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小區外,商場旁,各式各樣的「火鍋食材超市」冒了出來。
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火鍋超市算得上是新鮮事物,但美食當前,玲琅滿目,自然樂於嘗試。
疫情改變了人們消費習慣,更願意在家吃飯,對食材衛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時候能在一家店「一站式」配齊所需食材,來頓熱騰騰的火鍋,何樂而不為。
不過,火鍋食材千差萬別,大眾口味也各不相同,誰才是「火鍋食材超市」最受歡迎的隱形冠軍呢?
1、入局者眾多,鍋圈如何脫穎而出?
作為中國餐飲市場佔比第一的細分品類,火鍋歷來就廣受消費者喜愛。《2019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火鍋業實現收入8757億元,佔全國餐飲業收入的20.5%。
疫情期間,因為不能外出聚集,大家對於「到家消費」的熱潮明顯高漲,外賣、生鮮到家等種類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支撐渠道。同樣,定位 「在家吃飯」場景服務的火鍋食材超市自然成了大眾pick的首要選擇。
其中,創立於2017年的「火鍋食材」賽道老大哥鍋圈食匯千餘家門店堅持營業,創造了其在2020年同比超過400%的高速增長。
不僅如此,鍋圈隨後一系列操作勢如破竹,在不少消費者心裡打上了「國民火鍋」的烙印。
有別於傳統火鍋賽道「到店消費」的服務場景,「火鍋食材超市」這一品類迅速找到了自己獨有的市場定位和消費群體,同時引來了眾多資本和創業者的入局。
9月22日,鍋圈食匯官宣嶽雲鵬為其品牌代言人,坐擁超過2700萬微博粉絲的小嶽嶽一直憑藉實力和親和力被稱為穩坐「國民開心果」的寶座,雙方強強聯手,更是不謀而合,為鍋圈成功破圈,打開了更廣闊的知名度。
10月底,鍋圈食匯宣布全國門店突破5000家,覆蓋15個省、3個直轄市、200個地市、以及1000個縣城,服務超1.3億家庭,再一次展示了行業內的「冠軍速度」。
與此同時,鍋圈盈利能力同樣不容小覷,2019年度比18年完成了近5倍增長,並且在已經比較大的業務規模基礎上,連續2年實現盈利。
事實上,目前餐飲市場上已經存在將近20個火鍋超市品牌,除了以鍋圈為代表的專業玩家之外,三全食品,海欣食品,王老吉,海天味業等老牌選手紛紛跨界涉足這一賽道,火鍋老大哥海底撈也在北京開設了一家火鍋食材超市。
可以說,除了是巨大火鍋市場的衍生賽道,火鍋食材超市更是順應消費升級時代下新的消費場景。這也是其備受投資者和消費者追捧的原因。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曾對媒體表示,各路玩家能否突圍,關鍵還是要看企業的品牌化、規模化、資本化等能力,以及背後的供應鏈體系和效率。
2、差異化競爭壁壘背後,鍋圈有哪些硬實力?
相比起這條賽道上的後起新人和跨界涉足的成熟品牌,鍋圈食匯一直表現的可圈可點。除了行業先發優勢外,其背後的硬實力才是「好吃不貴」的保證。
鍋圈食匯不僅是國內首家火鍋燒烤食材便利超市,同時也是首位門店突破5000家的重磅玩家。
此外,鍋圈做到了為用戶提供超過400種高品質火鍋食材,且全部是自研模式,這也是行業之最。
能做到在品牌化和規模化兩方面遙遙領先,離不開鍋圈食匯背後的管理運營團隊。
鍋圈創始團隊擁有非常深刻的行業理解,和深厚的產業資源積累。鍋圈用C端的即時銷售數據,打通整個供應鏈,指導上遊數百家工廠的運營,大幅優化了上遊生產效率,同時解決了兩大行業痛點,即為廣大中小型餐飲企業提供B端食材供應,又為越來越多的「宅、急、忙、懶、老」人群提供家庭生活便利。
這也讓鍋圈區別於其他玩家,在火鍋這條「國民吃貨」賽道上越走越遠。
此外,在今年完成C輪融資後,鍋圈食匯就對外表示,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深度優化產品供應鏈、核心市場區域擴張、線上業務運營、及加強團隊等方面的投入。
品牌和供應鏈競爭力之外,智慧化、數位化的管理運營模式同樣對鍋圈食匯進行賦能升級,助力其在新零售賽道上發展的更為強勁。
鍋圈還開通了線上自營小程序商城、餓了麼、美團、口碑、大眾點評等線上渠道,更加靈活便捷地為人們提供吃火鍋的需求。同時,鍋圈也在線上與等到店平臺合作,以大數據提升到店轉化。
2019年6月,鍋圈食匯斥資4000萬建立了一個集雲計算、大數據分析和技術開發於一體的雲信息中心平臺。這個平臺對食材供應鏈各個流通環節的數位化、智能化進行改造升級,全面提升了供應鏈綜合管控力。
通過動態盤點系統和智能補貨系統,鍋圈食匯能得到所有門店產品庫存實時展示數據,同時,根據銷售、庫存數據、以及天氣、季節等因素,計算門店的最佳補貨方案,有效降低門店的損耗率和商品周轉率。同時依靠SASS雲平臺,對車輛、倉儲、ERP、POS、報貨APP等各子系統數據的動態管理及高度融合,支撐了鍋圈物控的準確率及配送效率。
可以說,正是這些硬實力,才讓鍋圈食匯殺出重圍,真正做到了好吃不貴,成為消費者瘋狂打call的國民火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