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課題組在鐵死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24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聞網

哈工大報訊(生命/文)近日,哈工大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課題組在著名國際學術雜誌《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題為《LKB1-AMPK信號通路通過抑制脂肪酸合成而阻斷鐵死亡》(LKB1-AMPK Axis Negatively Regulates Ferroptosis by Inhibiting Fatty Acid Synthesi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LKB1-AMPK信號通路在調節鐵壞死中的重要作用。

鐵死亡(ferroptosis)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由鐵依賴的氧化損傷引起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形式,由一系列鐵壞死誘導劑如erastin和RSL3引起。Erastin抑制穀氨酸/胱氨酸交換器xCT的活性,使細胞中半胱氨酸和穀胱甘肽(GSH)缺乏,進而破壞細胞氧化還原穩態,導致鐵死亡的發生。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4(GPX4)是一種能清除脂質過氧化物的酶,其失活可以在不影響細胞內半胱氨酸和穀胱甘肽水平的情況下,導致鐵死亡的發生。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鐵死亡與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人類疾病息息相關。

葡萄糖和穀氨醯胺是細胞生存的必要營養物質。然而,本課題組的前期研究發現,穀氨醯胺對於細胞鐵死亡也是必須的。穀氨醯胺通過線粒體代謝進入三羧酸循環,進而調控鐵死亡的進程。類似地,葡萄糖進入細胞後經糖酵解途徑和三羧酸循環途徑產生ATP進而提供細胞的能量需求。但是葡萄糖是否調控鐵死亡尚不清楚。

高明輝課題組發現葡萄糖的缺失可以抑制由erastin或RSL3誘導的鐵死亡,表明葡萄糖對細胞鐵死亡是必須的。AMPK是細胞的代謝和能量感受器。當葡萄糖缺乏時,細胞內AMP/ATP比值增加,進而激活AMPK。該研究發現激活AMPK能夠抑制鐵死亡的發生,而抑制AMPK能夠促進鐵死亡的發生。AMPK的上遊激酶LKB1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腫瘤抑制蛋白。LKB1在肺癌等腫瘤中突變頻率非常高。該研究發現攜帶LKB1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對鐵死亡異常敏感。這表明鐵死亡誘導劑可能是攜帶LKB1突變的腫瘤的有效候選藥物。該研究進一步發現當細胞受到鐵死亡刺激時,AMPK被激活,進而磷酸化並抑制AMPK下遊底物乙醯輔酶A羧化酶1(ACC1)的活性,以及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從而減緩脂質氧化物的積累和鐵死亡的發生。

該研究是繼高明輝課題組發現穀氨醯胺調控鐵死亡之後(Gaoelal. MolecularCell 2015, 2019),在細胞營養代謝與鐵死亡領域的另一重要發現。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發現攜帶LKB1突變的腫瘤細胞對鐵死亡刺激異常敏感,這為我們開發靶向攜帶LKB1突變基因的腫瘤的特異性藥物奠定了理論基礎。

哈工大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李長炙為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董萱、石昕、陳康婕和博士後杜文靜合作參與該項工作,康奈爾醫學院博士張煒是該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黑龍江省優秀青年基金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才啟動經費的支持。

