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訊】「在座各位,認為區塊鏈在旅遊業有未來的,請舉手。」
在5月16日ITB China的「科技創新如何影響旅遊產品的分銷和購買方式」座談環節中,當主持人、環球旅訊首席商務官王京突然讓世茂喜達酒店集團銷售運營與收益管理總監白學哲、Kiwi.com中國區總經理石景奎、錦江WeHotel渠道與國際業務高級總監梁曉雲、好巧執行長於章濤做出選擇時,大家突然面面相覷,陷入猶豫。
其實不僅是在座的嘉賓,也不僅限於區塊鏈一種科技,旅遊作為一個傳統的服務行業,許多行業人士、投資人士在面對「哪些旅遊科技有未來」時,許多時候也不容易做出判斷。
猶豫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基本離不開落地難的問題。曾經火熱的領域比如人工智慧、人臉識別、VR/AR、酒店機器人等,在提出美好想像之後,商業落地卻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最後多數只能選擇退出或轉型。
「創新本身就是一個艱難而曲折的事情,一萬個科技創業公司裡有一個能活到今天就已經了不起了。無論現在做得怎麼樣,我覺得還是可以再等等看,給他們多一些寬容。」石景奎對此更倡導一種鼓勵的心態。
簡單「搬磚」的工作,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人們對科技創新的渴望通常來自於自身的進步趕不上行業的瞬息萬變,旅遊業也是一樣。
在運營管理好巧6年的時間裡,於章濤親眼目睹了中國的旅遊市場的變化。例如,中國出境遊目的地越來越分散,從全球一、兩千的目的地迅速攀升至目前的七、八千個目的地,同時小團遊、自由行的客人更多,需求也越來越分散。
石景奎、梁曉雲的觀察恰好與於章濤一致。兩位嘉賓認為這帶來了一個棘手的後果,即信息、產品和服務要跟上人們需求的困難程度迅速提升。即便背靠錦江集團,錦江WeHotel還同時需要以合作和併購的方式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多品牌,不斷提升用戶體驗。
「中國人喜新厭舊的速度太快了。」梁曉雲用一句精闢的話做了概括。
不僅如此,消費者的購買模式也今時不同往日。白學哲看到,酒店的客群中,千禧一代的比例正在上升,而這一代人在消費時不僅考慮價格,還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渴望與眾不同的體驗。「但即使特徵已經如此明顯了,酒店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依然是酒店的價格、房間大小,這對於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心理落差。」
變化還不單單停留在用戶特徵和需求層面,供應鏈環節也不一樣了。於章濤稱,原來供應鏈大概就是地接社、批發商、旅行社等,OTA興起後,整個供應鏈之間的上下遊分工更加模糊、互相滲透,「大家或許都還比較迷茫,只能不斷尋找自己新的定位。」
但如果說供應鏈的哪個環節會面臨最大的危機,於章濤覺得是代理商和中間商。「代理商、中間商以前只是做著簡單的搬磚工作,促進商品得流通然後從中賺取差價。隨著科技創新可能會打通整個中間環節,這個價值就所剩無幾了。」
OTA的興起隨之引發了流量爭奪戰。於章濤拿好巧服務的旅行社舉例,過去流量基本上來自門店,如今尤其是小的旅行社,對OTA、微信等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從OTA上的獲客比例逐年提升。對於酒店來說,白學哲表示OTA雖然帶來了流量和收入,但同時酒店也要承擔巨大的分銷成本壓力。
白學哲笑稱,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痛並快樂著」。
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的未來在哪?
