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故裡湘潭,從白手起家到城市競爭力居全省前列
故園今朝更好看
華聲在線9月4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榮 見習記者 曾佰龍 肖暢)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偉人故裡」湘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近期公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湘潭的經濟競爭力在全國293個城市中排名第82位,居我省第3位;可持續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宜商競爭力在全國均排名70餘位,居全省第2位。
湘潭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故鄉。新中國成立時,湘潭貧窮落後、百廢待興,地區生產總值只有0.91億元。經過近30年發展,到1978年,湘潭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45億元。改革開放後,湘潭發展進入加速期。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省委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實施,以及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等深入推進,湘潭經濟總量不斷躍上新臺階。1978年湘潭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僅相當於2009年6天、2018年2天的數量。
去年,湘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75609元,分別是1949年的1200倍、1978年的159倍。從百姓「錢袋子」來看,湘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6年885元提高到2018年36866元,32年間增長逾43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0年2559元提高到2018年19408元,18年間增長7.6倍。湘潭人均GDP已連續8年僅次於長沙,居全省第2位。
故園今朝更好看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湘潭發展掠影
湘鋼。(資料圖片) 周彪 攝
8月1日,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傅聰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榮 見習記者 曾佰龍 肖暢
1949年8月9日,老湘潭城沸騰了,一支解放軍先遣隊穿著土布衣軍裝,在群眾簇擁中,由小東門入文廟東街,出學坪,經大埠橋進入市區。解放軍所過之處,「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的歡呼聲響徹雲霄。這一天,毛主席的家鄉湘潭迎來解放,獲得了新生。
彈指一揮間,70年過去。沸騰聲、歡呼聲仿佛如昨,而偉人故裡湘潭早已舊貌換新顏。湘江邊,大型貨輪的汽笛聲響起,一批寬厚鋼板正在碼頭裝船,即將發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順湘江而上,竹埠港煥發新的生機,28家化工企業關停退出後,這裡正在建設的一個商貿新區,已高樓林立;繼續北行,是橫跨湘江的昭華大橋,大橋右側的昭山風景宜人,左側湘潭綜合保稅區在全省率先建設的海外倉格外忙碌,一條「網上絲綢之路」正在形成……
70年,留下了大地印記,留下了光輝記憶,留下了成長軌跡,而更重要的是,留給了人們更多的夢想與希冀。如今的湘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走進了朝氣蓬勃的新時代,每一個湘潭人都成了追夢人。
1985年,湘潭建設路口。(資料圖片) 毛尚文 攝
8月15日,湘潭市建設路口。 毛尚文 攝
1. 一頭拓荒牛——從白手起家到可持續競爭力居全省前列
8月23日,湘潭經開區舉行三季度重大項目集中簽約,當天籤約、開工、竣工、投產的項目總投資金額達到540億元,刷新了歷史紀錄。湘潭經開區能有今天的發展,靠的是拼搏精神。
立在湘潭經開區管委會大門前的拓荒牛雕塑,給人一種拼搏進取的力量,這是一種能穿越時空、溝通未來的力量。「在上無半片瓦,下無一桌一椅的艱難條件下,大家借來了20萬元,租下當地農民的一套住房作為辦公場所,就這樣開始了破天荒的創業歷程。」一位早期來這裡創業的「拓荒者」在回憶錄中寫道。
「以前到市區,僅有一條山間的砂石路。我帶著孩子去賣涼薯,凌晨三四點就得起床,頂風冒雨走,經常摔跟頭。現在可好了,寬敞的柏油路車來車往,孩子們帶著我在家門口就可以坐高鐵、城鐵,去哪都方便!」75歲的賓美其見證了湘潭經開區的發展。
從荒山野嶺到千億園區,從「編外戶」發展成為全國排名第38位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經濟總量全省排名第3位的園區,湘潭經開區以佔湘潭市2.7%的土地,創造了湘潭市20%的GDP、20%的稅收、30%的技工貿總收入和40%的進出口額,創造了湘潭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奇蹟。
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經開區如此,湘潭更是如此。新中國成立初期,湘潭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地區生產總值只有0.91億元。經過30年的發展,1978年,湘潭地區生產總值達10.45億元。
改革開放後,湘潭發展進入加速期,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實施,以及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深入推進,湘潭經濟總量不斷躍上新臺階。1978年湘潭全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僅相當於2009年6天、2018年2天創造的經濟總量。
