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完試,分析試卷和成績時,總有很多同學滿是遺憾的說:很多平時會做的題,考試的時候卻做錯了。我說為什麼呢?幾乎都會說,我太粗心了,我把題幹看錯了,我把數字看錯了,知識點我都掌握了,就是寫的時候太粗心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找到了原諒自己的理由,但這遠不是你做錯題的根本原因,粗心的背後,是更深層次的審題習慣、做題習慣、知識掌握度、做題熟練度、做題準確度等多方面的不足。
要克服粗心的毛病,就得從根本上下功夫:
1、「審題沒看清題幹要求,就開始答題了」
很多同學審題習慣較差,草草的看一遍題目,就開始答題。這樣很容易漏掉題幹當中的一些關鍵信息,比如擬寫新聞標題時的字數要求;病句題中的填寫修改後的句子還是填寫修改意見;英語中填寫單詞還是填寫ABCD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審題的時候做到心中有數的,如果審題出現了錯誤,即便是知識點我們都掌握了,寫出的答案也是對的,但因為不符合題目要求,仍然得不到相應的分數。
應對辦法:拿筆審題,將題幹中的關鍵信息全部用筆圈出來
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拿筆審題,而不是用眼審題。審題時將題幹中的關鍵信息全部用筆圈出來,一方面加深印象,一方面也方便檢查。這樣一遍下來,重要的題幹要求基本全部盡收腦海,做題的時候一般不會再出現所答非所問的情況。
哪些是審題時需要圈劃的關鍵信息呢?
例如:(1)下列加點字注音和字形全都無誤的一項是( )。這道題需要圈劃的就是全都無誤,當然注音和字形也可以用不同的符號標註一下。
(2)文中第2句有語病,請將修改後的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這裡你審題需要圈劃的便是修改後的句子。
2、「原本會做的題,考試的時候做錯了。」
這似乎是再典型不過的粗心造成的失分了,但僅僅是粗心嗎?平時會做的題,一到考試就做錯了,其實反映出的是答題思維沒有養成,同時,基本的知識體系也沒有完全形成。因為無論是大考還是小考,答題的氛圍和平時做練習都會有一定的區別,潛意識裡會告訴自己這是考試,在這樣的氛圍中,一旦答題思維和知識掌握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現所謂的粗心情況。
應對辦法:先搞清知識體系,再積累常見題型。
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日常的複習和答題入手,首先要將這一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知識體系搞清楚,比如歷史,就要做到一共幾本書,每本講的是哪個階段的歷史,共分了幾章,每章講的是哪個朝代,每章又分了幾節,每節講的是什麼,節與節之間是什麼關係,甚至大概幾頁都得做到心中有數。這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充分利用目錄就可以做到了。其次要在平時訓練基本的答題思維,養成積累題型的習慣,漸漸的除非真的遇到了知識的盲點,一般正常見過的題就不會出錯了。
3、簡單的,不該錯的,考試的時候錯了。
這一點就真的是平時習慣的大問題了,很多同學平時寫作業不認真、不檢查、不打草稿、不寫步驟或者是跳步驟,還有的是平時愛偷工減料,這些在平時可能是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總想著正式考試的時候不這樣就好了。但是到了考場上,你的這些習慣不但改不了,還容易讓你頻繁出錯,以至於原本簡單的,不該錯的題,最後卻做錯了。
應對辦法:端正態度,不要懶、不要拖、不要欠。
平時的每一次練習,都要當做是考試來對待,該寫的一步不少。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不要懶,不要拖,認認真真絲毫不打折扣的嚴格完成每一次練習,習慣成自然,這些必須在平時就下功夫去完善,否則每次考試都會或多或少的失分。
不管你以前是有多粗心,但只要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堅持努力的去改正,要相信,粗心只是一種習慣,只要想改,用對方法,就一定能改掉。希望同學們都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審題習慣、做題習慣,爭取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我是言蹊老師,以上幾點,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提供更多的解決粗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