AI能更高效、智能地提供信息和服務,這是很多人對這項技術的認識。在應用場景層面,於章濤對於AI+酒店已經有所構想,例如在了解用戶畫像之後,對用戶進行智能推薦,或者在客戶遭遇到店無房時,啟動應急的反應機制找到替代的酒店,減少客服的溝通環節。
實際上,錦江WeHotel已經有了一些AI上的初步應用,包括在內部運營上進行了一些算法、AI的嘗試。不過在預訂到離店的整個過程當中,預訂前到入住的階段還無法覆蓋,但梁曉雲卻認為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的缺失導致整個商業閉環依然扣不上。
「比如他是在哪個場景、什麼時間段訂的酒店,這對我們的營銷來說至關重要,其他的部分酒店集團也都在做這個事情。但這樣的應用不一定適合用中國的市場和品牌,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只不過是背靠大集團,有這樣的數據和技術可以試一試,但最後能利用在哪一塊,我個人還不能確定。」
話鋒一轉,主持人王京將AI換成了區塊鏈,並讓認為區塊鏈技術在酒店行業有未來的嘉賓舉手。王京半開玩笑地說:「我看上一年來參們展會的區塊鏈公司,今年都沒有再來了。」
只有於章濤和石景奎舉起了手。
於章濤認為,旅遊行業的特點之一是標準化程度不高,比如在入住酒店前看的頁面,可能會和實際入住完全不一樣;第二是量化的難度很大,如果想對評分機制量化分析,最後也會發現這其中可能也會摻雜著假評論。
「區塊鏈的特點是透明、公開、安全,與旅遊業結合,起碼可以建立一個標準,讓老實人賺老實錢,不讓投機者賺投機錢。打破中間商代理商一直在利用的信息不對稱,讓流通更加透明順暢。」但於章濤話語剛落,又笑著說,「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總是很殘酷的。」
石景奎之所以舉手,更多是出於寬容和鼓勵。「很多人說網際網路、旅遊的瓶頸來臨,流量都集中在幾個大平臺,但大家如果仔細想想,這其實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不足,需要平臺來背書,可能區塊鏈是一個讓大家有機會實現從分到合、從合到分的技術,我希望這個技術有能力去打破現在這個行業的現狀,進行重塑。」
科技創新的尷尬境地以及未來的可能方向
智能科技的風一直在刮,但最近幾年陸續刮的風都沒有真正形成氣候。但為什麼沒能形成氣候?於章濤認為這其中運氣和判斷力佔了很大的成分。
「用一句放諸四海皆準的話來說,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的創新肯定有價值,也肯定能成功。問題是我們在預判的時候,到底什麼是市場需求和用戶需求,這個價值有多大,這點非常考驗人的判斷力。如果碰巧你踩對了點,那恭喜你,可能會成功,如果踩錯了,那就失敗了。」
例如,如果給於章濤判斷,他認為一個有價值的點在於讓上下遊更好地進行匹配。不過於章濤也承認,由於下遊各種用戶需求並不統一,上遊供應商的服務也不一樣,中間還有代理商,這個突破難度並不小。
而顯然,對白學哲來說,現在的科技創新並沒有踩對點。「我出差非常頻繁,但也好像從來沒有見到一段差旅途中連續性地出現過人工智慧等旅遊科技。目前科技創新可能對酒店的社交需求有幫助,但是依然很有限,至少在利潤上沒能帶來太多的撬動。」
上面所說的都是第三者的角度,那當自己成為當局者,又會有怎麼樣的選擇呢?王京提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如果在旅遊科技領域再做一次創業,你會選擇做些什麼?
梁曉雲考慮的因素在於國家政策是否支持,以及上升空間是否足夠。「例如出入境遊,國家政策鼓勵,空間比較大,加上出入境遊中例如支付、打車、語言等基礎痛點都還沒有效解決,如果是我可能會選擇在這上面做文章。」
於章濤選擇貼近大公司的需求,比如OTA、大酒店集團、微信、抖音等。「而且我做的是酒店行業的事情,所以可能會更靠近錦江等大酒店集團。不過我們可能會選擇一個小生態,專注於在一個領域把產品的邊界縮小,把市場的邊界做大。」
另一邊,如果當創業機會來到石景奎的門前,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出行方向。「在接觸歐美文化的時候,我發現歐美人的邊界往往沒有中國人寬廣,但卻更有深度。我覺得中國的創新企業在考慮創新時,也應該紮根到某一個領域,埋頭做下去。」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