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0日)上午,由義烏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義烏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義烏商報社、義烏市廣播電視臺、中國義烏網協辦的「三春桃符——近現代名家楹聯展」在義烏春及草廬美術館正式展出。
說起楹聯,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誰家過年沒有貼過啊?古代,民間春節期間會在門兩旁懸掛長約七八寸、寬約一寸的桃木板,上面書寫神荼、鬱壘二位門神的名字,用來闢邪,稱之為「桃符」。漢語中的對仗駢文,催生出了楹聯這種獨特的漢語文學形式。到宋代,這類作品不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而是推廣到楹柱上,「楹聯」一詞正式形成。楹聯是書法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將書法與詩詞融於一體,楹聯的言簡意賅、音律鏗鏘、亦莊亦諧與書法的雄健灑脫、筆走龍蛇、鐵畫銀鉤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據了解,本次楹聯展共展出60餘件近現代名家的楹聯作品,涉及三十多位書法大家,翁同龢、包世臣、何紹基、吳昌碩、黃賓虹等名家均在其中。「這些近現代名家作品中,真草篆隸行五體具備。」春及草廬美術館藝術總監蔣雪峰介紹道,「展品中最特殊的是徐生翁的袖珍對聯,非常少見。」
「六書難得同文盛,三易知從太極來。」在展館裡,翁同龢的行書七言聯吸引不少市民駐足欣賞。優秀的楹聯作品,常常以簡練語句,傳深邃內容,或自策,或勉人,具有獨特的勵志和教化作用,它不僅可以懸掛以供瞻仰,亦可常伴身邊,細細品讀。先賢筆墨,穿越漫長歲月,讀來不時有醍醐灌頂之感。「我平時就喜歡寫書法,它可以提升我的審美素養,今天看到這麼多名家的書法真跡,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市民龔先生說道。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悠久歷史。希望通過這次楹聯展,我們可以讓更多的市民愛上書法,把書法藝術傳承下去。」蔣雪峰說道。
據了解,本次楹聯展展出時間截止到5月9日(星期一閉館),市民可以前來義烏春及草廬美術館免費參觀。