原文連結:https://rdcu.be/b6Js9


相關焦點

  •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課題組在鐵死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工大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課題組在著名國際學術雜誌《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題為《LKB1-AMPK信號通路通過抑制脂肪酸合成而阻斷鐵死亡》(LKB1-AMPK Axis Negatively Regulates Ferroptosis
  •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研究揭示線粒體對鐵壞死的調控...
    中國教育在線 訊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高明輝研究員聯合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研究人員在線粒體對鐵壞死調控作用方面的研究取得進展,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分子細胞學》(Molecular Cell)。
  • 多篇文章解讀「鐵死亡」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鐵死亡」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很多侵襲性和抗藥性的癌症易受鐵死亡的影響,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和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讓癌細胞對鐵死亡產生抵抗力的新機制。這就為開發抑制這種新發現機制從而允許鐵死亡在易感的癌細胞中發生的藥物提供了一種新的靶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研究者表示,發現細胞獲得抗藥性的全新方式將使得我們能夠設計靶向這種機制的藥物。
  • 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王廣福研究員長期從事神經迴路和突觸可塑性領域的研究,並在研究中注重生物光子學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除本文章外,他參與研究的關於乙醯膽鹼螢光探針的文章也於近日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影響因子35.724)上發表。乙醯膽鹼是重要的神經遞質,與學習記憶、阿爾茲海默病等相關。預計該文章的發表將促進人們對乙醯膽鹼有更深入的認識。
  •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丙二酸鹽代謝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丙二酸鹽代謝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沼澤紅假單胞菌對丙二酸鹽的代謝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微生物研究領域Top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胡文兵課題組在高分子結晶領域取得新進展
    胡文兵課題組在高分子結晶領域取得新進展
  • 用「黃鼠狼給雞拜年」揭示鐵死亡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王福俤團隊在營養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成果發表於《肝臟學》,這也是該雜誌自1981
  • 武漢大學張晨棟課題組在一維範德華納米線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相比於三維晶體材料中的化學鍵,二維材料層間相對較弱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在其分離與堆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維材料的蓬勃發展也驅使著研究者們重新審視更低維度的材料體系——原子級尺度的範德華納米線。而在一維體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特徵便是不可忽視的電子關聯相互作用,它的存在導致費米液體模型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玻色化的Luttinger液體模型。
  • 【線上論壇】浙大王福俤教授講解:如何讓鐵死亡研究更精彩
    每一期【鐵金名家講壇】,將邀請國內外高校的科研大咖,就鐵死亡及生物微量元素領域,為大家呈現乾貨滿滿的講座。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長 簡介:➤國家萬人計劃➤國家傑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首席科學家創立並領導浙江大學營養發現創新研究中心,多年來運用醫學及生命科學前沿技術開展營養穩態代謝的分子機制及重大疾病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電氣工程學院在高能量密度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進展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網儲能與電池應用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
  • 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東大教授將仿生螺旋體用於心臟研究 取得重要進展
    東大教授將仿生螺旋體用於心臟研究 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中國江蘇網   作者:王逸男 翟夢傑   2017-03-20 15:13:00
  • Mol Cell|閆博/艾有為等揭示鐵死亡的生化機理
    2020年12月14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王曉東實驗室的博士後艾有為與張志遠實驗室的博士後閆博等合作,在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題為Membrane Damage然後通過全基因組的CRISPR-Cas9篩選和一個小規模的RNAi篩選,發現當敲除細胞內氧化還原酶POR時,鐵死亡激活劑誘導的細胞死亡被顯著抑制,在敲除POR的基礎上再敲低CYB5R1,細胞死亡被進一步抑制。說明這兩個位於內質網的氧化還原酶對細胞鐵死亡是必需的。然後通過一系列生物化學實驗,闡明了細胞鐵死亡的生化機理。
  • 南方科技大學本科生在邊緣智能計算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2017級本科生管子義、李凱在邊緣智能計算人工智慧領域的算法設計和晶片設計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分別以「A Video-based Fall Detection Network by Spatio-temporal Joint-point Model on Edge Devices」和「A Reconfigurable Multiple-Precision
  • 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姚駿獲得「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2020年12月19日,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舉行「雲」頒獎,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PI姚駿獲獎。「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設立於2007年,旨在獎勵從事生命化學及相關領域研究,並在科研創新、成果推廣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截至目前,共有225位優秀科學家獲獎,其中有19位獲獎者先後入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浙師大簡繼文博士在苯環C-C鍵活化 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浙師大簡繼文博士在苯環C-C鍵活化 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05-11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和合作者實現規模化產生功能化且可移植...
    2020年12月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徐成冉研究員課題組和合作者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and Transplantable Hepatocytes and Cholangiocytes from Human Endoderm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
  • 上海交大:以阿黴素為基礎誘鐵死亡實現殺傷腫瘤細胞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沈琦課題組在國際知名期刊Biomaterials(Q1,IF=10.317)上在線發表了題為Heparanase-driven sequential released nanoparticles for ferroptosis
  • 的室溫熱電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缺陷工程優化AgBiSe2的室溫熱電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12-2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農學院:小麥基因組學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表型、基因型和轉錄表達等多個層次解析了野生大麥微環境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理,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為揭示物種多樣性的來源及植物變異的基礎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