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偉談吃:入眼走心家常菜

2021-02-27 色香味商情



開餐館,我一向提倡要有一道或幾道特色菜抵腰,這樣才有不懼同業競爭的底氣。因為從古至今,餐飲行業都有一個把餐飲生意做得紅火的公開秘籍:一招鮮,吃遍天!畢竟,老祖宗留詒的法寶,經得起漫長時間的檢驗,是中國人生存和發展的智慧結晶,肯定不會像現在抖音視頻裡那些「達人」用來鬧眼子的忽悠濫招。

漢口臺北路靠近建設大道的路段,新近開了爿喚作「小甲川家常小館」的餐館。2020年歲尾與一行作家朋友在此雅集,10人一桌上了12道菜,沒想到不經意間所點的12道菜,卻讓我眼睛一亮:價位不高的12道家常菜,竟由川菜、楚菜、浙菜三個地方菜系組成。

客觀地說,端上桌的每道菜都很不錯,無論是冷碟涼菜,還是熱菜、湯品,皆出品工整 ,裝盤講究,其色、其香、其味、其形、其器,皆顛覆了我以往形成的「家常菜約等於粗製濫造」的既有印象。

這桌菜中,兩碟涼菜為涼拌佛手瓜和涼拌娃娃菜芯。佛手瓜和娃娃菜芯食材皆選自浙江溫州,烹調方法倒也簡單:涼拌。這兩款菜在武漢比較少見。佛手瓜口感脆爽,醬汁醃就,汁液滲進佛首瓜肉,味道微酸微甜。娃娃菜芯長相與四川榨菜近似,但沒四川榨菜鹹,口感要比四川榨菜柔嫩。娃娃菜芯用菜籽油拌就,香韻含蓄,色澤明黃,品相誘人。

蓮藕排骨湯煨得藕粉湯釅,肉香氤氳。金口生炸魚丸炸得泡酥黃澄,咬上一口,魚、豬肉的鮮香味從口腔漫向鼻翼。三鮮豆撈用豬腰花、豬幹、豬瘦肉和蠶豆米、平菇等食材汆成,黑、白胡椒調味,胡椒的微辣味像炸彈爆炸後的煙塵,成翻滾狀向口腔四周瀰漫。上桌後一直用酒精爐以小火保溫,使勾了芡的三鮮湯始終保持著鮮潤本色。蓮藕排骨湯、金口生炸魚丸、豆撈三鮮是湖北有代表性的菜色,素為楚地民眾喜愛,這家店子難得將其做得風味純正。

川菜乾煸牛肉絲值得說道,牛肉煸得外酥裡嫩,可以當作休閒零食吃零嘴,韌面有嚼勁,回味悠長,正是下酒尤物。水爆回鍋肉在傳統川菜油爆回鍋肉的基礎上有所改良,改油爆為水爆,膘肥土豬肉片爆成「窩兒盞」狀微微捲起,剛好炒至斷生的大蒜和醃製蘿蔔乾丁的香味沁進肉裡,使得豬肉香潤而不膩口。有如此兩片饞人的回鍋肉墊底,平日裡只有二兩酒量的酒客,即便多喝兩把也會不醉不暈。

尤值一提的是,一鍋品相漂亮的酸菜魚做得不同凡響:魚片食材用才魚充當,薄漿掛就,湯汆得嫩度正好。酸菜由四川採購,酸味很純正。魚片入口嫩滑彈牙。魚湯顏色為泡了兩道的鐵觀音茶的湯色,澄黃透亮,白片的魚,漂在澄黃的魚湯上,色澤頗能勾人食慾。服務員介紹說:這鍋酸菜魚湯能喝,這讓我有點小驚奇,我在別家餐館吃酸菜魚,主要是吃魚片,酸菜魚湯很難入口。在米飯上桌時,我舀了幾勺魚湯淘飯,微酸的魚湯打開了味蕾,正好下飯,讓我連吃兩小碗米飯還想再添。