近期公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湘潭的經濟競爭力在全國293個城市中排名第82位,居我省第3位;可持續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宜商競爭力在全國均排名70餘位,居全省第2位。湘潭在蛻變。
2005年7月20日,建設中的蓮城大橋。(資料圖片)周立春 攝
2018年5月16日,建成後的蓮城大橋。(資料圖片)周立春 攝
2. 一根鋼絲繩——從老工業基地到「一谷三城」的產業夢
8月20日,湘潭工業戰線傳來一個重磅消息:湘鋼80公斤級水電用鋼首次批量接單,這種特殊鋼材創下了水電鋼厚度、高厚徑比兩項世界之最。湘潭是國家「一五」時期部署的老工業基地,湘鋼是當時布局的重點大型鋼鐵企業。
60多年前,24歲的梁廣棟與其他懷揣強國夢想的青年一道,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湘潭,立志在這裡建設一座雄偉的鋼城。儘管當年「廠區還是一片平地,除了幾棟宿舍和集體宿舍改成的辦公樓外,什麼都沒有」,但他們「搶晴天、戰雨天」,提前4個月試生產,在簡陋的廠房裡捻制出了第一根直徑18.5毫米、長度500米的鋼絲繩。這根鋼絲繩對湘潭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江南一枝花」線材產品到擁有線材、棒材、板材三大類400多個品種,如今的湘鋼,不僅成為全球產能規模最大的寬厚板生產基地,還是多個鋼材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頻頻亮相海內外「超級工程」。
窺一斑而知全豹,伴隨著湘鋼的成長,湘潭的產業也越做越強。1949年,湘潭工業總產值僅有0.19億元。1978年,靠著53.7萬口鐵鍋、1000臺電風扇等工業粗加工產品「支撐」,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16億元。改革開放的春風拂來,湘潭工業邁入快速發展期:1995年總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2008年跨入千億元行列;2017年達3517億元,較1978年增長了約220倍。
俯身深耕,改變湘潭。近年來,湘潭在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強市、工業興市」戰略的基礎上,加速產業轉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新崛起了「一谷三城」——智造谷、軍工城、汽車城、文創城,新構築起了「1+4」(智能裝備製造和汽車及零部件、食品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其中,「1+4」重點產業佔全市工業比重超過70%,老工業基地煥發出第二青春。
從港珠澳大橋到北極亞馬爾石油項目,從太空航天「臍帶電纜」到「井下蛟龍」,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超級工程」項目到非洲海岸線上豎起的「大國裝備」,「湘潭智造」正驚豔世界,走向全球。
今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聯合印發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2018年建設進展評估通報,其中,湘潭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獲評「全國優秀」。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湘潭乘勢而為,趁勢而上,正大步邁上新時代。
湘潭一大橋。(資料圖片)周立春 攝
2018年5月16日,湘潭一大橋。(資料圖片)周立春 攝
3. 一個小山坳——從貧窮落後到人均GDP連續8年全省第二
「韶山沖,衝連衝,十戶人家九戶窮;有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昔日,人們用這首民謠來形容湘潭韶山。
新中國成立後,韶山作為毛主席的故鄉,同全國各地一樣迎來了新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韶山人民邁開了新的步伐,追趕時代的大潮。1984年,其家離毛澤東故居僅一塘之隔的湯瑞仁開始自己做生意,成了韶山沖這個小山坳裡第一個「下海」的人。
「當時我花7角錢買了一斤白糖、1元錢買了兩斤綠豆,柴火自己砍,大米自己種,開始賣稀飯。」3年後,靠著1.7元錢起家的湯瑞仁,開起了毛家飯店。30年後,300多家毛家飯店分店遍布全國。近年來,湯瑞仁累計資助貧困家庭學生4500餘人,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3萬餘人,帶動1萬多戶種養專業戶增收致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韶山人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用雙手改變了家鄉面貌,讓韶山沖從偏僻落後的「小山坳」變成全省首個縣級「全國文明城市」、中國著名紅色旅遊勝地,並向「世界旅遊目的地」奮進。
5月12日,湘潭市河東湘江風光帶,廣場舞愛好者手舞國旗,翩翩起舞。方陽 攝
韶山的巨變,只是湘潭市70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縮影。
2018年,湘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75609元,分別是1949年、1978年、2008年的1200倍、159倍、3倍。湘潭的人均GDP已連續8年僅次於長沙,排在全省第2位。
從百姓的「錢袋子」來看,湘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6年的885元提高到2018年的36866元,32年間增長逾43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0年的2559元提高到2018年的19408元,18年間增長7.6倍。今年上半年,全市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58181人,發放保障金1.08億元;新增就業3.41萬人,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3.5%以內。截至6月底,全市已脫貧35918戶98776人。
