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未成年母親的現象日趨嚴峻。(圖據《新聞周刊》)
在人口出生率方面,日本正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官方統計的女性生育年齡越來越晚,生育率逐年下降;另一方面,10多歲就生孩子的「未成年母親」卻在逐年增加。據統計,日本每年有一萬名左右的未成年女性生育,並由此導致了貧困、兒童虐待、單親媽媽、孤獨死等諸多社會問題。
未成年母親們的孤獨:
孩子成了支撐其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據日本NHK電視臺報導,阿綾(化名)是日本衝繩縣的一名未成年母親,她15歲就已生育,現在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看著在身邊爬來爬去的第二個孩子,阿綾本打算把他抱起來,卻被孩子一把推開了。
阿綾年幼的時候經常遭到父親的家暴,初中時候的她忍無可忍,終於選擇了離家出走。她去了一個朋友家裡住,並且跟一個不是戀人關係的男人生下了第一個孩子。談起孩子,阿綾突然在鏡頭面前哭了起來,她說:「當時,我完全沒有想過不要這個孩子。在我看來,他是我身體內唯一能夠認可我的存在。」
由於中學輟學,阿綾沒有朋友,也沒有可以依靠的家人。為了生活和孩子,她必須一個人面對所有的問題,最終得了嚴重的抑鬱症。由於已經不能工作了,阿綾只能靠政府的救濟金維持生活。在NHK錄製節目時,她帳戶上的餘額只剩63日元了,離下一次救濟金的發放還有一些日子。
阿綾的帳戶上只有63日元的餘額(圖據NHK)
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向其他人求助時,阿綾苦笑著說:「由於長期沒有跟親人在一起生活,我已經忘了如何親近其他陌生人了。無論是痛苦、艱辛還是想要求助,我都沒有感覺了。我活成現在這個樣子還不如一死百了。但一想到我死了這兩個孩子就要成為孤兒,就連想死的心都沒了。」
據了解,在那些未成年母親裡面,有很多人面臨著與阿綾相似的困境。在NHK電視臺調查的102名未成年母親裡,竟有40%的人沒有結婚證,屬於非婚生子。而社會往往對這些母親帶有偏見,並不包容她們。所以,她們都非常孤獨、自閉,基本上跟社會斷絕了聯繫。
每年有上萬未成年人當母親
地區差異化明顯,或與家庭收入有關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為《「未成年母親」的育兒狀況及需求》的報告。根據該報告顯示,日本國內未成年母親的生育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開始逐年急劇上升,到2002年達到了頂峰,為21349人。2012年的這一數據為12770人。
另外,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顯示,2017年日本94.6065萬新生兒中有9898人是由未成年母親所生育,比例高達10.5‰。
據《新聞周刊》報導,日本「未成年母親現象」大多出現在城市裡,而且還存在地區差異。根據東京都每年發行的《人口動態年報》顯示,在東京都的23個區裡,未成年母親比例最低的是港區,只有0.9‰。足立區以13.1‰的比例位列榜首。也許是受此影響,去年3月,足立區所有的公立中學開始開設有關兩性關係的課程,還一度在日本國內引發強烈的輿論關注。
除了足立區之外,葛飾區、江戶川區的未成年母親比例也超過了10‰。大田區、豐島區、板橋區、練馬區的比例也相對靠前。有觀點認為,之所以出現了地區化差異,跟每個區的家庭收入狀況有很大關係。貧困往往伴隨著不再進一步求學、中途輟學等問題。
一項調差顯示,年收入不到300萬的日本家庭中,三成的未成年女生會選擇去打工。(圖據NHK)
未成年母親離婚率高
可能導致「世代貧困」的連鎖反應
據《新聞周刊》報導,有統計顯示,未成年母親的離婚率也相當高。而在離婚後,她們往往會失去本來就不太穩定的生活依靠,導致生活更加貧困。另一個後果是會導致自己和孩子都貧困的連鎖反應,而且這種現象基本上得不到改變。
有分析認為,足立區的公立學校之所以推出了有關男女關係的課程,也許就是考慮到了這種社會問題。不過,此舉卻受到輿論的批判,被認為是「助長了未成年人不必要的對性的關心」。
從2014年開始,日本政府推行了「高校(高中)就學支援金制度」。只要家裡有讀高中的孩子,政府每個月發放9900日元的補助。即便如此,還是有越來越多日本貧困家庭的學生選擇去打工,而且女生的比例遠遠高於男生。根據日本總務省2016年的《社會生活基本調查》顯示,在那些年收入不到300萬日元的家庭裡,未成年女生打工的比例高達30.3%,而男生只有2.9%。
有觀點認為,日本國內日益嚴峻的未成年生子問題實際上跟未成年人貧困的加劇有很大的關係。不少的貧困家庭往往會發生家暴、父母離異等問題,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這樣的孩子容易自閉、拒絕跟社會交流,得不到正常的教育。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行動。比如,日本未成年母親比例特別高的衝繩市於2018年推出了一項新政策,為這一群體提供專門的居住地,其母親和支持者可以來這裡照顧她們。另外,東京都的世田谷區和八王子市都對「未成年母親」優先提供保育設施。
紅星新聞記者 蔣伊晉 羅天 編譯報導
編輯 張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