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有許多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蹟和名人軼事傳說,可能對於年輕人而言很多只在課堂聽老師講過,或者家裡的老人當故事說過,但是有一個項目確實人人都知道並且人人都享受著它帶來的便利,就是三峽大壩。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近幾十年才建成的一座工程項目,其實並不是的,它的歷史非常久遠,久到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當時孫中山希望利用西方的技術發展中國的實業,並發表了一篇論述,而這片論述使實業界大為震動,都非常支持孫中山的想法。國民政府於上世紀30年代開始籌備在長江上遊建設水電廠的事情,雖然報告也寫了不少,計劃也列得很清楚,甚至連預算都有了,但始終沒有落到實處,成為了一紙空文。儘管在後來幾十年間有許多專家和勘探隊前往,但最終都是因為資金問題沒能實現。
儘管三峽工程真正建成的時間不過十幾年之久,但是它在治理洪災,改善航運,抵抗乾旱,蓄水發電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後來甚至發展為旅遊景區。而去過三峽參觀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大壩在排水的時候水並不是直接往下流,而是有個向上的噴發,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個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大家想一下,你站在一樓朝陽臺外丟個東西,比如鉛筆盒什麼,如果打到你的同學,他可能只是會被砸得疼一下,如果你站在十樓的高度朝下扔,砸中你的同學,那後果可能就不堪設想。對大壩來說也是一樣,因為大壩為了多蓄水必然會提高水位,而水從水庫裡流向外面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百多米的落差,水流的衝擊是非常可觀的,如果就這樣讓水垂直落下去,時間久了會在壩底形成許多坑洞,無形之中就增加了整個大壩的危險。所以讓大壩的水稍微朝上以一個角度噴出去,就像子彈飛出去一樣會有一個拋物線,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水流的動能就會被消耗一部分,對壩體的傷害就沒有那麼大,同時在飛出去的過程中,大股的水流也可以分散成為小股的水珠,會直接落在水裡,衝擊力也就相應的變小了。如果不採取這種方法放任其垂直下落,對三峽沿岸的人民和三峽工作站的人員都是非常大的安全隱患。
設計三峽工程的工程師的智慧著實讓人佩服,他們不僅想到了該如何規避對壩體的傷害,還準備了多種排水的方法,以應對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下的考驗,從而使人員安全得到保證的情況下使大壩利用率最大化。大家認為他們是不是很厲害呢?有沒有其他工程的設計思維也是非常巧妙,值得學習的呢?歡迎大家多在下面提出自己喜歡的工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