民生紅利不斷釋放,綠色生態一片盎然。近年來,湘潭市大力整治生態環境,深入推進湘江保護與治理「一號重點工程」,竹埠港工業區成為湘江流域首個實現化工企業全關閉的重金屬汙染治理重點區域,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2.5%,湘江湘潭段水質常年穩定在Ш類,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6.31%。
徜徉在湘潭的大街小巷,「九縱九橫」「成環成網成片」的路網結構,讓城市通行更加高效;林立的樓宇、繁華的城市綜合體,為城市增添無窮活力;一江兩岸、新城與古街交相呼應,仿佛述說著「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的故事。鄉野裡,一幅幅水墨畫正徐徐展開,青山綠水,名人故居、特色小鎮、花海樂園,吸引著無數人的眼球……一個宜業宜居的濱江新城正迅速崛起。
奮鬥當椽筆,裝點我湘潭;今朝更好看,明日更可期!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
竹埠港的滄桑變遷
講述人:湘潭市嶽塘區教育局退休老幹部 宋運德
整理:曾佰龍
我是1949年出生的,土生土長的湘潭人。1982年轉業後,在湘潭市嶽塘區的多個部門工作過。我大半輩子在嶽塘區工作生活,也見證了嶽塘竹埠港化工區的滄桑巨變。
我在湘潭易家灣出生,離竹埠港化工區很近,學生時代,我和同學經常去那裡玩,印象中那裡的天是灰濛濛的,排出去的水是黃褐色的,空氣裡儘是灰塵。轉業後,我調到滴水埠街道任黨委書記、主任,這個街道承擔竹埠港化工區的社會公益事業管理,當地群眾對周邊環境汙染反應很大,怨聲載道。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附近村民的土木房子特別容易老化,原因就是木頭和鉚釘被空氣中的化學物質腐蝕了。
竹埠港化工區20世紀50年代開始建設,最興盛的時候有45家企業,年稅收可達30億元。但是,竹埠港化工區對環境的汙染也越來越嚴重,當時很多老百姓呼籲:「還湘江一灣碧水,還我們一片藍天。」為了回應群眾的呼聲,湘潭市開始為竹埠港化工區「刮骨療傷」。
後來,國務院批覆了《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治理實施方案》,將竹埠港化工區作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治理的重點區域。省政府也將竹埠港化工區企業的關停退出納入湘江保護與治理的「一號重點工程」中。
3年前,竹埠港化工區的28家企業全部退出了,廠房被拆除,建築垃圾被運走,汙染的土地逐步得到了修復,老百姓無不拍手稱讚。大家一起聊天總說:以前這裡汙染嚴重,空氣中總有一種刺鼻的酸味;現在汙染企業搬走了,環境改善了,很多老樹都發新枝了呢!前不久,我還聽嶽塘區的負責人說,政府要用3年時間,將竹埠港打造成長株潭最美的江岸。到那時,我還要去竹埠港走一走,看一看那裡的新變化。
我時常想,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如今,我能見證嶽塘區乃至湘潭市的滄桑巨變,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製圖/李雅文
讓湘潭在新時代浩蕩前行
中共湘潭市委書記 曹炯芳
湘潭市人民政府市長 張迎春
1949月8月,也是在這朗朗秋日,湘潭解放了,命運從此掌握在人民的手中。10年後,比這秋日更早的盛夏,毛主席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園,寫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詩篇,鼓舞大家奮勇向前。285萬湘潭兒女鬥志昂揚,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讓「故園」換了新天。
長風八萬裡,轉瞬七十年。70年艱難前行,我們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農村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基本溫飽到全面小康、從內陸封閉到全方位開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曆程。勤勞的湘潭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信心滿滿地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使得一窮二白的湘潭發生了滄桑巨變。70年奮鬥追逐,我們實現了從「老湘潭」到「大美湘潭」的跨越,從工業基地到產業新城的跨越,從積弱積貧到全面建成小康的跨越。
俱往矣崢嶸歲月,向未來夢在前方。今天,我們正逐步實現「偉人故裡、大美湘潭」的奮鬥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接近我們的夢想。湘潭正處在大發展、大跨越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堅定信心抓改革、謀發展,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朝著共同的目標奮鬥,在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之中,打造創新開放的新高地。
在新時代浩蕩前行,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所在,那就是支撐湘潭未來發展的「四梁八柱」。「四梁」是「一谷三城」建設,「八柱」是「八大支撐體系」。如今「一谷三城」(智造谷、汽車城、軍工城、文創城)積累了雄厚實力,代表先進智造水平的湘電風能將風力發電機樹立在了非洲海岸,湘鋼智造產品參與了十幾個國家「超級工程」;汽車產業「龍頭」吉利汽車產值已超百億元;全市具有軍工科研生產資質或配套資質企業達19家,協作配套企業112家;湘潭今年有13件文創作品亮相中國文博會,昭山示範區還要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