今天這桌家常菜有讓人入眼走心之慨,起身離桌時,真真感覺得酒足飯飽了。

據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甲編一中所載:「范文正公雲『常調官好做,家常飯好吃。』餘謂人能甘於吃家常飯,然後甘於做常調官。」

我沒有做過」常調官」,所以「常調官」怎麼個好做法,不能置喙,但對「家常菜」,我的體驗多多,對家常菜的好在哪,有點小小的發言權,起碼在小甲川吃過的這一席家常菜,讓我對蘇軾的「家常菜好吃」之論,有一個是與非的清晰判斷吧。

《武漢味道》

曾慶偉 著

(由武漢出版社出版) 

武漢各新華書店有售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定價:58.00元

《味蕾上的鄉情》

曾慶偉 著 

(由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當當網、京東有售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定價:24.6元

《荊楚味道》

曾慶偉 著 

(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當當網有售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當當網有售(長按下面識別二維碼,進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旗艦店可直接購買)

「長按識別二維碼」



曾慶偉,作家、美食評論家,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特聘教授、湖北經濟學院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專家、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專家。已出版《荊楚味道》《味蕾上的鄉情》《楚天談吃》《武漢味道》等書籍多部。


相關焦點

  • 曾慶偉談吃:汝州粉皮薄如紙
    (作家 曾慶偉)曾慶偉簡介: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汝州粉皮薄如紙隨武漢幾位餐飲業界的朋友,前幾天去了一趟河南省的汝州。田家有又一次販鹽來到南陽社旗,與來往的商家貨錢兩清後,並不急著回家,而是找個小旅店歇息下來,每天的一日三餐就吃在了粉皮店裡,並軟磨硬泡地跟店老闆兼廚師套近乎。也許是田家有的軟磨功夫了得,也許是田家有與粉皮店老闆確實是王八看綠豆——兩兩對上了眼,總而言之,粉皮店老闆把製作社旗粉皮的訣竅教給了田家有。
  • 曾慶偉談吃 | 大快朵頤滷蹄髈
    (作家 曾慶偉)曾慶偉簡介: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因為要出版《武漢味道》之故,我需要找包括盧永良先生在內的幾位武漢籍中國烹飪大師組字畫稿。盧先生是個大忙人,一年到頭總在滿世界的機場、火車站輾轉,現身於各種烹飪美食大賽、美食電視節目當評委。
  • 曾慶偉談吃:「松鼠桂魚」叫吱吱
    曾慶偉談吃 「松鼠桂魚」叫吱吱 作者:曾慶偉 「松鼠桂魚」菜式大約在民國初年落戶於武漢,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溯江而上的江浙人到武漢經商做買賣人數的增多,下江餐館在武漢也越開越多,江浙菜式一度在三鎮大為流行,老饕們以吃江浙菜為時尚。
  • 曾慶偉談吃 | 饕餮美食牛肉宴
    (作家曾慶偉)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雜誌總編輯、武漢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武漢餐飲業協會副秘書長、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饕餮美食牛肉宴文/曾慶偉新近認識了一位廚師出身的餐館老闆黃浩,是個開四川風味火鍋店的。他開的兩爿店子,一家在武昌,一家在漢陽,生意都很紅火。
