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宋建武:如何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

2021-01-11 澎湃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會議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從這些信息,結合近年來中央和習近平同志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和重要講話精神,可以看出,媒體融合發展,一直是我國新聞輿論工作領域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目前為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機構已經通過了三項與這一任務相關的重要決定,前兩項分別是《關於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4年8月),《關於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2018年11月)。

「指導意見」以習近平同志近年來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導,在科學分析我國主流媒體融合發展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當前任務,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指導意見」中作出這一判斷,既肯定了媒體融合發展以往取得的豐富成果,也看到了還存在的阻礙進一步發展的問題,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態度。

01

正確理解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內涵

「指導意見」把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深度融合的目標。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當前,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帶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這是對我國當前傳播環境和媒體特點的全新、全面、科學的正確論述。

這裡的「全媒體」主要不是指媒體種類的「全」,而是強調當前人類信息交互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等特性。

所謂「全程」,是指客觀事物運動的整個過程都會被現代信息技術捕捉、記錄並存儲。就如「俠客島」 所說,「一個事件從發生到結束,無時無刻不處在傳播的鏈條中」, 這屬於對信息採集處理技術的時空維度的考察。

所謂「全息」,一般的解釋是「反映物體在空間存在時全部情況的信息」。在這裡的意思是,在數位化技術基礎上,媒體信息來源和信息呈現形態的多樣化,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等。大數據時代,在物聯網、人工智慧、雲技術等新技術的支持下,各種各樣的傳感器使得人類採集到的各種信息越來越「全息化」。在此基礎上,媒體給用戶的新聞及其他各類信息的呈現形態也更為立體,用戶體驗更加豐富。

所謂「全員」,是指社會方方面面各種主體(個人、各類機構等)都在通過網絡進入到社會信息交互的過程中。這是在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下社會信息化持續發展的結果。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全員化」也順應了普通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需要,近年來,快手、抖音等多個「國民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就是公眾參與度大大提升的體現。這是從社會維度對信息交互方式和社會傳播關係的概括。

所謂「全效」,是指網際網路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效能的全面化。網際網路技術的特點,使得網際網路媒體具有明顯的平臺化趨勢,各種各樣的應用,匯聚在同一網際網路媒體平臺上,這樣的媒體平臺,功能空前豐富,遠遠突破傳統媒體較為單一的信息傳播功能,正在成為社會的數據總匯和運營樞紐,因而無人不用。這屬於媒體功能維度。

02

「服務」: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功能創新

「指導意見」指出,作為主流媒體運用新技術所建立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其基本功能是「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這一概括,最早見於習近平同志2019年1月25日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問題發表的講話。

關於媒體的功能,新聞傳播學理論界以往比較有共識的看法是,「環境監測、社會溝通、文化傳承、提供娛樂」;對於黨報、黨媒的功能,列寧在《從何著手?》一文中提出了著名論點:「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與新聞傳播學的一般理論概括以及傳統的黨報理論相比較,「服務功能」的提出,是一個重要而顯著的發展。

首先,通過服務群眾,黨報黨媒能夠更加深入和全面地體會和理解到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了解人民群眾的呼聲,更加實事求是,避免「閉門造車」,從而防止新聞媒體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

其次,「服務功能」的提出,也是運用網際網路思維的結果。從國內外網際網路傳播的實際看,具備多重垂直服務功能的綜合性平臺往往具有更強更廣泛的用戶吸附能力,客觀上擁有著更大的社會連接力,傳播力和影響力,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全效媒體」概念,其所指就是拓展出服務功能之後的植根於網際網路連接基礎上的新型媒體形態。

這一形態的新型主流媒體,通過服務群眾來凝聚群眾,進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寓引導於服務之中。因此「服務群眾」功能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和習近平同志在網際網路時代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發展。

03

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結構

全媒體傳播體系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結構?「指導意見」要求「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加快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

