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19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9月19日上午,「服務自貿港 文化興文昌」海南文昌融媒體行採訪團來到紅色旅遊景點馮平故居,感受這位英烈帶給我們堅強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馮平同志雕像。記者 劉洋 攝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殺了一個馮平,還有千萬個馮平!革命是殺不絕的,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這是1928年,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兼總指揮馮平犧牲前的遺言。90多年過去了,他慷慨就義的畫面猶在眼前,壯烈的話語猶在迴響。
馮平故居。記者 劉洋 攝
馮平故居坐落於文昌市南部的東路鎮美德村,如今這裡遍布高大茂密的龍眼樹、母生樹,綠蔭遮蔽著的院牆裡,馮平塑像目光堅毅。1899年,馮平出生於這裡,他原名馮夙藩,表字茂南,參加革命後改名馮平。
融媒體行記者參觀馮平故居。記者 劉洋 攝
文昌是著名的華僑之鄉,馮平也出生於一戶華僑之家。1924年,中共中央選送馮平去蘇聯留學。在莫斯科留學時,馮平和聶榮臻、楊善集是同班同學。回國後,在艱難困苦的戰鬥歲月裡,馮平和紅軍戰士同甘共苦。他同戰士一道日夜行軍,吃一樣的飯菜,還把戰馬讓給傷病員騎。在紅軍向西路行軍的路上,他看到兩名戰士扛一支笨重的自製土槍走路艱辛,便上前接過槍,扛著走了20多公裡,毫無倦色。
融媒體行記者參觀馮平故居。記者 劉洋 攝
1928年3月,廣東國民黨當局急調第十一軍第十師入瓊,兵分三路對瓊崖蘇區和紅軍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圍剿」,其中一路向澄邁撲來,馮平被迫率部轉移。由於叛徒出賣,5月9日,馮平在屯昌縣西昌鎮仁教嶺因彈盡負傷被捕。國民黨軍師長蔡廷鍇勸降:「你如改變信仰,可以到省裡當官。」馮平回答:「要我不信共產主義,比太陽從西邊上來還難。」
1928年7月4日,馮平英勇就義,年僅29歲。
記者了解到,這不僅讓正處於革命低潮中的瓊崖革命受到重挫,同時也讓馮氏家族陷入無盡傷痛。但革命的事業並未停止,馮家人前僕後繼。 這一年,馮平的大哥馮葵南也因叛徒出賣在海南犧牲,馮平的妻子郭蘭英、嫂子陳馮祥也相繼被敵人殺害。他唯一的兒子馮裕澄,此後隨祖母在泰國鄉間輾轉逃難。 1939年,日軍侵佔海南島,馮裕澄隨瓊崖抗日獨立隊隊長馮白駒轉戰瓊島,不幸於1944年3月12日中彈犧牲,時年23歲。斯人已去,馮平的舊房長期無人居住,但當地村民每天會將庭院打掃得乾乾淨淨。
馮平舊居講解員邢力文介紹,1983年,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贊助下,馮平故居按原貌修復。1990年擴建成馮平同志紀念館,館內由馮平銅像、陳列室、紀念亭、故居和迎賓軒等組成,馮平銅像基座正面鐫刻著聶榮臻元帥題寫的「馮平同志」。1997年4月,馮平同志紀念館及故居被海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常有各地遊客、市民來到文昌市東路鎮美德村馮平同志紀念館和故居,重溫歷史,了解英烈的光輝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