  • 曾慶偉談吃:野菌入蔬品山珍
    即便有人真吃到稀有動物了,也不廣而告之,炫耀自己的口福。若在吃稀有動物時,遭到了舉報,林業部門會檢查做野生動物菜餚的餐館,弄不好會課以高昂的罰款。吃稀珍的動物做成的山珍海哧,不再是一種稱道的飲饌文明。由是,現在又有了一種說法,是把山珍與海味拆開,分而述之。現在我們也撇開「海味」暫不討論,只討論「野生菌山珍」的現狀與食者的關係。
  • 曾慶偉談吃 | 厚味「滑魚塊」
    翻看各種版本的湖北名菜譜,都沒看見「滑魚塊」菜式的記載,這讓我頗為不解,正宗地道的湖北菜式「滑魚塊」為什麼就沒能入湖北名菜譜編撰者的法眼呢,是它的草根家常菜的定位登不上大雅之堂?還是它的品相不佳不能代表湖北菜在名菜譜上露臉?
  • 曾慶偉談吃 | 武漢,大年三十團年飯
    (作家 曾慶偉)曾慶偉簡介: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在武漢獨特的民風中,講究節令習俗,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臘月三十這一天,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活動,是家人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也稱「團年」或「談年」。與武漢居民過去吃年飯必須在家裡操辦的傳統有所不同,現今武漢人的團年飯,已經分為在家裡吃和上餐館吃兩種,而且上餐館吃年飯的人家比在家吃年飯的人家為多。但以我個人的感受,在家吃團年飯,更能顯示吃年飯的傳統意義和過年的正式意味。
  • 曾慶偉談吃:湯包百年「四季美」(下)
    (作家 曾慶偉)曾慶偉簡介: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湯包百年「四季美」(下)去年的酷暑盛夏時節,我隨央視二套節目組在雪松路「四季美」店裡拍攝《中國宵夜總攻略(武漢篇)》素材,到了晚餐飯點,我提議說,為節省時間計,晚飯無需轉場,就在這裡吃湯包將就。
  • 曾慶偉談吃:霸氣燉牛蛙
    (作家 曾慶偉)曾慶偉簡介: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霸氣燉牛蛙隨便問一個50多歲的老武漢人,年輕時,有誰沒有吃過燒克馬(青蛙,武漢方言管青蛙叫克馬)呢?回答的人應該是點頭的多,搖頭的少吧。
  • 曾慶偉談吃:黃雞啄黍秋正肥
    一到丹桂飄香,中秋月圓節季,荊楚人家的炒鍋裡,市面餐館的餐桌上,就可以吃到以仔雞做出的雞菜美味了。在以仔雞入饌的菜式中,尤以一款原汁原味的「板慄燒仔雞」,最能應景,稱得上是仲秋之季的時令佳餚。儘管在文人墨客眼裡,雞有著無限的詩情畫意,但在老百姓的眼裡,雞的最大價值卻是以雞入餚的實惠。
  • 曾慶偉談吃:紅酒白魚暮歸
    以雞鴨魚肉入饌的菜餚,魚菜算得上是武漢人最為喜愛的菜式種類了,「蘿蔔白菜一大桌,不如魚刺吮一吮」,這句俗言俚語,更是把武漢人對待魚菜的嗜吃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於有大江大湖的地緣優勢,武漢人不僅能吃到一般常見的河鮮出產,還能吃到在其他地方顯得非常珍貴的魚類,比如,一離開水,很快就會死去的刁子魚,在其他地區尤其是擱在北方,算得上是上等名貴的魚種了,一般的餐桌上能夠吃上刁子魚非常不容易,而在武漢經營本幫菜餚的餐廳,能吃到刁子魚卻是稀鬆平常。由此看來,武漢人能夠隨心所欲地吃魚,而且還能吃到好魚,不能不說是武漢人特別有口福了。
  • 曾慶偉談吃:九孔碧藕秋日鮮
    藕還具有藥用價值,生食能清熱潤肺,涼血行瘀;熟吃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調中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將鮮藕搗汁飲服,可治鼻出血;若用開水衝服,還能防治急性腸胃炎。相傳宋孝宗曾患痢疾,就是用鮮藕汁、熱酒衝服治好的。
