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長沙,大家腦海裡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吃美食?是韻味十足的「長沙話」?是名揚全國的綜藝節目?……是的,這些也都是長沙的「名片」之一。不過二姐還是向跟大家介紹一下上周末去的一個地方。不是五一廣場,也不是橘子洲,而是天心閣。
天心閣——長沙古城的標誌建築,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素有「瀟湘古閣,秦漢名城」的美譽。因地處長沙古城池地勢最高處,是兵家必爭之地。登城四望,雖見車水馬龍,但站在城牆之上指點江山的感覺油然而生。
據有關史載記載,這是太平軍入湘徵戰以來,唯一沒有被攻破的城池。160多前,太平軍攻打長沙,西王蕭朝貴就陣亡在這——天心閣下。
那麼這天心閣城池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麼樣的軍事秘密呢?
天心閣的城牆很有意思,這個天心閣和它下面的這段城牆,自古以來都是沒有城門的。在城牆內,有一個半月形結構被稱為月城又叫甕城,那麼這個月城它是起什麼作用呢?首先,它是用來保護城牆的,另外它最重要的作用是來屯兵的。一般情況下,月城是築在城門外的,用以保護城門。但是天心閣的月城,是築在城牆內部的,對於不了解沒有城門的敵人來說,就猶如進入了一個迷魂陣。
月城的城牆上有8個炮洞,分為上下兩層,上面一層放置遠射程的大炮,下面一層放置近射程大炮。火炮安置在城洞內,可以有效地避免敵人大炮的襲擊。
天心閣古城牆的結構建設的非常精妙,但是在南北月城下,還有一個重要的軍事秘密。太平天國興起的時候,長沙城被圍困,整個長沙都處於一片恐慌之中,清朝的守軍就在天心閣下面修建了一條密道。據說這條密道,全場3公裡,一直通往當時全長沙城最大的糧倉皇倉街,也就是現在的五一廣場附近,清軍花費了1個月有餘的時間來修建。密道直通糧倉,保證了前線炮彈、糧食等軍備物資的充足(出於安全的考慮,已經將它封起來了,估計你想看也看不到了)。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兩條密道確實是救了當時全長沙城的官兵和百姓的性命。
為了增強防禦能力了,當時清軍的守軍,將長沙北郊的鐵佛寺的兩尊大鐵佛鑄成了城牆上的兩門大炮。據說這兩枚大炮有五千斤,未曾想到,這個重達五千金的炮王,卻成為了扭轉佔據的關鍵。首發就摧毀了太平軍的指揮部,蕭朝貴陣亡(太平軍長沙之戰,81天攻下城池,西王蕭朝貴戰死天心閣。現在的天心閣城樓下,建有西王蕭朝貴和太平天國將士,名為「太平軍魂」塑雕群像一組,用以紀念這段歷史)。勝利的消息傳到鹹豐帝耳中後,立刻下旨敕封這門大炮為「紅袍大將軍」
但最終,天心閣沒有逃過戰火的厄運,1938年異常文夕大火將整個長沙城都燒毀了,天心閣也未能倖免。現在這一段200多米的城牆,包括南、北兩個月城是長沙古城牆的唯一遺存。這段堅實的城牆確實建於明清,見證了長沙古城2000年的發展和變化。現在大家看到的天心閣是於1983年的時候重建的,戰火可以毀掉一座城市,但是毀不掉人的精神,毀不掉一個城市的特徵和文明。長沙厚重的文化積澱,奠定了城市的形象特質。
如今的天心閣,高樹林立、亭臺眾多,成為長沙市民遊覽、休閒、鍛鍊的的一個好去處。雖然周邊已經高樓林立,但其內在的韻味卻未曾遞減,始終是長沙古城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符號,在長沙人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來長沙,你應該去一次天心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