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 即 臺灣省。
臺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 東北鄰琉球群島, 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臺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多元。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臺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締造了舉世矚目的臺灣經濟奇蹟,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臺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臺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住民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走過臺灣
作者:李懷吉(曾教書,陳郭人。著「秋草」,待付印。)
一直想去臺灣看看。
2017年9月,從運城飛臺北桃園機場。歷時八天,我和友人杜弘跟隨旅行團在臺灣走了一圈。從臺北順西海岸南下,到高雄,從東海岸北上到花蓮、宜蘭。臺灣的自然風景大概可以概括為山翠、水秀、樹奇、海美——阿里山、日月潭、大檜樹、太平洋。臺灣的熱帶風光讓北方人驚羨:植被茂密蒼翠的山巒、筆直高聳的椰子樹、杉樹,廣茅無垠近青遠藍的大海,以及顛覆三觀的寶島文化生態和民俗……
臺灣與內地同源,同宗,同史,同文,文字無差別,交流無障礙,但不一樣的地方也有很多。
9月下旬的臺灣,天氣依然十分炎熱,穿著短袖衫,額頭上的汗水流得滿臉滿脖子都是。我帶了一條小毛巾,擦一遍又一遍。太陽曬得人酷熱難耐、心煩意躁,路上的行人大都舉著遮陽傘,當地人則戴著可以遮住兩耳和脖子的那種布帽。臺灣的天氣有一種潮熱感,同樣是35℃,但感覺皮膚曬得生疼,衣褲發潮、發粘,像是扣在了蒸籠裡。
在臺灣,我吃到幾樣稀罕水果:蓮霧(有些淡淡的蘋果味道)、釋迦果(剝開滿是圪塔的皮,裡面一瓣一瓣的,甜甜的,有核兒)、百香果(個頭比棉花桃稍大些,用刀削個口,用小勺舀著吃,酸酸甜甜的)、洋桃(說酸又不是酸的味道)、芭樂(稍有點甜,木木的)。如果從味道好吃到不好吃來排個隊,那就是——百香果、釋迦果、蓮霧、芭樂、洋桃。
9月20日,我們住在嘉義的時候,晚上10時許,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了5.5級地震。那天夜裡,我們剛睡下,突然感覺床搖了幾下。臺灣導遊說,這種情況在臺灣很平常啦!
導遊劉嘉龍說,從自然條件上說,臺灣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刮颱風,太平洋每年大約生成20多個颱風,至少有3—5個會經過臺灣。颱風一來,停工停課,啥也幹不成了。他說,小時候,特盼望刮颱風。一刮颱風,就不用去學校上課了。再一個就是地震,臺灣處在地震活躍帶上,每天都會有2000次以上的無感地震。近期的1999年、2010年,臺灣都曾發生大地震,造成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查閱中國地震臺網:1999年9月21日,花蓮縣發生7.6級強震,造成1674人遇難,219人失蹤。2010年,我國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6次,其中有10次發生在臺灣。這其中,震級最大的一次是3月4日發生在高雄縣與屏東縣交界的6.7級地震,造成數十人受傷和很多房屋受損。
臺灣人講的是閩南話,一點也聽不懂,不過,他們都會講咬舌的普通話。臺灣人講話的腔調奶奶的,聲音拖拖的,感覺軟軟的。
