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山,在縣治東南七十餘裡東峪村之東。丹嶂萬仞,自下望之,有白羊奔躍狀。山下出泉,為東峪河發源之地。白羊位於五龍池南面,距五龍池19公裡,全村37戶人家,120多口人,村民勤勞,民風淳樸,家家有飼養牛羊、發展畜牧的習慣。
(1)白羊村海拔近2000米,東南有南天門,西北有羊河門,整個山勢呈東西走向,地域內東西約七公裡,南北約五公裡,地質構造獨特,由於遠古時劇烈的地殼運動,形成地質奇觀:奇峰峻岭、懸崖峭壁,山上有許多自然景觀,山溝裡巨石滾滾,苔漫石上,河床上流水潺潺,清澈見底,間或有微型瀑布發出美妙的聲響;山坡上密林蔽日,花草繁茂,環境幽靜,令人陶醉。流域內,高山流水,一派綿繡風光。伴隨著自然景觀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是集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綠色旅遊避暑勝地。
五臺縣城向東南行約34公裡,站在陡寺村永安橋上,向東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景點是「和尚領著大姑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陡寺村向東行四公裡,便進入白羊地域。在白羊與南黑山交界處,有「三個和尚與三個大姑娘」的景點群,栩栩如生,見者無不稱奇。傳說是很早以前,在白羊東南五公裡的地方有一龍泉寺,寺裡住著許多和尚,住持年輕英俊,出身貧寒人家,寺院附近有一村莊叫宋家窯,村裡有一趙姓人家,養有三個女兒,大女兒老實巴交、安分守己、對父母言聽計從,二女兒端莊秀麗,性格內向、心裡做事,小女兒長著一雙會說話的美麗的大眼睛,天生麗質,如出水芙蓉。再加上性格開朗,甚是惹人喜愛。由於打柴、挑水等機會,住持與小女漸漸由相識發展到相愛,幽會熱戀,很快發展成一對難分難離的情侶,小女父母大人得知後,嚴厲訓斥了小女兒一番,後見還是不能斷絕其與住持的往來,遂白天黑夜地將小女兒嚴加看管起來,冬去春來,時令又到了大地回春,住持與姑娘難熬相思之苦,姑娘在姐姐的幫助下,借走親之機,偷偷見到了日夜思念的情人,為了永不分離,二人決定還俗私奔,到西方過男耕女織、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住持平日裡有兩個小和尚(其中一個小和尚與二女兒暗戀)甚好,兩個小和尚非常同情住持的愛情,決心幫助住持出走,三人經過緊張的準備後,擇日起程,悄悄離開龍泉寺,住持和姑娘走在前面,一小和尚背著簍子,帶著簡單的吃用東西,二女兒羞答答地拉著距離跟在小和尚後面。另一小和尚牽著駱駝,馱著些貴重物品,四人沿著晉冀交界處的密林山道,取道白羊、陡寺一路向西走來。住持、姑娘等四人,匆忙趕路,時近中午時,一行人到達白羊西北的烏牛寨前,此時,人困駱駝乏,又飢又渴,便停下來休息、喝水、吃飯。爾後,住持領著姑娘,準備重新上路。恰在此時,聽到後面人喊馬叫,原來是姑娘父母得知,兩個女兒與和尚私奔後,急派大女兒騎著快馬追了上來,姑娘的姐姐吆喝的瞬間,駱駝朝後掉轉了頭,姑娘、住持與兩名小和尚先是一驚,後是一怔,不知什麼原因,住持與姑娘曠世奇緣的動人情景一剎那被永遠定格在這天地山水之間。美麗的青春書寫下永恆的愛情絕唱。從此,在白羊與南黑山之間就有了「和尚領著大姑娘」、「和尚背簍子」、「和尚牽著駱駝」、「大姑娘騎著駿馬」(半匹馬)、「大姑娘嶂」的景點群,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痴情人。
至今,留有他們吃喝剩下的神水、「饃饃石」、「糕石」。神水常年不斷,冬季不凍,更為神奇的是人們喝上此處的水,從來不肚痛。神水上建有「大仙爺廟」。大仙爺廟上面梁上有兩個無底洞,冬天洞中冒出的熱氣使周圍的柴草結上厚厚的霜。
