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希臘文明的發展特點,殖民、同盟、城邦
希臘文明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文明,自始至終都是以城邦狀態發展繁榮。由於其極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造成了希臘城邦的經濟政治的多樣化。這既是希臘的特點,也是希臘繁榮發展的優勢,但同時也是沒能建立自己的霸權,無法統一自己文明的一大遺憾。
希臘文明的快速發展時期是從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的。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紀隨著馬其頓的徵服而結束。談及希臘文明,我們不能僅局限於希臘半島,至少應該從最初大殖民運動以後希臘人將自己的活動範圍擴展至整個地中海開始。
而希臘人活動範圍的擴張,以及希臘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往,並沒有使希臘催生出一個統一的政權,希臘各城邦依然相互獨立。最多只不過結成城邦同盟,共同維護各自的利益。而希臘是在周邊民族當中,在特定時間發展最迅速的文明。
也曾經希望以一種城邦制度的形式獲得整個地中海霸權,但是很顯然周邊的民族和國家並沒有給希臘人這樣一個機會。由於城邦同盟自身的一種分離性,以及周邊的迦太基羅馬,波斯馬其頓等國家的競爭,希臘人終究沒能建立自己的地中海霸權,並且在周邊各種勢力的進攻下成為了附庸。
希臘文明的自身因素,分析希臘城邦為了無力建立文明霸權!
我們先從希臘內部看看希臘城邦作為一個長期分裂的共同體,具有哪些特點?最終為何與地中海霸權失之交臂。希臘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海島文明,在地理位置上並沒有天然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甚至連一個地理中心都不復存在。而且與其他文明古國不同的是,希臘它僅僅作為一個文化特徵和概念,而並非是一個國家,這在世界文明體系當中獨樹一幟。
但是希臘有一個自己最大的優點,那就是海島眾多,商業發達地理位置優越,對於非洲,亞洲和歐洲其他地區的交往,有著自己絕佳的地理優勢。在文明發展之初,雖然周邊文明也在發展,但相比較而言,各自處於相互孤立的狀態範圍內。相互接觸交叉的範圍和頻率並不大,一定程度上是各自發展的,即便希臘進行了大殖民運動,在各地建立了希臘城邦。對於其他文明有著更頻繁的接觸,雙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沒有爆發什麼明顯衝突。
而大殖民運動催生出來的小城邦與原來的城邦也並沒有從屬關係,雙方是平等的。各自都在維護自己的獨立。同時又由於希臘城邦及殖民城邦都處於小塊平原或者土地貧瘠的地方。所以殖民運動並不能使希臘文明自給自足,依然需要通過強大的商業往來維持整個文明的發展。在政治格局上依然處於小國寡民的發展之中。
而各自獨立的城邦化發展,雖然沒有政治上的從屬地位,但是由於在擴張的過程當中各個城邦之間的矛盾也十分突出,相互進攻對立,這種城邦之間的兼併造成了城邦體系之間的相互牽制。從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城邦領導整個希臘世界。
自然不存在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能夠使希臘文明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希臘沒有能夠成為領袖的政治團體。其中的陸軍霸主斯巴達就曾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稱霸希臘。隨後不久雅典就成立了提洛同盟,並且與斯巴達就希臘霸權進行了爭奪,從而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戰爭使斯巴達力量增強並取得勝利。
但是城邦危機也已凸顯,隨後雅典迪比斯克林斯等紛紛再次結成同盟,反對斯巴達。斯巴達被迫尋求波斯的援助,希臘世界一片混亂。在西部戰爭時期,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和雅典領導的提諾同盟是希臘城邦形成最大的兩個軍事同盟,在戰爭過後城邦危機時期。斯巴達雅典,科林斯紛紛成立自己的同盟,相互合作,共同對付有可能在雅典稱霸的城邦。
這使得希臘內部的政治經濟出現了分裂,根本沒有形成強大的整合市場。在陷入內亂以後喪失了外敵入侵時協調統一的抵抗能力。而且相互之間的同盟十分複雜,他們在政治上依然是獨立自主的同盟,也只是維護本幫的利益,並非是因為統一。而且長時間十分頻繁的分分合合,也導致了希臘社會的進一步割裂 最終在政治上希臘城邦分崩離析。
希臘文明西地中海霸權還未成型就被截止,從此不入西地中海
在外部壓力上,雅典的稱霸與衰落,最先反映在西地中海地區的殖民問題。在希臘文明的西部迦太基和羅馬相繼取得了地區霸權,但此時希臘的殖民城邦也已經在西西里義大利進行了早期殖民。甚至在高盧和西班牙地區也有希臘殖民城邦的建立。希臘人雖不是最早到達這一地區的人,但是卻是殖民速度最快的文明。
一系列城邦也基本構建了希臘文明在地中海周圍的貿易網絡。但是希臘殖民的結果並不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依然是殖民城邦相互獨立。而這又給了迦太基和羅馬以崛起的可能,當時希臘在地中海地區的殖民和貿易就遭到迦太基人的競爭。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城邦,並且在西地中海穩步發展,逐步掌握了當地的貿易。
將其他城邦逐步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建立了強大的殖民帝國。迦太基人與希臘人在公元前580年發生了第1次衝突,迦太基人幫助各地的土著人反抗希臘殖民者,並且取得勝利,希臘城邦在西地中海地區的霸權還沒有成型就結束了。此後希臘人也沒有再踏入過地中海西部。迦太基很順利的建立了自己的西地中海霸權,並且進一步佔領希臘人的城邦。
而在希臘本土,雅典與斯巴達此時正在進行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希望通過對外作戰,領取更多的自然資源,填補雅典帝國的軍事消耗。所以進行了一場西西里遠徵,結果遭致慘敗。這是希臘殖民城邦與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進行西地中海霸權爭奪的一個縮影。
此後的希臘城邦不得不轉變其對外政策以適應新的國際形勢。一部分希臘城邦依然堅持獨立,一部分希臘城邦宣布歸屬於迦太基。還有一些人則希望羅馬能夠為自己提供安全和幫助,雖然當時的羅馬並不強大。但是當羅馬開始逐步接管希臘城邦的時候,大多城邦又開始反悔,進而與羅馬作戰。
然而羅馬的城邦統治政策很顯然優於傳統的羅馬城邦,可以為同盟者提供安全軍事保障。這贏得了很多同盟者的認可和支持。在義大利的很多希臘城邦,或是自願或是被迫脫離了雅典人,斯巴達人甚至迦太基人的控制,歸屬於羅馬,而希臘在西地中海的存在徹底退出。
失去霸權可能的希臘成為波斯馬其頓附庸,城邦危機使前期軍事優勢盡失!