  • 曾慶偉談吃:麥醬燒肉嗅麥香
    更不用說,居家過日子的百姓家裡,以豬肉入菜更是常見。原因也簡單,在民居生活中,豬肉是最常見最廣泛的葷菜食材,用豬肉做菜,無論怎麼個做法,爆、炒、燒、燉、煨、烤、炸、制出的肉菜,儘管各有各的味道,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好吃。所以民間有句俗語廣為流傳,「世上好吃的是魚和肉」,雖然語言樸實,卻道出了豬肉菜式好吃的實情。
  • 曾慶偉談吃│​旺莊酒樓:魚羊一鍋鮮
    《味蕾上的鄉情》曾慶偉 著 (由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當當網、京東有售《武漢味道》曾慶偉 著(由武漢出版社出版) 武漢各新華書店有售出版時間曾慶偉,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特聘教授、武漢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武漢餐飲業協會副秘書長。
  • 曾慶偉談吃:還有一根滷鴨脖
    接待外地友人到漢造訪,作為東道主,肯定會請友人到餐館小坐,席間吃著湖北菜,不免會與外地朋友討論湖北菜系的優劣長短,每每就涉及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湖北菜在外地的影響甚弱,名頭不響,但東西南北的朋友,一旦吃過了湖北菜
  • 曾慶偉談吃:冬藏養生豬肚雞
    相傳在清康熙朝,郭絡羅氏宜妃剛生完皇子,因為宜妃有胃病,產後身體愈加虛弱,康熙吩咐御膳房燉補品給宜妃吃,可是她吃什麼都沒有胃口,鳳體日漸消瘦。宮裡的太醫想盡辦法做各種名貴補品給宜妃吃,還是無濟於事。康熙便召集太醫和御膳房,把旨意傳下去,無論用何種辦法,都要醫治宜妃的胃病。
  • 曾慶偉談吃:給湖北菜貼上「醬辣」的標籤(四)
    巨大的供給反過來促進了辣椒的廣泛使用,由於辣椒在菜式烹飪中能起到去腥、增香、提鮮的作用,不管是居家百姓在家燒火做飯,還是職業廚師在烹菜過程中,都會利用辣椒的辣味滲透能力強的特點,並在水與火的作用下,將辣椒與油、醬、味精、胡椒等調料加水後完全融合成一種複合的醬辣汁,在溫度作用下浸透至食材裡面,使菜色出品辣味刺激,醬香濃鬱,讓食客吃起來口舌生津。
  • 曾慶偉談吃:上梁子島吃「飯蒸魚」
    我不僅對其有過耳聞,而且還不止一次地在鄂州、武漢的餐廳酒樓吃過。做湖北本幫菜的酒樓通常把風乾刁子魚與黑豆豉、幹辣椒,一齊入甑蒸就,出甑時淋些許芝麻油即可上桌餉客。風乾刁子魚的味道明顯與紅燒鮮活刁子魚有異,其鮮嫩勁雖不能與紅燒刁子魚比肩,但魚味特別綿長,而且極易剔除細刺,入口順溜。梁子湖湖區流行在蒸大米飯時,把風乾刁子魚放在米飯上與其合蒸,是謂「飯蒸魚」。
  • 曾慶偉談吃:湖北人吃魚
    (作家 曾慶偉)曾慶偉簡介: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炎黃美食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藉多部。湖北人吃魚湖北民間在每年歲杪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這天,有敬「灶神」的習俗。鯿魚吃拖(魚肚部分),鱖魚吃花;鯉魚吃籽,黑(財)魚吃皮;鯽(喜頭魚)魚喝湯,鯖魚吃尾;鱅(胖頭)魚吃頭,鮰魚吃肚(魚泡);
  • 曾慶偉談吃 | 生吃「熗蝦」
    紹興是魯迅先生的故鄉,先生在許多文卷中,深情地描寫過故鄉的人物風情,包括吃食,比如穿著破爛長衫吃茴香豆的孔乙己,讓幾代讀過先生著作的讀者,對紹興的風物人情印象深刻。當然,紹興也沒丟魯迅先生的臉。現如今,紹興是人氣旺盛的旅遊目的地,大凡去過紹興的遊人,無不對紹興的人文環境和自然風光讚賞有佳,無不對吃過的紹興菜餚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