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 楊月)2018年下半年以來,受普吉島沉船事故等事件影響,赴泰中國遊客人數有所減少,泰國政府隨後推出了多種面向中國遊客的優惠措施。近日,華僑大學和社科文獻出版社在北京發布的《泰國藍皮書:泰國研究報告(2018)》顯示,在外國遊客中,中國客源佔比較大,中國目前依然是泰國旅遊最主要客源國。
位於泰國東北部猜也奔府的國家森林公園。泰國國家旅遊局供圖
這份報告由華僑大學泰國研究所暨詩琳通中泰關係研究中心主編,這也是該研究機構繼2016年、2017年之後推出的第三部泰國藍皮書。該書國內篇重點探討了泰國產業分工體系、政黨政治、海洋戰略、環境政策、文化產業及中文教育。
2018年12月19日,泰國旅遊部門及業界舉行儀式,歡迎2018年到泰國的第1000萬名中國遊客,慶賀赴泰中國遊客人數創歷史新高。據統計,2017年共有超過3500萬人次外國遊客赴泰旅遊,其中中國遊客超過980萬人次。
「中國遊客是泰國旅遊業的最大客源,今年赴泰中國遊客首次超過千萬人次,是泰中旅遊交流的裡程碑。」泰國旅遊和體育部部長威拉薩在這次歡迎儀式上說,泰國不應只著眼於中國遊客的消費能力,而應注重為遊客打造安全、舒適、乾淨的旅遊環境,改善二線城市的旅遊設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為遊客帶來良好的旅遊體驗。
中泰旅遊業內人士認為,泰國遊受中國遊客歡迎的主要原因是出行便利和性價比高。距離相對近,籤證便利,航線較豐富,當地旅遊資源豐富且性價比高;泰國旅遊服務業發達;中國開放泰國旅遊時間早,開發比較成熟;市場認知度高;大多數中國城市都能實現5小時內飛曼谷。
泰國旅遊業的發展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到了80年代開始進入黃金時期,1982年旅遊業的外匯收入第一次超過傳統的大米出口創匯額,成為國民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此後多年,旅遊業一直穩居創匯收入的第一位。
報告援引泰國國家旅遊局的統計,2017年赴泰旅遊的外國遊客總數超過3500萬人次,較2016年同期增長8.77%。客源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歐美國家。總體來看,泰國旅遊業已經基本上達到規模化、產業化的水平。儘管泰國旅遊業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旅遊設施跟不上需求增長速度、安全措施有待加強等,但旅遊作為泰國主要支柱產業之一,仍然對泰國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報告提出,通過對泰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總結和分析,可以看到,相對於物質資料生產領域來說,文化和旅遊產業的投資較小,收效較快,還是一種綠色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作為發展中國家,優先發展文化和旅遊產業,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2018年泰國藍皮書由總報告、國內篇、對外關係篇及附錄組成,旨在增進社會各界對泰國的關注和研究,為中泰關係長期友好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發布會上,來自北京大學、泰國法政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防大學、華僑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泰國形勢與中泰關係」展開了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