(2)山岔口順著山路走不多遠,便是二流咀崖,對面是山牆山,風景迷人,山上有懸鐘堂,掛鍾崖,懸鐘堂內有廟、龍池,崖邊上有馬蹄印。傳說是武聖關老爺騎馬路過時留下的。康熙二十六年的《五臺縣誌》村邨中記載:「陡寺村古剎甚麗,其林木翳蔚,飛瀑如練處名『懸鐘堂』。」掛鍾崖上原來掛著兩座鐘,一座銅鐘,一座鐵鐘,傳說是明朝末年,南蠻子壞了風水,懸鐘堂內的銅鐘與盂縣龍堂寺的鐵鐘,商量好一齊上五臺山,後銅鐘自動上了五臺山,龍堂寺的鐵鐘在上五臺山途中,在石佛寺(教場村)撞在崖上碰碎了,留下地名——鍾音崖,掛鍾崖只留下掛鐘的銀钁。傳說,一和尚為了發財,攀登到懸崖上想扳銀钁,最後銀钁未扳下,自己卻摔死在懸崖下。懸鐘堂神像雖小,但卻是全神,佛殿、閻王殿等都有,傳說白羊、南黑山的人死後,不必再到陡寺閻王殿,而是去了懸鐘堂。懸鐘堂前不遠處有個洞,洞多深不詳,進洞走一段,便會碰到豎立的洞,只聽見嗚嗚作響,深不可測,洞口原架著一根木料,已腐朽,沒有人敢踩著過去。山牆山狀如葫蘆,自然林茂密,山上還有「起肚崖」、「轎頂山」、「獅子墩」、「黑風洞」、「閻王鼻頭」等景點。二流咀底下河床上有一連串天然浴池。
(3)繞過二流咀崖,朝東望去,遠處峰頭下200米高的「刀刃山」似一把寶劍直刺藍天。刀刃山(一柱擎天)實為鷹頭,所在山勢呈雄鷹展翅之狀,建國前,常有蠻子家用紅線,一頭拴住刀刃山,另一頭拉到溝底壓在大石頭底下,大概是恐怕有朝一日雄鷹展翅飛上藍天。
「刀刃山」前不遠處,兩山對峙,這裡就是伏天還有結冰的羊河門。傳說,兩座山是兩扇門,很久很久以前,黑夜兩扇門自動關閉,內外隔絕。穿過山門,右邊懸崖如劈,懸崖中有遠近聞名的石羊,白羊村便是由此得名,白羊生在平山縣白羊關,長在白羊村,葬在白羊墳。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秋季夜間,白羊自動從崖上下到河裡,到地裡吃穀子,到平山吃麥子,後被南蠻子發現打斷一條腿,從此就再也下不來了,永遠留在峭壁上,現在還可以清晰地看到白羊的痕跡。從滑石片到羊河門約五華裡長,溝內巨石滾滾,叫巨石溝。兩面山崖上,依次分布著「石獅子」、「石獅子燈」、「石劍」「月亮巖」、「石猴」、「石雞」、「坎膝蓋」、「雷公頂」、「老牛屁股」等景點,令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豬」、「石羊」、「石棺材」、「石雞」、「石猴」稱為羊河門五大景。白羊崖往前300米,便是白羊村,該村座落在南山腳下,一條街連著各家各戶,西頭街寬敞,稱「臥虎灘」。傳說是古時候,有兩個神仙下凡的婦女,拂曉早早起來碾米,看見在碾道裡臥著一隻老虎,兩婦女趕快過去,用碾棍把老虎壓住,所以「臥虎灘」又叫「壓虎灘」,又傳說,閻錫山曾在一次夢中夢見「臥虎灘」,醒來急派手下人四處查尋,後在白羊村尋見「臥虎灘」,得知「臥虎灘」東面晉冀交界處,懸崖峭壁,關隘險要,易收難攻,是山西東部的重要關口,為防奉軍入侵,遂撥軍費,在南起「南天門」,北至新鷂溝幾十裡長的懸崖峭壁上,打了36個深洞,用於貯存軍火,駐兵防守。僅白羊村就有十個洞,當時駐紮著一個連的兵力。出白羊村向東南至南天門,約3公裡,山勢較緩,一路上隨處可見灌木叢生,各種花卉點綴著綠茵,鳥鳴林靜,「石人」靜立,怡然自得。中間有兩個小溝叫「情人谷」,情人谷裡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溫馨,充滿了浪漫,在悠悠的白雲下,在緩緩的山坡上,在綿綿的野草裡,情人們在情人谷裡走上一趟,定會結下幾世的情緣。晉冀交界處的「南天門」,門勢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老百姓形容此處是舉手摸星星,低頭望深谷。南天門懸崖下,有一圓柱山,突兀而起,傳說,八百年前,這裡是山寨,有一將領率兵佔據山寨,佔山為王,官兵久攻不下,後用火攻,火燒山才消滅了賊寇。據說,在石家莊史志上尚有記載。在晉冀交界處,有座「三縣嶺」(海拔1789米),嶺西北是五臺縣,嶺南是盂縣,嶺東是平山縣,雞鳴聞三縣。
抗戰時,當地一婦女生下一怪嬰:一生下來就會說話、滿嘴牙、長著長頭髮。他說:別看我頭髮長著長,日本鬼子八月裡進山莊;別看我滿嘴牙,日本鬼子回不了家。說完就死了。1938年農曆8月7日,日本鬼子經盂縣從牛道嶺進入移城河流域,郭天民、唐延傑率領八路軍在牛道嶺痛擊日本侵略者,八路軍五大隊沿途進行了阻擊。1938年9月25日至30日,發生了柏蘭戰鬥,消滅日軍400多人,擊斃日軍清水正夫少將。1939年農曆5月3日,日本飛機首次對移城河流域進行了轟炸, 1940年2月(公曆3月12日),八路軍19團和特務營在王城樊山尖英勇阻擊日軍,戰鬥從拂曉一直打到黃昏,日本鬼子一開始是900餘人,中午從窯頭增援200人,下午又從五臺縣城增援300餘人,日軍在大炮掩護下,多次強攻未克,最後留下200多屍體,乘著夜幕,向西南撤退。王城戰鬥,粉碎了日軍扼殺設在堯溝村二分區司令部的企圖,沉重打擊了日軍。
