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私人化的視角,一個家庭的變故,兩個女性的變故,雖然有歷史變革的大背景,但格局還是細小的。Cleo一直平靜溫柔甚至於木訥的面孔,在產下死胎後展現出的是衰老。生活是一場冒險,得不停地在迎面拍擊來的海浪中前行。黑白影像是外包裝,也是導演內心的映射。海邊六人背著太陽的畫面真美。把山坡形容成山的裙邊也是非常溫柔了。
只有在商業上登臨過巔峰的導演,才有資格拍一部完全屬於自己的影片,阿方索卡隆就是這樣。很驚訝無利不起早的網飛居然能支持這樣的文藝片。這部片子的神奇之處在於,雖然攝影超牛,但是故事過於平實,表演過於質樸率真,以至於我可能無法忘懷,它太細微而又沉重,我真心不希望它獲得這次奧斯卡最佳影片,因為奧斯卡是商業和娛樂的。
有些電影開頭不到十分鐘就牢牢地抓住了你的心,有的電影花100分鐘都做不到。影片讓人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教科書般平整的攝影,除此之外也並不覺得也太多亮點。同樣講述的是人生,看完《羅馬》並不覺得有任何悲壯感,劇本的張力也沒有想像中的足。
關於導演童年記憶的電影。導演掌鏡的能力和把握節奏的能力給電影增加了層次感。故事似乎也與導演的童年個人體驗有關。所以整部電影清晰且帶有感情的展現了墨西哥羅馬區一個家庭和他的保姆的一段生活。雖然電影是黑白的。但是的確是一部完整且層次豐富的電影。女主雅利扎似乎還是個新人,但是選角非常合適。整個故事肯能偏於細膩。而且也是一部黑白電影。但絕對是一部好電影。
一個敘述傭人與其僱主家庭的故事的電影,看完後仿佛經歷了整個時代,恍如隔世。在極具魅力的鏡頭語言下,影片將一個家庭的故事拓展成了一個時代的縮影,沒有炫技和煽情,卻如此大氣磅礴令人震撼,不乏任何一部「大片」,卻在其又蘊含細膩的情感而感銘肺腑。
無意中發現竟然幾乎都是長鏡頭,節奏很平和,沒有任何配樂,就像一個上帝忠實地記錄著這一切。故事的內裡暗潮湧動,同樣的故事也可以拍得跌宕起伏。幾十年前的墨西哥城羅馬區場景的還原度不錯,雖然作為中國人並不清楚他們的時代背景,但代入感很不錯,很有意思。不過必須說一下,非影迷估計很難看得下去。
開片的鏡頭配合著聲效著實做得很逼真,能夠把人代入,但是隨著電影的敘事鋪陳開來就不是那麼抓人了。在看之前我沒有了解故事梗概,沒有看任何影評,就是知道有這麼一部片子挺有名氣的。在此背景下,我是一直看到近1/3才知道大概在講些什麼。這就不可避免的無聊了。而更讓我失望一點的是,對片中的女僕和女僱主及其家庭所遭遇的一切,我沒有共情的感受,也就是說我並不是很受感動。但我還是認為可以一看的,在影片的最後我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
如果不看別人的評論,或許我寫的主題將會是克利奧在海邊的大哭或許是一種女權浪潮的釋放,而且寫上名字可以改成渣男的故事。這是一部很私人的電影,影片最後的致敬我想不僅是致敬libo,還是對於那場革命的致敬,一個偉大的人總是在浪潮中重獲新生。
這是一部從影片第一秒第一個鏡頭開始都透露著精緻感,非常有著導演阿方索·卡隆個人色彩的影片,影片中90%的場景來自於導演自己的的記憶,本片的攝影是這部影片最為出彩的部分,那種黑白影片特有的質感被導演發揮的凌厲精緻,這片的攝影是教科書級別的,每一幀單獨截圖下來都可以最為桌面壁紙。現如今全球的電影同質化嚴重,需要像阿方索·卡隆這樣的導演拍出一些符合私人特質,不隨波逐流的電影。
徐緩的鏡頭,平實的劇情,就像旁觀者淡淡地說著別人家裡發生的一些往事。兩個被拋棄的女人歷經傷害後重獲力量,彼此守護,沒有大悲大喜,沒有大起大落。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傭生下死胎那一段,大概是因為自己也身為人母,看得人不禁落淚。連續看了兩部熱門影片《羅馬》和《冷戰》。都是黑白電影,對攝影印象深刻,但是總體上覺得有點名過其實,不知道是因為期望太高,還是欣賞能力有限。
片名和義大利首都並無關係,而是指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裡,墨西哥城中某一處中產階段社區的名字,影片主角是一名女傭。顯而易見的,片子自然烙印著一些導演強烈的個人風格與個人回憶。全片的黑白基調最大限度的對影像進行了消解,令觀眾更加關注人物以及人物周遭發生的一切。通過女傭的視角來展現整個社會的浮光掠影以及政治的風雲詭譎,又以這個家庭的愛來融合了所有的矛盾與傷痛。從中既可見到導演的全面與以小見大,也可見到思想的片面與述說的無力。
一個創作者想要表達故土舊事,往往需要經年的累積與發酵,導演阿方索·卡隆18年後再回墨西哥,鋪就了一副嵌入時代相對宏大卻又細膩私密的畫卷。為準確傳遞意圖,卡隆不僅擔任了影片《羅馬》的編劇、導演,還兼攝影。克制內斂又飽含深情的長鏡頭,一段關於動蕩年代的私人回憶,兩個來自不同階層卻同樣善良堅韌女性,幾處觸及時代內涵豐富的場景,越到結尾越叫人慾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