備水平的限制,我國西部200萬平方公裡國土一直沒有1∶5萬地形圖。
1971年至1975年間,我國曾在西部組織1∶10萬地形圖測圖大會戰,會戰中有100多名測繪人員受傷致殘,42人獻出寶貴生命。時隔30多年,這些1∶10萬地形圖地理信息陳舊、現勢性差,與1∶5萬圖相比,精度不夠高,內容不夠詳細,其中有些甚至是草繪圖,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經濟建設的需求。
「在地形複雜、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區開展大規模測量,填補這一地區的國土測繪空白,這是幾代測繪人的夢想。」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宋超智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為加強、測繪科技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使西部1∶5萬測圖從夢想逐漸成為現實。」
同時,伴隨著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西部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設計和施工,資源調查與開發,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維護邊疆穩定等,都對1∶5萬地形圖提出了十分迫切的需求。
開發西部,測繪先行。2006年,西部測圖工程開始實施。5年時間裡,在祖國西部的廣大區域內,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13個工程承擔單位的36個實施單位、8個質檢站和2個地圖印刷廠,投入7500人次,圓滿完成了西部200萬平方公裡5032幅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任務。
5年來,西部測圖工程實現了我國陸地國土1∶5萬地形圖的全面覆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國家地理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5年來,廣大測繪科技工作者在三江源、青藏高原、塔克拉瑪幹沙漠、阿爾泰山、喀喇崑崙山、橫斷山脈等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的地區長年鏖戰,克服各種令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完成全部測圖任務,實現了「零傷亡」;
5年來,西部測圖工程構建了我國地形困難區域高新測繪技術體系,為我國測繪技術水平的進步和測繪裝備水平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
5年來,西部測圖工程構建了我國重大測繪工程組織建設管理模式、測繪外業生產安全監控管理體系、大範圍高效率測繪生產作業模式等,促進了我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實現轉型;
5年來,國家西部測圖工程「邊建設、邊應用」,編制了一系列西部測圖工程地圖集及叢書,在西部省區建立了一系列基礎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為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攻堅克難 科技支撐
「測繪是一個艱苦的行業,西部測圖更是在極端艱苦環境中開展的一項工作。」正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測繪局黨組書記劉戈青所說,青藏高原、南疆沙漠、橫斷山脈等地區環境極為惡劣,羅布泊、可可西裡、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等大片無人區分布其間,在這裡開展測繪工作是對生命極限的挑戰。
馳騁雪域高原、跨越巍峨群山、趟過冰河沼澤、穿越大漠狂沙……在西部測圖過程中,測繪隊員們經歷了種種生死考驗:在「死亡之海」羅布泊,地表灼熱難忍,測繪隊員走上10分鐘,鞋就開了膠;在新疆鯨魚湖,一人多高的大黑熊站在車前,與測繪隊員對峙十幾分鐘;在橫斷山脈,汶川震後部分山體崩裂,測繪車輛行駛中不時躲避空中的飛石;在青藏高原,測繪隊員呼吸著稀薄的氧氣,還要完成觀測、記錄、調繪、計算等工作,狂風、暴雪、饑渴、陷車等意想不到的考驗更是家常便飯……
就是這樣,測繪隊員在佔我國國土面積約五分之一土地上開展曠日持久的測圖生產,並最終實現了「零傷亡」的目標。
「在西部測圖工程中,我們利用海事衛星電話、先進的網絡技術以及計算機系統組成了西部測圖安全監控系統,可以實時追蹤每一名作業隊員的位置,準確定位每一臺作業車輛和作業組的位置,為西部測圖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工程項目部主任助理馬鈺說。
西部測圖工程區域地理環境特殊,用常規測繪技術和手段難以完成測圖任務。為此,工程實施中充分採用現代測繪新技術,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安全創新、產品創新和質量創優,構建起高新測繪技術體系。
「針對西部艱苦的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我們依託當代航空航天與空間信息技術,在衛星影像測圖、機載雷達影像測圖以及空間數據管理、地圖製作等方面開展自主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構建直接應用於西部測圖工程的系列技術,保證安全、高質量、按期完成任務。」工程項目部主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繼賢說。
張繼賢介紹,西部測圖工程在我國基礎測繪中實現了「四個首創」,即首次採用衛星遙感立體影像實現大規模國家地形圖數位化測圖;首次採用大範圍稀少控制點衛星影像整體區域網平差技術,大幅度減少野外控制點數量;首次採用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技術,實現多雲霧高山區地形圖測圖;首次藉助海事衛星建立測繪外業生產安全監控系統,保障困難地區安全作業,實現零傷亡。
通過自主創新,西部測圖工程形成了9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測圖生產作業系統平臺,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撐,並以此為契機,推動了我國數位化測繪向信息化測繪轉變,促進測繪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產業進步與升級。
服務發展 前景廣闊
隨著西部測圖工程建設成果的陸續形成,按照「邊建設、邊應用」的原則,西部測圖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發生,抗震救災急需地理信息支持。涉及災區的385幅西部測圖工程1∶5萬地形圖成果被緊急送往相關部門。同時,基於工程開發建設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地理信息平臺和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及預警地理信息平臺,快速計算出了地震烈度影響範圍,並提供了震區及不同烈度區有關圖形數據,為救災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一大批西部地區正在實施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設計規劃建設已經開始使用西部測圖工程的成果數據。在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國家援藏援疆建設中,西部測圖工程的成果保障了國家重大戰略的順利實施。」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說。
西部測圖工程實施5年來,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力推動下,新疆、西藏、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先後建立起了應急地理信息平臺或政務信息平臺,直接服務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2010年初,新疆阿勒泰地區突降暴雪,多名群眾被困野外,通過新疆應急平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相關部門接收當地政府報送的事發地地名信息,在應急平臺中定位,指揮人員對直升機進行導航,使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未來,西部測圖工程在城鄉規劃、資源開發、交通運輸等領域,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將有力支撐西部大開發建設,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李維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