臺灣人如今還在使用的繁體字確實繁而難,繁體「衛」字16 筆,簡體「衛」字只需要3筆;繁體「灣」25筆,簡體「灣」只需要12筆;繁體「穫」18筆,簡體「獲」只需要10筆……像我這樣年紀的人,上小學時學過二三年繁體字,如今見了,大多數還能認得,要是讓寫出來就不行了。小劉導遊說,小時候上學,最害怕寫自己的名字——劉嘉龍,三個字一共45筆,怎麼寫都寫不出來,急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我們晚上看電視的時候,畫面中有一句話「默克爾籲團結」,中間的「籲」字,我和杜弘都不認識。31筆的「籲」字,叫曾經教語文的我赧顏汗下。直到從臺灣回到家中,查了一下《現代漢語詞典》才弄明白,原來是「籲」字。啊,簡體字多簡單啊!只6筆,好認又好記。不管什麼原因,臺灣的繁體字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種痛,給學習和交流都帶來了障礙。
臺灣的物價蠻高的。我和杜弘在臺北「101高樓」上拍了一張照片,花了600塊臺幣,折合人民幣140塊。我們在苗慄縣入住的王府飯店,如果個人去住的話,需付臺幣2600塊,約合人民幣600塊。在臺灣,一個不很大的蘋果要30塊臺幣,一個菠蘿(臺灣人叫鳳梨),個兒較大些,要150塊臺幣,一個雪糕要30塊臺幣,一小碗有兩片鱔魚的面要80塊臺幣。在一個停車場便利店,一杯飲料標價50塊臺幣,一瓶礦泉水也要20塊臺幣。人民幣與臺幣當時的兌率為1:4.5。
臺灣的交通很好,臺灣西海岸的高速路四通八達。從臺北到臺中、高雄的高速路是單向四車道,一路暢通。臺灣的七八天,我們坐的旅遊車,一直在高速路上走,但是沒有看到一座收費站,車進車出高速站,沒有任何阻攔。臺灣東海岸的公路則是雙向兩車道,夾在山與海之間,隨坡就彎,蜿蜒而行,車子不敢開太快。
臺灣的道路雖然十分通暢,但由於臺灣地貌以山地為主,道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因此在臺灣沒有看到一輛電動摩託車,老百姓騎的全都是燒油的摩託車。臺灣有2300萬人。據統計,全臺有摩託車1500萬輛,除了小孩和很老的老年人,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一輛摩託車。小劉導遊說,他們家有5口人,就有5輛摩託車。小劉導遊說,臺灣的摩託車晚上不用推回家,就停放在路邊,也不用上鎖。臺灣的治安很好,很少有丟失摩託的事。我們看到,放在路邊的摩託車、排列得很整齊,很多的摩託車上都掛著頭盔。
臺灣的摩託車騎得非常快。不管是在公路上,還是在市區,都跟瘋了一樣,一輛一輛,「嗡——嗡——」地就飛馳過去了。公路上行駛的摩託車,常常夾在車流中,跟著汽車走,有時還會超車到前面去。
臺灣的摩託車規則意識很強。一大堆摩託車擠在路口,只要是紅燈,大家都是一動不動地耐心等著。儘管路口空無一車一人,所有的摩託車、行人和汽車都不會越過黃線。很多天的觀察,沒有發現一起闖紅燈的摩託車和行人。有一次,我們旅行團一行20多人過馬路時,右轉車出來,看到有行人通過,那些汽車便遠遠地停下來,耐心等行人過完,才開過去,行人中間有空隙也不插過去。在臺灣的幾天裡,從城市到市區外的各處道路上,沒有看到一個交警,倒是在高雄市的一個不大的街口,看到一個女交通協管員。
原本想著,臺灣島300公裡的東海岸,面對廣闊的太平洋,一定會有不少的漁港、漁船。但是,從臺灣南端的高雄沿東海岸一路北上,卻沒有看到一處漁港,甚至連一條漁船也沒有看到。可以用幾句話來形容臺灣東海岸:臺東山高密,山下村落稀。海闊拱彎路,山野滿翠綠。海闊到無垠,長空萬裡藍。風撩皺浪練,心隨海波遠。
在高雄,幾乎沒有看到高層建築,只是一些不高的樓房,也有一些老舊的瓦房。高雄市保留了一小段先前的小火車鐵軌和一個蒸汽機火車頭,鐵軌就在行人的腳下,火車頭就停放在街道邊,沒有框框罩著,也沒有欄杆,人們可以靠近,可以觸摸,甚至可以爬上機車,景與人融為一體。
在高雄,我們的車停靠在高雄國立小學門口,高雄小學面朝大街,沒有大門,寬敞的門口,只有一根與停車場一樣的欄杆,也高高地豎在磚砌門柱的一邊。小學的門口也不見有門衛,只見有家長帶著小學生三三兩兩地從學校裡走出來。
高雄的夜市很熱鬧,街道兩邊小攤林立,一家挨著一家。小攤上吊著電燈泡與商店牆上閃爍的霓虹燈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燈火輝煌、奼紫嫣紅的景象。夜市上有賣燒烤的,有賣粥的,有賣牛肉麵的,有賣水餃的,有賣水果的,有賣冷飲的……各種各樣的美食,人們在小攤間穿來穿去,異常紅火。大概這種密集而侷促的布滿攤販的街市才是百姓眼中的繁華吧!