1941年秋,日軍在石佛寺、王城村、東峪口、砂崖村、柴塔都修了碉堡,製造了「無人區」,利用漢奸偽人員成立了維持會、偽軍建設隊、歸順班,實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和野蠻的法西斯統治,當地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奮起反抗,抗戰異常艱難。五臺縣委書記劉梅帶領譚啟龍、柳蔭,曾在「三縣嶺」指揮過抗日戰爭。三區幹部馬力、趙特、曲林、胡克、劉大海帶領遊擊隊,常年活躍在白羊的高山密林中,聶榮臻元帥率領的八路軍二分區,曾在鴿子崖堂、村邊古墓、村西南崖堂藏過絕密文件。聶榮臻元帥曾在堯溝村住過。
白羊村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遊擊隊活動的足跡。當地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英勇的抗日史,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當時流行的一首抗日民歌這樣唱道:「圪瘩窩窩酸又甜,八路軍吃的真可憐,糠甜面、青菜飯,每日起來打勝仗」。在抗日軍民的不斷圍困打擊下,日本鬼子屢次收縮退出。於1943年9月從石佛寺炮臺退至白家莊,最終退出了移城河流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八路軍二分區藏糧洞位於孤石溝裡財糧塔上,藏糧洞共有16個,洞寬2米,高2.5米,深5米。洞內藏有五臺全縣民眾所捐的豆子、小米、玉米等,一個洞存糧1萬餘斤,一共存糧18多萬斤。閻錫山打的防守洞也是八路軍存糧的地方。給財糧塔送的公糧,外面的人送到堯溝村後,再由堯溝村的抗日積極分子送到財糧塔;給防守洞送的公糧,外面的人先送到白羊,再由白羊村的抗日積極分子送到防守洞下面,爾後由八路軍著專人送到防守洞,以防洩露遭日軍破壞。
(4)孤石溝裡有一巨大孤石,號稱天下第一大印。緊挨堯溝的東峪村,東北方有一鳳凰山(「老漢山」),村中明嘉靖年間(1522-1567)曾出過「元寶財神」——胡潤,胡潤生前把他的巨額銀兩埋藏在廣艮溝,民間流傳:「九麻盒(堂)、十八甕(銀子),能賣了打墒的牛,也甭賣了廣艮溝」。界限東起崖堂門,西至黑石頭約一公裡。在三縣嶺下,還分布著二千多畝原始森林,令人奇怪的是,平山縣、盂縣的樹種是柴樹,而五臺縣這邊卻是樺樹,晉冀交界處還是重要的自然植被分界線。三縣嶺東約四公裡處,有一古長城遺址,長約40米,高10米。還有白羊關。白羊關被譽為「天下第二關」,位於河北平山縣營裡鄉,與山西省五臺縣陳家莊鄉白羊村交界。《東周列國志》記載,白羊關建於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因與現在的山西省五臺縣白羊村相鄰,是越過太行山到達山西省必經之途,建立關口,故名白羊關。
白羊村西北方,有一高山叫「烏牛寨」,巍峨壯觀,寨上面積約四千平方米,四周是十幾丈高的懸崖,只有一條險路,可攀援而上,「烏牛寨」分前寨、後寨。古時候住著幾十號人,養著馬匹,耕種土地,舞刀射箭,繁榮一時。傳說「烏牛寨」下臥著一頭烏牛,寨前石雞筒有些亂石,形似一群「石雞」,昂首挺立向著西方,高山(天狗星下界)反寨時,金雞報情,高山率兵從西一來反寨,「石雞」就呱呱叫,寨上烏牛聽見就站起來,寨隨烏牛同時升高,烏牛寨是一座活寨,因此高山屢反不下,後來,高山避開石雞,繞到烏牛寨背後,等待時機,尋找破寨辦法,後見寨上夥夫經常從寨上下到溝裡挑水,於是心生一計,一次,夥夫又下到河裡挑水,高山變成一條小狗,一直跟著夥夫,夥夫見狀心想,你想跟著就跟著走,於是就把他帶上了「烏牛寨」,一上寨高山立地現了原形,瞬時撒豆成兵,才把寨子上的人,嚇得退到西面,從十幾丈高的懸崖上跳下,全部摔死。現寨上還有磚瓦、罐、宋刀、兌窩、人骨等遺物,還有四個深深的牛蹄印。