近年來,圍繞著「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具體目標和路徑越來越清晰和明確。

從功能上,「服務群眾」的思想,賦予新型主流媒體新的任務,也為之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指引了新的發展道路;從理念上,「四全媒體」的分析,使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具有了網際網路思維的具體闡述,使新型主流媒體得以建設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傳播關係之上;

從結構上,縣級融媒體中心及作為其技術和運營支撐的全國和區域性媒體平臺的建設,為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準備了物質基礎和資源條件,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縣級融媒體中心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信息樞紐三大功能的建設,新型主流媒體將能夠與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緊密連接,使「全效媒體」建設獲得了有效途徑。其中隱含的一個判斷是,在我國,全媒體傳播體系是各級各類新型主流媒體全方位協同的結果,單一媒體機構難以獨立完成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任務。

「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是新型主流媒體發展特別是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必然結果。

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化,曾經的「兩個輿論場」,即所謂依託於體制內媒體的「官方輿論場」和依託於網絡空間的「民間輿論場」,正在合而為一。主流媒體在以網絡空間為主體的輿論場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已經成為當前輿論場的內核部分,從而使我國輿論場出現了從「二元」結構到「一元」結構的變化。

在這一方面,隨著主流媒體開始自覺運用「全員媒體」思維,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內容聚合平臺的建設路徑,主流媒體在網絡空間的傳播力逐步加強,在各級各類黨政機構、國有企事業單位網上信息發布窗口的協同配合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下,網絡空間的主流輿論陣地已經有了顯著的擴展。網絡傳播無遠弗屆,難以區分「內宣」和「外宣」,因此,建立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勢所必然。

這就要求新型主流媒體要把傳統的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統一起來,充分了解國際國內輿論環境,更加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無論處理任何新聞事件,都要按照網絡傳播的特點,考慮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爭取輿論引導的主導權。

04

創新管理: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路徑和手段

「指導意見」指出,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並要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個道理,對於媒體融合發展同樣適用。從實踐看,培養和激勵具有全媒體思維並掌握了全媒體技能的全媒體人才,使之人盡其才、人盡其用,才能使主流媒體各種資源優勢的勢能轉化為發展的動能。而要實現這個目標,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管理。

我國各級各類主流媒體傳統上實行「事業單位」體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央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以來,大批包括媒體在內的事業單位轉製成為企業,特別是從事網際網路新聞服務的新聞網站,在這項改革中走在前面,出現了以人民網、新華網為代表的,以上市公司作為運營實體,包括了整個產業鏈條的新型網絡媒體機構。但是,媒體領域的這項體制機制改革的發展很不均衡,排頭兵已經走上資本市場公開上市,而隊尾還有一些單位還沒有實現政事分開。

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產生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是一個新生事物。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基礎性資源配置方式中孕育,在網際網路技術發展過程中產生,因此,它必須具備與社會各種資源廣泛對接的強大的自我造血能力和競爭力。

這就需要各級各類主流媒體沿著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管理,增強活力,創造出與新的使命相匹配的新機制。