臺灣有個奇特的民俗。車子從嘉義市區經過時,我們看到,一個學校和一個商店的門口,兩邊擺放了一溜的花圈。我們以為,那裡面一定是有人去世了。臺灣的小劉導遊告訴我們,在臺灣,死了人可以送花圈,而且商鋪開業、學生考績優秀、結婚生子、老人過壽、職務晉升以及看望病人都是要送花圈的。所送的花圈是一樣的,有鮮花做的,也有塑料紙做的,只是花圈上的賀詞不一樣而已。送給逝者的花圈上面寫著一別千秋、駕鶴西遊等;送給商鋪的花圈則寫著開業大吉、財源廣進等;放在學校門口的花圈是家長送給考績優秀的孩子的,寫著某某學生的名字,祝賀其學業有成、前程錦繡等;給新婚親友送的花圈上面則寫著天長地久、百年好合等;給職務晉升者所送的花圈賀詞一般是德才兼備、步步高升等……臺灣人對花圈的廣泛使用和沒有避諱,讓遊人大開眼界。在我們的族群中,常有這個講究、那個講究,如果你不去講究了,或者給某件事賦予自己心中的意願,那又怎樣?
旅遊車行駛中,每經過一個村莊,總能在小村中看到一座小小的廟宇。廟宇雖小,卻建造得金壁輝煌。廟宇頂上雕塑著高高的房屋、人物、動物等,別有一番風景。
劉導說,臺灣人大約有60%的人信佛,其餘則信基督教、天主教等。臺灣人拜佛很虔誠,每月的初二、十六,必擺上獻品,焚香而拜。在南投縣集集鎮,傍晚時分,我們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拄著拐杖,從家門裡拐出來,手裡舉著一柱燃著的香,轉向左面的方向,緩緩地虔誠地揖了三揖,然後將香柱插在門邊的牆縫裡。我看到,在不遠處一個院門邊的牆上,鑲雕著「阿彌陀佛」的字樣。
在臺灣,除了敬佛,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祭拜的神靈。警察和政府機構的公職人員每個月會定期拜祭關老爺,表示忠於職守、盡心工作;漁民拜祭的是瑪祖,乞求漁業豐收、平安歸來;公交車司機每次出車必拜祭哪叱神,乞求一路順風、出行平安……
臺灣的中臺禪寺是近年新建的一座大型佛寺,建築輝煌,廟宇宏大,三對黃銅廟門足有10多米高,每一扇銅門重達5.5噸,廟堂頂端鑲嵌了一顆十數噸的巨大銅珠。導遊說,這座佛廟的建造共花費了50億臺幣,這筆巨額資金全部是由佛教信眾捐獻的。遊覽中臺禪寺時,廟門敞開,佛徒和遊人可以自由進入,不收任何費用。
在臺北士林官邸公園,我們遇見了一位帥氣精幹的姓徐的臺灣導遊。談話間,他說,臺灣的父母不會給孩子買房買車,孩子自己有能力結婚,就自己去搞,大人不會幫他。孩子要是沒有能力,那你著急結什麼婚?他說,孩子成年以後,就成了一個獨立的人,要靠自己的奮鬥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不能再依靠父母了。臺灣人的價值觀,已經走入了現代化,與內地人的家庭觀念已經大相逕庭。
這個看上去十分幹練的徐導說,臺灣人現在生活得也很艱難,小馬哥在任的時候,跟內地關係搞得好,內地與臺灣在經濟上互補互利,臺灣經濟得到很大提升。現在蔡英文跟大陸鬧掰,兩岸通航大大縮水,搞得臺灣經濟和旅遊業大幅下滑,現在每天都有人到總統府門前示威抗議。但是蔡英文根本不理會這些,老百姓拿她沒辦法,只有等到兩年半以後的選舉了。