遺碑上刻著:
手搬降龍木,:腳蹬降龍木,
嘴對嘴喝燒酒,想取銀兩靠右手。
傳說寨上藏有鍋扣鍋的銀兩,吸引得一輩又一輩的當地居民挖尋不止。後來,又過了許多年,有一次,烏牛從寨上下到河裡喝水,不巧遇上蠻子家,蠻子家破了烏牛,烏牛就再也沒有回到寨上。烏牛肚裡的東西全流到了喝水的地方,形成了「龍池」,「龍池」東側懸崖叫「烏牛汖」。「龍池」深不見底,當地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山修路時,掉進去許多巨石,人們以為填平了「龍池」,其實「龍池」裡一塊石頭也看不到。「龍池」外側臥一「石豬」叫「逼水豬」即攔住河水,不讓河水進入龍池。神奇的是「逼水豬」每逢下雨,豬身上就會長出一寸多長的豬毛,常有好事者雨後慕名來到「逼水豬」旁,拔起豬毛想探個究竟,皆驚訝不已。
白羊村東北方,有鷹嘴崖(石雕)、柳林尖觀日出和打雞窪五龍池等景點,且緊鄰河北省黑山關風景區、景區內楓樹滿山坡,秋季行霜後,漫山遍野一片紅,霜葉紅於二月花。白羊村東南方,約五公裡處,有龍泉寺,民間傳說是:先有龍泉寺,後有五臺山。白羊村南四公裡處盂縣境內,有一龍堂寺。民間傳說,龍堂寺是五臺山支出來的寺,龍堂寺的路要通五臺山,一旦修通時,世間將會發生大的變故,究竟會在什麼年間發生什麼變故,誰也不知曉。與白羊一山之隔的南黑山,村後有一桃花坡,每當陽春三月,春風拂山村,桃花便燦爛,年年笑東風。桃花坡山腳下有一桃花洞,洞口很小,洞深不詳,看不到洞裡面去,洞口離地面1.5米左右,古時洞口掛有鍾,不是當地人指點,外面人即使到了洞口跟前也很難確認。傳說洞裡住有仙女。相傳民國前,當地人做事宴需借盔盤細碗時,只要到洞口燒上香一禱告,洞中神仙即把所需用具如數送到洞口,辦完事需及時如數送還,即使打了也不要緊,只要把打了的一同送回即可。後來,白羊村有一家做完了事宴,往回送時少了兩個盤子,以後誰想借也再借不出來了。清末,住在桃花洞前的閆家,做事宴時曾借過用具。洞前有老榆樹,村民不敢折其枝,後榆樹倒,村民曾有兩人因折樹枝而精神失常。白羊村地理獨特,山水神奇,充滿魅力,明月夜行走在白羊山路上,在流水潺潺、松影斑駁的氛圍中,你可領略到:「明月松間照,溪水石上流」的美好景色。
佇立在「南天門」上,頓覺天高地闊,向北可以看到五臺山的北臺頂,向南可以看到盂縣城,向西可以遙望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向東紅色旅遊勝地平山縣西柏坡方向眺望,群山盡收眼底,千山萬水似萬馬奔騰,又似波濤洶湧,崗南水庫天藍色水面可以看到,日出時只見太陽從崗南水庫冉冉升起,夜晚華燈初上時可看到崗南水庫東北面的萬家燈火,在這裡你會體會到「登上高山巔,一攬眾山小」的韻趣,會發自肺腑的感慨——「江山如此多嬌」。烏牛寨遺址、遺物在勾勒著歷史背影。站在古山寨遺址上,有一種跨越時空的強烈感受,透過厚重的歷史隧道,你可遙想當年華夏先人據險為寨、佔山為王時的生存方式。
總之,白羊村神奇的自然景觀,閱盡人間春色,一些美麗的傳說,令人神往,有待當代人開發這片美麗的自然生態旅遊避暑勝地。近年來,時有來自河北周邊省份的旅遊愛好者,或三、五人,或二、三十人,來這裡遊覽避暑,在南天門下,在蓮花池旁,野外露宿。成為陳家莊鄉文化旅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簡介:胡立成,筆名虹雨,五臺縣東峪村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鄉土文化宣傳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等。曾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 郵箱:879921678@qq.com
品牌文化:在脆弱中堅強才是真正的堅強和堅韌,時間才是評價一個作家作品好壞的最公正的法官。(林清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