在希臘文明的東部,東方最強大的國家,波斯帝國曾經三次率大軍進攻希臘半島。經過希臘城邦斯巴達和雅典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最終的作戰勝利,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波斯也並非對於希臘束之高閣。在隨後爆發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當中,波斯帝國在其中也發揮了積極影響。一方面雅典作為一個民主城邦,想要建立自己的雅典帝國,並且挑戰斯巴達在雅典的主導地位。
斯巴達在當時一方面通過同盟反擊雅典,另一方面採取積極的外交措施與波斯結成同盟。波斯借著希臘文明的這場城邦內亂,採取了較為靈活的外交政策,插手希臘事務,不斷援助一個城邦,打擊另一個城邦。並不局限於與斯巴達之間的同盟關係。希臘城邦相互牽制,使波斯在其中遊刃有餘,並且逐步恢復了對小亞細亞西岸希臘城邦的有效控制。
在前期的希波戰爭中,歷經三次作戰而未能達到的目標,因為希臘城邦之間的內部戰爭,波斯大獲其利。斯巴達並不是真的要將波斯作為自己的盟友,只希望波斯能夠對其進行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波斯一開始也確實幫助斯巴達建立了海軍艦隊,並且成功擊敗雅典。但是斯巴達曾經許諾的將小亞西亞城邦讓與波斯帝國的承諾並沒有兌現。
波斯帝國隨即結好雅典科林斯結成反斯巴達同盟。經歷多次的分化瓦解,才鞏固了自己在小亞細亞地區的存在和主導地位。最終斯巴達從小亞細亞撤軍,同時也喪失了海上霸權。同時進一步幹涉斯巴達與雅典之間的爭霸戰爭,逼迫雙方共同籤訂了安塔爾西和約。宣布希臘所有城邦都享有自治權,希臘在亞洲的城市以及賽普勒斯全部為波斯國國王的財產。可以說這是波斯對希臘最大的勝利,希臘大陸實際上處于波斯帝國的牽制之下。
如果說地中海西部希臘喪失了原先有可能稱霸的機會,地中海東部希臘又因為自己的內戰而是波斯帝國佔儘先機。但至少兩者並沒有真正統治希臘,而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則是希臘文明獨立發展的終結者。
在希臘世界的城邦紛爭當中,波斯佔盡了先機,但與此同時希臘北部的馬其頓也開始崛起。雖然曾經的波斯在入侵希臘的過程中,馬其頓就被其佔領。但是馬其頓隨後脫離了波斯帝國的控制,並且接受了先進的希臘文化,進行了一場從上而下的改革,加強王權,削弱貴族。王國權力趨於穩定,並且與波斯希臘進行貿易發展經濟,組建了一支常備軍建立當時難以被敵方發現弱點的馬其頓方陣。
在希臘城邦因混亂之際突入希臘世界,很快取得了希臘世界的主導權。而且在此之前,馬其頓也在希臘城邦混戰當中對斯巴達予以援助。當其發動大規模徵服運動的時期希臘文明北部的城邦就已經歸屬於馬其頓王國。此外壓力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還通過打擊拉攏欺騙的手段,製造城邦之間的爭鬥和分裂,扶持親馬其頓派,掌握城邦主導權,進一步控制希臘城邦。
雅典和迪比斯共同結盟也無濟於事。最終在公元前338年希臘聯軍大敗於馬其頓,結束了希臘城邦孤立的局面,並且在科林斯召集全希臘會議,迫使希臘城邦臣服於馬其頓。淪為馬其頓人的附庸,希臘城邦世界由此衰落。
總結:文明繁榮因城邦而興,文明的結束因城邦至
可以說希臘文明的輝煌因城邦發展繁榮,希臘的文明主導由殖民而擴張至整個地中海。但是在西部競爭不過迦太基羅馬,在東部受制于波斯,最終北部的馬其頓崛起而統一希臘。希臘文明由曾經夢想著統治地中海,逐步淪為其他文明的附庸。
在這長達500年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希臘城邦的宿命,既有自然環境和文化特徵以及自身的城邦危機,也有周邊文明崛起以後,競爭環境的逐步激化的原因。希臘文明的生存空間逐步被壓縮,在失去西地中海以後,又被波斯帝國制約。在希臘文明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希臘的地緣政治環境並不樂觀,也由此成為希臘城邦世界衰落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