在乳膠寢具店,一個叫高麗霞的店員向我們推銷床墊、枕頭等寢具。聊起家庭的話題,她說,臺灣的婆婆娶了媳婦後,就解放了,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從此就全部交給媳婦來打理了。即使媳婦要上班工作,要接送孩子上下學,也必須按時給婆婆、公公及一家人把飯做好,而婆婆完全不用插手。要是有了媳婦,婆婆再去插手做飯,就成了鄰居街坊的笑料。吃完飯,婆婆、公公甩手就走了,所有的家務收拾都是媳婦的事。每半年的時候,兒子、媳婦一定得帶著父母去外面吃一次大餐,以表示對父母的孝敬。過大年時,媳婦、兒子要給父母送上大紅包,以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臺灣人的觀念是,我的婆婆、公公我已經孝敬完了,我的兒女我已經養育成人了,我的人生責任已經完成了。你們現在做的都是你們應該完成的人生責任,沒有任何說的。
在南投縣埔裡鎮,我看到路旁每一處的垃圾桶都有兩個,一個桶上寫著「一般垃圾」,另一個桶上寫著「資源回收」。在嘉義縣的一個村口,我看到從旅店門口駛過的一輛垃圾回收車,車身上寫著「沒有分類的垃圾不收」。
小劉導遊說,在臺灣,農民到了老年後,每月有6000塊臺幣的養老金,不算多,但生活沒問題。臺灣的老百姓到醫院看病,不用掏錢,只掏個掛號費就行了,大病買藥也不用掏錢。
小劉導遊還帶我們遊覽了位於慈湖的蔣介石雕像群,它座落於桃園縣慈湖旁邊的草地上,各式各樣不同姿態的蔣介石雕像有300餘尊:有半身像,有立像,有拄著拐杖的,有坐著椅子的,有騎著馬的,還有與小學生坐在一起的……蔣介石當總統的時候,大搞個人崇拜,自詡拯世偉人,臺灣的各個政府機關和所有的學校均建立了蔣公銅像。蔣介石去世後,後來的臺灣政府通過立法,從機關和學校搬掉或打碎了蔣公銅像。一位國民黨人將沒有破碎的蔣公銅像收集起來,擺放在慈湖邊上,於是形成了這個雕像群。
臺灣之行帶給我許多新奇的感受,讓我目睹了寶島臺灣的熱帶風光和異域民俗,開了眼界,長了知識。
陪伴了我們一大圈的臺導小劉,30來歲,皮膚有些黑,眼睛細細的,個子不算高,胖胖的。他是大學本科畢業,是學化學的。他給我們講了許多關於臺灣的歷史、地理、人文和民俗方面的知識,講得不錯,只是編著各種詞兒逼著遊客購物的行徑讓人很不舒服。他說,你們都不買東西,我回去都沒臉見爹和娘了;你們再不買,我就死給你們看;我一直看著,有的人買了,有的人還沒有買……這讓臺灣之行的美好心情多少打了些折扣。
臺灣歸來,我在想,臺灣行的美好滋味,是在「將要」抵達勝地的時刻。這時候的滿心憧憬,令人嚮往,教人心醉,及至觀後,滋味便稍稍散去些。然而走過臺灣,發現臺灣之美,不在風景奇麗,不在景物闊綽,而在於那些低眉順氣的村市,在於那些純樸自然的民風。臺灣就像一個識土懂水的老農,不宏論,不自詡,安于田壠,安於稼穡,自衣自食,勞作自在,精耕細作著自己的田壠夢;臺灣又似依在翠竹叢前的一個俊俏村妞,安於老宅方塘,作於稻田蕉林,用心織網,虔心拜佛,不妖不爭,豐儉由已,不施粉黛,天然純樸,風姿綽約,溫婉可人。安穆靜婉之臺灣,悸官由民之臺灣,教人油然而生眷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