我們有國家戰略支撐、良好空間支撐、立體交通支撐、紮實產業支撐,再加上人口支撐、優勢科教支撐、寬廣平臺支撐、厚重人文支撐,這「八大支撐」共同支撐起大美宜居湘潭建設,支撐起湘潭的核心競爭力。
湘潭地處全國「兩型」社會綜改試驗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支撐。我們是「一帶一部」核心增長點、長株潭一體化重要組成部分,湘潭全域均處於長江經濟帶範疇,空間支撐起來的價值不可估量。我們是湖南融入長三角、泛珠三角的前沿重鎮,緊鄰長沙黃花機場,普鐵、高鐵、城鐵路網健全,坐擁7條高速公路,三千噸貨輪通江達海,已經成為中部地區「海陸空鐵」齊備的立體式交通樞紐。交通的支撐正在擴大湘潭的「經濟圈」和「朋友圈」。
我們還有人口支撐和科教支撐。目前湘潭市人口285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63.1%,隨著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湘潭正加快從人口流出地轉為人口流入地。湘潭位處湘江西岸大學走廊核心部位,擁有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13所高等院校、13家博士後工作站和流動站、6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30萬成熟產業工人和16萬在校大學生。
我們還有產業支撐、平臺支撐和人文支撐。湘潭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優勢產業貢獻了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70%以上;平臺有湘潭高新區、湘潭經開區、湘潭綜合保稅區3個國家級園區,還有15家院士工作站、全省首家產業創新研究院等高端創新平臺,以及一大批國家級、省級企業孵化器。人文支撐是最大的軟實力,湘潭歷來有重文重教、重商重工的優良傳統,曾創造過「小南京」「金湘潭」的輝煌歷史。
知湘潭者,知其有名滿天下的湘軍、源遠流長的湖湘學派;知其是一代偉人毛主席的家鄉,是舉世聞名的紅色聖地,是我們黨初心出發的重要發源地。至湘潭者,能感受到湘潭蘊藏著蓬勃的朝氣和無窮的活力。
面向未來,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拼搏、苦幹實幹,加快建設富裕湘潭、法制湘潭、幸福湘潭、文化湘潭、美麗湘潭。讓我們一起攜手,在新時代浩蕩前行!
◎名片
1.韶山灌區
韶山灌區工程於1965年7月動工興建,1966年6月建成通水,創造了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蹟,素有「北有紅旗渠,南有韶山灌區」之稱。韶山灌區作為湖南省灌溉面積最大、功能最齊全、建設影響最廣、文化底蘊最深、綜合效益突出的最大引水灌溉工程,以農業灌溉、防洪排澇為主,灌溉湘潭、婁底、長沙3市7個縣(市)區2500平方公裡範圍的100萬畝農田,併兼具發電、工礦及城鎮供水、養殖等功能,為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湘鋼
湘鋼始建於1958年,經過61年建設發展,目前具備年產鋼130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產品涵蓋寬厚板、線材和棒材三大類400多個品種,在船舶製造、海油工程、工程機械、高建橋梁、壓力容器等領域享有盛譽,與一大批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湘鋼製造」助力「大國重器」、添彩「超級工程」,參與了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北京新機場、亞投行總部大廈等超級工程建設;並且緊跟「一帶一路」倡議,出口歐洲、南美洲、東南亞、中東等地區,產品應用於俄羅斯亞馬爾項目、阿布達比國際機場、卡達購物中心等國外重點工程。
3.湘潭綜保區
2013年湘潭綜保區獲批,2015年正式封關運行,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綜合保稅區、長株潭首個綜保區、湖南省第一家開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保稅備貨業務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海關「金關工程」二期保稅監管區域系統唯一試點測試單位和全國公路轉關車檢場所快速通關試點單位。2017年,湘潭綜保區還在全省率先建設了海外倉。
4.湘潭大學
湘潭大學創辦於1958年,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親自倡辦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同年9月10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湘潭大學」校名,並囑託「一定要把湘潭大學辦好」。1974年,鄧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領導批准湘潭大學復校。1978年,學校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16所文理工綜合性重點大學之一。1981年,學校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辦好湘潭大學提出殷切期望,要求努力把學校辦得更好、更有特色。
5.盤龍大觀園
國家4A級景區盤龍大觀園是湘潭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典範。2009年,盤龍集團在嶽塘區指方村投資建設了盤龍大觀園。10年來,盤龍大觀園共引進名貴花草樹木30多萬株,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0%,負氧離子數量是城區的100多倍,引得遊客紛至沓來,曾被國家住建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曾佰龍 肖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