本文作者宋建武。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原標題:《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宋建武:如何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如何借力技術打造媒體融合新生態?2020中國(杭州)傳媒技術生態高峰...
    如何借力技術打造媒體融合新生態?2020中國(杭州)傳媒技術生態高峰論壇告訴你!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盛世豪、浙江日報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唐中祥出席本次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信息學部主任陳純,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忠,網易副總裁汪源,達摩院機器智能實驗室機器視覺團隊負責人徐盈輝等業界大咖的到來與互動,更讓現場持續升溫!
  • 4位大咖長沙縱論「增強『四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 推動新媒體邁向縱深——4位大咖長沙縱論「增強『四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時代在變,載體在變;技術賦能、守正創新。全媒體時代,加快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順應新時代的需要。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宋建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媒體融合發展,一直是我國新聞輿論工作領域改革的重點任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是當前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目標。
  • 翁傑明:構建5G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 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翁傑明2019年12月30日表示,發展5G產業,應用5G技術,構建5G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也是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然要求。
  • 百分點公司受邀出席傳媒技術生態高峰論壇,共話媒體融合新變革與創新
    百分點公司董事長兼CEO蘇萌受邀出席本次論壇並作演講,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信息學部主任陳純,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忠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媒體融合新時代的變革與創新。
  • 人工智慧全面賦能媒體生產,總臺三網如何精準布局智媒時代?
    而在媒體行業,總臺三網在內容生產和平臺建設上具有行業領導優勢,擁有強大引領力,這不僅有賴於本身頭部主流媒體的堅固傳播地位,更有賴於自身不斷革新迭代的傳播實力。而正是行業領導優勢,才需要更主動關注融合新常態下更多新型科技能量的注入、未來傳播生態的秩序構建,從而以更好的姿態適應不同場景,推進傳播範式的供給側改革。
  • 圍繞新時代網絡媒體發展趨勢和加強網上內容建設等話題 「智」匯津...
    如何推動網絡媒體升級變革、如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助力高質量發展……昨天,來自全國258家網絡媒體、800名嘉賓代表齊聚津門,在2019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談融合、話發展。從智能算法分發到大數據分析,從5G視頻通話到4K體驗,人工智慧技術將為媒體在數據分析和用戶體驗上帶來巨大變革。
  • 全國黨媒大咖齊聚鹽田 共謀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之道
    12月24日,以「深度融合、一體發展——加快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為主題的第五屆全國黨媒網站高峰論壇在鹽田區舉行。
  • 全國黨媒社長總編共話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大家認為,擁抱新時代,譜寫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新篇章,離不開媒體融合創新,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技術、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主動藉助新媒體傳播優勢,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
  • 廣東星藝裝飾集團承辦中國視覺創意與全媒體傳播研討會
    圖:中國視覺創意與全媒體傳播研討會在江西武寧縣召開本次研討會旨在通過媒體和產業界深度融合,搭建起視覺創意與媒體傳播的平臺,傳播中國正能量、提振文化精氣神。,指出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國家媒體和領軍企業要發揮優勢,推動全媒體產業發展,惠及社會民生。
  • 新應用亮相、技術助力媒體融合 2019年中國傳媒大事記
    編者按:2019年已經劃上句號,回望這一年,對於傳媒界來說,有不少大事、喜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中外媒體競相報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日報改版、「學習強國」平臺上線
  • 中傳啟用「國重大樓」「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入駐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今天(12月18日)上午,中國傳媒大學歷時一年建設的「國重大樓」正式啟用,這意味著該校「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重實驗室)正式入駐辦公。據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這是第一家在高校建設的面向傳播學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 IN視頻|全國黨媒大咖齊聚鹽田 共謀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之道
    、一體發展——加快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為主題的第五屆全國黨媒網站高峰論壇在鹽田區舉行。20餘位黨報網站負責人、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通過主旨發言和圓桌討論等豐富的形式,共同探尋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之路。人民網黨委副書記、總編輯羅華,廣東省委網信辦副主任曾勝泉,深圳市委副秘書長曾相萊,鹽田區委書記陳清等參加了活動。
  • 媒體融合:「加法」如何變「乘法」
    近日出臺的《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發展做了具體部署。這意味著,傳統主流媒體將迎來深刻變革。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勇於以改革創新精神迎接變革,才能更好地傳播主流聲音,滿足信息需求——    8月中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傳統媒體如何在保持內容優勢的同時,利用新技術條件增強核心競爭力?
  • 「兩落地、兩融合」高校融媒體中心建設思考及實踐
    [3]隨著全媒體時代到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變化。這個變化要求高校必須充分認識當前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從媒體發展變化的實際出發,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2.推進高校媒體融合符合國家戰略要求在2019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雜誌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署名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文章中提到: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把「課堂」放在了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並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 廣電總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
    力爭用1至2年時間,新型傳播平臺和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主流輿論引導能力、精品內容生產和傳播能力、信息和服務聚合能力、先進技術引領能力、創新創造活力大幅提升。用2至3年時間,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取得實質突破。著眼長遠,廣播電視行業逐步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