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館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神農嘗百草,而有了國家和市井之後,茶館這種文化產物便應運而生。
茶館又稱作茶肆、茶坊、茶樓、茶軒、茶社、茶亭等等,前面一個「茶」字,後面一個古建築用字,便組合成了喝茶場所的稱謂。
現如今有歷史的、原汁原味的老茶館只有兩廣、川渝地區還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其餘全是新式茶館,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審美口味,建造的十分雅致洋氣,很多還加入了日式風格元素,比如地板鋪設榻榻米,室內擺放枯山水。沒了老茶館的風味內涵,新型茶館不過是朋友小聚的一處場所罷了。
老茶館是好飲茶者的一方天地,也是老百姓休息、交際、侃大山、擺龍門陣的地方。坐在老茶館裡面,抿一口茶湯,清香氤氳了人來人往。
茶館千年,歷史悠悠
追溯這碗茶湯和茶館,歷史已然十分悠久。
茶館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產生於大唐盛世,在宋朝開始興起,而到了清代則是茶館的巔峰時期。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說《茶館》裡面,主人公不就有晚清遺老。
中國人好喝茶的風氣在唐朝時期是起源於佛寺之中。
《封氏聞見記》寫到: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效仿,遂成風俗。和尚喝茶原本是為了提神和補充體力,茶水苦寒平和的滋味還可對參禪起到輔助作用,使心緒更寧靜。久而久之,茶與禪逐漸融合。
宋代時期,茶坊遍布大街小巷,甚至還有提著茶壺售茶的流動茶攤,三教九流都可飲一杯解渴生津。「茶博士」這個詞便誕生於宋代,可見這個時期售茶開始變得更加職業化。
四大名著《水滸傳》中就曾描寫到潘金蓮四次到隔壁王婆茶鋪,飲用了梅湯(茶水中添加烏梅熬煮)、合湯(甜味的茶水)、薑茶、寬煎葉茶。
茶館的意識形態和功能作用,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發揮到了極致。八旗子弟手提鳥籠泡茶館就是大清王朝的一個經典標誌。18世紀來華的英國人曾這樣描述:在中國,無論是城市街道、公路邊、運河堤壩上,到處都有人在賣茶水,好似英國處處有人售賣啤酒一般。
川渝蜀地,老茶館風貌
想要了解一個城市的市井文化,除了去當地菜市場,我認為茶館也是不得不去的一個地方。老舍先生曾經寫到: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裡三教九流,無所不有,天地玄黃,共存俱在。
川渝地區數一數二的老茶館,非這兩家莫屬:成都雙流彭鎮茶館、重慶交通茶館。現在這兩家老茶館早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對於四川盆地的老百姓來說,火紅的炭火和特大號的茶壺,大概是骨子裡對於老茶館最深切的記憶。還有三五成群,圍坐在一起的老頭老太,天南海北地聊家常、聊歷史趣聞。還有身穿洗的發白的藍布長衫的先生侃侃而談。你以為他事事知曉,長大才知道,那些都是人家的閱歷。
老茶館各有各的不同,卻又驚人的相似。蜀南盛產翠竹,老茶館最常見的家具便是竹椅和木桌、水壺、蓋碗,時光在器物間流淌,這些老物件也被歲月磨平了邊角。一切顯得原始而久遠。
冬季的老茶館用的還是蜂窩煤爐子,熱氣蒸騰水壺滾燙。茶館牆壁斑駁,上世紀的革命語錄和海報翹起了邊角。瞬間讓人錯覺穿梭了歲月。
茶館不止可以品茶
茶館的作用在以往的舊時光中,可不止有品茶這麼簡單。
譬如老北京、老天津的茶館裡就可以聽評書。品茶者一口茶咽下,說書人口中一段歷史就飄然而逝,再添水時已經風雲變幻、物是人非。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逸談都在茶館說書先生一句「說時遲,那時快!」中泯滅消散。
茶館裡還可以欣賞戲曲。京劇大師梅蘭芳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中回憶道:最早的戲館統稱茶園,是朋友喝茶聚會談話的地方,看戲不過是附帶性質。
深處大西北的西安曾經也有老茶館。賈平凹在《老西安——廢都斜陽》裡曾經描述到,老西安著名的象棋茶館有毛家茶館、仁義茶社、張家茶館、甄家茶館。清末直至解放前,這些老茶館門口都有擺放一盤棋子,西安城鼎有名的棋手在茶館內坐鎮,等著四方棋手前來挑戰。觀者如潮,皆手捧茶碗觀棋。而如今的西安城裡,老茶館已經難覓蹤影。
老茶館的一天
記憶深處的老茶館,定是開在當街的鋪面。大清早天剛破曉,茶館老闆掂著一壺茶樂呵呵地與路過的行人打招呼,準備開門營業。
「早嘿!吃過早飯了麼?」
「送娃娃上學去啊?」
「等會兒過來喝茶啊!」
簡單的問候,開啟了市井生活的一天。
慢慢地開始有人步入茶館,或坐在竹椅子上閉目養神,或一邊品茗一邊看早報。偌大的茶館逐漸也分成了幾個陣營,或靜或動,對比鮮明。
老闆則過一會就來回巡視,看看哪位需要添水。
迎來送往,茶葉浮沉,我想,就這麼虛度時光也沒什麼不好。
坐在茶館裡的人們,將長長的日月當做一壺白水,把生活的滋味當做甘苦的茶,一碗茶慢慢品味,人生二字約等於這碗茶水。
【你去過老茶館嗎?記憶中的茶館什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